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電影劇作中的文化建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852066
- 條形碼:9787507852066 ; 978-7-5078-520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影劇作中的文化建構 本書特色
* 每一章對應一部經典電影,作者運用亞里士多德《詩學》中的形而上邏輯、重要觀念與創作原則,對經典電影、獨立電影與商業電影等進行劇作研究、解構與分析。* 通過中外電影劇作文化建構的研究,發現不同層次電影之間的差異、可上升空間及未來發展趨勢,為電影研習者參與高水平電影制作的研究與創作提供建設性與可行性參考。
電影劇作中的文化建構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運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邏輯、重要觀念與創作原則,對中外經典電影、獨立電影與商業電影的劇作進行解構與文化分析,解析在電影文化建構的過程中,思想認知是如何通過經典敘事原則的邏輯與方法進行建構與表達的。
電影劇作中的文化建構 目錄
引論?? 電影經典劇作原則與哲學思維的邏輯關聯 / 001
一、“完整”的劇作原則及“普遍性”的哲學建構 / 002
二、經典劇作中“好人”的哲學建構邏輯與“真善美”的概念 / 004
三、西方經典電影中的“凈化”與“升華”功效及其哲學邏輯考究 / 006
**章?? 《藍色》中“自由”哲學命題與神學邏輯的嵌入 / 011
一、《藍色》劇作上的詩意:運用修辭格推進“自由”進程 / 012
二、朱莉完成從“不自由”到“自由”的突轉 / 019
三、《藍色》對神秘主義、宗教與哲學的認知與建構 / 022
第二章?? 《鄉愁》劇作中文化符號與終極問題的運用 / 027
一、“圣愚”的瘋狂與崇高的“至善” / 028
二、知識分子在“犧牲”中對終結問題的認知與行動 / 032
三、帶有索菲亞主義特征的俄羅斯女性 / 035
第三章?? 倫理學與精神分析觀念在《假面》中的演繹 / 040
一、倫理問題新角度:趨同原則下媽媽真的愛她的孩子嗎 / 041
二、被壓抑的非理性、僭越與“作惡”后的快感 / 046
三、趨同原則下的人格面具及人的選擇 / 049
第四章?? 好萊塢商業片劇作中對深度思想的“淺思維化”處理 / 054
一、好萊塢的“哲學小甜餅拼盤”與“心靈雞湯”標簽 / 056
二、獵奇的陳詞濫調與“文化苦旅”的建構 / 060
三、為什么說美國電影觀眾只有“十二歲孩子的思想” / 065
第五章?? 電影《臥虎藏龍》劇作上的中西文化跨界與縫合 / 069
一、劇作中的差異性建構:四類女性對“自由”與“欲望”的訴求 / 071
二、中國“儒釋道”思想的西式嵌入 / 079
三、何謂“臥虎藏龍”:對“靈與肉”選擇時的終極追問 / 085
第六章?? 《八部半》劇作形式的喧囂及思想上的寂靜 / 092
一、基多“不快樂”的設置:狂歡、繁多表象與無 / 094
二、費里尼成熟的認知:世俗欲望之罪與殘缺之美 / 100
三、從喧囂到領悟的安靜清朗:“無為”新秩序的建構 / 111
第七章?? 《東京物語》在創作上對新倫理思想及存在認知的呈現 / 119
一、從家庭成員到社會關系:小津對人之關系的現代認知 / 121
二、在“變”與“不變”中對永恒事物的尋找與認知 / 126
三、小津對人存在認知的設置:缺憾是否“令人失望” / 130
第八章?? 《血迷宮》劇作中存在主義思想的滲入 / 137
一、后現代人的存在:暴力、性及物自體 / 139
二、“殺人是一件非常非!氖隆保悍从⑿蹅兊睦Ь撑c選擇 / 143
三、卡通形象、后現代與真相的解轄域化處理 / 150
第九章?? 現代主義思想在《罪與罰》劇作中的重新建構 / 153
一、“拉斯柯爾尼科夫式”的糾結:對“罪”與“罰”重新界定 / 154
二、局外人與西西弗斯的綜合體:對幸福與純真的求索 / 158
三、從質疑、反抗到失落:如何面對虛無與荒誕的建構 / 162
第十章?? 《青春殘酷物語》中日本現代情感及批判意味的建構 / 167
一、從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看日本現代女性的主體性建構 / 168
二、青年的失敗:“憤怒”族與主流“拜金”意識形態的抗衡 / 176
三、向“下流社會”滑動:道德與情感秩序的重構 / 183
第十一章?? 《黑貓白貓》劇作中不可或缺的喜劇精神 / 189
一、庫氏喜劇精神:滑稽形式下嚴肅問題的建構 / 191
二、巴洛克式“人間喜劇”:狂歡中對“**世界”的顛覆 / 197
三、喧囂、粗鄙與正反同體:非理性形式的喜劇效果 / 203
第十二章?? 《二十四城記》劇作中的實驗性手法與歷史呈現 / 208
一、詩意所帶來的鄉愁與深度模式 / 209
二、紀錄片的沉悶與戲劇的張力 / 210
三、其他藝術形式所產生的陌生化效果 / 213
四、個人的自由選擇—在真實與想象之間 / 214
第十三章?? 從《英雄》看內地電影劇本跨文化創作特征 / 216
一、“國家主義”與“綏靖主義”的區別 / 217
二、“什么是英雄”與“誰是英雄” / 221
三、《英雄》中角色的認知與價值觀的選擇 / 225
第十四章?? 老子思想在《騎士》及中外經典電影劇作中的文化建構 / 231
一、電影《騎士》對“天下莫柔弱于水”的當下運用 / 231
二、老子思想在中國經典電影敘事中的價值呈現 / 233
三、老子思想在外國經典電影中的敘事呈現與品質擔當 / 235
第十五章?? 從《小偷家族》觀日本當下的后人類特征 / 237
一、特殊的交流結構:秘密的恥感親密與動物般的“神圣之愛” / 237
二、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無緣社會”一族與“向下流動”的人群 / 240
三、現代性之下“家”的權力裝置之終結 / 243
后??記 / 247
一、為什么研究電影劇作中的文化建構 / 247
二、電影劇作中的文化建構主要研究內容及觀點 / 249
三、研究電影劇作中文化建構的意義 / 251
電影劇作中的文化建構 節選
**章??《藍色》中“自由”哲學命題與神學邏輯的嵌入 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被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電影詩人”,但他認為自己只不過是“樸素的、地方性的”導演。他認為一個導演的知識結構決定了他個人視野內所關注的事物與獨特的角度,如他在訪談中所說的:“生命里很多事都是由當你還是個孩子時在早餐桌上打你手背的那個人決定的,指的就是你父親、你祖母、你曾祖父、你的家庭背景,那是很重要的。那個在你四歲時因為調皮而打你手背的人,往后幾年會在你床前或是圣誕節送禮物的時候,給你**本書,那些書將塑造你的人格——至少,我的人格就是那么開始形成的。它們教了我一些事,讓我對某些事情特別敏感。那些我曾經讀過的書,尤其是我在孩提時代讀過的書,使我變成了今天的我。” 孩提時代的基耶斯洛夫斯基體質虛弱,常常躺在陽臺上呼吸新鮮空氣,從那時他便開始閱讀加繆、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亞等人的著作。父親由于身體緣故要在不同的療養院之間游走,全家四處搬遷,幼小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敏感、憂郁而又細膩。他日后的電影創作中無論是對意識形態與人的尊嚴的關注,還是對形而上學與宗教的思考,都有他孩提時代閱讀所帶來的影響;孤宸蛩够f過他寧可看書也不去電影院,生活和文學是他創作的重要靈感,在回答哪些人對他影響較大這個問題時,他說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馬斯·曼、卡夫卡和加繆四人的名字。加繆作為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代表,他所關注的某些問題對基耶斯洛夫斯基影響頗深,這從電影《藍色》中可以略見一斑!端{色》系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系列之一,三色系列的創意來源于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藍色、白色與紅色,分別象征自由、平等、博愛。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藍色》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個人自由的領域,我們離感情能有多遠?愛是囚牢還是自由?”在涉及電影講述方法時,他說:“有某種知覺或感覺的人,一些有魅力的人。這不一定非通過對比來表現!彼說,在他的電影中,“通常是*重要的事情發生在幕后,你看不見它。它可能體現在演員的表演中,也可能不在其中;你可能感覺得到,也可能感覺不到”。這些看不見的幕后是指存在于世俗生活現象下的神秘主義、荒誕存在與自由等。在《藍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通過女主人公朱莉從“不自由”到“自由”的劇作結構上的突轉,運用修辭手段將他所說的幕后不可見之“*重要的”事物顯現出來,即象征著“自由”的藍色布滿全屏;孤宸蛩够陔娪啊端{色》中除了使用存在主義等現代主義思想,他還在電影的結尾使用了《哥林多前書》中的內容作為片尾曲的唱詞,其中提到了“信念”“希望”“愛”這幾個關鍵詞,尤其是“信念”一詞涵蓋和輻射了整個西方宗教、哲學的邏輯體系,包括敘事作品的主題立意、具體內容與創作的方向、目的與功效。 一、《藍色》劇作上的詩意:運用修辭格推進“自由”進程 修辭學是許多西方導演在早年教育中需要習得的一門課程,而詩歌創作也是一些導演的經歷之一。熱愛戲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進入由先鋒藝術家創立的洛茲電影學校前,在一家劇院工作,其間進行詩歌創作,這影響了他日后的電影導演工作。他曾說,在他的影片中,“并不直接表述他所要表述的事物,而是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來實現它……事情很少是直接說出來的”。他在電影中的表述手法,與詩歌的表述手法不謀而合。在他所運用的修辭格中,有隱喻、象征、對比、排比、反復等,其中運用得較多的是排比、反復、隱喻與象征。 在修辭格中,排比具有展示與強調的作用!叭痹陔娪爸惺且粋比較有用的數字,具有排比或反復的修辭效果。一個人物或道具**次出現起到“展示”的作用,第二次出現凸顯“強調”的作用,第三次出現時則意味著預設的有目的的內容將要發生劇變,意味著故事的突轉或作者的結論即將出現。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中,這種修辭手法隨處可見,人物與動作的作用一次比一次更加突出,目的更強烈,對情節以及情節的定位進行推波助瀾,使激勵事件逐漸達到頂點!端{色》中多個次要人物與道具比較規范地出場(或潛出場)三次,例如吹豎笛的男人、朱莉母親、青年安東尼、性表演者露西婭、朱莉丈夫的情人、鄰居、女兒的藍燈、丈夫的遺稿、十字架、床墊等。在每一次“三”中按照展示、強調與結論的順序完成預設的任務,即主要人物由“不自由”向“自由”的過渡。 影片中吹豎笛的男人的三次出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導演也將存在主義命題的論述設置在此角色上。他**次出現是在朱莉的關注中,沒有臺詞,沉默是他的存在狀態。朱莉安靜地看著他,這個男人身上也曾停留過她丈夫的目光,朱莉的在歐洲有影響力的經典音樂作曲家丈夫曾經從這個來自民間的流浪藝人身上汲取過靈感。雖然剛剛治愈心理創傷的朱莉拒絕回憶,但她的潛意識卻戰勝了她的意志,她來到了和丈夫常常光顧的咖啡館。這一組鏡頭呈現得不多,但幕后的寓意頗多:1. 朱莉的絕對拒絕回憶意識在行動上無法真正時,恰好他被好心人送回來。朱莉走上前去問他:“為什么知道這曲子?”他回答:“我創作各種音樂,我喜歡演奏。”這就是吹豎笛的男人的選擇,這選擇證實了他存在的意義—其自為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向人普遍的自在存在接近。在選擇過程中,吹豎笛的男人實現了自己的自由。朱莉獲得啟示,決定開始面對殘酷而荒誕的世界,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開始工作,開始創作音樂,向自由、幸福靠近實現;2. 殿堂之上的經典藝術與民間藝術的關系;3. 人的潛意識無法抗拒。吹豎笛的男人第二次出現,是朱莉發現他病了,上前探尋他:“生病了?你還好吧?”男人躺在那里,露出艱澀的笑容,并攏了攏自己裝豎笛的盒子,說道:“人總得給自己留點什么!边@句話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即人不能拒絕所有,人是與時間有關的一種存在,勢必要葆有時間的東西—記憶也好,選擇也好,人不能絕對逃避時間留下的痕跡。此時的朱莉正在以逃避與拒絕的方式進行選擇,她拒絕幫助,拒絕回憶,拒絕工作,拒絕肉體上的愛,拒絕宗教的救贖,等等。隨著導演對朱莉承受能力砝碼的加重,她第三次看見吹豎笛的男人。 《藍色》從存在的角度討論了血緣關系。住在療養院里的母親作為唯一與朱莉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出現了三次,這三次出場昭示了朱莉從“不自由”向“自由”過渡的進程。母親**次潛出場是在可視電話中,她參加朱莉的丈夫與女兒的葬禮。第二次出場是朱莉有了難題:當朱莉發現儲物間內的母老鼠與一窩小老鼠時,這個荒誕的世界不斷給剛剛失去丈夫、女兒的她增加痛苦的、荒誕的砝碼。面對荒誕和痛苦,她要么選擇逃避,要么直接面對,導演在完成朱莉這個西西弗斯式英雄設置的時候,要求朱莉自己選擇。朱莉面對這窩大小老鼠,沒有像之前那樣選擇逃避與拒絕,而是到療養院向母親尋求幫助,這與之前的動作不同,她走出了之前隔絕的自我封閉狀態?苫忌侠夏臧V呆癥的母親似是而非的話語,讓朱莉只能選擇自己面對—她借鄰居的貓來處理那窩老鼠。 在母親的療養院,朱莉與母親對話這場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由此將很多問題展示了出來。其一,朱莉身份與倫理的血緣關系問題。朱莉的母親無法辨認朱莉的身份,將其一會兒看成她的妹妹,一會兒看成她的女兒。身份的混淆,使得她的判斷也具有歧義,使得語義產生了多元效果。
電影劇作中的文化建構 作者簡介
張沖,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教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研究生教育評估監測專家庫成員,北京電影學院中國民族文化影像傳承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研究員,中國戲曲學院中國喜劇美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河南老子學院(研究院)特聘教授,武昌理工學院科研教師;北京電影家協會會員,北京文藝家評論協會會員!懂敶鷦赢嫛肪幬,曾任《北京電影學院學報》責任編輯。主持國家*、北京市級及院級科研項目十余項。主講電影文化研究、影視劇作理論與實踐、歐洲電影史及中外喜劇電影比較等20余門本科生、碩士生課程。出版專著《電影文化研究》《1977年以來中國喜劇電影研究》,譯著《行為表演藝術:從未來主義至當下》等;于《十月》《中國作家》《北京文學》與《人民日報》等發表小說、電影劇本及詩歌30余萬字,于報刊等發表影視理論文章70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