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Cummings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原書第6版)第五分冊:耳科學與顱底外科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688019
- 條形碼:9787504688019 ; 978-7-5046-8801-9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Cummings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原書第6版)第五分冊:耳科學與顱底外科學 本書特色
《Cummings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原書第6版)》,目前仍是國際上詳細、可靠的教材指南,涉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所有手術領域,涵蓋Z新的微創手術技術、臨床影像學圖片,讓讀者了解當前Z新的發現、操作和技術,從而提高患者的療效。 本書主創團隊陣容強大,由100余位該領域Z杰出的醫學專家共同撰寫。全書包含3200余張彩色圖片,涵蓋耳鼻咽喉和頭頸部所有手術方面的精華,可為各年資、各階段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師提供Z全面和Z專業的臨床指導。
Cummings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原書第6版)第五分冊:耳科學與顱底外科學 內容簡介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涉及人體重要的感覺器官,包括聽覺、平衡覺、嗅覺、味覺,以及呼吸和吞咽功能等,所涵蓋的疾病已遠超傳統的“四炎一聾”范疇,臨床診治的疾病不僅包括該區域器官的原發疾病,全身性疾病在耳鼻咽喉的特殊表現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如何獲得高水平的臨床研究證據,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本書引進自世界知名的 Elsevier 出版集團,是 Cumming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6e 中文翻譯版系列分冊之一。本書詳盡介紹了耳部的應用解剖學、系統解剖學及相關疾病的生理病理學,并從分子機制、遺傳學等方面對外耳、中耳、內耳及前庭平衡器官等方面做了全面講解。同時,對耳顯微科學、耳神經 - 側顱底外科學、內耳疾病、聽力修復及康復、聽覺植入學、前庭疾病、面神經疾病等方面,就疾病的病因學、聽力學及影像學評估、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等方面進行了具體、深入的介紹和闡述。 本書內容翔實、圖文并茂,密切結合臨床加以闡述,實用性與可讀性強,可供耳科學及相關學科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參考閱讀。
Cummings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原書第6版)第五分冊:耳科學與顱底外科學 目錄
**篇 基礎科學
第 1 章 顳骨、外耳和中耳解剖
一、顳骨
二、外耳
三、鼓膜
四、中耳
五、面神經
六、顳骨乳突及其他氣化區
第 2 章 聽覺系統解剖
一、耳蝸解剖
二、中樞聽覺通路
三、上橄欖復合體
四、外側丘系
五、下丘
六、內側膝狀體
七、聽覺皮質
第 3 章 聽覺系統生理學
一、聲音及其測量
二、阻抗
三、外耳
四、中耳力學
五、內耳生理學
六、聽神經
七、聽性腦干與中腦
八、丘腦和聽覺皮質
九、傳出聽覺系統
十、總結
第 4 章 前庭系統解剖
一、前庭器官胚胎學
二、迷路整體結構:與顱骨及耳蝸的關系
三、前庭終器的傳出神經支配
四、前庭終器的自主神經支配
五、前庭終器的血液供應
六、前庭終器的解剖
七、前庭感覺上皮細胞形態學
八、前庭傳入神經的突觸形態學
九、前庭傳入神經的形態學和功能
十、前庭系統的中樞傳導通路
第 5 章 咽鼓管解剖和生理
一、胚胎學及出生后發育
二、解剖學
三、生理學
四、咽鼓管功能障礙
五、總結
第 6 章 聽覺神經可塑性
一、可塑性的定義
二、可塑性變化的時間進程
三、與年齡相關的可塑性
四、耳科學中可塑性變化的實驗
五、可塑性的基本機制
六、細胞層面的可塑性機制
七、耳科神經可塑性的臨床表現
八、兒童聽覺發育的誘發電位測試
九、總結
第二篇 診斷與評估
第 7 章 診斷聽力學
一、聽力學測試方法
二、評估中耳功能的聽力學檢查
三、鑒別診斷應用的客觀聽力學檢查
四、ABR 神經診斷
五、聽神經病的神經診斷
六、聽力測試過程中的錯誤
第 8 章 聽覺電生理評估
一、耳聲發射
二、耳蝸電圖
三、聽性腦干反應
四、聽覺穩態反應
五、電刺激誘發聽覺動作電位
六、電誘發的聽性腦干反應
七、電誘發復合動作電位
八、電刺激誘發中潛伏和長潛伏期反應
九、總結
第 9 章 顳骨和顱底的神經放射學
一、顳骨
二、外耳道
三、中耳和乳突
四、內耳
五、巖尖病變
六、面神經
七、橋小腦角和內聽道
八、耳蝸神經
九、顱底
第 10 章 顱底、頭部和頸部的介入神經放射學
一、材料與技術
二、腫瘤的血管內治療
三、血管性病變
第三篇 外? 耳
第 11 章 外耳感染
一、外耳的解剖
二、耳部疾病
第 12 章 外耳道疾病局部治療
一、局部治療
二、外耳道疾病
三、耳朵衛生和慢性耳漏
四、總結
第四篇 中耳、乳突與顳骨
第 13 章 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和巖尖炎
一、對氣化型乳突的影響
二、中耳不張和粘連性中耳炎
三、慢性中耳炎伴膽脂瘤
四、不伴膽脂瘤的慢性中耳炎
五、慢性中耳炎和膽脂瘤的骨侵蝕
六、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七、鼓室硬化
八、巖尖炎
九、總結
第 14 章 顳骨感染的并發癥
一、流行病學
二、病理生理學
三、診斷
四、治療
五、顱外(顳骨內)并發癥
六、顱內并發癥
第 15 章 鼓室成形術和聽骨鏈重建術
一、鼓室成形術
二、聽骨鏈重建
第 16 章 乳突切開術:手術技巧
一、歷史
二、解剖
三、術語
四、手術步驟
五、完壁式乳突切除術對比開放式乳突切除壁
六、完壁式乳突切除術與開放式乳突切除術的應用適應證
七、開放式乳突切除術后的術腔填塞
八、二次乳突根治術
九、耳內鏡手術和聯合手術
十、修復性乳突切除術
十一、并發癥
第 17 章 傳導性聾的臨床評估和手術治療
一、聽力傳導路徑的機械學特性
二、診斷評估
三、治療
四、可植入設備的擴展應用
五、兒童傳導性聾的管理
六、總結
第 18 章 耳硬化
一、組織病理學
二、評估
三、手術
四、外科技術的發展
五、外科問題
六、術后并發癥
七、替代治療
八、特別注意事項
九、總結
第 19 章 顳骨創傷的處理
一、流行病學
二、病理生理
三、分類
四、評估
五、并發癥的處理
第五篇 內? 耳
第 20 章 耳蝸傳導和聽覺病理的分子基礎
一、被動耳蝸機制
二、主動耳蝸力學
三、毛細胞的轉導
四、外淋巴 - 內淋巴屏障
五、內淋巴穩態
六、總結
第 21 章 耳部疾病的遺傳學
一、基因組
二、DNA 結構及遺傳密碼
三、基因結構和表達
四、遺傳模式的分子基礎
五、染色體異常
六、單基因疾病
七、寡基因病
八、線粒體疾病
九、人類 DNA 檢測
十、倫理問題
十一、分子遺傳學在耳鼻喉科的應用
第 22 章 遺傳性感音神經性聾
一、背景
二、遺傳性聽力損失
三、綜合征性聽力損失
四、患者管理
第 23 章 成人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一、聽力損失患者的臨床評價
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病因學
三、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第 24 章 耳鳴與聽覺過敏
一、耳鳴
二、聽覺過敏
第 25 章 噪聲性聾
一、噪聲測量
二、聽力損失的性質
三、噪聲性聾的研究
四、噪聲性聾細胞和分子機制的新認識
五、早期檢測噪聲性聾
六、交互效應
七、噪聲引起的其他不良影響
八、法律問題
九、耳鼻咽喉醫生的作用
十、總結
第 26 章 迷路感染
一、解剖背景和生理學
二、圍產期迷路感染
第 27 章 前庭和聽覺毒性
一、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二、抗腫瘤藥物
三、二氟甲基鳥氨酸
四、襻利尿藥
五、鎮痛藥
六、奎寧及相關藥物
七、紅霉素及相關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八、去鐵胺
九、萬古霉素
十、聽力損失的耳毒性監測
第 28 章 耳蝸迷路的藥物和分子治療
一、圓窗膜
二、類固醇
三、慶大霉素
四、耳保護劑
五、基因治療
第 29 章 耳科癥狀和綜合征
一、耳漏
二、耳痛
三、耳脹滿感
四、聽力損失
五、眩暈
第六篇 聽力修復刺激、設備與聽力康復學
第 30 章 植入式助聽裝置
一、傳統助聽器聽覺重建的局限性
二、植入式助聽裝置的前景
三、中耳植入設備
四、電磁中耳植入式聽力裝置
五、壓電中耳植入式聽力裝置
六、骨融合的骨傳導助聽裝置
七、骨融合骨傳導助聽器治療單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八、結論
第 31 章 人工耳蝸植入的患者評估和設備選擇
一、一般背景
二、患者評估
三、成人人工耳蝸植入者評估標準
四、小兒人工耳蝸植入者的評估
五、設備選擇
第 32 章 人工耳蝸植入術的醫療和外科考慮
一、醫學和外科評估
二、術耳的選擇
三、腦膜炎疫苗接種
四、手術方式
五、特殊注意事項
第 33 章 人工耳蝸植入的結果、預后、康復和教育
一、人工耳蝸植入結果
二、人工耳蝸植入術后的效果
三、人工耳蝸植入術后的聽覺康復
第 34 章 中樞神經聽覺假體
一、生物相容性
二、臨床治療史
三、適應證
四、解剖與手術方法
五、術中監測
六、結果
七、穿透性聽覺腦干植入
八、穿透性聽覺中腦植入
九、2 型神經纖維瘤病患者的替代策略
十、磁共振成像
十一、總結
第 35 章 助聽器
一、助聽器的適應證
二、助聽器技術
三、選擇和驗配
四、基于患者年齡的特殊考慮
五、助聽器相關的經驗法則
第七篇 前庭疾病
第 36 章 應用前庭生理學原則
一、原則
二、附錄
第 37 章 眩暈患者的評估
一、背景
二、前庭功能基礎
三、眩暈患者的問診及檢查
四、前庭系統適應能力
第 38 章 外周前庭疾病
一、外周前庭生理學基礎
二、臨床相關性
三、歷史背景
四、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五、前庭神經炎
六、梅尼埃病(特發性內淋巴積水)
七、前半規管裂綜合征
八、Cogan 綜合征
九、耳梅毒
十、外淋巴瘺
十一、外傷
十二、家族性前庭病
十三、雙側前庭功能低下
十四、前庭導水管擴大
第 39 章 中樞前庭疾病
一、中耳炎顱內并發癥
二、腫瘤
三、頸性眩暈
四、顱椎交界病變
五、生理性頭暈
第 40 章 前庭疾病的手術治療
一、手術原理
二、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手術治療
三、前半規管裂的手術治療
四、外淋巴瘺修補術
五、梅尼埃病的特異性手術
六、毀損性前庭手術的患者選擇
七、控制眩暈的毀損性手術
八、術后前庭代償
第 41 章 前庭和平衡康復的方案概要
一、前庭平衡康復的生理基礎
二、前庭代償功能的評估
三、前庭康復的患者入選標準
四、客觀平衡功能檢查的作用
五、主觀平衡功能檢查的作用
六、前庭康復的常用技術
七、前庭康復的預期效果
第八篇 面神經疾病
第 42 章 面神經功能檢查
一、體格檢查
二、定位試驗
三、影像學
四、病理生理學
五、電生理檢查
六、面神經監測
七、面神經功能的非傳統檢測
第 43 章 面神經臨床疾病
一、Bell 麻痹:自發性特發性面癱
二、面癱的特殊案例
三、面癱與其他相關疾病
四、中樞性面癱
第 44 章 顳骨內面神經手術
一、手術解剖
二、手術的一般原則
三、手術路徑
四、神經修復
第 45 章 面癱的修復
一、患者評估
二、面神經損傷的早期治療
三、面神經移植
四、神經替代(轉移)
五、肌肉轉移
六、靜態手術
七、輔助方法
八、總結
第九篇 顱? 底
第 46 章 側顱底手術解剖
一、側顱底骨部解剖
二、顱中窩解剖
三、顱后窩解剖
四、顳下窩解剖
第 47 章 前顱底和中顱底手術
一、外科手術解剖學
二、術前評估
三、操作技術
四、重建
五、術后關注點
六、結果
第 48 章 經鼻內鏡輔助前顱底手術
一、手術解剖
二、術前評估
三、操作技術
四、儀器設備
五、經鼻顱底手術入路
六、重建
七、術后護理
八、并發癥
九、總結
第 49 章 顳骨腫瘤與側顱底手術
一、顱底解剖
二、顱底病變的評估
三、手術入路
四、特殊的問題
五、并發癥
第 50 章 顱后窩腫瘤
一、顱后窩腫瘤診斷探討
二、常見小腦腦橋角腫瘤
三、巖尖病變
四、小腦腦橋角病變
五、軸突內腫瘤
六、顱后窩手術
七、手術入路的選擇
八、患者管理和手術并發癥
九、腫瘤治療策略的選擇
第 51 章 神經外科手術中腦神經的術中監測
一、手術室的神經電生理學
二、面神經(第Ⅶ對腦神經)監測
三、其他運動神經監測
四、耳蝸(第Ⅷ對腦神經)監測
五、手術室中聽覺腦干反應記錄
六、結論
第 52 章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顱底良性腫瘤
一、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原則
二、成像
三、劑量選擇
四、顱底良性腫瘤的治療:前庭神經鞘瘤
五、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聽力結果
六、前庭神經鞘瘤與 2 型神經纖維瘤病有關
七、囊性神經鞘瘤
八、并發癥和失敗
九、頸靜脈孔區神經鞘瘤
十、副神經節瘤
十一、結論
Cummings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原書第6版)第五分冊:耳科學與顱底外科學 作者簡介
王海波教授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山東省耳鼻喉醫院名譽院長,山東省耳鼻喉研究所所長 主要學術兼職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醫師分會副會長 國家衛健委全國防聾治聾技術指導組副組長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副總編輯 中國醫促會顱底外科分會副主委 樊兆民教授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科中心首席專家 國際Barany協會會員 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防聾專家委員會委員 國家衛生計生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耳鼻喉科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眩暈醫學分會常委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