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寧夏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集(2021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564716
- 條形碼:9787552564716 ; 978-7-5525-647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寧夏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集(2021卷) 本書特色
寧夏大學生用多樣的文體,用心中的赤誠,將聽到的、見到的、思考的、實踐的,記錄下來,組織成優美的文字,升華為不朽的文學。用文字記錄時代的變遷,用文字傳達心靈的訴求,打通學校與學校的圍墻、打破專業與專業的隔膜、打開心靈與心靈的芥蒂,用年度原創文學大賽的形式,激發大學生的創作熱情。
寧夏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集(2021卷) 內容簡介
本書稿是2021年寧夏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集。收錄了2021年寧夏大學在校內組織的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獲獎作品,其中一二三等獎作品如《和種子一起。分擔(組詩)》《柴與火的輪回》《雪里的麥子(節選)》《致人間》《楊家河壩》《狐》《黎明前抵達》《白日夢》《暖春》等。這些作品均為寧夏大學生的原創作品,內容涵蓋了大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自然美麗風光、社會人生百態及親情、友情、愛情的謳歌和抒發。文筆流暢,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感人,可讀性強。
寧夏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集(2021卷) 目錄
和種子一起。分擔(組詩) 何剛
世間塵,或學院路1號的低吟(組詩) 劉慶燁
致人間 王世鵬
赤裸行世 石宇陽
一個年輕詩人的旅行(組詩) 馬飛
散文
柴與火的輪回 白文字
楊家河壩 楊阿敏
夢里花落知多少 鎖菲婭
講故事的人 馬繪素
暖春 李煜珩
他鄉逢集憶往昔 李進宇
小說
烏托邦 文麗蓉
雪里的麥子(節選) 朱江龍
狐 楊書琴
白日夢 魏明悅
黎明前抵達 李子園
鳶尾木瓜 楊華軍
其他
尋找失落的自我——《尋找家園》中的個體生命意識 蘇米愛
寧夏都市文學新嘗試——論計虹小說集《剛需房》的“新寫實性” 馬加駿
作為“公路電影”的《公路電影》 左金朋
對不起,來不及說再見! 王學通
《低處的父親》人物形象淺析 馬媛
淺析《山和夢》的鄉村敘事觀 韓冰冰
寧夏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集(2021卷) 節選
柴與火的輪回 白文宇 周末回家去看祖母,做飯的時候幫忙填柴,灶膛里柴火噼噼啪啪地燃燒,升騰的火焰冒出縷縷青煙后又化作灰燼,一串串喧鬧的火苗映射在窗戶紙上,我的思緒忽然變得寧靜起來,望著那些晃晃悠悠的橘色火焰出神。 灶膛總能讓我想到童年,似乎在昨日,我還是在祖母土窯里玩鬧的孩童。陽光透過木頭窗欞,懶散地倚靠在白泥墻上。灰塵在陽光的慫恿下,相繼從角落里涌出,每粒灰塵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飄蕩,仿佛是一群頑皮的孩子,在土窯里奔跑,撒歡兒,擁擠嬉鬧著,夾雜在紅配綠的窗紙影子中,一起照在了祖母身上。祖母坐在炕上納鞋底,時不時捋一捋額前的白發,偶爾滿目慈祥地看著我。 忘了那年幾歲,依稀還是蹲在地上數螞蟻的年紀。我靠在灶臺邊,享受著火苗點亮我的眼睛和帶給臉頰的溫暖。祖母時不時挑一些秸稈和木柴往灶膛里填,我也想試試,祖母笑著說我不會填柴,火會熄滅。我執拗地要試,專挑大的柴火填,沒填幾根,就沒了火苗。鍋里的熱氣越來越少,祖母探頭問:“是不是沒火了?”走過來搗鼓了幾下,柴著了。我在一旁呆呆地看著,“這木柴還看人嗎?怎么就熄火了?”祖母拿火箸指著燒得通紅的木柴,“你看,底下的通風口可不能堵上,不然火就滅了。” 每次祖母做飯,我都蹲坐在灶臺前,幫忙填柴火或拉風箱。男孩子總是天性調皮,趁祖母不注意,抽出一根“葵花稈”,將外皮剝去,把里面的白芯裝在小兜里,準備和村里的“二板片”一起玩過家家,又或者拿火箸在灶膛里東撥西挑,火苗變得忽大忽小……這些小把戲,自然瞞不過祖母,總會說:“填好柴,小孩子不許耍火,耍火尿床哩”,我被這么一嚇唬,就只好乖乖地填柴火了。 學會燒火后,才知道柴火也是各有性格,與村莊里的人一樣,各有各的脾氣,各有各的古怪。就像村西頭的郭叔成了親,剛娶的媳婦跑了,做了光棍,發誓再也不娶了;村東頭的二疙瘩老漢一輩子打光棍,六十多歲卻成了家,村里人都說他“瞎毛驢吃草——碰上啦”。 枯草、落葉、谷糠、玉米芯能做柴火,檸條枝、秸稈、木頭也能做柴火,別看都叫柴火,脾性卻大不相同。莜麥稈、豆秸、蒿草、黏蓬草,呼呼地一股勁就燒完,火焰時間短,不經燎,燒半天也不開鍋,稱作“絨柴”。但并不是一無是處,生火、蒸饅頭、炸油糕時,*好用絨柴,一點就著。絨柴火焰溫和、均勻,蒸出的饅頭膨脹松軟,炸的油糕帶著稻谷的醇香和誘人的焦黃,很耐饑。糜穰是*不好燒的絨柴,脾氣大,不易燃,點燃沒有火焰,干冒煙,像煙囪一樣,但村里蓋房垛墻,就少不了用糜穰,像水泥里的鋼筋一樣。 樹枝、檸條、葵花稈屬于上好的柴火,大西溝人叫它們硬柴。燒硬柴是一件痛快的事,過年過節做肉食、集體大鍋飯時,沒有硬柴絕對不行。你想食材把九勺鍋都堆滿了,用絨柴得燒多久?硬柴火力旺,余熱較長久,不必急于填柴,也不用拉風箱,坐著打盹兒是可以的,但千萬要防止硬柴蹦到灶膛外,把周圍的東西引燃。 長大些后,我開始到塬上去撿柴火,割豬草。在汲取著村里一茬又一茬的莊稼養分,荒草般地瘋長在撿柴火的路上,不僅把村莊逛了個遍,還到更遠的百草灣去撿柴火。經常躺在草坡上,看不遠處正吃著草的羊群,半瞇著眼看天上的云彩,樹上的喜鵲窩,村莊上空飄過的胡麻柴炊煙,成為一個野孩子。 細細想來,只覺得拾撿柴火的日子并未遠去,像是剛剛擦身而過。 多年前,人好像對草木情有獨鐘。能吃的野菜剛從土里冒芽就拔,苜蓿草沒等開花,就連砍或割地喂了牲靈。幸存下來的野草,等秋后老了,都要撿回家,做牛羊驢騾冬季的口糧,塬上沒有能僥幸逃掉的草木。 秋末,太陽把塬墚的柴草曬干后,就琢磨怎么把它們往回拾撿。凡是能燒火的,連拔帶薅,連莊稼的根莖也不放過。身體似乎藏著一股邪乎勁,即便家里柴火夠燒,也要變著法兒往回撿。地里的玉米、葵花秸稈,野外的蒿草、黏蓬草、楊樹丫、檸條枝,亂七八糟地堆一院子,柴倉里堆滿了枯草,連百草灣那片不大不小的樹林里飄落下的干樹葉,都被徹底洗劫,寸葉不留。 莊稼收割完,小孩就開始在地里撿糧拾柴。掉在田里的谷穗、豆莢,獾子吃剩下的半個玉米棒子,田鼠藏在洞里的莜麥粒,干枯的莖葉、蔓苗、雜草,都在拾撿之列。日子過得窮,只好刨根到底,地上的拾掇完,就開始用各種工具清理莊稼的根。鐮割的莊稼茬子都斜著鋒利刃口,不可大意,稍有不慎就會劃破腳踝,得穿著膠鞋才敢進地里。蕎麥茬用一把特制的鐵耙子,沿著田壟往前耙,跟黃河拉船的纖夫差不多,走幾步就把耙到的茬子裝到布包里;葵花稈連著根,用手拔費力氣,多用鐵鍬挖;掏玉米茬、高梁茬就得用板撅……一塊田地經過幾遍撿拾,才徹底干凈。 P37-39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