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疏勒河卷(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8677
- 條形碼:9787030738677 ; 978-7-03-07386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疏勒河卷(全2冊) 內容簡介
本書涵蓋地方志、奏折、文集、碑刻、考察報告、報刊、歷史檔案、工程計劃書、文史資料、口述材料以及當代重要水利文獻等十類文獻。每章開始有文獻概述,對本章文獻的版本、內容、選取理由、整理標準、淵源關系及史料價值進行概述。本書前言對流域水利開發史與本書編寫情況進行了說明,附錄則包括水利開發大事記與圖版。全書統一排印,正文以校注形式加入"編者按"對原文的格式、文字、數據等問題進行說明。全書60%的內容為首次刊布。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疏勒河卷(全2冊) 目錄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總序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 疏勒河卷》序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前言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 疏勒河卷》敘記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 疏勒河卷》凡例
上冊
壹敦煌文書類文獻1
本類文獻提要2
地志類文書3
社會經濟類文書11
貳方志類文獻19
本類文獻提要20
嘉慶大清一統志(節錄)22
甘肅通志(節錄)26
甘肅新通志(節錄)32
甘肅通志稿(節錄)38
重修肅州新志(節錄)41
敦煌縣志(節錄)54
重修敦煌縣志(節錄)60
安西縣采訪錄(節錄)91
創修安西縣志(節錄)93
玉門縣志(節錄)103
叁傳統私家著述類文獻105
本類文獻提要106
敦煌隨筆(節錄)107
西域水道記(節錄)117
肆考察報告與游記類文獻141
本類文獻提要142
馬達漢西域考察日記(節錄)143
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節錄)152
祁連山水源查勘報告書(節錄)237
伍碑刻類文獻245
本類文獻提要246
陶公新建昌馬河大橋碑記247
赤金斷水碑248
陸民國工程類文獻249
本類文獻提要250
疏勒河流域灌溉工程規劃書251
玉門昌馬河舊渠整理工程計劃書272
敦煌黨河流域舊渠整理工程計劃書282
安西疏勒河中游截引地下水工程計劃書291
玉門安西昌馬河流域地下水灌溉工程計劃書301
敦煌黨河流域地下水灌溉工程計劃書308
柒民國報刊類文獻315
本類文獻提要316
農林部托辦關外三縣小型農田水利317
勘修敦煌南湖黃水壩318
敦煌工作站改安西工作站319
捌民國檔案類文獻321
本類文獻提要322
1946—1947年安西玉門水利沖突檔案324
1948—1949年安西玉門水利沖突檔案370
敦煌安西縣內水利事務檔案395
水利勘測與水利工程檔案415
下冊
玖雙塔水庫檔案文獻431
本類文獻提要432
工程計劃433
會議記錄447
報告與總結562
其他施工文獻606
拾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其他檔案文獻623
本類文獻提要624
流域水利工作文獻625
骨干水利工程文獻637
縣級水利工作文獻710
拾壹民間收藏水利文獻777
本類文獻提要778
偉大的雙塔水庫779
赤金峽水庫**期工程總結784
拾貳口述文獻793
本類文獻提要794
2015年耆老座談會紀要795
2017年耆老座談會紀要804
拾叁補遺815
本類文獻提要816
赤金頭渠水源碑記817
判定赤峽十三道口岸818
附錄819
疏勒河流域水利開發大事記820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疏勒河卷(全2冊) 節選
壹敦煌文書類文獻 本類文獻提要 敦煌文書是疏勒河流域水利史文獻極富特色的組成部分,為研究中古時代中國水利事業,特別是干旱區水利事業提供了珍貴的一手文獻。然而在此將相關文書全部搜羅并非編者可以勝任。敦煌文書中固然有以P.2507《水部式》為代表的純粹水利文書,但更多的則僅是在其他主題文書,特別是社會經濟文書中有所涉及,如P.3559《唐天寶年代敦煌縣差科簿》中有關于水利設施管理人員的記錄,P.4640《歸義軍時期布紙破用歷》中記載在泉流、湖泊、河渠等處賽神活動及所用花費等。在這些文書中,水利相關信息僅占很小部分,徑直析出不免支離破碎、全篇照錄必然喧賓奪主。另一方面,幾代中外學者在充分利用、深入解讀各類文書中細碎水利史料的基礎上,圍繞中古時期敦煌地區的水系渠系狀況、水利管理制度、水利與社會生活等主題已產生極為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的結論系通過各種復雜細致的考證勾稽方始得到,并非將原始文獻一一列舉后便其意自明。因此,編者在《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疏勒河卷》中有選擇地收錄部分敦煌文書,其意圖絕非在于刊布新史料,而在于向讀者直觀展示疏勒河流域水利史文獻的悠久性、豐富性與珍貴性。 本類文獻收錄敦煌文書有兩類。**類為地志類文書,包括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S.788《沙州志》、S.367《沙州伊州志》、P.2691《沙州歸義軍圖經略抄》、 S.5448《敦煌錄》等,其書皆成于唐與五代時期。這些文書以記載地理信息為主,編者重點對其中涉及的中古時期敦煌地區河流湖泊信息進行節錄。第二類為社會經濟類文書,涉及水利活動的各種豐富內容。著名的P.2507《水部式》與P.3560《敦煌水渠》,分別記錄了中古時期國家與地方兩個層面的水利管理;節錄之S.4373《癸酉年六月一日硙戶董流達園硙所用抄錄》寫于公元913或973年,系寺院所屬硙戶匯報其支出的清單,體現了碾硙(水磨)這一重要水利設施及其所屬河渠的所有與維護情況。P.4003《壬午年十二月十八日渠社轉帖》寫于公元982年,與P.4017《渠人轉帖》一起生動展示了敦煌水利組織“渠社”的具體運作細節。P.3943《宋開寶四年五月一日內親從都頭知瓜州衙推汜愿長等狀》則反映了瓜州僧俗試圖將治水有功的官員作為神明祭祀的努力。 考慮到本書讀者的閱讀習慣以及與全書風格保持一致,本單元采用簡化的文書整理規范。整理符號方面,用“/”表示原文書分行,用“』”表示前缺、用“『”表示后缺。文字缺漏或難以識別的,以“□”代替,每“□”表示缺一字。原文書缺字但經校勘研究可推斷的,用“[]”進行補入。對于經學者反復校勘指出的錯字予以徑改、衍字予以徑刪,不再注明。 地志類文書 P.2005沙州都督府固經卷第三(節錄) [甘泉水]『 美草,更□□口『 水,又西流八十里,與峽『 美草,又西北流入峽谷,『 流瀑布,桂鶴逍『 蔽虧日月,深『 里,不生草木,中有『 春之后,仲夏『 秋后即下,向人『 無雜鳥,水無『 者不過數寸『 曲多野馬、[牦]牛『 狼蟲豹,窟穴其『 里至紫亭鎮,西三『 烽,又西北六十里至山闕烽。水東即是/鳴沙流山。其山流動無定,峰岫不恒,俄然/深谷為陵,高崖為谷。或峰似危削,孤岫如/畫;夕疑無地。朝已干霄。中有井泉,沙至不掩;/馬馳人踐,其聲若雷。其水西,有石山,亦/無草木。又東北流八十里,百姓造大堰,號為/馬圈口。其堰,南北一百五十步,闊廿步,高二/丈,總開五門,分水以灌田園。荷鍤成云,決/渠降雨,其腴如涇,其濁如河。加以節氣/少雨,山谷多雪,立夏之后,山暖雪消,雪/水入河,朝減夕漲。其水又東北流,冊里至/沙州城,分派灌溉:北流者名北府渠,東流者/名東河水;南流者二道:一名神農渠,一名陽開渠;州西北/又分一渠,北名都鄉渠;又從馬圈口分/一渠,于州西北流,名宜秋渠。州城四面水/渠側,流觴曲水,花草果園,豪族士流,家/家自足。土不生棘,鳥則無。五谷皆/饒,唯無稻黍。其水溉田即盡,更無流/派。/ 苦水 右,源出瓜州東北十五里,名鹵澗水。直西,流至瓜州/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廿里,至瓜州常樂縣南山/南,號位苦水。又西行卅里,入沙州東界故魚泉驛/南。/西北流十五里,入常樂山。又北流,至沙州階亭驛南,即向西北流,至廉遷烽西北廿余里,散入沙鹵。/ 獨利河水 右,源出瓜州東南三百里,流至沙州敦煌縣東南界。雨多即流,無雨竭涸。/ 懸泉水 右,在州東一百卅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細/流,一里許即絕。人馬多至,水即多,人馬少至,水/出即少。《西涼異物志》云:“漢貳師將軍李廣/利,西伐大菀,回至此山,兵士眾渴之,廣利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劍刺山,飛泉涌出,以濟三軍。人多皆足,人少不盈。側出懸崖,故曰懸泉。”/ 七所渠 宜秋渠,長廿里。 右,源在州西南廿五里,引甘泉水。兩岸修堰十里,/高一丈,下闊一丈五尺。其渠下地,宜種晚禾,因號為宜/秋渠。/ 孟授渠,長廿里。 右,據《前涼錄》:敦煌太守趙郡孟敏,于州西南十/八里于甘泉水都鄉斗門上開渠溉田,百姓蒙賴,/因以為號。/ 陽開渠,長一十五里。 右,源在州南十里,引甘泉水,舊名平渠。據《前涼/錄》:刺史楊宣移向上流,造五石斗門,堰水溉/田。人賴其利,因以為號。/ 都鄉渠,長廿里。 右,源在州西南一十八里,甘泉水馬圈堰下流/造堰,擁水七里;高八尺,闊四丈。諸鄉共造,/因號都鄉渠。/ 北府渠,長冊五里。 右,源在州東三里甘泉水上中平河斗門。為其渠/北地下,每年破壞,前涼時,刺史楊宣以家粟萬斛/買石修理,于今不壞。其斗門壘石作,長冊步,闊三丈,/高三丈。昔敦煌置南府、北府,因府以為渠名。/ 三丈渠,長五里。 右,源在州東三里甘泉水上。于平河斗門南、向東修/堰,穿渠一十三里。其渠,闊三丈,因以為號。/ 陰安渠,長七里。 右,在州西南六里甘泉水上。據《前涼錄》:敦煌太守/陰澹,于都鄉斗門上開渠溉田,百姓蒙利而安,/因以為號。/ 一所壕塹水,闊冊五尺,深九尺,壕繞城四面。 右,其壕西南角有一大泉,分為兩道流,繞城四面周匝,至東北隅合流北出。去城七里,投入大河。/ 三所澤 東泉澤 右,在州東冊七里。澤內有泉,因以為號。/ 冊里澤,東西十五里,南北五里。 右,在州北冊里。中有池水,周回二百步,堪漚麻。眾/人往還。因數里為號。/大井澤,東西冊里,南北廿里。 右,在州北十五里。《漢書?西域傳》: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討昆彌,至敦煌,遣使者按行,悉穿/大井,因號其澤曰大井澤。/ 二所堰馬圈口堰 右,在州西南廿五里,漢元鼎六年造,依馬圈山造,/因山為名焉。其山周回五十步。自西涼已后,甘[泉]水湍/激,無復此山。/ 長城堰,高一丈五尺,長三丈,闊二丈。 右,在州東北一百七十里,堰苦水以溉田。承前造/堰不成,百姓不得灌溉,刺史李無虧造成,百/姓欣慶。無虧,漢丞相蔡之后,自隴西從徙居/幽州之范陽。五代伯祖司空訴尚后魏世祖/舅平陽王杜超女。后為公主憶長安城,世祖/于范陽為主筑長安城,俗號“長安城李”。隋時定/氏族,去其“安”字,直為“長城李氏”。/大周圣神皇帝賜無虧長城縣開國子,故時/人名此堰為長城堰。/ 一所故堤,高三丈,闊三丈五尺。 右,在州東北一百廿步。按《十六國春秋》:嘉興四年,西/涼王李歆,為沮渠蒙遜戰敗于酒泉東懷/城,歆死國滅。其弟恂為敦煌太守,與諸子棄/敦煌,奔于北山,蒙遜以索元緒行敦煌太守。緒/行險惡,失于人心。郡人宋承義、張弘,以恂在郡有/惠政,密遣招恂。九月,率數千入于敦煌,索元緒/東奔。宋承義等推恂為冠軍將軍、涼州刺史。蒙遜遣子德政率眾一萬攻恂,恂閉門不戰。至五年/春,蒙遜率眾二萬攻敦煌,遺恂書,論以興亡/之運。恂不答。二月,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使/壯士千人,連板為橋,潛欲決堤,悉為蒙遜所擒。/將佐等勸恂曰:“今水彌盛,東軍來者相繼,雖/有熊武之士,決戰無所。宜遣使降,因以擊之。”/恂遣使請降。遜不許。左長史宋承義、武衛/將軍張弘等開門降遜。恂自殺。其堤多毀/滅,唯東面、北面基址少存。/ 一所殿,六門,五架,高四丈,東西十七步,南北八步。 右,在子城中,近城南門。據《西涼錄》;涼王李翯,庚子/年建造此殿以聽政。至今見在,州司以為館。/ 堿鹵 右,州界遼闊,沙磧至多,堿鹵鹽澤,約余/大半。/ 三所鹽池水東鹽池水 右,在州東五十里。東西二百步,南北三里。其鹽/在水中,自為塊片,人就水里漉出,曝干,并是顆鹽。其味淡于河東鹽,印形相似。/ 西鹽池水 右,俗號沙泉鹽。在州北一百一十七里。總有四陂,每/陂二畝已下。時人于水中漉出,大者有馬牙。/其味極美,其色如雪。取者既眾,用之/無窮。/ 北鹽池水 右,在州西北冊五里,東西九里,南北四里。其鹽不如/西池,與東鹽味同。/ 一所興湖泊,東西十九里,南北九里,深五尺。 右,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其水咸苦,唯泉堪食。商/胡從玉門關道往還居止,因以為號。/ S.788沙州志 [懸泉,縣東一百三十里。《涼州異物志》云:漢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還,士眾乏渴,廣利仰天悲誓],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今]人馬飲[之],人多水出即多,人少水減,未嘗[乏]絕。 東鹽池,縣東五十里,其鹽出水中,自為塊,人就水漉出曝干,并是顆鹽。味淡于河東者,印形相類。 西鹽池,縣西北一百一十七里,俗號沙泉鹽者,類馬牙,其味美,又紅色。 欠巖泉 北鹽池,縣西北冊五里,鹽味不勝西池。 欠三峗山古跡事、樂傳事 欠投龍事,在沙井 土河,周圍州境。漢武帝元鼎六年修,以為匈奴禁限。 涼興湖泊,縣西北一百一十里。余水皆苦,唯此水可飲。商胡從玉門關往來,皆止于此。 欠玉女泉,縣西北七十里,蚊龍曾穴此地也。權之,龍乃出,手劍斬。 闞冢,縣東廿里。闞駟祖驚之冢。 玉女泉,縣西北七十里,蚊龍曾穴此也。唐貞觀,刺史張孝恭鑄鐵灌之,龍乃脫出。手賜子孫,今長安有龍舌氏見存,今有子孫官在言焉。 壽昌縣,下,東北去州一百廿里,公廨二百九十五千,戶三百五十九,鄉一。 右,漢龍勒縣。正光六年改為壽昌郡,武德二年為壽昌縣,永徽六年廢,乾封二年復改為壽昌置縣,建中初,陷吐蕃,大中二年,張議潮收復。 寺一,永安 鎮二,龍勒、[西關] 堡五,西壽昌、西關 戍三,大水、西子亭、紫金 烽卅四 柵二 鎮三 城縣,西廿五里,武德八年置。 破羌亭,縣東六十五里。記云:漢破羌將軍辛武賢破羌戎,于此筑亭,故曰“破羌”。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