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藥理學(第5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7048
- 條形碼:9787030707048 ; 978-7-03-07070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藥理學(第5版) 本書特色
教材采用文字敘述與圖表相結合,主次分明,深淺適宜;內容簡練,章節前設有學習目標,正文中插入了知識鏈接、用藥警戒、案例,并特別設置目標檢測,可為學生學習和參加執業資格考試提供幫助。
藥理學(第5版)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在"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第4版基礎上,借鑒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改革成果及教材使用者的反饋意見而組織修訂。全書共分20章,系統地介紹藥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重點介紹藥物的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及用藥注意事項、禁忌證及藥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內容。教材采用文字敘述與圖表相結合,主次分明,深淺適宜;內容簡練,章節前設有學習目標,正文中插入了知識鏈接、用藥警戒、案例,并特別設置目標檢測,可為學生學習和參加執業資格考試提供幫助。制作大量數字化教學資源,輔助教學,為線上線下奠定資源基礎。本教材供高職高專護理、助產及醫學相關類專業學生使用,也是學生參加國家執業資格考試的參考書,也可供在職護理、助產及醫學相關專業人員臨床用藥及用藥護理參考。
藥理學(第5版) 目錄
第1章 總論/1
第1節 緒言/1
第2節 藥物效應動力學/3
第3節 藥物代謝動力學/8
第4節 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15
第2章 傳出神經系統藥/20
第1節 概述/20
第2節 擬膽堿藥/24
第3節 抗膽堿藥/27
第4節 擬腎上腺素藥/31
第5節 抗腎上腺素藥/36
第3章 麻醉藥/42
第1節 局部麻醉藥/42
第2節 全身麻醉藥/44
第4章 中樞神經系統藥/47
第1節 鎮靜催眠藥和抗驚厥藥/47
第2節 抗癲癇藥/51
第3節 抗精神失常藥/54
第4節 抗帕金森病藥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藥/60
第5節 鎮痛藥/64
第6節 解熱鎮痛藥/69
第7節 中樞興奮藥和促大腦功能恢復藥/76
第5章 心血管系統藥/80
第1節 抗高血壓藥/80
第2節 抗心律失常藥/87
第3節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藥/94
第4節 抗心絞痛藥/99
第5節 調血脂藥/103
第6章 利尿藥和脫水藥/108
第1節 利尿藥/108
第2節 脫水藥/113
第7章 作用于呼吸系統的藥物/115
第1節 鎮咳藥/115
第2節 祛痰藥/116
第3節 平喘藥/118
第8章 作用于消化系統的藥物/122
第1節 抗消化性潰瘍藥/122
第2節 助消化藥/126
第3節 止吐藥及胃腸動力藥/127
第4節 瀉藥和止瀉藥/128
第5節 肝膽疾病用藥/130
第9章 抗過敏藥/132
第1節 組胺受體拮抗藥/132
第2節 鈣劑/133
第10章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統的藥物/135
第1節 止血藥/135
第2節 抗凝血藥/137
第3節 抗貧血藥/140
第4節 血容量擴充藥/142
第5節 促白細胞增生藥/143
第11章 糖類、鹽類及酸堿平衡調節藥/144
第12章 子宮收縮藥與舒張藥/147
第13章 激素類藥物/150
第1節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150
第2節 甲狀腺激素和抗甲狀腺藥/154
第3節 降血糖藥/156
第4節 性激素類藥與抗生育藥/159
第14章 維生素類藥物/164
第15章 抗微生物藥/167
第1節 抗微生物藥概論/167
第2節 β-內酰胺類抗生素/170
第3節 大環內酯類、林可霉素類和萬古霉素類抗生素/176
第4節 氨基糖苷類和多黏菌素類抗生素/178
第5節 四環素類/181
第6節 人工合成抗菌藥/182
第7節 抗結核藥和抗麻風藥/187
第8節 抗真菌藥和抗病毒藥/190
第9節 消毒防腐藥/193
第16章 抗寄生蟲藥/197
第1節 抗瘧原蟲藥/197
第2節 抗阿米巴藥與抗滴蟲藥/199
第3節 抗血吸蟲藥與抗絲蟲藥/200
第4節 抗腸蠕蟲藥/201
第17章 抗惡性腫瘤藥/203
第1節 抗惡性腫瘤藥物概述/203
第2節 常用抗惡性腫瘤藥/205
第3節 抗惡性腫瘤藥的應用原則/209
第18章 影響免疫功能藥物/211
第1節 免疫抑制劑/211
第2節 免疫增強劑/213
第19章 解毒藥/216
第1節 有機磷酸酯類中毒及其解毒藥/216
第2節 金屬和類金屬中毒解毒藥/218
第3節 氰化物中毒及其解毒藥/219
第4節 滅鼠藥中毒及其解毒藥/220
第5節 蛇毒中毒解毒藥/221
第20章 藥源性疾病與合理用藥/223
第1節 藥源性疾病/223
第2節 合理用藥/225
實訓指導/231
**部分 藥物的一般知識/231
第二部分 處方和醫囑的一般知識/236
第三部分 藥理學實訓/237
參考文獻/252
目標檢測參考答案/253
藥理學(第5版) 節選
第1章總論 第1節 緒言 一、藥物和藥理學的概念 藥物(drug)是指作用于機體,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用于計劃生育的物質。根據來源可分為天然藥物、合成藥物和基因工程藥物三類。藥物和毒物之間并無嚴格界限,用藥不當不僅對機體無利,甚至會引起毒性反應。 藥理學(pharmacology)是研究藥物與機體之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包括藥物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簡稱藥效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簡稱藥動學)兩個方面,前者闡明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闡明藥物在機體內吸收、分布、生物轉化和排泄等過程,以及藥物效應和血藥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藥理學是在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基礎醫學的基礎上研究藥物作用的學科,可為臨床學科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所以,藥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 藥理學的主要任務在于闡明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和作用機制,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為研究、開發新藥提供線索;為闡明生物機體的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現象、推動生命科學發展提供重要資料。 二、藥理學發展簡史 從遠古時代起,人類就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藥物方面的知識和防病治病的經驗,其中有不少流傳至今,如大黃導瀉等,但對藥物治療疾病還缺乏科學的認識。藥理學的建立和發展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大致分為傳統本草學、近代藥理學和現代藥理學三個階段。 1.傳統本草學階段 古代的藥物學著作稱為本草學,我國*早的藥物學著作是《神農本草經》,約成書于東漢時期,共收載藥物365種,這也是世界*早的藥物學著作之一。至唐代,標明專門本草的著作有20余種,其中《新修本草》是我國**部由政府頒發的藥物法典,也是世界上*早由國家頒布的藥典。16世紀末,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是一部聞名世界的藥物學巨著,該書已被譯成日、法、朝、德、英、俄、拉丁等多種文本,成為世界性經典藥物學文獻。 2.近代藥理學階段 化學和生理學的迅速發展為藥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19世紀初,實驗藥理學的創立標志著近代藥理學階段的開始。化學的發展把植物藥從古老的、成分復雜的粗制劑發展為化學純品。1803年,德國科學家F.W.Sertürner首先從罌粟中分離提純了嗎啡。生理學的發展在藥理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世紀以來,生理學家建立了許多實驗生理學的方法,并用來觀察植物藥和合成藥對生理功能的影響。1819年,F.Magendie用青蛙實驗確定了士的寧的作用部位在脊髓;1878年,英國生理學家J.N.Langley提出了藥物作用的受體(receptor)概念,為現代受體學說奠定了基礎。這些工作為藥理學創造了實驗方法,并被系統地用于藥物篩選。此后,如鎮靜催眠藥、解熱鎮痛藥和局部麻醉藥等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在這期間,德國科學家R.Buchheim建立了**個藥理實驗室,使藥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3.現代藥理學階段 大約從20世紀初開始,以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及改造天然有效成分的分子結構作為新的藥物來源,發展新的、更有效的藥物成為藥物研究的突出特點。 1909年,德國P.Ehrlich發現砷凡納明可以治療梅毒,由此開創了應用化學藥物治療傳染病的新紀元;1940年,英國H.W.Florey在弗萊明研究的基礎上提取出青霉素,使化學治療進入抗生素時代;20世紀中葉以后,自然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新藥研究與開發提供了理論、技術和方法,使藥理學的研究從原來的系統、器官水平發展到細胞、亞細胞及分子水平,對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也逐步深入。近幾十年來,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藥理學的發展更加迅速,現已形成許多各具特色的分支學科,以及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而形成的邊緣交叉學科,如分子藥理學、臨床藥理學、行為藥理學、精神藥理學、免疫藥理學、遺傳藥理學、生化藥理學、量子藥理學等。藥理學已由過去的經典藥理學逐步發展成為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密切相關的綜合學科。 我國科學家對世界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國大力加強新藥研究開發及藥物生產技術工藝的創新,在新藥研制及發掘祖國醫藥寶庫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1958年,我國科學家研制的首創藥物二巰丁二鈉可用于解救金屬和類金屬中毒,療效好、毒性低,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1965年,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次人工合成的多肽類生物活性物質,引起世界轟動。1972年,我國科學家從中藥黃花蒿中分離提取出抗瘧原蟲的有效單體成分——青蒿素,此后又研制出青蒿素衍生物雙氫青蒿素,兩藥分別于1986年和1992年獲得國家一類新藥證書,不但滿足了國內需求,而且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拯救了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2015年,青蒿素的**發明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鏈接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1971年,她首先從藥用植物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物質。1972年,她分離提取出有效成分青蒿素,進一步研究開發出雙氫青蒿素,為抗瘧藥青蒿素的**發明人。屠呦呦及其團隊因研制青蒿素獲得多項國內外重大獎勵。1978年,這一成果受到全國科學大會表彰;1979年,該成果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2011年,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我國**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2017年1月,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高科學技術獎。 此外,許多國產藥物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等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藥品質量得到國際認可,滿足了國際市場的需求。已有數百個品種中成藥制劑,如復方丹參滴丸、速效救心丸等,在臨床廣泛應用,并且出口到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新藥研究開發的諸多重大成果及祖國傳統醫藥研究開發的卓越成就為世界藥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享譽全球。 三、新藥開發與研究 新藥是指未曾在境內上市銷售的藥品,已上市藥品改變劑型、改變給藥途徑、增加新適應證的藥品,亦屬新藥范疇。新藥研究和開發是非常嚴格而復雜的過程,是不斷發現和提供安全、高效和適應疾病譜的新藥的源泉,對保障人民健康和發展國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醫藥工業的發展,提高了新藥研制水平,加快了新藥開發速度。 新藥研究可分為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和售后研究。臨床前研究除藥學研究外,還要進行系統的動物實驗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觀察,同時要測定藥物在動物體內的藥動學動態變化,并經藥物管理部門的初步審批后才能進行臨床研究。新藥的臨床研究可在正常的和患病的人體內進行,以研究藥物對人體的作用和作用規律,從而對新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評價,并推薦臨床給藥劑量。新藥在經過臨床試驗后,方可批準生產、上市。 鏈接 臨床藥理學和臨床藥學 臨床藥理學和臨床藥學是20世紀60年代崛起的藥理學的分支學科。臨床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人體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它以藥理學和臨床醫學為基礎,闡述藥動學、藥效學、藥物毒副反應的性質和機制,以及藥物相互作用規律等;以促進醫藥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高臨床治療水平,推動醫學與藥理學發展。臨床藥學是研究藥物防病治病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學科,主要探索藥物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發揮*高療效的理論與方法。臨床藥學側重于藥物和人的關系,直接涉及藥物本身、用藥對象和給藥方法,因此也直接涉及醫療質量。 第2節 藥物效應動力學 藥物效應動力學是研究藥物對機體作用規律及其機制的學科。 一、藥物作用 藥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藥物與機體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藥物所致效應的初始反應;藥物效應(drug effect)是指繼發于藥物作用之后的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態的變化和機體反應。藥物作用是動因,藥物效應是結果,但由于二者意義相近,常相互通用。 (一)藥物的基本作用 1.興奮作用(excitation action) 凡能使機體生理生化功能增強的作用稱為興奮作用,如心率加快、酶活性增強、胃酸分泌增加等。 2.抑制作用(inhibition action) 凡能使機體生理生化功能減弱的作用稱為抑制作用,如肌肉松弛、腺體分泌減少、酶活性降低等。 在一定條件下,藥物的興奮和抑制作用可相互轉化,如中樞神經興奮過度時,可出現驚厥,長時間的驚厥又會轉為衰竭性抑制(超限抑制),甚至死亡。有些藥物的興奮和抑制作用并不是單一出現的,在同一機體內藥物對不同的器官可以產生不同的作用,如腎上腺素對心臟呈現興奮作用;而對支氣管平滑肌呈現的舒張作用,則屬于抑制作用。 (二)藥物作用的主要類型 1.局部作用與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是指藥物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藥局部所產生的作用,如碘酊和乙醇的皮膚消毒作用、局部麻醉藥的局部麻醉作用。吸收作用(absorption action)也稱全身作用(systemic action),是指藥物進入血液循環后,隨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組織器官所呈現的作用,如卡托普利的降血壓作用、阿司匹林的解熱鎮痛作用。 2.藥物作用的選擇性 多數藥物在一定劑量下,可對某組織或器官產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他組織或器官的作用不明顯或無作用,此稱為藥物作用的選擇性(selectivity),如治療量的地高辛對心臟的作用。 藥物作用的選擇性是臨床選擇用藥的基礎,大多數藥物都有各自的選擇作用,在臨床選擇用藥時,盡可能選用選擇性高的藥物。但藥物選擇性一般是相對的,與藥物劑量有關。隨著給藥劑量的增加,其作用范圍逐漸擴大,選擇性則逐漸降低。例如,尼克剎米在治療劑量時可選擇性興奮延髓呼吸中樞;劑量過大時則可廣泛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甚至引起驚厥。所以,臨床用藥時,既要考慮藥物作用的選擇性,又要考慮用藥劑量。 3.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 藥物直接作用于組織或器官引起的效應稱為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也稱原發作用(primary action);而由直接作用引發的其他作用稱為間接作用(indirect action),又稱繼發作用(secondary action)。例如,強心苷能選擇性地作用于心肌,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增加衰竭心臟的心排血量,此作用為強心苷的直接作用。在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的同時,可反射性提高迷走神經的興奮性,使心率減慢,此作用為強心苷的間接作用。 。ㄈ┧幬镒饔玫膬芍匦 藥物既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又可能給患者帶來不適和危害,故藥物作用具有兩重性。 1.防治作用 凡符合用藥目的或能達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稱為防治作用,包括預防作用和治療作用。 。1)預防作用(preventive action) 用藥目的在于預防疾病的發生,如接種疫苗預防疾病的發生,使用維生素D預防佝僂病等。 (2)治療作用(therapeutic effect) 指藥物引起的符合用藥目的的作用,是有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 1)對因治療(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藥目的在于消除原發致病因子,也稱治本。例如,抗生素可抑制或殺滅體內致病微生物,消除病因,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2)對癥治療(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藥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癥狀或減輕患者痛苦,也稱治標。例如,應用解熱鎮痛藥可使高熱的患者體溫降至正常,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