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臨床醫學概要(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6230
- 條形碼:9787030726230 ; 978-7-03-07262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臨床醫學概要(第2版) 本書特色
本教材突出課堂思政和做、學、教一體化的編寫理念,強化教材的育人功能,開闊學生視野,設計了課堂思政和鏈接模塊;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置了臨床案例。
臨床醫學概要(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教材主要介紹臨床常見疾病的診斷及防治,第1章是診斷學基礎,主要介紹問診、常見癥狀、體格檢查及常用輔助檢查;第2~13章介紹了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本教材突出課堂思政和做、學、教一體化的編寫理念,強化教材的育人功能,開闊學生視野,設計了課堂思政和鏈接模塊;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置了臨床案例;為了使學生明確學習重點,更好地學習后續專業核心課程,每章配有學習目標、考點和目標檢測。本教材緊扣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等醫學相關專業崗位的工作需求,力求臨床實用性和適用性,理論知識的選取與學生以后的工作密切相關,以夠用為度,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臨床醫學概要(第2版) 目錄
緒論 1
第1章 診斷學基礎 4
第1節 問診 4
第2節 常見癥狀 6
第3節 體格檢查 25
第4節 常用輔助檢查 57
第2章 急危重癥 80
第1節 休克 80
第2節 心搏驟停與心肺復蘇 83
第3章 呼吸系統疾病 86
第1節 支氣管哮喘 86
第2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90
第3節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93
第4節 肺炎 97
第5節 肺結核 100
第6節 呼吸衰竭 104
第7節 肺癌 106
第4章 循環系統疾病 112
第1節 慢性心力衰竭 112
第2節 急性心力衰竭 116
第3節 心律失常 117
第4節 原發性高血壓 126
第5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128
第6節 病毒性心肌炎 135
第5章 消化系統疾病 138
第1節 慢性胃炎 138
第2節 消化性潰瘍 140
第3節 胃癌 143
第4節 肝硬化 146
第5節 原發性肝癌 149
第6節 急性膽囊炎 152
第7節 膽石癥 153
第8節 急性胰腺炎 155
第9節 胰腺癌 158
第10節 急性闌尾炎 160
第11節 腸梗阻 164
第12節 結腸癌 166
第13節 直腸癌 168
第6章 泌尿系統疾病 173
第1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 173
第2節 慢性腎小球腎炎 174
第3節 尿路感染 176
第4節 慢性腎衰竭 179
第5節 前列腺增生 183
第7章 血液系統疾病 186
第1節 缺鐵性貧血 186
第2節 巨幼細胞貧血 188
第3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 190
第4節 白血病 192
第5節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196
第8章 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 200
第1節 甲狀腺功能亢進 200
第2節 糖尿病 203
第3節 痛風 207
第9章 風濕性疾病 211
第1節 類風濕關節炎 211
第2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 214
第10章 神經系統疾病 217
第1節 急性腦血管病 218
第2節 結核性腦膜炎 224
第3節 吉蘭-巴雷綜合征 226
第4節 癲癇 228
第11章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232
第1節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232
第2節 異位妊娠 235
第3節 婦科炎癥 237
第4節 月經失調 240
第12章 兒科疾病 246
第1節 小兒肺炎 246
第2節 小兒腹瀉 250
第3節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255
第4節 新生兒黃疸 257
第13章 傳染性疾病 261
第1節 概述 261
第2節 病毒性肝炎 263
第3節 細菌性痢疾 267
第4節 艾滋病 270
參考文獻 273
參考答案 274
臨床醫學概要(第2版) 節選
緒論 一、臨床醫學概要的研究內容 臨床醫學概要是對臨床醫學各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進行概要性描述的專業課程。它涵蓋了診斷學基礎和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是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臨床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必修課。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可從中找到與自己所學專業的結合點,從而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和提高臨床服務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二、現代醫學觀 (一)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是人類在與疾病抗爭和認識自身生命過程的實踐中得出的對醫學的總體認識。它是不同歷史時期的醫學科學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結合體現,是人體生命健康與疾病觀念的集中反映,是醫療衛生工作性質和特點的總體概括。 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人類對疾病與健康的認識不斷變化,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過渡到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的醫學模式綜合相互關聯的生物學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社會因素為一體,強調衛生服務的整體觀,并指引學科不斷分化,專業程度不斷提高。在醫學專業學科不斷細化的同時,各學科間又相互滲透與交叉。人文和社會科學與醫學的滲透和交叉,產生了諸如社會醫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衛生經濟學等學科。 醫學模式的轉化,對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的培養,對醫護人員的知識更新和知識結構合理化,對醫學的發展和提高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考點:現代醫學模式 (二)現代醫學觀念的特征與轉變趨勢 研究與把握當代醫學觀念的特征與轉變趨勢,對認識醫學科學的發展現狀,了解醫學科學面臨的新形勢,科學地預見未來,以便自覺地、能動地適應與促進醫學科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健康與疾病觀 (1)全面健康觀 人類對健康與疾病觀的形成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1989年深化了傳統意義上健康的內涵,認為現代健康應是“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這一新觀念強調了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對全面理解健康的含義,指導人類實現自身全面的健康具有積極意義。 考點:現代健康的含義 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⑤對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具有抵抗力;⑥體重適當,體型勻稱,站立時頭、肩、臀位置協調;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⑧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 (2)整體健康觀 社會醫學的發展提供的大量資料表明,人的健康取決于4種要素(表0-1)。 這4種12項健康因素模式是當今醫學學者較為公認的健康模式之一。人類的健康和長壽,40%取決于遺傳和客觀條件,60%取決于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在我國,成人的主要死因不再是傳染病和營養不良,而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正是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例如,缺少體力活動,常進食高熱量、高動物性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高鹽食物等,或有性情急躁、抑郁焦慮等。 (3)亞健康狀態觀 又稱為第三狀態觀。無病不等于健康,健康亦非僅僅無病。在健康與疾病狀態之間存在著亞健康狀態,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等方面表現出的不適應。例如,某些疾病的前期或潛伏期,某些遺傳病的疾病傾向等,這些都可視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的意義在于認識疾病是一個過程,健康與疾病無截然分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必須增強預防保健觀念。 處于亞健康狀態者可能在軀體上、心理上沒有發現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癥狀和心理體驗,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精神不振、多夢、疲勞困倦、失眠、易感冒等,嚴重者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就醫時卻往往找不到確切的病因。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中間階段,它既可以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以發展成為各種疾病,提高對它的認識,有利于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 考點:亞健康狀態 2.醫療觀 自我保健觀念的確立,突破了傳統醫學觀念過于依賴醫師與醫療機構,而忽視自我保健作用的片面性。傳統醫學觀念忽略了疾病以外的領域,如生活方式、預防保健等,現代醫學觀念指導人們把健康的注意力由偏重治療轉向積極的預防,這是科技進步、醫學知識普及的反映。醫療觀對人民群眾保健事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死亡觀 傳統觀念的死亡是生命活動的終止。1951年《布萊克法律詞典》定義死亡為:“血液循環的完全停止,呼吸、脈搏的停止”。隨著醫學的進展,醫學復蘇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人工心臟、人工肺和心臟移植手術的成熟和發展,對死亡概念和判斷標準提出了挑戰。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首次提出“腦死亡”的概念。腦血流停止10秒,腦細胞活動即變遲鈍,意識朦朧。如停止氧供應3~4分鐘,則發生變性和非可逆性損傷。氧供應中斷6分鐘以上,則出現腦死亡。 考點:現代死亡觀 目前,WHO國際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對腦死亡的診斷提出了5項標準:①昏迷:對整個環境應答反應消失;②各種反射消失:瞳孔無對光反射,呈擴張狀態;③自主呼吸消失:包括停止人工呼吸3分鐘后仍無自主呼吸;④如果不以人工維持,血壓急劇下降;⑤給予刺激,腦電圖呈直線。以上情況應除外低體溫(低于23℃)的患者和藥物濫用者。24小時重復上述測試,結果不變。腦死亡標準的確立對于現代醫學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①指導正確地實施復蘇與搶救。確定準確的死亡時間,減少法律糾紛。②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的醫學資源。對于無任何生還希望的腦死亡患者繼續救治,既是對醫療經費、醫療設備與人力資源的浪費,也是對“死”者尸體的不尊重,也不符合倫理道德。 ③有利于器官移植的開展,確定捐獻器官的時間等。 腦死亡是以腦干或腦干以上中樞神經系統永久性地喪失功能為參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標準。而植物人的腦干功能是正常的,只是由于大腦皮質受到嚴重損害或處于突然抑制狀態,患者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腦干反應,而且某些患者在某些情況下還有可能蘇醒。而腦死亡者則無自主呼吸,且是永久、不可逆性的。 三、臨床疾病概要的學習目的和方法 1.學習目的 通過學習臨床醫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臨床表現、檢查方法、診治原則等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并找到與自己所學專業的結合點,以適應相關醫學崗位對臨床知識和技能的基本要求,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習方法 (1)理論聯系實際 學習臨床醫學概要應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包括崗位實際、社會實際和生活實際。課前明確學習目標,認真預習相關內容;課中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和討論,切實保證課堂效果;課后及時復習,在充分理解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做好目標檢測,訓練實踐技能。在實訓、見習或實習時要注意將實際案例聯系理論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2)樹立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 臨床疾病變化不一,不同的人患同一種疾病,或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時期,臨床表現都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運用正確的臨床思維來分析和判斷,正確處理好主觀與客觀、整體與局部、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辯證地進行分析、綜合,不斷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診療處理。 (3)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教材中所敘述的臨床疾病僅僅是與相關醫學專業較密切的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而且隨著臨床醫學科學和相關基礎學科的發展,對于臨床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診治方法等都在不斷變化、豐富和更新,這就需要我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把學到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考點: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 (王改芹) 第1章診斷學基礎 第1節 問診 一、問診的重要性 問診(inquiry)是醫生通過對患者或知情人員進行全面、系統地詢問來獲取臨床資料并經過綜合分析而做出臨床診斷的一種診斷方法。通過問診可詳細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治經過及既往健康狀況,從而獲得診斷依據。 臨床診斷一般從問診開始,有些疾病具備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如心絞痛、消化性潰瘍、癲癇、支氣管哮喘等,通過問診即可獲得初步診斷。對無典型癥狀的疾病,通過問診可為診斷提供線索和明確進一步檢查的方向。 問診是臨床診治過程的**步,也是醫患溝通、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時機,正確的問診方法和良好的問診技巧可使患者感到親切和可信,對診治疾病十分重要。問診中了解到的情況是否具有真實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問診的方法和技巧。因此,進行正確的問診是臨床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二、問診的內容 問診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1.一般資料(general data) 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出生地、民族、婚姻、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電話號碼、文化程度、工作單位、職業、入院日期、入院診斷、記錄日期、病史陳述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陳述者不是本人,則應注明與患者的關系。記錄年齡時應填寫具體年齡,不可用“兒童”或“成人”代替。 2.主訴(chief complaint) 為患者感受*主要、*明顯的癥狀或體征及其持續時間,也就是本次就診*主要的原因。一個準確的主訴應能反映疾病的主要特征,并能提供疾病診斷的線索。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主訴應簡明扼要,高度概括,如“發熱2天”;②若不同時間出現兩個以上的癥狀,按發生的先后順序記錄,如“上腹痛3年,黑便1天”;③記錄主訴時應用醫學術語,不宜用方言;④避免使用疾病名稱作為主訴,如“患糖尿病1年”“患心臟病2年”等;⑤對某些診斷已確定,當前無癥狀,而入院目的又十分明確的患者,也可用“胃癌術后2個月,要求住院化療”方式記錄主訴。 3.現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是病史的主體部分,指患者本次疾病的發生、發展、演變和診治的全過程。現病史的詢問是圍繞主訴進行的,可按以下內容和程序詢問。 (1)起病情況 包括起病的時間、起病的原因及誘因、起病的急緩等情況。①起病的時間:是指從起病到就診或入院的時間。起病時間應盡量精確,一般可按數年、數月、數日計算,發病急驟者可按數小時、數分鐘計算。②起病的原因及誘因:疾病的起病常與某些因素有關,如腦血栓形成常發生于睡眠時,腦出血常發生于激動或緊張狀態時。③起病急緩:有的疾病起病急驟,如腦栓塞、心絞痛、急性胃腸穿孔等,發病極快;有的疾病則起病緩慢,如肺結核、風濕性心瓣膜病等。因此,問診時應盡可能了解與本次發病有關的病因和誘因,了解起病的原因及誘因有助于明確診斷。 (2)主要癥狀的特點 包括主要癥狀出現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和程度,緩解或加劇的因素等。這些特點對判斷疾病所在的系統或器官以及病變的部位、范圍和性質等有所幫助。 1)部位:如上腹痛,多為胃、十二指腸、胰腺疾病;右下腹痛多為闌尾炎,若為女性還應考慮卵巢或輸卵管疾病。 2)性質:如燒灼痛、刀割樣痛、針刺樣痛、隱痛等。例如,心絞痛常為悶痛或壓榨性疼痛,急性胃腸穿孔常為刀割樣痛。 3)持續時間及緩解或加劇因素:如用力或情緒激動過程中突發胸骨后悶痛,波及心前區并向左肩、左臂內側放射,伴有緊縮感,停止活動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數分鐘迅速緩解是心絞痛的特點。 (3)病情的發展與演變 包括患病過程中主要癥狀的發展變化情況及有無新的癥狀出現。如有心絞痛史的患者本次發作疼痛加重,休息不能緩解且持續時間較長時,應考慮是否發生心肌梗死。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