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雨花臺烈士傳叢書—吳振鵬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4435
- 條形碼:9787214264435 ; 978-7-214-26443-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雨花臺烈士傳叢書—吳振鵬傳 本書特色
雨花英烈吳振鵬短暫而偉大的一生是令人震撼的。面對敵人慘烈酷刑的威逼、高官厚祿的利誘,他始終保持對黨的赤膽忠心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堅貞不屈、大義凜然。6月,吳振鵬*終以“零口供”壯烈犧牲在獄中。本書告慰烈士英靈,期待后來者緬懷先烈、不忘初心、堅守黨性。
雨花臺烈士傳叢書—吳振鵬傳 內容簡介
本書為雨花臺烈士傳叢書第6輯之一,吳振鵬是安徽懷寧人,1906年出生于大龍山鎮,1921年在安慶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吳振鵬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先后擔任團中央委員兼學運部長、宣傳部長、中共中央總行動委員會委員兼總行委青年秘書處書記,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成員等重要職務。1933年,因叛徒出賣,吳振鵬被捕,在南京壯烈犧牲,年僅27歲。書稿有助于更好地貫徹總書記關于“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的系列講話精神,告慰烈士英靈,期待后來者緬懷先烈、不忘初心、堅守黨性。
雨花臺烈士傳叢書—吳振鵬傳 目錄
**章 童年多舛 投身革命
在苦難中萌發斗爭的信念
成為安徽省學生聯合會委員
積極投身“六二”學潮
沖在反賄選斗爭前線
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領導青年開展進步活動
有力聲援五卅運動
第二章 求學上大 領導工運
情況有變轉戰工廠
團結工人斗爭
“三冰”義結兄弟
參與指揮五卅運動周年紀念活動
參加**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
第三章 配合北伐 粉碎陰謀
參加國民黨九江市黨部工作
領導對英租界的斗爭
粉碎國民黨右派陰謀
“三一七”慘案
成為團中央領導
主編團進步刊物《紅燈》
第四章 策應起義 指揮暴動
策應支援南昌起義
匯報情況并帶回指示
領導萬安暴動
痛失摯友袁玉冰
第五章 肩負重任 組織罷工
當選為團中央委員
組織“九二”同盟大罷工
第六章 再接再厲 砥礪前行
指導成立香港青年反帝大同盟
參加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
領導南京暴動
第七章 糾正錯誤 繼續奮戰
在六屆三中全會作報告
領導南京市委恢復工作
遭遇重創毫不退縮
第八章 壯烈犧牲 永垂不朽
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
慘遭酷刑寧死不屈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雨花臺烈士傳叢書—吳振鵬傳 節選
**章 童年多舛 投身革命 在苦難中萌發斗爭的信念 吳振鵬,字翔云,又稱吳靜生,筆名季冰、振鵬,1906年12月出生于安徽懷寧在城鄉(今屬安慶市)一個貧困雇農家庭,父親吳功有,母親姓名不詳。 懷寧地處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東臨宜秀區,西與潛山市、太湖縣相連,北隔大沙河與桐城市相望,南與望江縣相連。平日里此地湖光山色兩相宜,江河湖水共一色,阡陌交通的田園風光流淌著詩情畫意。 懷寧是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是徽劇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地方劇種之首——黃梅戲的發源地,素有“戲曲之鄉”“教育之鄉”的美譽。此地人才濟濟,鐘靈毓秀,誕生了書法大師鄧石如、清末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月樓、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陳獨秀等著名人物。 青運先驅吳振鵬就是在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上長大的。吳振鵬從小家境貧寒,母親常年多病喪失了勞動能力,父親吳功有給地主當長工、做苦力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日子過得極其艱難。父親除了要干春種秋收的農活外,還要承擔東家臨時加派的雜役苦差,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幾次家。吳振鵬只能在艱苦的日子里和母親相依為命。 但是,生活并沒有可憐、眷顧這努力掙扎的一家人。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里,病危的年輕母親終究在幾次痛苦的呻吟之后,不幸離開了年幼的吳振鵬。 從此,吳振鵬便跟著吳功有在東家做童工。看到父親被重活壓彎的脊背、日趨消瘦的身體,懂事的吳振鵬總想為父親分擔點壓力。他總是積極主動地干臟活累活,毫不畏懼退縮。他用幼小的肩頭扛起生活的苦難,隱忍、堅韌、頑強地一點點長大。 天有不測風云,在吳振鵬6歲的時候,父親因為長期勞累,不堪重負,不幸離世。彌留之際,吳功有將孩子托付給了他的好友王先生,王先生紅著眼眶點點頭,拉著吳振鵬的小手,哽咽道:“老吳,你放心吧,我一定把振鵬當自己兒子一樣待他。” 吳振鵬被寄養在王先生家中后,生活依舊極其貧寒,勉強糊口度日,王先生無法供他上學。但是他看出吳振鵬天資聰穎,懂事好學,想起對故友的承諾,決定要送他念書,不能埋沒了孩子。王先生多方打聽后,得知省苦兒院收養孤兒并教他們識字念書,便于1917年4月,將吳振鵬送到皖省苦兒院收養,接受初級教育。 苦兒院,又名惰兒院或貧兒院,其主要職能是收養貧困兒童,并教授他們謀生的手藝或知識。苦兒院通常是由個人或慈善組織建立,一般是發起者出資或集資。1917年,懷寧士紳潘怡然在安慶辦起一所皖省苦兒院,收容了100多名無父無母流浪街頭的孤兒苦童。潘怡然在陜西省當過幾年縣知事,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為了繼續升官發財,想起了辦“慈善事業”,假裝樂善好施、為民紓難。皖省苦兒院以“慈善事業”的名目,得到了省政府的贊助及社會的捐助。但是由于層層盤剝,幾經克扣,留給孩子們的正常生活經費微乎其微。苦兒院名為收養孤兒,其實對孤兒的管理極其苛刻,院長和教師經常欺辱打罵孩子。孤兒除了刻板單一的學習以外,還要被拉去做苦力,為院辦的小工廠加工產品,稍不注意做得不到位就要被體罰,甚至是拳打腳踢,有些體弱多病的孩子經不住折騰,常常被虐待得奄奄一息,這種情況下才勉強被送去治療,后來落下殘疾的孤兒比比皆是。這一切在吳振鵬幼小的心靈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萌發了他后來反抗舊社會,與命運作奮勇斗爭的種子。 孤兒院的食宿標準也是極度不公平,院長和部分教師吃的是新鮮衛生的飯菜,睡的是干凈厚實的被褥;孤兒們吃的全是臭米爛菜,還常常吃不飽。夜里睡覺,夏天總是被蚊蟲叮咬;冬天則薄褥破被,根本難以御寒。吳振鵬對此特別憤慨,他無法理解: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天地,為什么我們如此辛苦勞作,換來的卻是這樣不公平、不人道的日子? 為了吃到白米飯,孩子們經常與教師、院長斗智斗勇。吳振鵬也常常參與其中。這些小斗爭鍛煉了吳振鵬的勇氣和意志,啟發了他的智慧,他開始明白:想要獲得應有的權利,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P3-5
雨花臺烈士傳叢書—吳振鵬傳 作者簡介
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和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聯合啟動《雨花臺烈士傳》叢書編纂工作,本冊作者為南京市委黨史工辦焦惠敏。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