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各自的朝圣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95207
- 條形碼:9787213095207 ; 978-7-213-09520-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各自的朝圣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周國平經典散文代表作,影響和改變千萬莘莘學子、文藝青年對人生的思考 ★靈動而質樸的語言,撼動人心的人生哲理,文學與哲學相結合的佳作典范,讓你認識一個可愛、可戀的人生 ★收錄“作者的話”和作者“自序”,與周國平“面對面”交流 ★征服千萬讀者,帶你與靈魂對話的“心靈之書”;出版社、版權經紀人、書店、媒體多年的摯愛 ★知名設計師手繪封面——信仰是內心的光,他照亮了一個人的人生之路 ★《各自的朝圣路》周國平在朝圣路上等你來,一起前行,同享愉快
各自的朝圣路 內容簡介
《各自的朝圣路》涵蓋了周國平多年來的讀書感悟、心路歷程、對愛的體驗和針對某些時弊的“爭鳴”等。
作者從不同的視角,懷著朝圣般的虔誠之心,對生命與死亡、苦難與拯救等永恒的哲學問題進行探究——這是一條永無終點的路。
他將自己定位于“守望者”,并與時代潮流保持著適當的距離,以守護人生那些永恒的價值,瞭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他堅信,世上永遠都存在著一些像自己一樣的朝圣者,每一條朝圣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來的,只要你真正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各自的朝圣路 目錄
作者的話 // 001
自序 // 003
**輯??朝圣的心路
苦難的精神價值 // 002
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 // 005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 008
精神生活的哲學 // 010
孤獨的價值 // 017
勇氣證明信仰 // 025
第二輯??守望者語
守望的角度 // 030
被廢黜的國王 // 033
在沉默中面對 // 035
有所敬畏 // 037
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 // 039
哲學的命運 // 042
名人和明星 // 045
讀書的癖好 // 048
哲學與精神生活 // 051
都市里的外鄉人 // 061
記住回家的路 // 063
愉快是基本標準 // 066
第三輯??文學的安靜
私人寫作 // 070
小說的智慧 // 079
讀《務虛筆記》的筆記 // 102
第四輯??不時髦的讀書
人不只屬于歷史 // 128
給成人讀的童話 // 131
也重讀安徒生 // 135
臨終的蘇格拉底 // 138
《李白與杜甫》內外 // 141
回到世界名著 // 144
簡潔的力量 // 147
世上本無奇跡 // 150
第五輯??愛者的反思
愛:從癡迷到依戀 // 154
婚姻反思錄 // 157
嫉妒的權利 // 163
點與面 // 170
男子漢形象 // 177
婚姻的悖論與現代的困境 // 179
關于好男人 // 185
生命中的無奈 // 187
婚姻中的愛情 // 190
人人都是孤兒 // 192
愛的反義詞 // 194
情人節 // 197
第六輯??科學與人文
電腦:現代文明的陷阱? // 200
關于綠色文明的訪談錄 // 202
“天人合一”與生態學 // 207
現代技術的危險何在? // 209
人是地球的客人 // 213
我反對克隆人 // 217
醫學的人文品格 // 220
第七輯??閑文或時文
五十自嘲 // 228
奢侈品的不便 // 231
侯家路 // 233
啟蒙的契機 // 235
錄音電話 // 238
朋友 // 240
小散文模式 // 243
報應 // 245
“己所欲,勿施于人” // 247
不敢善良 // 249
生病與覺悟 // 251
老同學相聚 // 253
另一個韓愈 // 256
樹下的老人 // 259
論自卑 // 262
人生話題 // 265
杞人是一位哲學家 // 280
議論家 // 282
第八輯??序評無類
《思想者文叢》編者的話 // 286
心理史的寫法 // 288
純真的心性 // 290
自由的靈魂 // 293
純粹的寫作 // 296
都市生活與愛情 // 300
超驗的死和經驗的死 // 303
不尋常的《遺棄》 // 307
作為讀者的批評家 // 311
散文這一種作物 // 315
為了孩子的平安 // 318
第九輯??準學術談
圈外人的臆想 // 322
倫理學和價值層次 // 329
辯論與真理 // 335
哲學與文學批評(論綱) // 339
第十輯??并非爭鳴
作偽的邏輯 // 348
一本沉渣泛起的偽劣書 // 352
??——評《心香淚酒祭吳宓》
紀實、虛構和偽造 // 365
莫須有的“尼采版本之爭” // 367
第十一輯??自敘和訪談
自由的寫作心態 // 372
一次采訪的摘錄 // 374
寫作·童心·氣質 // 377
??——答《婚姻與家庭》雜志讀者問
我的命運之作 // 380
??——答《新民晚報》記者問
周國平和他的散文 // 383
??——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專題節目
為孩子們寫書 // 388
答《時代青年》雜志 // 390
我的北大歲月 // 392
關注人生的哲學之路 // 396
哲學與時代 // 411
??——在中央電視臺答大學生問
第十二輯??精神的故鄉
開場白 // 418
靈魂是一個游子 // 420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 // 422
夢并不虛幻 // 425
精神棲身于茅屋 // 427
生命樹上的果子 // 429
人所能及的神圣 // 432
信仰之光 // 434
誰是*智慧的人 // 437
智慧和童心 // 439
成為你自己 // 441
獨處的充實 // 444
自己的園地 // 446
幸福是靈魂的事 // 449
有愛心的人有福了 // 452
**重要的是做人 // 454
面對苦難 // 457
真·善·美 // 460
懷念土地 // 463
讀永恒的書 // 466
度一個創造的人生 // 469
第十三輯??哲學:對世界的認識
哲學開始于仰望天穹 // 474
世界究竟是什么? // 476
能問“世界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嗎? // 478
世界有沒有一個開端? // 480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483
宇宙在空間上有沒有邊界? // 485
時間之謎 // 488
因果之間有必然聯系嗎? // 490
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 493
自然有沒有一個目的? // 495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為? // 498
什么是自由意志? // 501
感覺可靠嗎? // 503
存在就是被感知嗎? // 506
貝克萊的是與非 // 508
莊周夢蝶的故事 // 510
感覺能否證明對象的存在? // 512
思維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質? // 514
世界有沒有一個“本來面目”? // 517
你的“自我”在哪里? // 519
語言能否傳達感覺? // 522
語言能否傳達思想? // 524
各自的朝圣路 節選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人們常常說,人與人之間,尤其相愛的人之間,應該互相了解和理解,*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懷澤卻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中說,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無權對別人提出這種要求!安粌H存在著肉體上的羞恥,而且還存在著精神上的羞恥,我們應該尊重它。心靈也有其外衣,我們不應脫掉它!比缤瑢τ谏系鄣纳衩匾粯,對于他人靈魂的神秘,我們同樣不能像看一本屬于自己的書那樣去閱讀和認識,而只能給予愛和信任。每個人對于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我們應該順應這個事實。相愛的人們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這種努力,互相鼓勵,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 讀著這些精彩無比的議論,我無言而折服,它們使我瞥見了史懷澤的“敬畏生命”倫理學的深度。凡是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內心生活的人,必然會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對之充滿敬畏之情,史懷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他看來,一切生命現象都是世界某種神秘的精神本質的顯現,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張。在一切生命現象中,尤以人的心靈生活*接近世界的這種精神本質。因而,他認為對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質的人來說,“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質”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為人際關系的鵠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靈生活的神秘性。按照這一思路,人們一方面非?粗貏e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開索取理解。至少在性愛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種*正當的行為,而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則成了*嚴厲的譴責,有時候還被用作破裂前的*后通牒。另一方面,人們又非常踴躍地要求理解別人,甚至以此名義強迫別人袒露內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絕,便斥以缺乏信任。在愛情中,在親情中,在其他較親密的交往中,這種因強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聲或無聲的戰爭,我們見得還少嗎?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對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個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難,他就不會強求別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會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別人了。 在*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誠摯的愛。我們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圣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圣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圣地。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于此了。 孤獨的價值 一 我很有興味地讀完了英國醫生安東尼.斯托爾所著的《孤獨》一書。在我的概念中,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為哲學家、詩人所樂于探究或描述。我曾擔心,一個醫生研究孤獨,會不會有職業偏見,把它僅僅視為一種病態呢?令我滿意的是,作者是一位有著相當人文修養的精神科醫生,善于把開闊的人文視野和精到的專業眼光結合起來,因此不但沒有抹殺,反而更有說服力地揭示了孤獨在人生中的價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療作用。 事實上,精神科醫學的傳統的確是把孤獨僅僅視為一種病態的。按照這一傳統的見解,親密的人際關系是精神健全的*重要標志,是人生意義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唯一源泉。反之,一個成人倘若缺乏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進程受阻,亦即存在著某種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療。斯托爾寫這本書的主旨正是要反對這種偏頗性,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為孤獨“正名”。他在肯定人際關系的價值的同時,著重論證了孤獨也是人生意義的重要源泉,對于具有創造天賦的人來說,甚至是決定性的源泉。 其實,對孤獨的貶損并不限于今天的精神科醫學領域。早在《伊利亞特》中,荷馬已經把無家無邦的人斥為自然的棄物。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據以發揮,斷言人是*合群的動物,接著說出了一句名言:“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边@話本身說得很漂亮,但他的用意是在前半句,拉扯開來大做文章,壓根兒不再提后半句。后來培根引用這話時,干脆說只有前半句是真理,后半句純屬邪說。既然連某些大哲學家也對孤獨抱有成見,我就很愿意結合著讀斯托爾的書的心得,來說一說我對孤獨的價值的認識。 二 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于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由于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斯托爾引用溫尼考特的見解指出,那種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只具有“虛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順從而不是體驗外部世界,世界對于他僅是某種必須適應的對象,而不是可以滿足他的主觀性的場所,這樣的人生當然就沒有意義。 事實上,無論活得多么熱鬧,每個人都必定有*低限度的獨處時間,那便是睡眠。不管你與誰同睡,你都只能獨自進入你的夢鄉。同床異夢是一切人的命運,同時卻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據有的心理學家推測,夢具有與獨處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夢則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另一個例子是居喪。對喪親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和勸慰,而是在獨處中順變。正像斯托爾所指出的:“這種順變的過程非常私密,因為事關喪親者與死者之間的親密關系,這種關系別人沒有分享過,也不能分享!本訂实谋举|是面對亡靈時“一個人內心孤獨的深處所發生的某件事”。如果人為地壓抑這個哀傷過程,則也會導致心理疾病。 關于孤獨對于心理健康的價值,書中還有一些有趣的談論。例如,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是動物的本能,“不反應的能力”則是智慧的要素。又例如,“感覺過剩”的禍害并不亞于“感覺剝奪”?傊,我們不能一頭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際關系里,而放棄了對內在世界的整合。斯托爾的結論是:內在的心理經驗是*奧妙、*有療效的。榮格后期專門治療中年病人,他發現,他的大多數病人都很能適應社會,且有杰出的成就,“中年危機”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內心的整合,通俗地說,也就是缺乏個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覺人生的空虛。他試圖通過一種所謂“個性化過程”的方案加以治療,使這些病人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我懷疑這個方案是否當真有效,因為我不相信一個人能夠通過心理治療而獲得他本來所沒有的個性。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確定的,即個性以及基本的孤獨體驗乃是人生意義問題之思考的前提。 三 人類精神創造的歷史表明,孤獨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孕育、喚醒和激發了精神的創造力。我們難以斷定,這一點是否對所有的人都適用,抑或僅僅適用于那些有創造天賦的人。我們至少應該相信,凡正常人皆有創造力的潛質,區別僅在量的大小而已。 一般而論,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長期的孤獨的,長期的孤獨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獨中,有的人的創造力意外地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一種情形是牢獄之災,文化史上的許多傳世名作就誕生在牢獄里。例如,波伊提烏斯的《哲學的慰藉》,莫爾的《紓解憂愁之對話》,雷利的《世界史》,都是作者在被處死刑之前的囚禁期內寫作的。班揚的《天路歷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也是在牢獄里醞釀的。另一種情形是疾病。斯托爾舉了耳聾造成的孤獨的例子,這種孤獨反而激發了貝多芬、戈雅的藝術想象力。在疾病促進創作方面,我們可以續上一個包括尼采、普魯斯特在內的長長的名單。太史公所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等等,也涉及了牢獄和疾病之災與創作的關系,雖然他更多地著眼于苦難中的發憤。強制的孤獨不只是造成了一種必要,迫使人把被壓抑的精力投于創作,而且我相信,由于牢獄或疾病把人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人是會因此獲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種新的眼光的,而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條件。 不過,對于大多數天才來說,他們之陷于孤獨不是因為外在的強制,而是由于自身的氣質。大體說來,藝術的天才,例如作者所舉的卡夫卡、吉卜林,多是憂郁型氣質,而孤獨中的寫作則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如同一位作家所說:“我寫憂郁,是為了使自己無暇憂郁!敝皇且婚_始作為一種補償的寫作,后來便獲得了獨立的價值,成了他們樂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創作過程無疑能夠抵御憂郁,所以,據精神科醫生們說,只有那些創作力衰竭的作家才會找他們去治病。但是,據我所知,這時候的憂郁往往是不治的,這類作家的結局不是潦倒便是自殺。另一類是思想的天才,例如作者所舉的牛頓、康德、維特根斯坦,則相當自覺地選擇了孤獨,以便保護自己的內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擾地專注于意義和秩序的尋求。這種專注和氣功狀態有類似之處,所以,包括這三人在內的許多哲學家都長壽,也許不是偶然的。 讓我回到前面所引的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一方面,孤獨的精神創造者的確是野獸,也就是說,他們在社會交往的領域里明顯地低于一般人的水平,不但相當無能,甚至有著難以克服的精神障礙。在社交場合,他們往往笨拙而且不安。有趣的是,人們觀察到,他們倒比較容易與小孩或者動物相處,那時候他們會感到輕松自在。另一方面,他們卻同時又是神靈,也就是說,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超出和不很需要通常的人際交往了,對于他們來說,創造而不是親密的依戀關系成了生活意義的主要源泉。所以,還是尼采說得貼切,他在引用了“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一語之后指出:亞里士多德“忽略了第三種情形:必須同時是二者—哲學家……” 四 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這種面對整體和萬物之源的體驗,便是一種廣義的宗教體驗。 在世界三大宗教的創立過程中,孤獨的經驗都起了關鍵作用。釋迦牟尼的成佛,不但是在出家以后,而且是在離開林中的那些苦行者以后,他是獨自在雅那河畔的菩提樹下連日冥思,而后豁然徹悟的。耶穌也是在曠野度過了四十天,然后才向人宣示救世的消息。穆罕默德在每年的齋yue期間,都要到希拉山的洞窟里隱居。 我相信這些宗教領袖決非故弄玄虛。斯托爾所舉的例子表明,在自愿的或被迫的長久獨居中,一些普通人同樣會產生一種與宇宙融合的“忘形的一體感”,一種“與存在本身交談”的體驗。而且,曾經有過這種體驗的人都表示,那些時刻是一生中*美妙的,對于他們的生活觀念發生著永久的影響。一個人未必因此就要皈依某一宗教,其實今日的許多教徒并沒有真正的宗教體驗,一個確鑿的證據是,他們不是在孤獨中而必須是在寺廟和教堂里,在一種實質上是公眾場合的儀式中,方能領會一點宗教的感覺。然而,這種所謂的宗教感,與始祖們在孤獨中感悟的境界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 真正的宗教體驗把人超拔出俗世瑣事,倘若一個人一生中從來沒有過類似的體驗,他的精神視野就未免狹隘。尤其是對于一個思想家來說,這肯定是一種精神上的缺陷。一個恰當的例子是弗洛伊德。在與他的通信中,羅曼.羅蘭指出:宗教感情的真正來源是“對永恒的一種感動,也就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大洋似的感覺”。弗洛伊德承認他毫無此種體驗,而按照他的解釋,所謂與世界合為一體的感覺僅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自欺,猶如嬰兒在母懷中尋求安全感一樣,屬于精神退化現象。這位目光銳利的醫生總是習慣于把一切精神現象還原成心理現象,所以,他誠然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師,卻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思想家。 五 在斯托爾的書中,孤獨的*后一種價值好像是留給人生的*后一個階段的。他寫道:“雖然疾病和傷殘使老年人在肉體上必須依賴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賴卻逐漸減少。老年人對人際關系經常不大感興趣,較喜歡獨處,而且漸漸地較專注于自己的內心。”作者顯然是贊賞這一變化的,因為它有助于老年人擺脫對人世的依戀,為死亡做好準備。 中國的讀者也許會提出異議。我們目睹的事實是,今天中國的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喜歡集體活動,他們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誼舞,活得十分熱鬧,成為中國街頭一大景觀。然而,凡是到過歐美的人都知道,斯托爾的描述至少對于西方人是準確的,那里的老年人都很安靜,絕無扎堆喧鬧的癖好。他們或老夫老妻做伴,或單獨一人,坐在公園里曬太陽,或者作為旅游者去看某處的自然風光。當然,我們不必在中西養老方式之間進行褒貶。老年人害怕孤獨或許是情有可原的,孤獨使他們清醒地面對死亡的前景,而熱鬧則可使他們獲得暫時的忘卻和逃避。問題在于,死亡終究不可逃避,而有尊嚴地正視死亡是人生*后的一項光榮。所以,我個人比較欣賞西方人那種平靜度過晚年的方式。 對于精神創造者來說,如果他們能夠活到老年,老年的孤獨心境就不但有助于他們與死亡和解,而且會使他們的創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斯托爾舉了貝多芬、李斯特、巴赫、勃拉姆斯等一系列作曲家的例子,證明他們晚年的作品都具有更加深入自己的精神領域、不太關心聽眾的接受的特點。一般而言,天才晚年的作品是更空靈、更超脫、更形而上的,那時候他們的靈魂已經抵達天國的門口,人間的好惡和批評與他們無關了。歌德從三十八歲開始創作《浮士德》,直到臨死前夕即他八十二歲時才完成,應該不是偶然的。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簡介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知名學者、散文家、哲學研究者、作家,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知名學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隨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把心安頓好》;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學術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全新精選集《人生因孤獨而豐盛》《敢于孤獨的勇氣》等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