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積極教育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108629
- 條形碼:9787515108629 ; 978-7-5151-086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積極教育心理學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專業的家教建議之書 本書旨在針對性地解決孩子在行為習慣、人際溝通、情緒管理、性格養成、思維訓練五大方面的各種成長難題,并通過多位著名心理學家的代表性理論,對問題的癥結做出科學分析,提出基于生活實際的教養策略。 這是每個父母生命中不可錯過的必修課 教育是親子間的雙向互動,需要雙方擁有積極的態度。本書幫助父母用積極的方法帶給孩子積極的引導,比如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不要一味制止責罵,要根據情境確定孩子哭鬧的原因,進而適當滿足、科學勸說或轉移孩子注意力……如果你還在因為孩子的種種不良表現而焦慮和憤怒,那你應該開始讀這本書了,從中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享受輕松快樂的育兒生活。 這是一本幫助孩子做出積極改變、快樂成長的書 父母的性格和態度決定孩子的成長環境,進而決定孩子的未來。本書通過問題闡述、理論分析和教養策略三大部分,掃清親子間的溝通障礙,讓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通過溫和而堅定的教養策略,實現親子關系的和諧,從而讓孩子在一個充滿理解和愛的積極環境中,茁壯成長!
積極教育心理學 內容簡介
積極教育通過符合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的引導,讓孩子在一種和善堅定的氣氛中,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本書運用專業的積極教育的教育理論,結合中國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教育要求,對孩子在成長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無論是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情緒問題的處理,心理防御機制的使用,自卑、孤獨、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問題,性格的養成,性格對未來職業規劃的影響等,都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幫助家長以科學的方式培養健康的孩子。
積極教育心理學 目錄
**章 兒童青少年的養育關鍵期
第 1 節 語言習得:語言關鍵期的幫助 006
第 2 節 行為養成:行為關鍵期的幫助 013
第 3 節 認知構建:認知發展期的幫助 019
第 4 節 社會交往:社會化關鍵期的幫助 027
第二章 關于行為習慣的積極教育
第 1 節 應對哭鬧:個體進化的生存本能 042
第 2 節 應對脾氣:性格的張力和死本能 053
第 3 節 應對撒謊:心理防御機制和本能 059
第 4 節 應對欺凌:兒童青少年的攻擊性本能 076
第 5 節 行為矯正:建立連接掌控本能 084
第三章 關于人際溝通的積極教育
第 1 節 親子溝通:溝通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 098
第 2 節 養育助推:間接引導的影響 108
第 3 節 溝通困難:家長和環境的影響 115
第 4 節 內群體偏好:同伴群體的影響 122
第四章 關于情緒管理的積極教育
第 1 節 情商教育:從認識情緒開始 138
第 2 節 成長煩惱:負面情緒的化解 147
第 3 節 走出孤獨:社交的原始動力 153
第 4 節 自卑與超越:自我成長的關鍵 159
第 5 節 自我價值感:對抗消極的關鍵 167
第五章 關于性格養成的積極教育
第 1 節 孩子的性格:各有所長,并無好壞 179
第 2 節 大五人格:兒童青少年的核心優勢和局限 186
第 3 節 價值觀念:兒童青少年行為的原始驅力 195
第 4 節 性格和職業:找到*合適的生活 201
第六章 關于思維訓練的積極教育
第 1 節 思維訓練:學習能力的核心 213
第 2 節 解決問題:授兒童青少年以漁 219
第 3 節 思維方式:兒童青少年積極教育的本質 223
后 記
積極教育心理學 節選
第 1 節 應對哭鬧:個體進化的生存本能初為父母的家長,可能會對孩子的很多行為感到不可思議甚至厭煩,除了前文所述的蠻橫、暴躁的性格,孩子在行為層面上也存在很多令人感到驚詫的壞習慣。對于愛好文靜、溫柔性格的家長來說,嬰兒的哭鬧可以說是養育子女*難適應的時刻。嬰兒的哭鬧經久不息,聲音尖銳洪亮,總讓人忍不住心生煩躁。但嬰兒在哭鬧間要表達的意思,家長真正理解了嗎?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知悉嬰兒哭鬧的本因,不能及時察覺嬰兒哭鬧的含義,哭鬧就很難停息。家長對孩子哭鬧的無可奈何和厭煩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自己與嬰兒的溝通交流,甚至影響孩子未來的發育發展,因此,理解孩子的哭鬧對于家長的教育、孩子的未來發展都至關重要。那么,孩子的哭鬧究竟是一時受到驚嚇所致還是有所需要?如何辨別孩子哭鬧的原因?又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逐漸放棄哭鬧的行為習慣,轉向更加健康和積極的行為表現?讓我們帶著問題去了解進化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相信進化心理學會給家長很大的啟發。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進化心理學誕生于 20 世紀 80 年代,是一門綜合了心理學、生物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學科。進化心理學試圖將心理描述為一整套個體用于處理信息的裝置,這些裝置經由進化和自然選擇,用進廢退,逐漸形成了現代人所熟悉的器官和心理結構。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如下。1. 個體的過去是理解其心理機制的鑰匙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2 中曾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如果在很早的時候,兒童的生活方式就已經固定了,而我們對此有豐富的經驗,那么我們就可以預見這個兒童在生活中的種種表現。進化心理學也有類似的觀點,該理論認為,現代人類的大腦是漫長歷史進化而來的產物,因此要想了解個體現在的行為,就必須追溯個體過去的經歷,甚至是整個人類族群發展進化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心理結構。越是共性的人類心理機制,就越能從人類進化的歷史中發現其根源。2. 心理機制是由各模塊組成的,功能的分解是了解心理內部機制的重要途徑與格式塔心理學不同,進化心理學更偏向機能主義,認為人的行為表現背后都需要一定的功能來支撐。人的心理具有模塊性,每種心理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從程序上來講,進化心理學解釋行為表現的步驟如下:首先是分析行為表現的心理成因;其次是根據心理成因推測心理功能;再次是根據功能尋找形成功能的心理機制,根據心理機制追溯其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的進化史、選擇史,以致*終找到其終極根源;*后是根據心理機制和終極根源對心理現象做出解釋。3. 心理是一系列適應器進化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是“作用于我們狩獵—采集時代祖先身上的進化過程所產生的、進化而來的適應器”。人在進化過程中優勝劣汰,器官用進廢退,逐漸形成了有助于人類生存繁殖的身體機能。心理作為身體機能之一,同樣是人類進化演進過程中根據環境,逐漸適應和調整,并*終形成的機能系統。4. 人的行為表現是心理機制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心理機制是解釋人類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但環境作為背景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進化心理學反對諸如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他們主張,人的行為是在內在心理機制和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將心理學看作研究人的心理的一門學科,那么進化心理學就是使用進化論、生物學和人類社會發展史作為研究工具的心理學分支。我們以人類對蛇、蜘蛛等滑溜溜、多腿且毛茸茸的動物的惡心和恐懼為例。對上述兩種動物的恐懼和回避是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極其慘痛與深刻的教訓導致的。試想遠古時代,缺衣少藥,醫療設施尚不健全,任何小災小病、頭疼腦熱,稍有不慎就會使人喪命。而大自然存在的各種猛獸讓人類的處境更加艱難。毒草尚有神農嘗試,僥幸不死之下人們開始逐漸熟悉藥草性理,此后人類才得以免受毒草之苦(當然這只是傳說),但毒物就讓人難受了,比如上述的蛇和蜘蛛,有的時候你還沒看清它們就被咬了,等到全身疼痛潰爛,你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再或者就是被咬之后迅速死去,落入毒物之口,活著挺過毒物之毒的人終究寥寥無幾。人們看到別人被蜘蛛和蛇咬傷之后的慘狀,以及被蛇或者蜘蛛咬了之后僥幸不死的個體,一定會對蛇和蜘蛛敬而遠之,并教育后代,滑溜溜、多腿且毛茸茸的動物,不可以碰。久而久之,人類的基因就會逐漸改變和適應這樣的經驗,*后就會改變基因的性狀,從而對蛇和蜘蛛產生先天的恐懼。這樣的例子還有對深度的恐懼、對近處突然變動的恐懼,等等。可以說,正是恐懼保全了人類族群,使之可以延續生存。再舉個例子,人類進化出一種叫作惡心的狀態,身體不舒服會想吐,甚至會出現嘔吐、暈厥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在動物身上鮮少見到,一般動物除非瀕臨死亡,不然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態。而惡心想吐在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狀態,尤其是對于孕婦來說,原因在于,孕婦處于孕育期,通過惡心嘔吐這種方式將有毒和有害物質從食物中剔除,以保證處在健康、安全的狀態中孕育后代。從上述兩例我們就可以看出,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機能多是保證個體生存、整個族群能夠保全的保護機制。那么嬰兒的哭鬧,對于整個族群的發展和個體的保全又有怎樣的意義呢?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叫作物種成長潛力,就是一個物種在個體生命成熟過程中的可塑性和成長性,以及成熟個體的差異大小。例如,小馬剛出生一兩個小時就能站立穩定,不出三天就能小步奔跑,而人類在嬰幼兒時期毫無自保能力,并且這樣的脆弱狀態會持續很長時間;藏羚羊幼崽剛出生三四個小時就會學著蹦跳和奔跑以躲避捕食者的獵食,而人類直到一兩歲才能學會行走,四五歲才能穩定而快速地奔跑;鴨子出生沒多久就學會游泳,而人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喪失游泳的機能,除非重新學習。這些物種先天天賦很高,并且這些天賦以一種固定的方式被保留下來,而人類在嬰幼兒時期十分脆弱無力,但人類*終成了萬物之長。原因便在于,人類的成長潛力高,也可以說是物種塑性強。試想,藏羚羊花了幾個小時學會奔跑,但終其一生就只會奔跑、覓食和繁殖,即使有天賦異稟的藏羚羊天才開始嘗試“歌唱”,也會被時不時偷襲的獵食者追趕得上氣不接下氣,逐漸喪失了對發出怪聲音(歌唱)的興趣;鴨子出生沒多久就學會了游泳,但終其一生,也只會走路、游泳、覓食和交配,即使有鴨子智者開始思考生存的意義,但忙碌的生存進程和被屠殺的命運也沒有辦法讓它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試想一匹神駿異常的汗血寶馬,即使努力鍛煉,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不停地奔跑,亦如它出生沒多久時的狀態,即使它是同類中的佼佼者,是英雄,但它依舊不能欣賞藝術,不懂什么是美。人類雖然弱小,但人類會通過不停地進行后天學習逐漸使自己變得強大。人類中既有能創作傳世名畫的藝術家,也有能雕刻出杰作石像的雕塑家,更不用說開拓人類生存邊界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還有創造保護人類的盔甲、武器的工匠,以及能指引人類前進方向的學者、哲學家,等等。我們出生時弱小柔弱,毫無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但伴隨著個體的成熟和不斷的學習,我們會逐漸強大,*終建立起人類自己的家園。我們沒有鴨子游水那么自然,但我們發明了船舶、潛水艇,比鴨子游得更遠、更深;我們沒有千里馬跑得那么快、那么持久,但我們發明創造了自行車、汽車、地鐵,我們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跑到更遠的地方;我們沒有藏羚羊那么擅于跳躍和奔跑,但我們擁有吉普車和跑車,我們可以比藏羚羊跑得更快,更適應顛簸的地形。韓愈在《勸學》中寫道:“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人類生命早期的脆弱終能成長為成年期擁有多元化創造力的強大。兒童的哭鬧則是保護人類度過脆弱的生命早期的一種很好的保護機制。兒童的哭鬧既有先天遺傳的部分,也有后天學習的部分。我們先來看先天遺傳的部分。正如之前講述的,人類生命早期極其脆弱,惡劣的生存環境、無孔不入的病毒、獵食者、匱乏的食物、疏忽的照顧等,任何小意外都可能導致兒童夭折。人類想盡辦法只是為了安全度過生命早期,發出叫聲是為了吸引能力更強大的成年個體來幫助自己渡過目前的難關,這不只是人類會使用的生存策略,其他動物一樣也會使用。 例如鳥類,小鳥不會飛之前,全靠父母喂養,叫得越大聲、擠得越靠前的雛鳥獲得食物的可能性就越大,生存下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再比如家豬,擠得*用力的、發出聲響*大的小豬仔一定吃得又肥又壯,而不吵不鬧的小豬仔可能沒多久就餓死了,因為母豬的乳量不夠所有的小豬仔吃飽;即使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馬、鴨子、藏羚羊等,在面對危險時同樣會發出叫喊以期獲得父母的幫助。于是,人類在生命早期采取哭鬧的策略以提高生存概率這一點也就不讓人驚訝了。從演化史來看,假設遠古時代人類成年后平均每年育有一個子嗣,但有的孩子不喊不叫,遇到發燒、饑餓、毒蛇等威脅時,可能就無聲無息地死掉了,而有的孩子遇到危險時就會喊叫,即使再小的威脅也會在家長的幫助下被消滅于萌芽之中,這樣的孩子的生存概率更大。這樣延續幾代之后,喊叫更多的個體的生存概率遠高于喊聲小或者不出聲的孩子,慢慢地,哭喊就作為人類的一種心理機制、一種生存**本能被保存延續下來。幼年時期的哭喊有助于兒童解決噎住、卡住、摔傷、跌倒、燙傷、發燒、饑餓等可能導致兒童死亡的生存危機,但隨著年歲的漸長,有些兒童的哭喊并沒有隨著年齡增加而退化,相反,有些哭鬧反而變得更加頻繁,這是為什么呢?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的哭鬧行為一定是為了獲得某些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東西,但具體這樣的哭鬧是如何保持的,以及兒童如何了解哪些東西通過哭鬧可以獲得,對這些東西的需要又是如何和哭鬧聯系在一起的,這就需要其他心理學分支理論來做解釋了。我們先來看為什么有的兒童會保持哭鬧到成年,而有的兒童則在青春期之前就褪去了哭鬧的習慣。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社會學習,簡單來說,就是兒童的社會化是通過觀察模仿他人的行為實現的。例如,有的兒童看見他人吸煙,就會模仿拿煙的動作,還有的兒童看見大人罵臟話,讓對方很生氣,就學著在爭吵中罵臟話,這些都是負面的行為習得的例子。哭鬧也是一種負面的行為,尤其是當兒童將哭鬧視為一種滿足一切不合理需求的有效手段時,哭鬧就不會伴隨兒童的成長而逐漸消退。兒童習得“哭鬧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觀察模仿其他兒童,當他看見其他兒童哭鬧后其不合理需求得到滿足時,他就會習得這樣的經驗并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另一種則是根據自己的行為經驗而逐漸形成的,例如,兒童想買昂貴的玩具,父母不允許,這時候兒童撒潑打滾,各種哭鬧,家長礙于面子同意也好,親戚朋友見此情況代付也罷,只要兒童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他就會形成哭鬧可以使父母屈服并滿足自己的不合理需求的信念。通過上述兩種方式,兒童形成了哭鬧的行為表現,哭鬧從原本的生存本能變質為一種滿足不合理需求的強迫和威脅。哭鬧作為人類生命早期的生存策略和其他動物的叫喊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發現,剛出生的嬰兒進行哭鬧是為了獲得食物,解決生理問題,只有這些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嬰兒才能健康成長。嬰兒階段對于哭鬧行為的解釋尚可以用進化心理學的視角來解釋,但三四歲的兒童仍舊哭鬧不停,就不是進化心理學能獨自解釋的了,尤其是當他哭鬧的原因是想看動畫片、買玩具等非生存必需的要求時,社會學習理論或許更加適用。綜上所述,兒童哭鬧的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如果兒童哭鬧的原因是生理問題,如饑餓排泄、受傷等,這些是正常而且有助于兒童存活的行為,父母需要鼓勵甚至刻意引導,讓兒童形成這樣的習慣;如果兒童哭鬧的原因是打鬧、玩耍等不合理需求,那父母應該酌情選擇忽視與回應。我們經常會在公共場所看到哭鬧不止的孩子,比如,在地鐵上碰見一個小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躺在地上打滾,他的媽媽一直往前走,裝作沒有看見,他就哭得更大聲,*后他的媽媽沒辦法只能回頭,和孩子溝通。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已經哭鬧到這種程度,家長應該及時安撫,以避免出現更大的意外,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哪里出了問題,以至于孩子在公眾場合表現得如此任性。 送給家長的教養策略說完孩子為何會哭鬧之后,我們回到實際問題上來:如何改變孩子不好的哭鬧行為,尤其是避免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不止的行為,引導孩子遠離壞習慣呢?1. 辨別孩子哭鬧的原因孩子的哭鬧行為究竟是出現了威脅其生存的饑餓問題、排泄問題,還是受傷問題。在確認沒有涉及上述孩子生存健康的問題的情況下,家長就可以放緩節奏,和孩子多溝通交流,弄明白孩子的真實意圖,這里可以根據當前所處環境先做一個簡單的預判。例如,在游樂場,孩子哭鬧不止很大可能性是因為自己在想要玩的項目或者想要吃的食品者好奇的活動上沒有得到滿足,這時候家長要結合實際情況來考慮。如果和其他親戚朋友一起來游玩,可以要盡量滿足孩子并不過分的要求,盡量不要讓孩子形成親戚朋友會滿足他一切不合理的需求的認知,這樣是不利于孩子遠離壞習慣的。尤其當孩子發現家長不會慣著他們而其他人會滿足他們的不合理需求時,問題就會從家庭教育,偏向孩子的社會依賴,這是很棘手、很難處理的問題。如果孩子過于無理,家長則要先和親戚朋友溝通,說明這是孩子教育問題,不要讓孩子獲得外在幫助,這樣在處理孩子的哭鬧問題時,才不會出現用力過猛引發其他問題的情況發生。如果是在家中遇到孩子哭鬧不止的現象,在排除生存危機之后,家長應該耐住性子和孩子溝通交流,無傷大雅的需求可以適當滿足,如果要求實在太苛刻無理,家長可以采取轉移孩子注意力,將孩子的需求源從孩子的視線中移除等方式來解決孩子的哭鬧問題,但一定要漸進溫和地實施戒斷行為,太過直接和粗暴的拒絕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不利。2. 激濁揚清,合理疏導孩子的哭鬧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會發現,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以耐心為主。孩子會有很多想法,有好有壞,家長并不能要求孩子始終向上努力。在該玩的時候玩,該努力的時候努力,就是給孩子*好的教育。家長應該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盡量滿足孩子并非有害的需要,例如,想出去玩,想探索新事物。從心理學上說,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和行為*重要的成因,也是孩子成年后生活穩定的關鍵影響因素,新異刺激也會促進孩子腦神經的發展。所以家長在孩子哭鬧時,在辨別清楚孩子面對的問題之后,對于孩子探索世界的需求應盡量給予滿足。
積極教育心理學 作者簡介
朱可可,中央財經大學心理學碩士。日常喜歡看書,閱讀范圍廣泛,對心理學、物理學、歷史學、哲學、科幻等均有涉獵。目前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對于親子關系、兒童教育、家庭教育有著很深入的思考。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