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997174
- 條形碼:9787534997174 ; 978-7-5349-971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典故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流傳已久的與中醫藥有關的或直接來源于醫學著作的成語典故,如吐故納新、對癥下藥、樂極生悲、不可救藥、三折肱知為良醫等。這些成語典故,不僅保留著醫藥學的意義,而且早已延伸到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因而具備了廣泛的社會學意義。
1.這些典故,發人深思,啟迪智慧,且詼諧幽默 ,充滿了知識性和趣味性,頗有教育意義。2.閱讀這些典故,對學習古代漢語及提高閱讀古醫籍的能力也大有幫助。3.這些典故蘊蓄著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和豐富的語言。
通讀中醫典故,在發人深省、啟迪智慧中了解五千年中醫發展史
中醫典故 內容簡介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醫學著作和其他古籍中,保存了許多有關醫家和中醫藥知識的典故。這些典故,發人深思,啟迪智慧,充滿知識性和趣味性。閱讀這些典故,對學習古代漢語及提高閱讀古醫籍的能力也大有幫助,頗有教育意義。作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將收集整理的數百則有關中醫藥學的典故,按醫史記聞、大醫精誠、養生健身、名醫軼事、名句箴言、醫鑒醫戒、辨證論治、奇方異案、情志之疾、雜說趣談、本草拾萃、諷喻世情、成語尋幽、傳說故事、破除迷信等 15 個門類進行編排。每則典故先有白話文敘述,再附原文和出處,對原文中的疑難詞語做簡要的注釋,*后以按語的形式做簡要的提示和說明。各自成篇,短小精悍,寓醫于文,寓教于樂,知識豐富,體現了中醫藥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水乳交融的特色。本書雅俗共賞,既可作為研究中醫藥文化的參考用書,也可作為中醫藥學的科普讀物,還可以作為學習古代漢語的輔助讀物。
中醫典故 目錄
一、醫史記聞
醫分四科1
茹毛飲血3
淫生六疾 4
鉆木取火,以化腥臊5
舞以導滯6
樂調陰陽6
神農嘗百草7
祝由 8
扁鵲“六不治”9
緹縈救父 10
程姬之疾 11
相如消渴 11
酒為百藥之長 12
蜜煎通便 13
五禽之戲 14
刮骨去毒 15
華佗遇難 16
南陽菊潭 18
同心連理 19
郭玉“四難” 21
曹丕弈棋,毒殺曹彰 22
藥祖桐君 23
唐賜遺囑 25
執柄者之恚 26
人有義聲,賣藥宋清 27
茶之為用 29
獻方釋罪 30
太子吮癰 31
生日傷感 32
世有奇疾 33
蘇合香酒 35
湯、散、丸藥 36
漢代釀酒 37
感冒 37岐黃論醫 38
嗜食檳榔 39
梨酒 41
朱丹溪“倒倉論” 42
儒醫不分 44
酒辟霧瘴 45
方之祖始于仲景 46
方之解始于成無己 46
外治調攝,無日不在 47
醫林改錯 49
二、大醫精誠
大醫之心 51
大醫之體 53
為醫之法 54
錢乙孝親 55
醫不貪色 56
王李二醫 57
張銳起死回生 59
丹溪習醫 60
丹溪拜師 61
范彬救危 63
不失醫尊 64
鏨方石碣 65
大醫高潔 66
師徒情深 68
靈胎誠懇謝病人 69
葉桂拜師 70
生死一言 73
市藥求真 74
三、養生健身
五福六極 76
知止不殆 77
仁者壽 77
君子三戒 78
孔子飲食之道 79
衛生之經 80
凡食之道,無饑無飽 81
圣人適欲 81
貴生之術 82
修節制欲 83
畢數之務,在乎去害 84
養生三患 85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86
德全不危 87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88
春月養生 88夏月養長 89
秋月養收 90
冬月養藏 90
順時安處 91
耇老接陰食氣之道 92
舜之接陰治氣之道 93
八益七損 94
生命猶燃燭 96
神龜雖壽 97
三叟 98
養生五難 99
守之以一,養之以和100
修性保神,形神相親101
一人之身,一國之象101
欲求長生,積善立功102
善養生,除六害103
健身拜104
丹溪論治未病104
因馬念車,因車念蓋105
醫具三昧107
無價之藥108
傷食傷飲108
過得七月半,便是鐵
羅漢109
四、名醫軼事
扁鵲見秦武王110
扁鵲隨俗為變111
扁鵲診趙簡子疾111
倉公望診112
蒜齏治咽塞113
華佗為頓子獻診病114
四十眉落114
謐母泣教115
書淫117
不以酒肉為禮117
不封不樹118
醫道至重119
段醫簡封120
診脈驚帝121
謐序三都122
武后謝醫122
劉張軼事123
東垣收徒 124
朱謙葛雄125
東垣附柬127
桐葉催生128
薛雪妙術129葉薛結怨130
唐大黃131
望色知溺132
五、名句箴言
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134
上醫醫國135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136
非其人勿教136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137
不治已病治未病138
神圣工巧(仁圣工
巧)138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139
醫者意也140
用藥如用兵,用醫如
用將140
靜者壽,躁者夭141
服藥百裹,不如獨臥 142
治病三年,無方可用 142
小大方圓 143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144
不為良相,愿為良醫145
醫人有限,教人無窮146
與是氣俱生者,必有用
于是氣 147
臟腑而能語,醫師色
如土 148
寧治十婦人,莫治一
小兒149
學醫不精,不若不學149
人有三寶精氣神150
寧可食無饌,不可飯
無湯151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152
學醫猶學奕,醫書猶
奕譜153
六、醫鑒醫戒
公孫綽治偏枯155
至孝感醫155
荊林毒飯156
孕作病治158
割癭159
餳錫不辨160
仲光竊書161
欲全一命,反戕兩命162
診宗三昧163兵以除暴,藥以攻疾164
醫須周察165
剖腹驗孕166
名醫難當167
曹醫被毆168
榜方通衢169
脈理不可臆斷170
寧愿腳踢171
醫官之店172
智診樟毒識真兇173
高年有娠 174
七、辨證論治
華子病忘175
病萬變,藥亦萬變176
倉公治難產177
千般疢難178
對癥下藥179
華佗巧治嬰兒瀉痢180
華佗切脈診死胎180
華佗治咳181
華佗治內疽182
除疾之道183
姚僧垣用大黃 184
錢乙巧用黃土湯185
君臣佐使187
以意處方 188
溺井怨伯益,失火怨
燧人189
貴乎精一190
兒號即兒歌191
八、奇方異案
華佗愈躄193
寒水百灌194
蠐螬炙明目194
筆針破癰195
狄公針瘤196
治針道士198
安常神針199
嗜食竹雞200
啖梨愈風201
紅花熏蒸救產婦202
掘土為坎愈痿躄203
螺利二便 204
蔥蜜合食,巧愈瘧疾 205
誤出血而愈目盲206
兒寐不寤207誤吞鐵釘208
喻嘉言一針救二命210
桐油滯解菱角積211
老醫少卜212
鴨涎巧愈螺梗喉213
解叔謙藤酒療親215
松蘿茶解豬頭毒216
鵝血治噎217
妙女變男結良緣218
九、情志之疾
文摯治齊王疾220
華佗留書罵郡守221
忽肥忽瘦222
看殺衛玠223
蟻動牛斗223
支道林感知音而死 224
王徽之哀弟而死225
靖公巧施轉藥226
病怒不食227
擊木愈驚228
因憂結塊229
丹溪掌擊相思女230
得雨病愈230
葛可久擊案催產231
喻嘉言嬉戲愈奇疾232
袖銀治疾 234
巧愈疑疾 234
怒激少女發痘毒235
恐嚇愈狂舉236
佯為郵語止笑癥 238
十、雜說趣談
醫和論蠱239
醫竘與張儀 240
不龜手藥 241
甘水多美人 241
臭味相投 242
味之本 243
別類求因 244
服藥有約 245
治小治大,惟順而已 245
霜露之病 246
陽氣聚面,陰氣聚背 247
學如牛毛,成如麟角 248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 248
失勢者之病249
巢元方論蠱毒250“千金”之由251
服丸藥法251
太宗苦痢252
牛溲馬勃253
屑金粉犀 254
歐蘇醫話255
丹砂之變257
單味易知,復用難辨258
流水止水259
沈括駁“一木五香”260
沈括論用藥261
沈括論采藥262
不讀醫書,猶為不孝 264
治藥捷法 264
臭腐神奇,氣精變化265
慧眼慧心267
人命呼吸間267
貧富憂樂268
病是良藥269
王安石煮茶辨江水270
盜賊充醫271
水銀解鉛毒272
睡訣273
漢文帝侍疾嘗藥 274
沈起棄官侍父疾275
黔婁嘗糞辨父疾276
絲瓜換韭277
讀醫書四病 278
字期清爽,藥期共曉279
羊肉*飽人281
爛蒸老雄鴨,功效比
參芪282
十一、本草拾萃
遠志小草 283
米醋療傷 284
蛇銜草285
苦參重腰286
河豚有毒286
雞舌香 288
天竹黃289
枳實與枳殼290
野葛大毒291
零陵香292
芋梗解蜂毒293
黃精輕體294
李防御治痰嗽295
車前止暴下297生姜愈喉癰297
覆盆子葉除眼疾299
白及補肺299
藜蘆愈驚風300
甘草解百毒301
菊之本末,罔不有功303
御賜金杵305
萊菔子消面毒305
破故紙壯筋骨306
赤小豆治癰瘡307
劉寄奴草308
何首烏309
威靈仙治痹311
蒸餅止淋311
鶉消鼓脹312
螢火武威丸313
石龍芻313
橄欖治魚鯁 314
胡王使者315
十二、諷喻世情
不死之道316
不死之藥316
臍中納李317
吞苻致疾318
三尸蟲319
求茯神而得老芋320
速長良藥320
齊王賜藥321
劉邕嗜痂322
唐婉之死323
一目存誓325
醫緩治病326
諱疾殺醫327
蜀賈賣藥327
秦醫治病 328
玄石好酒329
癭者自美330
搔癢331
多憂332
不死酒 333
病忘 334
艾子好飲335
潔疾335
弘霸嘗穢336
腳痛入鄰 337
北人食菱 338
黃須紅須 338女戎尤可畏339
庸醫受匾339
受杖成癮 340
十三、成語尋幽
不可救藥 342
三折肱知為良醫 343
十全上工 343
膏肓 344
美疢不如惡石 345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346
吐故納新 346
破癰舐痔 347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
艾 348
九折臂 349
驚弓之鳥 349
流水不腐,戶樞不
螻(蠹)350
卜筮禱祠,疾病愈來351
扁鵲說病(諱疾忌
醫)352
樂極生悲353
病臥牛衣355
疏字數乳355
九轉金丹357
薏苡明珠357
青囊358
劉伶病酒359
望梅止渴360
哀毀骨立361
醋浸曹公,湯煮右軍361
韓康賣藥,言不二價362
一盤冰,三斗火363
十四、傳說故事
扁鵲三兄弟365
扁鵲換心366
崔文子黃散赤丸367
彭祖長壽368
橘井369
杏林371
松脂愈癩372
懸壺 373
偓佺食松子375
梵僧吹鼻治息肉375
滴芝難得376
馬溺消腹瘕 377
應聲蟲 378
口吞金蠶379
金蠶害人380
永公夢方381
十五、破除迷信
景公夢與二日斗 383
桓公見鬼 384
畏影惡跡385
鬼由心生386
人死不為鬼 387
鮑君神 388
杜宣疑蛇(杯弓蛇
影)389
桑中生李390
石賢士神391
荊巫392
狡妄神技393
巴楚巫盛 394
陳五捽巫396
楚俗信鬼396
藥符愈風397
神志湛然,鬼慚而去398
女巫郝媼399
展開全部
中醫典故 作者簡介
許敬生,安徽蕭縣人,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會原主任委員(現為名譽主任),全國“醫古文資深名師”,全國“中醫典籍與語言文化研究專家學術傳承與人才培養”首批專家,2019年度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突出貢獻獎”(全國十佳之一)獲得者,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榮譽教授。現任河南省儒醫文化研究會會長、河南省中醫學會醫古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古籍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多種學術職務。
從事醫古文、中醫古代文獻及中醫藥文化的教學和研究50年。出版學術專著10多部。代表作有《醫林掌故》《醫古文選讀》《中醫典故(漢英對照)》《中醫藥文化尋源》等。主編出版了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和本科教材《古代漢語》《醫古文》《大學語文》等10余部。同時還主持整理了《中原歷代中醫藥名家文庫》《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醫論醫話卷》《古醫籍珍本集萃叢書》《危亦林醫學全書》等多部中醫古籍,已出版了4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