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健康教育(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7557
- 條形碼:9787030737557 ; 978-7-03-07375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健康教育(第3版) 本書特色
將常見疾病健康教育設為獨立章節,重點介紹慢性疾病的基礎知識、治療及護理特點、健康教育以及疾病新的臨床研究進展等內容,便于學生理論結合實際
健康教育(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全國醫藥高等院校案例版教材之一。全書設置了兩個模塊:基礎模塊和實踐模塊。共分11章,第1章為緒論,對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的概念進行了明確闡述;第2~5章介紹了健康行為與心理、健康傳播方法與技巧、健康教育計劃與實施等內容;第6~9章介紹了社區、家庭、醫院等不同場所的健康教育要點,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健康教育;第10章介紹了常見疾病健康教育,包括幾種常見慢性疾病,以及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第11章則介紹了特殊行為問題(成癮)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通過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為將來從事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和掌握必需的專業技能,為將來從事健康教育工作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本教材適合高職護理、助產等專業學生學習使用,也可作為在職相關人員的培訓教材。
健康教育(第3版) 目錄
第1章 緒論/1
第1節 健康概述/1
第2節 健康教育/3
第3節 健康促進/8
第2章 健康行為/12
第1節 行為概述/12
第2節 健康相關行為理論/13
第3節 健康相關行為干預/17
第3章 心理健康/20
第1節 心理健康概述/20
第2節 常見心理健康問題/21
第3節 心理健康教育與促進/24
第4章 健康傳播方法與技巧/29
第1節 健康傳播概述/29
第2節 健康傳播的類型與基本技巧/33
第3節 影響健康傳播效果的因素與對策/38
第5章 健康教育計劃與實施/41
第1節 健康教育計劃的制訂/41
第2節 健康教育計劃的實施/44
第3節 健康教育實施的效果評價/47
第6章 社區健康教育/51
第1節 社區健康教育概述/51
第2節 社區健康教育的實施/53
第3節 城市社區健康教育/57
第4節 農村社區健康教育/59
第7章 家庭健康教育/63
第1節 家庭健康教育概述/63
第2節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內容/66
第3節 家庭健康教育主要方法/70
第8章 醫院健康教育/72
第1節 醫院健康教育概述/72
第2節 醫院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75
第3節 醫院健康教育的組織與實施/78
第9章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82
第1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概述/82
第2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健康教育策略/83
第3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健康教育的組織與實施/84
第10章 常見疾病健康教育/87
第1節 原發性高血壓健康教育/87
第2節 心腦血管病健康教育/90
第3節 惡性腫瘤健康教育/93
第4節 糖尿病健康教育/96
第5節 肥胖癥健康教育/100
第6節 艾滋病健康教育/102
第7節 成癮行為健康教育/105
實訓指導/110
實訓指導1 健康傳播方法與技巧實踐/110
實訓指導2 健康教育計劃與實施實訓/111
實訓指導3 社區健康教育實踐/112
主要參考文獻/113
目標檢測選擇題參考答案/114
健康教育(第3版) 節選
第1章 緒論 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健康的認識逐漸深化,對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健康教育則是通過教學的途徑幫助人們學到保持或恢復健康的知識,自覺培養關注健康的態度,形成健康的行為,從而使人們達到*佳的健康狀態。健康教育是人類與疾病抗衡的客觀需要,也是醫學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改善健康行為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有價值、有效果、省資源的教育和社會活動。 第1節 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定義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與其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外部條件密切相關。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形成了將軀體、精神和社會統一起來的健康觀。 1948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健康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且是保持體格和精神的健康,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滿狀態。1978年,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在《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疾病與體虛的匿跡,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總體狀態。這個概念不僅闡明了生物學因素與健康的關系,而且強調了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1990年,WHO關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發展,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范疇,提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及道德健康四個方面。1998年5月,在WHO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上,WHO對健康的解說除了在解剖、生理、功能方面無病態表現外,還必須在精神上、心理上是健康的,能適應自然和社會的要求,即“健康乃是一種身體、精神和社會的完好狀態”的新含義。 (二)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狀態是指人體處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趨向疾病的狀態。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等方面表現出不適應,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由于人們習慣把健康和患病分別看作**種和第二種狀態,因此,把這種既非患病又非健康的中間狀態視為第三種狀態,也稱作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期、臨床前期及潛病期等。 二、健康的標準 (一)健康標準的三方面含義 1.軀體健康 軀體健康是指人的機體及其生理功能方面的健康,包括身體發育正常,體重適當,體形勻稱,眼睛明亮,頭發有光澤,皮膚有彈性,睡眠好,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等。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有利于個體身心發展,工作、學習有效率,維持良好生活質量的適宜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包括自我人格完整,心理平衡,有正確的人生目標和較好的自控能力,精力充沛,情緒穩定,處事樂觀,能從容不迫地承擔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與疲勞,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準則及道德規范,與周圍環境保持協調,具有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主觀愿望和自覺行動,能夠對健康障礙采取及時有效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措施。 3.社會適應性良好 社會適應性良好是指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都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變化,能被他人理解,被社會接受,行為符合社會身份,能與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同時,還應該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掌握與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相適應的科學知識或專業技能,培養從事工作、生產、勞動及其他社會事務的綜合素質,不斷豐富人生經歷、積累人生經驗、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二)人體健康十項標準 1.精力充沛,能十分自如地應付和處理日常工作及生活。 2.精神樂觀,態度積極,敢于承擔責任,努力完成和完善處理各種大小事務。 3.善于休息,食欲和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困難局面和突發變化的環境。 5.對一般感冒及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頭、臂、臀的比例適宜,位置協調、體態勻稱、體重適當。 7.眼睛光澤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腫脹,無出血。 9.頭發亮澤,無頭屑。 10.皮膚光滑亮澤,自然,富彈性。肌肉豐滿,走路輕盈而快捷,步態協調。 身心健康“五快”“三良好” 1999年,WHO具體提出了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即用“五快”來衡量身體的健康狀況,用“三良好”來衡量心理的健康狀況。 1.五快 快食、快眠、快便、快語、快行。 2.三良好 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 人們的健康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生物遺傳因素和醫療衛生服務因素四個方面。 (一)環境因素 1. 自然環境因素 一方面自然環境是指由天然形成,未受人為活動影響的自然原生態環境,如氣候、陽光、空氣、水質、土壤、地理,以及食物中的各類元素等。另一方面自然環境包括人類活動影響下形成的自然次生環境,如物理環境因素中的磁場、光、熱、噪聲、震動、輻射等;化學環境因素中的各種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如農藥、廢氣、污水等;生物環境因素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細菌、病毒等)。 自然界千變萬化,會產生、存在和傳播危害人類健康的各種有害物質;同樣,人類在自然界生存過程中,不斷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污染和破壞,使人類健康受到影響。 2.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會結構、人口狀況、經濟水平、文化教育、法律、就業、生活條件、衛生服務、家庭關系、風俗習慣等。社會環境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并直接作用于人體,影響人們的健康,主要是對人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造成影響。 3.職業環境因素 職業環境因素包括職業特點、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可以對人的身體或心理狀況產生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健康。例如,因職業原因而接觸對健康有害的物質,包括工作環境中的粉塵、噪聲、有毒物質、致病菌等,可能引起相應的疾病;又例如,長期使用電腦可能導致頸椎問題,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導致高血壓,人際關系持續緊張可能發生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 (二)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又稱為健康行為因素。基本行為因素包括嗜好、飲食、衣著、日常活動、交通條件與習慣等;休閑與娛樂行為因素包括體育運動、娛樂方式、社會交往等。人們自身的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對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如吸煙、酗酒、吸毒、飲食不合理、缺乏運動、熬夜、駕車不守交通規則等,對健康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廣泛性。目前很多常見疾病,如慢性疾病、肥胖癥、性傳播疾病、精神疾病等,均與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有關。保持良好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是維護人群健康的重要條件。 (三)生物遺傳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是指人類在長期生物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遺傳、成熟、老化,以及機體內部的復合因素。生物遺傳因素包括生物致病因素和遺傳因素等,可以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可以是直接與遺傳有關,或是遺傳與其他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心理狀況、家族遺傳病史等。 某些遺傳或非遺傳的內在缺陷、變異可導致人體發育畸形、內分泌失調和免疫功能異常等;心理異常,如抑郁、焦慮、恐懼等可引起呼吸、消化、內分泌等系統的功能失調,并引發多種心身疾病;有的家族容易患一些疾病,有的家族對某些疾病具有抵抗的遺傳特質;不同家族的遺傳特征使人們對患有某些疾病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以及對外界影響因素的敏感性表現出差異,如血友病、白化病、糖尿病等。生物遺傳因素直接影響人類健康,對人類諸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分布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四)醫療衛生服務因素 醫療衛生服務的內容、范圍與質量水平,直接關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健康問題。醫療衛生服務因素包括預防、醫療、康復及社區衛生服務等機構提供的醫療衛生設施,資源分配和利用,醫療衛生保健制度,以及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等。推廣預防接種、改善環境衛生、供應清潔用水和符合營養要求的食品、婦幼保健和優生優育,以及減少職業有害因素引起的健康損害等,可大大降低急性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疾病的三級預防服務和健康促進,可有效降低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對健康的危害。 第2節 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過程,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促進康復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并對教育活動效果做出評價。 健康教育有別于衛生宣教。衛生宣教的重點在于衛生保健知識的傳播,只是利用宣傳單、宣傳欄和現代媒體,單向地把衛生保健知識傳播給大眾,而忽視效果反饋。單純的衛生宣教難以實現改變不良健康行為的目的。健康教育是在衛生宣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追求的是“知、信、行”,使教育對象實現知識、觀念和行為改變的統一,這也是健康教育與衛生宣教的根本區別。 二、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和特征 (一)健康教育的原則 1.思想性 健康教育要體現時代健康精神,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人們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應對危害健康的各種因素。 2.科學性 健康教育傳播的知識要有科學依據,并注意應用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引用數據要可靠、實事求是;傳播的內容要正確,既能指導預防,又要避免造成誤解;舉例要客觀、真實,不可主觀、片面。 3.群眾性 健康教育的對象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教育內容和方法要適合多數群眾的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可采取大眾化和形象化的方式,使群眾易于理解和接受。 4.藝術性 為了使健康教育更能吸引群眾,讓群眾更易于接受,其表現形式要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如針對主要疾病的危害及有關危險因素,可以通過藝術加工,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提高群眾的興趣;注意避免公式化、公文化教育和刻板的教育。 5.針對性 健康教育的對象是整個人群,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和家庭情況,甚至不同地域或地區的人群,其認知水平、心理狀態及對衛生保健的需求各不相同;患有疾病的人群,在疾病不同階段其健康教育需求也不同。因此,健康教育的實施要在充分評估不同人群各種信息和身心狀況的基礎上,針對其主要健康問題及其預防和控制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指導和行為干預。 (二)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 健康教育的過程是靠信息傳播來實現的,從評估到行為干預都需要以恰當的方法傳遞和反饋信息。根據健康信息傳遞的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1.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是通過面對面的口頭語言進行直接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講課、座談、討論、咨詢等。 2.文字教育 文字教育是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將疾病知識制作成報紙、宣傳卡片或宣傳手冊等,通過簡明、形象、生動的文字描述使人們易于接受和掌握,如報刊、書籍、宣傳冊等。 3.形象化教育 形象化教育是以形象的造型配以生動的文字或語言說明,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聽覺感官,使人們更加直觀地認識和理解健康和疾病知識,如實物、標本、圖畫、模型、照片、示范表演等。 4.信息化教育 利用現代化的視聽系統(聲、光、電)進行的健康教育稱為信息化教育,主要包括網絡、廣播、電視、電影等,起到便于理解和掌握的作用。 5.綜合教育 綜合教育包括衛生行政立法宣傳、舉辦展覽、文藝演出,以及健康主題宣傳日、科普游園活動等,多種方法同時采用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健康教育的開展形式有個體教育和集體教育。個體教育是以一對一的形式對個體進行健康教育,針對其不同時期、不同健康問題和心理狀態進行教育和指導,幫助解決其個性化健康問題。集體教育又分為小組教育和大課堂教育。其中,小組教育是把不同特點、不同需求的人群分小組進行教育,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如青年、老年、肥胖、婦女人群等,均可按照不同的小組對其進行指導和教育,小組成員可以根據共同的問題進行交流互動,解決他們的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