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報告. 2016—2020 : 現代化、科技創新競爭力、綠色發展與消費轉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8523
- 條形碼:9787547618523 ; 978-7-5476-185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報告. 2016—2020 : 現代化、科技創新競爭力、綠色發展與消費轉型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報告(2016—2020)》匯聚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等權威研究機構的研究團隊,基于體系內多個綜合試驗站在全國各地的跟蹤調查數據,以及對于國內外文獻數據的梳理,為讀者呈現“十三五”期間中國大宗淡水魚產業的發展成果、現狀及前景。書中數據豐富詳實,調查報告貼近生產一線,對于行業從業者、研究者和政府相關部門管理人員而言,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報告. 2016—2020 : 現代化、科技創新競爭力、綠色發展與消費轉型 內容簡介
聚焦漁業現代化、科技競爭力、綠色發展與消費轉型四個主題,內容涉及漁業現代化評價、產業科技競爭力分析、全要素生產率測算、產業鏈發展、漁業綠色發展、水產加工提質增效、漁業消費轉型和水產品產量價格預警等,全面展現“十三五”期間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的研發成果。鑒于本研究團隊為國內專享的大宗淡水魚產業研究團隊,該成果具有權威性、專享性。
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報告. 2016—2020 : 現代化、科技創新競爭力、綠色發展與消費轉型 目錄
前 言
**部分 漁業現代化評價與科技創新競爭力
**章我國漁業現代化評價
一、漁業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征 /
二、我國漁業發展的成效 /
三、漁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
四、漁業現代化水平的測評方法 /
五、漁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及分析 /
六、結論及推進漁業現代化的政策建議 /
第二章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
一、科技在促進大宗淡水魚產業綠色高效發展中的作用/
二、我國漁業科技創新投入/
三、我國漁業科技創新產出/
四、我國漁業科技創新主體/
五、我國漁業科技創新支撐/
第三章我國水產養殖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現狀分析
一、數字漁業是漁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
二、數字技術賦能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的主要路徑和典型案例 /
三、國外漁業及水產養殖數字化發展的現狀及經驗 /
四、啟示與政策建議 /
第四章大宗淡水魚養殖戶技術效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分解
一、文獻評述 /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 /
三、測算結果與討論 /
四、結論 /
第五章大宗淡水魚產業要素流入與養殖效率問題
一、文獻回顧 /
二、研究方法、數據說明與變量選擇 /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
四、結論與啟示 /
第二部分 產業競爭力與產業鏈分析
第六章中國大宗淡水魚產業競爭力
一、大宗淡水魚養殖業發展現狀 /
二、大宗淡水魚養殖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分析 /
三、大宗淡水魚消費需求變化 /
四、大宗淡水魚產業競爭力測算 /
五、大宗淡水魚產業競爭力弱的原因分析 /
六、對策建議 /
第七章2019年我國草魚產業競爭力實證分析
一、產業發展現狀 /
二、技術研發進展 /
三、問題及建議 /
數據分析報告一:2019年中國草魚養殖調查報告——基于673個草魚養殖主體的實證分析 /
數據分析報告二:2019年中國草魚加工業調查報告——基于對20家草魚加工主體的調查 /
數據分析報告三:2019年草魚消費及消費者行為特征——基于832份
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報告. 2016—2020 : 現代化、科技創新競爭力、綠色發展與消費轉型 節選
我國漁業發展的成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漁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大農業中發展速度快、效益高、優勢明顯的重要產業之一,成為世界上水產品生產大國、貿易大國和重要遠洋漁業國家之一。同時,產業結構深入調整,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產業素質穩步提升,漁業法治建設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漁業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目前,我國漁業正處在從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加速轉變的階段,具備了加快漁業現代化建設的條件。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漁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水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品種琳瑯滿目,質量穩步提高,水產品購銷兩旺,市場繁榮,國際化程度顯著提高,產業功能大為拓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顯。漁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漁民增收、建設海洋強國、發展生態文明、推廣“一帶一路”倡議等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 漁業經濟總體發展較快 我國是水產品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國,漁業是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漁業整體呈現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勢頭,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水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我國水產品產量自1989年起,連續31年居世界**,占全球水產品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水產品總產量從2000年的3706.23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6549.02萬噸,為城鄉居民膳食營養提供了四分之一的優質動物蛋白。2000年,我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為33.80千克,2020年達到46.39千克,2020年比2000年增長37.25%,2020年我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大約是世界人均水產品占有量(24千克)的2倍。 漁業經濟總產值逐年增加,漁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0年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2807.72億元,2020年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27543.47億元,是2000年的9.81倍。全國漁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4725元增加到2020年的21837.16元,增長了3.62倍。 水產加工能力逐年提高。2000年全國水產品加工企業數量6922個,水產品加工能力933.85萬噸/年,水產品加工總量651.52萬噸。2020年,全國水產品加工企業數量9136個,水產品加工能力達到2853.43萬噸/年,水產品加工總量2090.79萬噸。20年間,水產品加工企業增加2214個,水產品加工能力提升1919.58萬噸/年,水產品加工總量提高1439.27萬噸。2020年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為99.1%,連續8年保持在99%以上,養殖水產品質量穩定,安全有保障。 水產品進出口量逐年增加。據海關統計,2000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405.4萬噸,進出口總額56.8億美元,其中:出口量153.4萬噸,出口額38.3億美元;進口量252.0萬噸,進口額18.5億美元;貿易順差19.8億美元,2013年水產品出口額首次突破200億美元。2016年,全國水產品出口量423.76萬噸,出口額207.38億美元,貿易順差113.64億美元,穩居國內大宗農產品出口額首位。2020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949.04萬噸,進出口總額346.06億美元。其中,出口量381.18萬噸,出口額190.41億美元,進口量567.86萬噸,進口額155.65億美元,貿易順差34.76億美元。 (二) 漁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1. **、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下降,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上升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產業素質持續提高、產業結構穩定均衡的發展過程,漁業產業結構合理化本質上是指漁業三次產業相互作用以達到產業之間均衡發展的狀態。漁業產業結構合理化可以從兩方面來體現:一方面是漁業三次產業之間存在合理比例關系,主要通過各產業的產值比重來體現;另一方面是三次產業之間的關聯作用程度不斷提高,具有較強的相互作用。 總體上,在我國漁業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漁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如表1.1所示,**產業在漁業總產值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穩中有降,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迅速上升。2000—2020年間,**產業比重從54.15%下降到49.08%,降低5.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從28.17%下降到21.55%,降低6.6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從17.67%上升到29.38%,提高11.71個百分點。**產業比重逐年下降,但2020年比2019年有所提高,在漁業經濟中仍占主導地位,2020年漁業**產業產值13517.24億元,第二產業(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5935.08億元,第三產業(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8091.15億元。漁業**產業比重高達49.08%,接近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的一半,第二、第三產業僅為21.55%、29.38%,遠低于**產業,這表明我國漁業產業結構層次較低,漁業結構仍需進一步調整升級,從漁業**產業向漁業第二、第三產業偏移,尤其注重以休閑漁業為代表的漁業第三產業的發展。 2. 海洋捕撈強度下降,水產養殖發展較快 我國漁業經歷70多年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漁業發展呈現“以捕為主,以養為輔”格局。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為保護近海漁業資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蛋白需要,漁業發展戰略調整為“以養為主,以捕為輔”。1990年,我國水產養殖產量首次超過捕撈產量,實現從“以捕為主”向“以養為主”的歷史性轉變。然而,由于近海漁業長期處于投入與產出不平衡狀態,導致近海漁業出現過度捕撈、資源衰退等一系列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1986年)、《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2002年)、“雙控”制度(1987年)、“增殖放流”(1989年)、“伏季休漁”(1995年)、“零增長”目標(2000年)、“減船轉產”(2002年)、“海洋保護區”(2011年)、“海洋牧場”(2015年)、“資源總量管理”(2017年)等一系列“投入控制”“產出控制”“技術控制”與配套治理措施,漁業資源管理、生態保護、資源修復及持續利用取得一定成效。 受宏觀政策調控影響,2000年以來,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如表1.2所示,2000—2020年,我國海水養殖面積由124.37萬公頃擴張至199.56萬公頃,增長60.46%;淡水養殖面積由527.77萬公頃減少至504.06萬公頃,下降4.49%。就產量而言,海水養殖產量由2000年的1061.29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2135.31萬噸,增長101.20%;淡水養殖產量由1516.94萬噸增加到3088.89萬噸,增長103.63%。 與養殖業相比,捕撈業發展相對緩慢,捕撈強度明顯下降。其中,海洋捕撈產量由2000年的1477.45萬噸下降至2020年的947.41萬噸;隨著長江禁漁的推進,我國淡水捕撈量也在下降,由2000年的194.33萬噸下降到2020年的145.75萬噸。整體上,漁業捕撈產量比重不斷下降,由2000年的39.75%下降到2020年的20.23%。可見,水產養殖業已成為我國漁業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三) 水產品加工業發展迅猛 作為漁業第二產業重要組成部分,水產品加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成為推動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如表1.3所示,2000—2020年,我國水產品加工企業從6922個增加到9136個,水產品加工能力從933.85萬噸/年提高到2853.43萬噸/年;水產品加工總量從651.52萬噸增加到2090.79萬噸。規模以上企業數由2008年的2428個增加到2020年的2513個。水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加工比例低、加工能力閑置等問題。2020年,我國水產加工品總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例僅為31.91%,尤其是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49.39%的淡水產品,加工比例更低,僅為淡水產品產量的19.68%,大部分淡水產品鮮銷;水產品加工能力閑置量從2000年的282.33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762.64萬噸。 (四) 休閑漁業發展潛力巨大 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新興產業,休閑漁業的發展為漁業經濟注入新活力。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起,休閑漁業便飛速發展。作為一種新型漁業產業,休閑漁業將餐飲旅游和休閑娛樂相融合,大大提高了漁業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2003—2020年,我國水產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業及捕撈業產值始終在漁業中占優勢地位,而休閑漁業比重不高,尤其在2005年前其年產值都不到100億元,不及同年水產養殖業產值的三十分之一。雖然總體規模小,但休閑漁業發展速度非常快,2003—2020年間其產值從54.11億元增至825.72億元(2019年是963.68億元),增長了14.26倍。2019年,全國休閑漁業經營主體達134101個,比2018年增長8.19%,其中規模以上經營主體注:規模以上經營主體是指休閑漁業年產值達200萬元以上的經營主體。14880個,比2018年降低2.92%;全國休閑漁業從業人員共83.36萬人,全國接待游客2.74億人次;全國休閑漁業船舶數13189艘,總功率26.40萬千瓦。與2010年相比,2019年休閑漁業產值與漁業經濟總產值的比由1.63∶100增加到3.00∶100,與第三產業產值的比由6.84∶100增加到10.21∶100。 作為新興產業,休閑漁業發展勢頭強勁、潛力巨大,在優化漁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同時,為漁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在增加漁民收入、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方面作用突出。 (五) 特色養殖發展迅速,養殖方式不斷優化 隨著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和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需求趨于差異化、多樣化,對高質量水產品需求日趨增加,對水產品的需求由季節性需求轉變為長年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國水產養殖品種日趨多元化,大宗常規品種穩定發展的同時各類名特優新品種發展迅速,養殖結構逐步由過去傳統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大宗品種養殖向鯰魚、鮰魚、黃顙魚、鮭魚、鱒魚、河豚、池沼公魚、團頭魴、鱖魚、虹鱒、丁桂魚、胭脂魚等經濟價值高的特色品種養殖發展。十幾年來,我國鮰魚、黃顙魚、鮭魚、鱒魚、河豚、池沼公魚、鱸魚、鱘魚等特色品種年產量的增幅均在10%以上。隨著養殖技術發展,水產養殖方式不斷優化,*主要的淡水養殖方式——池塘養殖發展迅速,水庫、湖泊、河溝等其他養殖方式也不斷發展。2020年,我國淡水養殖總面積發展到504.06萬公頃,池塘、湖泊、水庫、河溝面積分別占52.09%、14.30%、28.19%和2.93%。近年來,市場對綠色、健康水產品需求不斷提升,健康養殖模式成為水產養殖發展的重點,各地多以“生態、健康、高效、集約”為目標對老舊池塘進行更新改造,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助推了水產健康養殖和漁業綠色發展。 (六) 科技助推漁業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漁業科技投入、水產技術推廣經費不斷增加,大大提升了漁業科技水平,推動了現代漁業發展進程。2020年,我國漁業科技活動收入30.71億元,水產技術推廣經費39.19億元;漁業科技活動人員5069人,其中高級職稱1822人,中級職稱1979人,初級職稱及其他716人數據來源:《2021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在政策推動下,我國漁業科研條件得到加強,漁業科研專項
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報告. 2016—2020 : 現代化、科技創新競爭力、綠色發展與消費轉型 作者簡介
陳潔,女,1973年生,蒙古族。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村綜合發展和農業經濟。主持課題50多項,出版專著18部,發表科研論文120多篇。獲第八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等學術獎勵多項。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