-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西醫結合生理學(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7983
- 條形碼:9787030747983 ; 978-7-03-07479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西醫結合生理學(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第3版,是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之一,編寫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樹立中西醫結合醫學理念、實現基礎向臨床過渡為主導思想,內容突出介紹生理學基本知識及與中醫基礎理論的關系,旨在促進兩者有機地結合。為體現中西醫結合學科的體系特點,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探索性地將中醫基礎理論與生理學基本知識進行穿插編寫、有機融合,結合臨床案例,生動有趣地介紹教學內容。全書共12章,分別為緒論、細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環、呼吸、消化和吸收等。全書以生理學的功能系統為主線,分別介紹機體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及其調節機制。融入與現代生理學認識基本一致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理解中醫臟腑理論與生理學相關器官、系統的功能及相互關系;培養學生以人體功能系統為基礎學習中醫臟腑理論的思維模式。
中西醫結合生理學(第3版) 目錄
**章 緒論 1
**節 中西醫結合生理學概述 1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 3
第三節 機體的內外環境與穩態 4
第四節 機體功能的調節與自動控制 6
第五節 中醫學與人體系統穩態調控 8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12
**節 細胞膜的基本結構和物質轉運功能 12
第二節 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 19
第三節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21
第四節 骨骼肌的收縮功能29
第五節 中醫臟腑功能與細胞生理 36
第三章 血液 41
**節 概述 41
第二節 血細胞生理 46
第三節 血液凝固和纖維蛋白溶解 53
第四節 血型與輸血 58
第五節 中醫臟腑功能與血液生理 62
第四章 血液循環 65
**節 心肌的生物電現象和生理特性 66
第二節 心臟的泵血功能 75
第三節 血管生理 82
第四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93
第五節 器官循環 103
第六節 循環生理與中醫相關內容研究 108
第五章 呼吸 111
**節 肺通氣 111
第二節 呼吸氣體的交換 121
第三節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124
第四節 呼吸運動的調節 130
第五節 中醫臟腑功能與呼吸生理 137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41
**節 概述 141
第二節 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 147
第三節 吸收 160
第四節 肝臟的生理 165
第五節 中醫臟腑與消化生理的相關研究167
第七章 能量代謝和體溫 171
**節 能量代謝 171
第二節 體溫及其調節 176
第三節 中醫臟腑功能與能量代謝 183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與排出 186
**節 腎臟的結構和血液循環特點 186
第二節 尿液生成的過程 189
第三節 尿液生成的調節 199
第四節 尿液的濃縮與稀釋 203
第五節 血漿清除率 207
第六節 尿液的排放 209
第七節 中醫臟腑功能與泌尿生理 210
第九章 感覺器官 214
**節 概述 214
第二節 視覺器官 216
第三節 聽覺器官 223
第四節 前庭器官與其他感受器 228
第五節 中醫臟腑功能與感官生理 232
第十章 神經系統 235
**節 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胞 235
第二節 神經元的功能聯系 238
第三節 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一般規律 248
第四節 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 252
第五節 神經系統對姿勢和運動的調節 258
第六節 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267
第七節 腦的高級功能 272
第八節 中醫有關神經系統的論述 278
第十一章 內分泌 282
**節 內分泌與激素 282
第二節 下丘腦與垂體 287
第三節 甲狀腺 292
第四節 甲狀旁腺和甲狀腺C細胞 297
第五節 腎上腺 300
第六節 胰島 305
第七節 中醫臟腑功能與內分泌生理 307
第十二章 生殖 310
**節 男性生殖 310
第二節 女性生殖 314
第三節 妊娠與分娩 319
第四節 中醫臟腑功能與生殖生理 321
主要參考文獻 324
中西醫結合生理學(第3版) 節選
**章 緒論 學習要求 1.掌握興奮性、機體功能調節方式和負反饋。 2.熟悉生理學的研究水平、正反饋。 3.除列入掌握、熟悉的教學內容外,其他列入的均為了解內容;相關中醫內容結合其他課程自學。 執醫考點 生理學概念、研究對象和任務;生命活動基本特征;內環境與穩態概念及生理意義;三大調節的概念及特點;正、負反饋概念及生理意義。 **節 中西醫結合生理學概述 一、生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生理學(physiology)是以生物機體生命活動現象及其各組成部分的功能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是生物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中西醫結合生理學是現代生理學知識與中醫生理基礎知識相融合的新興學科。生理學按研究的對象不同,可分為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和人體生理學等。由于研究機體功能的方法、角度不同,生理學不斷產生新的分支,有些已成為新的獨立學科,如生物化學、營養學等;有些與其他學科的研究結合,產生了一些新興學科,如神經生物學、中西醫結合生理學。 生理學的任務是研究機體及其各組成部分的功能活動規律及其產生機制,以及內外環境變化對其的影響和機體的調節。生理學既是以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為基礎,又是后續學習病理生理、藥理學和臨床科學的基礎,所以它是一門承前啟后的重要醫學基礎課程。中西醫各專業的學生掌握必要的生理學知識,不僅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進行科學研究奠定基礎,也為中西醫臨床實踐提供重要的客觀診治依據和檢測標準,還可為研究中醫藥理論、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傳統、加速中醫藥現代化奠定基礎。 二、生理學的研究方法與水平 (一)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生理學的知識主要是在實驗中獲得的。根據實驗對象的不同,生理學實驗分為動物實驗與人體實驗觀察。一般生理學研究以動物實驗為主,只有在不影響機體健康的情況下,才允許在人體上進行實驗觀察。人與動物在進化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動物實驗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雖然在動物體上獲得的資料與人體具有某些共性,但不能將實驗結果視為人體的規律,更不能將動物實驗資料不加區別地用于人體。傳統上生理學的動物實驗方法分為急性和慢性實驗兩大類。 1.急性實驗根據實驗目的不同又可分為離體實驗和在體實驗兩種:①離體實驗是指從活的或剛被處死的動物體中取出所要研究的器官、組織或細胞等,放置于人工控制的實驗環境中進行觀察,分析其功能活動規律及原理的實驗,如把蛙的心臟離體置于林格液中,觀察其在不同溫度中的節律活動的變化等。②在體實驗是指用藥物先將實驗動物麻醉后或用破壞腦和脊髓等方法,手術暴露所需要進行實驗的器官,施加各種因素進行各種預定的觀察、記錄等,如解剖暴露動物的迷走神經和心臟,用電刺激迷走神經,觀察心臟頻率和收縮力的變化。急性實驗的優點是實驗條件易于控制、觀察直接、無關因素的影響少,結果易于分析等,所以實驗結果比較明確。 2.慢性實驗通常是在無菌條件下,對動物施行手術,暴露、破壞、切除或移植某些器官,待手術創傷恢復后,在動物清醒或接近正常生活狀態下,觀察其功能缺損、功能紊亂表現等,以分析各器官、組織在正常狀態下的功能活動規律的實驗。如在無菌手術下制備各種器官的瘺管(胃瘺、腸瘺、唾液腺瘺等),觀察各種因素對其分泌的影響。慢性實驗*大的優點在于實驗動物處于清醒狀態,各器官間保持了自然關系,其各種功能接近常態。另外,實驗動物能較長時間存活下去,可多次、重復進行實驗觀察、分析,所獲得的結果更接近于整體自然狀態。但慢性實驗方法復雜,影響因素較多。 (二)生理學的研究水平 人體的各種功能活動是以相應的結構為基礎的。在結構上,人體是由器官、系統組成的,器官、系統是由組織細胞構成,細胞又是由許多分子構成,特別是一些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在機體的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對機體功能活動的研究通常是在三個水平——細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統水平、整體水平上進行的。 1.細胞和分子水平細胞是組成人體*基本的結構與功能單位,組成細胞的基本成分是生物大分子。因此,細胞的生理特性是由構成細胞的細胞器和各種生物大分子的理化特性所決定的。細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細胞內各亞微結構的功能和生物大分子的理化變化過程,如腺細胞的分泌、神經細胞的信息傳導與傳遞、肌細胞收縮的分子機制等。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有助于對器官、系統功能的深入認識并深入揭示生命活動的本質。 2.器官和系統水平人們對生理學的研究*早是在器官和系統水平上進行的。這一水平主要是研究機體各器官和系統的活動規律、調節機制和內外環境變化的影響等,如腎臟生成尿液的過程、在不同機體功能狀態下尿量和成分變化的機制,以及腎臟在內環境穩態中的作用等。在器官水平上研究獲得的基本知識構成了器官生理學(organ physiology)的內容,如腎臟生理學、消化生理學、呼吸生理學、循環生理學等。 3.整體水平以完整的機體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機體各器官、系統之間功能活動的內在聯系與規律,以及內外環境因素變化對整體功能活動的影響。例如,研究機體運動時體內代謝、循環、呼吸和其他功能系統的活動變化及機制;生物和心理及社會因素對整體功能活動的影響。中醫就是在整體水平對機體進行的研究,經過幾千年的沉淀,中醫對機體有很深刻的認識。 三、中醫學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認識 《黃帝內經》是我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醫學經典,其對人體的功能活動進行了描述,如“心主血脈”“肺主氣司呼吸”“腎主水、主骨”等;有關“心主血脈”,氣血循行體內“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繼,周而復始”的敘述,類似現代生理學血液循環的概念;在“心為君主之官”和“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的解釋中,表明人體調節系統對整體調控的主導地位,以及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對體內多種功能活動的影響;尤其認為“經絡”遍布全身,統率臟腑,聯絡肢體,通表達里,溝通上下,是機體之間的聯系通路,若經絡失常、氣血不和,則導致機體功能紊亂,表明了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與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進一步的發展,建立了獨*而完整的中醫學臟腑功能的理論體系。中醫學認為,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功能的物質基礎。維持生命活動的精氣分為陰、陽兩個方面,兩者既對立又統一,陰陽相互消長轉化是體內各種功能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陰陽平衡,整體生命活動正常;陰陽失調則表現為疾病。 中醫學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指導思想,用氣血、陰陽、五行等重要的學術理論,從宏觀的層面解釋人體的各種生命現象和調控機制、各臟腑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人體內外環境的相互影響,并建立了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等用于解釋人體的生命現象。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許多有識之士從基礎理論、臨床實踐等方面進行中西醫匯通的研究。當代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熱點就是通過實驗研究證明中醫人體生理功能和調節機制的正確性,并通過實驗研究找到中醫學某些理論的客觀物質基礎。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 各種生物體均能夠以各自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生命活動,這些活動的基本特征是新陳代謝、興奮性、適應性、生殖與衰老。 一、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metabolism)是指機體與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實現自我更新的過程。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物質代謝又分為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兩種。 在生命活動進行過程中,一方面,機體從外界環境中獲取營養物質并將之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同時儲存能量;另一方面,機體又不斷地將自己原有物質分解為代謝產物并排出體外,同時釋放出能量以滿足機體生命活動的需要。前一過程稱為合成代謝或同化作用,后一過程稱為分解代謝或異化作用。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物質的變化與能量的轉化是同一活動中的兩個方面,兩者是緊密聯系的。物質的合成代謝是儲存能量的過程,其分解代謝是釋放能量的過程。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結束。 二、興奮性 各種生物體都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其生活的內外環境不斷在發生變化。細胞、組織或有機體對于內外環境變化發生反應的能力或特性,稱為興奮性(excitability)。而這種能夠引起機體產生反應的內外環境變化,稱為刺激。生理學將由刺激引起機體內部代謝及外部活動發生的相應改變稱為反應(reaction)。反應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由相對靜止變為活動狀態,或由活動較弱變為活動較強的過程,稱為興奮(excitation);另一種反應與興奮相反,在接受刺激后由活動狀態轉為靜止狀態,或由活動較強轉為活動較弱的過程,稱為抑制(inhibition)。對活體組織或細胞進行刺激究竟引起興奮還是抑制,一方面取決于刺激的質和量;另一方面也由組織、細胞的功能狀態和特性來決定。 不同組織和細胞的興奮性是不一樣的,在機體中神經細胞、肌細胞和腺細胞的興奮性*高,因此,在生理學中將此類細胞稱為可興奮細胞(excitable cell)。興奮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腺細胞的分泌、肌細胞的收縮、神經細胞的神經沖動等。三種可興奮細胞雖然在興奮時有不同的外部表現,但在細胞水平均有一個共同的變化,即產生可傳導的跨膜電位變化——動作電位,故動作電位通常被認為是可興奮性細胞發生興奮的標志。 三、適應性 適者生存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基本規律之一。機體會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調整其體內各部分的功能及相互關系,以保持內環境和機體生理功能的穩定,保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機體的這種生命活動特性稱為適應性(adaptability)。機體的適應性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能力和特性。適應(adaptation)又分為行為適應和生理適應兩種。 生物體長期生存于某一特定的環境中,在不斷變化的環境影響下,能夠形成一種與環境相適應的自身生存模式,并隨著生物不斷進化而增強。人的適應性遠高于其他動物,當人體遇到各種突然而強烈的環境變化時,能夠迅速產生各種適應性反應,以保護機體免受損害。但機體的適應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過限度,就會產生適應不全甚至導致病理性損害。 四、生殖 生物體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后,具有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子代個體的功能稱為生殖(reproduction)。因為通過個體的生殖功能實現了種族的不斷繁衍和生命活動的延續,所以生殖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不僅解決了人類不孕不育癥的困擾,而且使優生優育成為可能。此外,克隆(clone)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對倫理學和傳統生殖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考驗著人類理性發展的智慧。 五、衰老 生命周期中有一個隨著時間的進展而表現出功能活動的不斷減退、衰弱,直至死亡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衰老(senescence)。衰老的主要表現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器官系統及其組織細胞功能出現退行性變化或衰退狀態,對內外環境適應能力逐漸減弱,具有全身性、進行性、內在性和衰退性的特點。在衰老過程中機體的運動功能,生殖功能,基礎代謝,能量代謝,糖、蛋白質和脂肪三大代謝功能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均出現進行性衰退的改變。 新陳代謝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機體對環境因素的變化具有發生反應和產生適應的能力,同時使機體發育成熟后獲得創造新生命的能力。生命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衰老和死亡是生命活動的*后階段,是生命活動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三節 機體的內外環境與穩態 環境(environment)一般是指生物體周圍一切的總和,它包括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生物體生活、發展的各種因素。外環境(external environment)是指機體賴以生存和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體的絕大多數細胞并不直接與外界接觸,而是浸浴在細胞外液之中,所以細胞外液是細胞在體內直接所處的環境,故稱為內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內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