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十六年前的回憶(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書系)/李星華 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25910
- 條形碼:9787570225910 ; 978-7-5702-259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十六年前的回憶(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書系)/李星華 著 本書特色
1、該書記錄了李大釗長女李星華對于父親的深切紀念,再現了中國優秀的革命黨人李大釗同志偉大的一生。 2、書中展現的李大釗人物形象,立體、全面、豐富,從中不僅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革命氛圍,而且能認識真實生活中的李大釗先生,感知他的思想和溫度。 3、一線名師撰寫導讀 ——幫助孩子輕松進入閱讀狀態。
十六年前的回憶(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書系)/李星華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長女李星華所著的回憶文章。該書以**人稱的口吻,講述了父親的童年身世,回憶了父親的革命經歷和他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充滿深情地記述了父親犧牲前后的情形,其中《十六年前的回憶》被收入語文教材,廣為流傳。
十六年前的回憶(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書系)/李星華 著 目錄
他的誕生 / 1
玩得痛快學得踏實 / 7
處罰 / 13
鄰家 / 18
他不讓我們隨便掐花 / 24
下棋 / 26
父親給我講的故事 / 32
在女高師教學片斷 / 39
誨人何其勤 / 47
索薪斗爭 / 50
流氓暗探迫害家庭 / 57
五峰山二次避難 / 64
偷渡國境 / 70
“三一八”那一天 / 76
應變 / 86
十六年前的回憶 / 91
英勇就義 / 96
撲不滅的火焰 / 100
十六年前的回憶(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書系)/李星華 著 節選
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父親的靈柩終于安葬入土了。 父親遇難以后,由于白色恐怖,竟找不到一塊適當的墓地可以安葬他。后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費了很大周折,才設法把父親的靈柩暫時停在宣武門外妙光閣浙寺里。靈柩在浙寺每月是要按時交納租錢的;但當時,我們全家已回到鄉下,哪里能夠及時到北平來交租呢?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租錢越積越多,我們也就交不起了。就這樣,父親的靈柩在浙寺整整停放了六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逢年遇節,沒有人敢來祭奠他。 那年四月初,母親帶著我和妹妹、弟弟們,從樂亭老家來北平,想把父親的后事料理一下。黨組織知道了我們回到北平的消息后,立即派“互濟會”的一位同志來找我母親聯系,與母親秘密商量安葬父親的事。 來的同志向母親轉達了黨組織的意見:父親為革命壯烈犧牲,這次給他出殯,要搞一次群眾性的悼念活動;通過出殯,揭露反動派殘殺共產黨人的暴行,申張革命正義。來的同志問母親同不同意這樣辦?母親毫不遲疑地回答道: “李先生是屬于黨的,他是為革命而死的;黨組織怎樣指示,就怎樣辦吧!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一定盡力去做。” 隨后,來的同志談了幾點具體做法,一是出殯時要請和尚、道士、吹鼓手和新式的音樂隊等等,總之,要按舊俗來辦這次出殯;一方面可以起掩護作用,同時,隊伍可以走得慢些,時間拉得長些,便于沿途向群眾宣傳。二是要組織一次群眾示威游行斗爭。為了照顧到家屬的安全,事先以死者家屬的名義,在報紙上發一個訃告,把出殯的時間、地點等公布出去,這樣既可組織群眾參加悼念活動,壯大游行隊伍;如果發生意外,又可以推說,群眾是看了訃告后才來的,而不致暴露我們家里與黨組織的聯系,使家庭遭受新的迫害。 那時候,我們家里沒有經濟來源,這次出殯以及家中的生活,全都靠父親的朋友們募捐來維持。生活是很艱難的。如果按照舊俗出殯的話,需要花很多錢,這必然會使家中生活受到影響,更加困難。但是,當母親明白了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時候,她沒有說一個“不”字,都一一答應了。 出殯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遵照黨的安排進行的。 訃告在報紙上登出后,我就到北京大學去找父親的朋友們,請他們幫助料理喪事。有一位朋友來看母親,他轉達了蔣夢麟校長的意見,說: “蔣校長的意思是別把聲勢弄大了。浙寺離西便門挺近,不如從西便門悄悄出城,省得招惹是非。如果從城里走,把學生們驚動,他們就會鬧事的;事情一鬧大,就難以收拾了。” 母親不同意靈柩無聲無息地走西便門,她堅持要從城里走,她說: “李先生生前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又死得這么悲慘,馬馬虎虎地出殯,我于心不忍!”她提出要請和尚道士為父親超度靈魂。 這位朋友很同情母親的心境,他回去就把這些轉達給蔣夢麟;經過商量之后,他們也就同意這樣辦了。于是,黨所安排的出殯計劃順利地實現了。但是,在那黑暗的社會里,要安葬父親,要宣傳革命,當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又經歷了一場風波,正像先烈生前所經歷過的許多次嚴峻的斗爭一樣。 那天早晨六點鐘,樂隊在浙寺里奏起了悠揚悲壯的哀樂。父親那口深紅色的棺材,被十幾名杠夫從寺里抬了出來,平穩地安放在繡著藍白花朵的紅緞子棺罩里。我們一群穿著孝服的孩子們,站在棺材前面,聽哀樂一響都不禁放聲痛哭起來;送殯的群眾隨即唱起了哀歌和《國際歌》。他們又放開喉嚨高喊: “李大釗精神不死!” “為先烈復仇!” “打倒刮(國)民黨!” 霎時間,歌聲和口號聲響徹了大街小巷,驚動了左近的居民,他們不約而同,扶老攜幼地跑出來看熱鬧。有的隨即加入了殯儀的行列。 1933年4月23日李大釗同志出殯情況這是一個奇怪的殯儀。 棺材里躺著的是六年前被反動政府絞殺的共產主義者;走在出殯行列*前面的,卻是招魂的和尚道士,吹鼓手與雅樂隊;打洋鼓、吹洋號的音樂隊,緊緊跟隨在吹鼓手和雅樂隊的后面;再后面是紅紅綠綠的各種紙扎人,旗傘執事。還有一座結著藍白緞條花朵的影亭,里面擺著一幀父親的畫像。 我們戴孝打白幡的兒女們,走在棺材前面引路。母親和親友們,坐在結著藍布白花的馬車里,跟在棺材的后面緩緩前進。在出殯行列的*后面,是排得又寬又長的送殯群眾的隊伍。參加送殯的群眾,每人胸前都佩戴著一朵藍色或白色的紙花,左臂上裹著黑紗。人們臉上都流露出無限的憤恨和悲痛;有的手里拿著一疊疊紅紅綠綠的傳單,飛快地撒向送殯行列兩旁的觀眾的手里;有的手里捧著花圈;有的肩上扛著挽聯,那些挽聯內容或悲憤沉痛,或感慨萬端,描述了人們對于父親橫遭殺害的悲憤心情;也表達了人們對于國民黨反動政府對內鎮壓人民,對外賣國投降的無比憤怒。北京市青年送的挽聯,排在群眾隊伍的*前面,上聯寫道: 為革命而奮斗,為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 下聯是: 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在我們附近看得十分清楚的,還有在一塊大白布上寫的挽詞: 革命成功,富貴英雄, 豈思烈士?山河變色, 艱難后死,愧對先生。 抗日婦女救國會送的挽聯是: 南陳已囚,空叫前賢笑后死; 北李如在,哪用吾輩哭先烈! 挽聯一副緊接著一副,花圈一個接連著一個。哀樂奏過后,又飛起了“紙錢”;銀白色的紙錢,從送殯的人群里不斷拋向空中,像一群群白色的蝴蝶在空中飛舞,每個紙錢上面都用橡皮戳打著清清楚楚的小紅字:“李大釗先烈精神不死!”“共產黨萬歲!”“打倒刮民黨!”這些飄滿空中的紙錢,都是頭天晚上我和一個表姐親手制作的,我們用橡皮戳子把每個紙錢都打上紅色標語,一直打到天亮。第二天,有的新聞記者在報紙上寓有深意地報道說:“……白色紙錢,變成紅色蝴蝶……” 送殯的隊伍,越來越大,前不見頭,后不見尾,像一條怒不可遏的巨龍,浩浩蕩蕩,從宣武門外沖進了北京城。 看熱鬧的老百姓,擠在街頭巷尾看傳單,聽喊口號,把路祭人圍起來聽宣讀祭文;有些人明白是怎么回事后,也走進送殯的行列,大家都喊起口號來了;有的不很明白的人交頭接耳地說: “棺材里裝的是什么人呀?” “他一定是屈死的吧!有這么多人為他喊冤呢!” 送殯的群眾越聚越多,人群擁滿馬路,汽車、電車以及各種車輛全都斷絕了往來。沿街兩旁商店的小樓上也站滿了人,有人還用照相機在拍照。 從隊伍走進宣武門內起,每到一處熱鬧繁華的地方,就有革命群眾團體攔路公祭。趕到西四牌樓的時候,又遇到一個群眾團體攔住了靈柩舉行公祭。 離靈柩不遠,在西四牌樓的紅漆柱子腳下,安放著一張紅漆八仙桌。桌上擺滿了水果、酒等等祭品和鮮花。讀祭文的那位同志,手里拿著祭文站在椅子上高聲朗誦,群眾以悲憤的心情,屏息靜聽死者生前的光榮事跡和遇難時的悲壯情景。正在這時候,前面忽然開來好幾輛卡車,車上載滿全副武裝的軍警。一伙暴徒殺氣騰騰地跳下車,直向西四牌樓的紅柱腳下撲來。暴徒們用槍托把讀祭文的同志打倒在地,又踢翻了祭桌,鮮花、水果滾了一地。雙方扭打起來。暴徒們舉起槍托,四處狠命地追打送殯的和看熱鬧的群眾。但是隊伍一被打散,馬上又自動集合起來。 “打呀!沖呀!”群眾的喊聲震撼了全城。 一陣扭打和喊叫以后,由于群眾是赤手空拳的,*后隊伍還是被敵人的武裝暴力沖散了。很多人流血受傷,許多青年被暴徒扭上大卡車,捕了去。軍警特務們也慢慢地走開了。 頃刻間,西四牌樓變成了一個寂寞冷落的空場。這時,只剩下坐在馬車里的母親和趕車的老馬夫,還有我們這一群送殯的孩子和幾個親友,再就是那口深紅的棺材,繡花棺罩已經被扒掉了,和尚、道士、樂隊和杠夫等早已逃得無影無蹤。紙花、紙錢、紙扎人、花圈、挽聯拋得滿地都是。 怎么辦?我們還要忍氣吞聲,狠狠心腸,來收拾這被匪徒們打劫后的殘局。棺材一定要在當天埋到墳里去,不能夠就這樣停在大街上。我們等了很久,一位同志和父親的朋友才把杠夫們又找了回來。我們拾起地上的紙花、花圈、挽聯和鮮花,放進母親坐的那輛馬車和車頂上,又繼續往西直門走去。 當我們護送著靈柩走過西四北大街的時候,不知從哪兒忽然出來一輛騾車。車夫把車趕了上來,只見車上堆著幾件破棉衣和破棉花套子,上面還放著花圈、挽聯,緊緊地跟隨著母親坐的那輛馬車走。馬車走得快些,那輛騾車也跟得快些;馬車走得慢些,騾車也慢些。趕車人坐在那些破棉衣上不慌不忙地用鞭子駕馭著他的騾子。 靈柩來到西直門城門下,守城的軍警只看了看出城證,就放我們過去了;騾車也跟著我們一塊兒出了城。剛出城的時候,那輛騾車還跟在我們的后面,可是走了一小段路,騾車就趕到前面飛跑起來,慢慢地就看不見了。 我們護送著父親的靈柩,來到了香山萬安公墓。 父親能夠安葬在這里,也是幾經風波的。萬安公墓的資本家蔣某早就知道父親是被絞死的,說什么也不肯賣給我們墓穴,說他怕“破了墓地的風水”,影響了他的買賣。經過朋友們多次交涉,托人求情,他才肯在公墓西南*偏僻的角落里賣給我們一塊墓地。他說,父親“死于非命”,所以不能賣給“正穴”。 當我們走到父親的墓地時,只見墓邊的小路上,躺著一塊新的石碑,碑面朝天,碑頭上鐫刻著的鮮紅的鐮刀斧頭,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碑文的下款,署名革命群眾團體。 墳地里,站著一些先來到的人,他們是父親生前的朋友。一看見我們,他們就對母親說:“這塊石碑是由一輛騾車拉來的,車夫送到以后什么也沒說,就把騾車趕走了。” 我們這才明白,剛才從西四北大街一直隨著靈柩走出西直門的那輛騾車,原來是組織上派來給父親送石碑的。這是多么值得紀念的事啊! 可是這塊珍貴的石碑,在當時白色恐怖籠罩的北平,要想把它豎立在父親的墓前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我們只得按照幾位父親的朋友當時商量的意見,把這塊石碑當作墓志銘,埋在父親的墓中,等待有一天它能和廣大人民見面。 出殯回來的路上,我們和母親同坐在一輛馬車里。經歷過一場斗爭之后,我們終于按照黨的指示把父親安葬了,了卻了長久積壓心頭的一樁心事;黨和人民還給父親送了石碑。這些,都使母親感到十分欣慰。可是發生在西四牌樓的那場流血斗爭,卻給母親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也使她的心靈受到極大刺激。母親又氣憤又悲傷,一路都在叨念著慘遭反動軍警毒打和被逮捕的送殯的群眾。她無限哀傷地告訴我們,她看見一個孩子,年紀還那樣小,胸前戴著一朵白花,被軍警打得滿臉是血。孩子的嘴里憤怒地喊著:“為什么不讓我們參加悼念?!……”*后,軍警把他抓起來,惡狠狠地扔在一輛平板車上,逮走了。講到這里,母親流下了眼淚,對我們說:“這都是因為咱們的事啊!” 我的母親是一位農村婦女,文化程度很低。在父親的影響和教誨下,她逐漸識了一些字,有了一些覺悟,也逐漸變得堅強了。父親犧牲后,母親由于悲傷和操勞,早已重病纏身,但她還是強忍著病痛安葬了父親,完成了黨的囑托。出殯后不久,她就病倒了。她在病危時還忘不掉出殯中被捕、被打的群眾,特別是忘不掉那個被甩上車抓走了的孩子。她臨終前喃喃地叨念著: “……那個孩子……血呵……報仇呵!……”
十六年前的回憶(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書系)/李星華 著 作者簡介
李星華(1911年11月21日—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是李大釗的女兒,作家。1949年之后,一直從事教學和民間文學的研究工作。曾出版《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等書。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