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中國西部大型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8472
- 條形碼:9787030708472 ; 978-7-03-07084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西部大型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 內容簡介
對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和塔里木三大盆地的構造及盆地形成演化、層序地層格架、沉積作用與巖相古地理演化進行了全面分析和展示,對碳酸鹽巖成巖作用及油氣優質儲層形成機制及主控因素、生儲蓋組合特征及發育分布規律等進行了深入探索,在海相碳酸鹽巖盆地形成環境、類型、發育階段及西部三大盆地基底構造、碳酸鹽巖特征及沉積序列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指導優選出多個具有潛力的油氣聚集帶并有望成為未來5-10年深層-超深層海相油氣勘探的戰略方向。綜合評價不同盆地、不同類型油氣藏的成藏規律及差異性,建立了西部大型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查戰略選區的評價體系。
中國西部大型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 目錄
前言
第1章中國西部海相碳酸鹽巖盆地的大地構造背景與原型盆地演化1
1.1海相沉積盆地的大地構造背景1
1.1.1地球物理場與主要構造單元1
1.1.2主要構造域與大地構造演化8
1.2海相沉積盆地的形成與演化14
1.2.1盆地構造-地層層序14
1.2.2塔里木盆地的形成與演化16
1.2.3鄂爾多斯盆地的形成與演化35
1.2.4四川盆地的形成與演化43
1.3海相碳酸鹽巖盆地的地質結構差異性60
1.3.1垂向分層結構差異性61
1.3.2橫向分塊結構差異性62
1.3.3陸內變形的時-空差異性66
1.3.4構造控油機制的差異性67
第2章中國西部大型克拉通盆地碳酸鹽巖發育分布規律與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68
2.1三大盆地地層層序發育特征68
2.1.1震旦系—三疊系地層對比簡況與層序格架68
2.1.2三大盆地碳酸鹽巖層序充填特征75
2.2三大盆地碳酸鹽巖發育特征98
2.2.1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與碳酸鹽巖發育特征99
2.2.2鄂爾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與碳酸鹽巖發育特征102
2.2.3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與碳酸鹽巖發育特征104
2.3三大盆地構造-沉積演化規律107
2.3.1三大盆地構造-沉積演化的共同性107
2.3.2三大盆地構造-沉積演化的差異性115
2.4三大盆地構造-沉積分異特色與碳酸鹽巖沉積充填模式120
2.4.1三大盆地構造-沉積分異類型與特征120
2.4.2三大盆地碳酸鹽巖沉積充填模式與主控因素121
2.5不同級次的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與編圖意義132
2.5.1小比例尺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編圖133
2.5.2中比例尺層序巖相古地理編圖136
2.5.3大比例尺層序巖相古地理編圖138
2.5.4不同尺度層序巖相古地理編圖的意義138
第3章中國西部大型克拉通盆地碳酸鹽巖儲層形成機理及預測技術141
3.1碳酸鹽巖儲層類型與發育特征141
3.1.1三大盆地碳酸鹽巖儲層類型劃分方案141
3.1.2不同類型儲層特征142
3.2碳酸鹽巖儲層形成機理214
3.2.1礁灘儲層形成機理214
3.2.2古巖溶儲層形成機理220
3.2.3白云巖儲層形成機理224
3.2.4“三元控儲”理論242
3.3不同類型儲層發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規律250
3.3.1不同類型儲層發育的主控因素250
3.3.2不同類型儲層發育的規律及差異性254
3.4碳酸鹽巖儲層地質-地球物理預測評價技術256
3.4.1碳酸鹽巖儲層的地震預測評價面臨的主要技術問題256
3.4.2碳酸鹽巖儲層測井預測評價面臨的主要技術問題260
3.4.3中國西部大型盆地海相碳酸鹽巖儲層預測評價技術263
第4章西部大型克拉通盆地碳酸鹽巖成藏地質條件與油氣富集規律286
4.1海相烴源巖特征286
4.1.1海相烴源巖的地球化學特征286
4.1.2不同相帶海相烴源巖特征304
4.1.3海相碳酸鹽巖烴源巖生烴潛力評價311
4.1.4海相烴源巖分布特征及綜合評價324
4.2大型油氣聚集帶成藏特征解剖342
4.2.1四川盆地環開江-梁平陸棚天然氣聚集帶342
4.2.2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中部氣藏347
4.2.3塔里木盆地塔中及塔北奧陶系油氣聚集帶351
4.3海相碳酸鹽巖油氣聚集帶特征及資源潛力評價358
4.3.1碳酸鹽巖油氣聚集帶及類型劃分358
4.3.2四川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聚集帶成藏特征及潛力評價364
4.3.3鄂爾多斯盆地東部馬家溝組“半環形”天然氣聚集帶及潛力評價388
4.3.4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聚集帶成藏特征及潛力評價406
4.4中國西部大型克拉通盆地碳酸鹽巖油氣富集規律416
4.4.1碳酸鹽巖油氣富集規律416
4.4.2三大盆地油氣聚集帶成藏主控因素418
4.4.3西部盆地碳酸鹽巖“區、帶、藏”油氣成藏模式419
第5章中國西部大型克拉通盆地碳酸鹽巖油氣勘探實踐與勘探新領域423
5.1碳酸鹽巖油氣勘探實踐與重大突破423
5.1.1三大盆地碳酸鹽巖油氣勘探取得的重大進展與突破423
5.1.2川東北臺緣礁灘型儲層大型油氣聚集帶的發現與勘探實踐425
5.1.3超深縫洞型海相碳酸鹽巖大型油氣聚集帶的發現與勘探實踐437
5.1.4鄂爾多斯盆地潮緣灘-白云巖型儲層大型油氣聚集帶的發現與勘探實踐453
5.2碳酸鹽巖油氣勘探新領域460
5.2.1鄂爾多斯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新領域460
5.2.2四川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新領域465
5.2.3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新領域470
參考文獻474
中國西部大型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 節選
第1章中國西部海相碳酸鹽巖盆地的大地構造背景與原型盆地演化 1.1海相沉積盆地的大地構造背景 中國西部地區的沉積盆地大多經歷了長期多階段復雜構造演化,自下而上發育了早古生代海相、晚古生代(—中生代初)海陸過渡相和中、新生代陸相等沉積建造,盆地具有復雜的疊加地質結構,被稱為疊合盆地(朱夏等,1983;趙重遠和周立發,2000;何登發等,2005b;李德生,2007)或多旋回盆地(Kingston et al.,1983)。目前在這些疊合盆地的中、新生代陸相湖泊沉積中發現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氣田,近年來在晚古生代海陸過渡相沉積中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如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的蘇里格大氣田,儲量超過5×1012m3,在海相沉積中發現了輪南-塔河、塔中Ⅰ號帶、普光、龍崗等大型油氣田。因此,了解沉積盆地形成背景和演化對未來的油氣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1.1地球物理場與主要構造單元 1.1.1.1地球物理場及深部地質結構特征 深部地質結構主要包括沉積蓋層之下的基底結構、地殼結構和巖石圈結構,通過深部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獲取資料。結合西部地區區域重磁、全球地學斷面(GGT)、深反射地震測深、大地電磁測深等資料,可以研究地球物理場特征及其在基底、地殼和巖石圈等結構上的差異。 1.地球物理場特征 布格重力異常反映的是地殼內各種偏離正常地殼密度的地質體,既包括各種剩余質量的影響,也包含地殼下界面的起伏在橫向上相對上地幔質量虧損(山區)或盈余(海洋)的影響。 我國的布格重力異常是以青藏高原為低值中心,布格重力異常達-500mGal左右,向北、向東方向逐漸升高,形成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總趨勢,并被縱、橫貫于全國的兩大梯級帶分割成臺階狀的三級區域場,在此基礎上疊加了許多局部異常和小規模的梯級帶。主要的重力梯級帶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級帶、青藏高原周邊重力梯級帶。在局部重力異常中,東西走向的布格重力異常帶包括天山-陰山-燕山重力低異常帶、秦嶺-大巴-大別山重力低異常帶等;也存在部分走向為北東向的布格重力異常帶,而且以線狀、串珠狀為主,如郯廬-遼-吉重力高異常帶等。而在準噶爾、塔里木、四川等盆地顯示的為等軸狀或團塊狀重力高或重力低異常。 2.莫霍面和巖石圈結構特征 由中國1∶500萬地殼厚度圖(圖1-1)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處于地殼增厚區,地殼厚度為50~72km。而西北地區、中部地區(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處于正常型地殼區,平均厚度在43km左右。 圖1-1中國1∶500萬地殼厚度及分區圖(據郝天珧等,2014,修改) 在中國西部地區存在明顯的莫霍面深度梯級帶。①賀蘭山-龍門山梯級帶:該梯級帶長度約4000km,近SN向;莫霍面深度等值線梯度變化在龍門山段十分強烈,從西到東約260km寬度內莫霍面深度變化為58~44km,抬升14km;該梯級帶在中國境外向北一直延伸與貝加爾-色楞格梯級帶相接,但隨著向北延伸梯級帶的梯度呈變小趨勢,向南因受到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構造效應的影響,而未能延伸很遠,形成東亞地區一條大型SN向構造帶。②天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梯級帶:該梯級帶近EW向,呈狹長狀,構成我國西部南北不同地殼性質的界帶;莫霍面深度等值線梯度變化強烈,地殼厚度比周圍盆地區域增厚約10km;阿爾金山附近,從北到南約130km寬度內,莫霍面深度變化為49~59km,地殼厚度增加10km;該梯級帶是青藏高原周邊增厚亞區與北側正常地殼亞區的分界,將塔里木盆地與柴達木盆地分隔,形成沉積盆地區莫霍面上隆、造山帶區莫霍面深度下凹的特殊分布。③喜馬拉雅梯級帶:該梯級帶寬度較大,梯級帶走向由西段的NW向轉為東段的EW向;莫霍面深度等值線梯度變化強烈,從印度到青藏在垂直于梯級帶約500km距離內,莫霍面深度變化為38~66km,深度增加28km;該梯級帶是恒河平原-印度次大陸正常地殼與青藏高原增厚地殼的分界,是印度與歐亞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過渡帶。 中國大陸巖石圈結構復雜。青藏塊體地殼成倍加厚;華北塊體遭受強烈破壞,巖石圈大幅度減薄;華南塊體發育強烈巖漿活動,巖石圈受到強烈改造。其中,大致以170km和85km巖石圈等厚線為界,可以把中國大陸劃分為3個厚度不同的巖石圈區:①中亞-青藏巖石圈加厚區,在平面上呈向東尖滅的三角形,東北以阿爾泰山-祁連山-大巴山一線為界,東南緣以宜昌-昆明-達卡-東高止山一線為界,構成一個巨大巖石圈加厚區,巖石圈厚度為170~200km,部分地區達240km,是本區乃至全球巖石圈*厚的地區;②中蒙巖石圈減薄區,包括中國北部、蒙古國和西伯利亞南部,呈向西尖滅、向大興安嶺-太行山一線撒開的三角形,北界為齋桑湖-貝加爾湖-鄂霍次克海一線,巖石圈厚度為85~170km;③濱太平洋巖石圈減薄區,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和鄭州-南京-廣州一線以東陸地及毗鄰海域廣大地區,巖石圈厚度為50~85km。 在西部地區存在巖石圈*厚地區,其厚度等值線均呈圓形圈閉,包括:①帕米爾地區,巖石圈厚度從中心部位的大于200km向外減薄到185km;②塔里木盆地地區,巖石圈厚度為200~190km;③昌都地區,以昌都為中心,巖石圈等厚線呈一大型圓形圈閉,巖石圈*厚大于200km。 1.1.1.2中國西部地區主要構造單元 1.構造單元劃分 根據地球物理場劃分出的深大構造、莫霍面和巖石圈等深部結構特征,結合中國板塊構造特征,劃分了中國主要的大地構造單元,其中Ⅰ級構造單元的邊界線是以明顯的深大構造帶和前人劃出的板塊邊界線得出的,把中國大陸主要分為西伯利亞板塊、塔里木板塊、哈薩克斯坦板塊、柴達木-華北板塊、羌塘-揚子-華南板塊、岡瓦納板塊等。根據地球物理特征劃出的深大構造帶,結合深部結構特征,在這主要的6個Ⅰ級構造單元內又劃分了Ⅱ級構造單元。后期形成的大型走滑斷裂包括:東部的郯廬斷裂體系、西部的龍門山斷裂帶、阿爾金斷裂帶等(劉訓和游國慶,2015)。 中國大陸是全球*新的大陸,是由諸多小地塊、微地塊及其間的造山帶拼合而成的(任紀舜等,1999)。中國西部地區包括以下構造單元:①準噶爾-內蒙古-松遼造山帶,北以加里東期的阿爾曼太俯沖帶和德爾布干俯沖帶為界,南以加里東期中天山北緣俯沖帶和海西期赤峰-開源俯沖帶為界,其間為古亞洲洋所占位置,經過古生代多次洋殼俯沖消減形成多個俯沖帶,到晚海西期完全拼合為中國東西向的海西期褶皺帶。羅志立(1983)將該構造帶稱為準噶爾-松遼板塊,肖序常和湯耀慶(1991)稱為“古中亞復合區型縫合帶”。在這個帶內的盆地可能不存在完整的前寒武紀基底,僅保存有大陸碎塊和殘余洋殼,前者如佳木斯地塊,后者如準噶爾盆地。晚海西期至燕山早期,準噶爾及松遼地區火山活動強烈,隨后發生拉張(或塌陷),形成許多侏羅紀斷陷,再逐步演變成大型陸相含油氣盆地。②秦祁昆造山帶,該造山帶是中國南北大陸*為重要的鑲嵌部位,表現為局部緊束和部分散開的特征。主要包括東段的秦嶺造山帶,中段的祁連、東昆侖、阿爾金造山帶以及西段的西昆侖造山帶。秦祁昆地區的板塊運動具有多島洋、軟碰撞、多旋回造山的特點。該帶主要經歷了早古生代洋-陸轉換、晚古生代海-陸轉變以及印支期后的陸內演化三個演化階段。③塔里木板塊,在加里東期因南天山洋拉張而分離出中天山地塊,與此同時南天山洋另一支可能從庫魯克塔格向西南延伸,形成滿加爾拗拉槽。塔里木板塊具有前震旦紀基底,沉積了巨厚的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地層,晚二疊世后才逐步演化成大型陸相盆地,塔里木盆地是中國*大的上疊克拉通盆地。④華北板塊,具有*古老的前震旦紀基底,古生代為統一的海相-過渡相沉積盆地,南緣早古生代以北祁連洋分支向北東延展成賀蘭山裂陷槽。印支期開始受古太平洋板塊的作用,華北古板塊由西向東分解成阿拉善隆起、鄂爾多斯盆地、山西隆起和渤海灣盆地。⑤華南板塊,其西北以揚子古板塊為基礎,東南緣從早古生代起逐步向古太平洋方向增生擴大,先后形成紹興-宜春至茶陵-彬縣和麗水-海豐加里東期俯沖帶、長樂-南澳印支期俯沖帶和臺東喜馬拉雅期碰撞帶,陸緣增生是以溝-弧-盆地體拼貼方式進行。⑥青藏板塊,屬特提斯域,其間分布有羌塘地塊和岡底斯地塊;從北至南有東昆侖海西期俯沖帶、可可西里-金沙江-哀牢山印支期俯沖帶、丁青-怒江燕山期俯沖帶和雅魯藏布江喜馬拉雅期碰撞帶。顯示從岡瓦納大陸上分離出來不同時期的塊體,逐次從南向北面的勞亞大陸拼結,形成地塊與縫合帶批次相間的特提斯構造域。 2.主要構造單元間的構造關系 根據各構造單元不同性質的地球物理解釋剖面,如深反射地震剖面、P波速度結構剖面、全球地學斷面等,研究各構造單元間的相互關系。 1)準噶爾地體和塔里木板塊 沙雅-布爾津綜合地球物理剖面(圖1-2)南起塔里木盆地北緣的沙雅,以NNE走向先后經過了庫車、巴音布魯克、克拉瑪依等地區,北至阿爾泰山南麓的布爾津。天山兩側的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是兩個剛性塊體,在雙向擠壓的應力環境下變形相對較小。而天山的地殼及地幔頂部密度較低,致使塔里木地塊的地殼在庫爾勒斷裂附近向天山造山帶的地殼與上地幔分層插入消減。地殼上部的沉積蓋層發生拆離滑脫與逆掩沖斷;上、中地殼分別插入天山造山帶的中、下地殼;下地殼和巖石圈地幔向天山下面的上地幔俯沖消減。這種深部構造作用,使得蓋層沿其下界面向著準噶爾盆地方向滑移,導致了地表所見的斷裂和縫合線與相應的深部構造錯位,形成不協調的深部和淺層關系。準噶爾盆地之下莫霍面的起伏以及軟流圈的變形也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 圖1-2沙雅-布爾津斷面深部結構(據Zhao et al.,2003,修改) 2)阿拉善地塊和華北板塊 由阿拉善左旗-臨汾段的地學斷面(圖1-3)可以看出,巖石圈的深度從鄂爾多斯盆地的約120km迅速抬升至銀川地區的80km左右,鄂爾多斯盆地之下存在厚的巖石圈根,向西有強烈的橫向結構差異,并發生了明顯的巖石圈局部減薄。在銀川地塹之下的下地殼層存在明顯的低速層,可能正是低速層的存在,使深淺部構造解耦,深部巖石圈地幔向上凸起,上地殼和沉積蓋層凹陷。 圖1-3阿拉善左旗-臨汾段地學斷面 由青藏高原東北緣六盤山-鄂爾多斯盆地深部地震測深剖面(圖1-4)可以看出,六盤山作為秦祁構造帶和鄂爾多斯盆地的中間地帶,其兩側的深部結構有著明顯差別,東側鄂爾多斯盆地地殼厚度為41.7~48.2km,西側秦祁地塊地殼厚度為50.3~53km,在六盤山地區發生顯著的加厚。整個莫霍面形態東淺西深,明顯向西傾斜,在六盤山下方莫霍面深度*深為54km。從基底界面、上地殼底面的形態來看,六盤山與鄂爾多斯盆地之間可能存在“鱷魚結構”式構造(李英康等,2014),使六盤山逆沖推覆到鄂爾多斯盆地之上。在下地殼呈現出明顯楔形,表明青藏高原內部地殼厚度向鄂爾多斯地塊、阿拉善地塊方向變薄。這正是由于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擠壓,但遇到剛性的阿拉善地塊、鄂爾多斯地塊的阻擋,使鄂爾多斯盆地楔形插入秦祁地塊之下。 圖1-4秦祁構造帶-鄂爾多斯盆地深部地質結構及動力學模型(據李英康等,2014,修改) 剖面位置見圖1-8 3)揚子板塊和青藏高原構造關系 圖1-5松潘甘孜-華南地區P波接收函數偏移成像剖面(據王旭等,2016)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