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一個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93612
- 條形碼:9787544793612 ; 978-7-5447-936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個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精裝) 本書特色
馬洛伊·山多爾:描繪匈牙利民族的心靈幽境,見證歐洲市民階層的興衰起伏 “歐洲市民階層知識分子”的代表:作為所屬歐洲“市民階層”☆后一個榮耀時刻降生的人,馬洛伊·山多爾與歌德、托馬斯·曼一樣,深度地探索市民階層的精神愿景,講述他們的心靈成長。 諾獎得主J.M.庫切認為,在所有重要層面上,馬洛伊都屬于一個正在消亡的族類,即“奧匈帝國的進步市民階層”。這個階層的代表精神是“勤勉、愛國、有社會責任感、尊重學識”,是馬洛伊在它不復存在后仍然孜孜不忘之物。 馬洛伊一直恪守市民階層的價值觀,強調市民階層知識分子所應承擔的國家與社會使命,詮釋出“責任”一詞的全部重量。 馬洛伊·山多爾自傳三部曲:首度引進,代表其☆高文學成就,完整呈現原貌 三部:《一個市民的自白:考紹歲月》《一個市民的自白:歐洲蒼穹下》《一個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 2015年版《一個市民的自白》:該版本為刪節版。2013年底,《一個市民的自白》(全本)才重見天日,在匈牙利出版。 2023年版《一個市民的自白:考紹歲月》《一個市民的自白:歐洲蒼穹下》:底本即為匈牙利出版的《一個市民的自白》(全本),但將其拆分成兩部,請譯者余澤民先生根據全本進行補譯,將原先刪節的部分全部復原,呈現出原著的完整樣貌。 2023年版《一個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中文世界首度引進,馬洛伊·山多爾☆重要遺稿,也是“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作家任務”的作品。 三部曲終曲《一個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直面歷史的人文主義立場,邁向市民主義的衰亡之路 *重要遺稿、“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作家任務”的作品:馬洛伊的文字,既是為市民階層的覆滅做證,為匈牙利的民族悲劇做證,亦是為20世紀歐洲的沉重遺產做證,為人類的墮落做證。 見證文學:具有文獻價值。馬洛伊直面真實的惡,以見證者的身份記錄事實,書寫時代的苦難。事實比夢想更有價值,他盡他的所能記錄下事實,留下證詞,讓歷史成為未來的明鏡。 市民主義覆滅的命運:通過三位匈牙利政府總理的悲劇性人生,馬洛伊對市民階層精英所應承擔使命提出詰問,深刻地洞察到了市民主義必然走向覆滅的命運。 斯文的裝幀設計,優雅呈現馬洛伊·山多爾的知識分子品格與人文氣度 著名設計師陸智昌裝幀設計,甄選意大利佛捷歌尼(Fedrigoni)和長誼臻質本色(Colorlab)優質封面用材,質感細膩。 以波蘭著名畫家巴爾托什·科索維斯基(Bartosz Kosowski)的作家插畫為設計元素,凸顯作者的精神力。馬洛伊經歷了時代命運與個人命運交織的一生,其作品回應并記錄了時代,也是自己一生的寫照。
一個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精裝) 內容簡介
從希特勒進入維也納之日開始,市民社會的文明到底遭遇了怎樣的命運?匈牙利何以失去理智,走上刀鋒? 馬洛伊·山多爾立足廣泛而細膩的觀察,詳盡地記錄并剖析事關匈牙利命運的一系列關鍵事件:德奧合并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與顛覆、納粹德國的反猶太主義、布達佩斯之圍,以及對歐洲政治形勢造成深遠影響的兩個重要條約:《特里亞農條約》《維也納仲裁裁決》。他通過力透紙背的書寫,再現了國內外勢力在匈牙利政治舞臺的暗中角力,進而審視旋渦中心的匈牙利民族,并對市民階層知識分子所應承擔的國家與社會使命提出詰問,詮釋出責任一詞的全部重量。他更通過三位政府總理——貝特蘭·伊什特萬、泰萊吉·帕爾、巴爾多希·拉斯洛的悲劇性人生,深刻地洞察到了市民主義必然走向覆滅的命運。 他本想沉默,但*終無法沉默。他要留下證詞,讓歷史成為未來的明鏡。
一個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精裝) 節選
**章 1 我本想沉默。但是后來,我抵抗不住時間的呼喚,我知道,我不可以沉默。后來我還意識到,沉默——至少跟說話和寫作一樣——也是一種回答。甚至有的時候,沉默并不是*無危險的回答。想來,沒有什么會比拒絕性的沉默更能激發暴力的了。 我想說的是,從奧地利喪失了獨立主權之日算起——這一天可不是隨便亂算的,而是特指“德奧合并日”的十年里—市民社會的文明到底遭遇了什么樣的命運。我相信,現在所有人都已經知道:就在那一天,舊歐洲留下的許多遺產都分崩離析。十年以來,直到今日,到底都發生了些什么?就在那一天的黎明時分,在恩尼斯橋上,那里是被稱作“鐵幕”的蘇聯人駐守的邊境線終點,一位蘇聯軍人推門走進了火車的車廂,要走我的護照,然后沖我敬了一個禮,準許我踏上了自我放逐的流亡之路。在這十年里,有好幾個國家消亡、瓦解,王權和政權體制遭到毀滅。在這十年里,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文明也形消神滅。要知道,我就生長在這種市民主義的社會文明與生活方式之中,當我得知這種生活方式在我的祖國已不復存在時,我內心感到異常的平靜。就在這段時間里,丘吉爾的戰爭回憶錄出版了,在**卷的結尾,我讀到這樣一句話:事實要比夢想更有價值。我們從夢中醒來,我會盡我的所能記錄下事實。 2 我記得非常清楚,連具體的日子都不會記錯。在那個年代里,我是布達佩斯的時髦小說家和專欄作家。我的作品發表在一份影響很大的自由派報紙上。我有一部戲劇作品在國內外同時上演,取得巨大成功。我出版的書籍數量驚人,不僅有匈語版的,還有外文版的,有的時候,我確實認為自己是一位知名作家,別無煩惱,我只需要發揮自己的才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專心閱讀,*終我會在自己的祖國成為一名桂冠詩人。我被選舉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是的,他們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是因為什么,我自己也不理解獲得這份殊榮的緣由。他們之所以選我,可能只是因為我很有名,既沒偷過東西,也沒鬧過丑聞,而且我大概符合他們的想象,科學院的院士們也要通過自己的精神勞動而自食其力。另外,我來自一個所謂的良好家庭。 我之所以寫下這一切,是想勾勒出一個不太討人喜歡、沒有什么魅力的自己的形象。我并不認為跟從事其他任何一類職業的人相比,作家會顯得更有趣,或更特別。但我還是覺得,我可以通過自己敏感的身心忠實地感受到在這十年里發生的根本變化。作家、藝術家跟其他任何人并沒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是——與作家、藝術家自戀式的頑固、偏執絲毫無關——在眾人中間,*終還是這些人的神經系統能夠*為直接、*為敏銳地捕捉到人與世界關系的變化。我相信世界不只是物質的,相信精神也不是物質性的化學作用或電子學作用的結果。我相信《圣經》中的**段話,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我也相信,《創世紀》并不只是由文學家們借助于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寫下的。人類有他們的原始之書,比如《吠陀》和《圣經》,在這些典籍里,人類能夠找到關于自己與世界起源的、以濃縮的方式記錄下來的所有信息。后來,學者們有時用*原始的字母對神話隱含的信息進行闡釋。同樣,我也不認為作家——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生靈——會比一位工人,一位工程師,一名醫生或任何一位誠實、有才干的人在社會中扮演更重要或更特殊的角色。這既跟實用性無關,也與重要性無關。然而,作家和藝術家擁有一種—首先作為精神性的—特殊能力;他們擁有自己的預感,而這些預感,之后會以視覺的、藝術品的形式展示現實,用現實正在孕育并分娩出的、神話的初始形態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因此,當我試圖展示那一天在世界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時,我別無他念,只想像一臺測量儀似的如實記錄下自己的測量數據。我曾是這臺測量儀,一位生活在一個歐洲國家中的作家。 由于在這個歐洲國家,在我的祖國,作家從來不能靠純粹的詩歌或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養活自己,而且我跟幾乎所有的匈牙利作家一樣,不得不從事新聞寫作,以此維持我的純文學創作,并且能夠養家糊口。許多純粹的文學英雄或如修道士般虔誠的知識分子,總是很鄙視第二職業,將新聞寫作視為對偉大文學的背叛,并會貼上“叛徒文人”的異化標簽。我并不認為他們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事實上對于作家而言,新聞寫作是一所出類拔萃的寫作學校,當然,我所說的新聞寫作,并不是指日常的新聞報道或為政治服務的寫作,而是指用更高貴的寫作方法為教育類或娛樂類報刊進行的寫作。想來報紙有著鮮花般的活力,是作家與讀者之間*直接有效的傳播媒介。作家可以不被收買地,基于讀者的愛心與信任為日報定期撰寫專欄,并逐漸成為一個大家庭的親密成員。他可以日復一日地在這種氛圍中聽到自己的文字和作家靈魂的回聲。盡管這種親密的關系并非毫無風險,但能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在我的國家,曾幾何時,這種更為高貴的新聞寫作能夠給*優秀的作家們一條生存之路,而且何止生存:還能讓他們習慣于自律,并讓他們有機會直接感受到自己文字的影響力。這是一所能夠讓你直接感知、獲得反饋的優秀學校。因此,我從來都沒有感覺自己像一個“機器人”,也不曾覺得自己背叛了作家的使命,在一份日報的專欄上,我日復一日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訴讀者,我可以跟那些我雖然看不見,但顯然還是在場的讀者們推心置腹,要知道,他們的人數成千上萬。在這個親密的大家庭里,我感覺到他們對我的接受、關注和愛護。每天我都懷著這樣美好的感覺走進編輯部辦公室。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天晚上我要去劇院。那天我的心情非常好。當時我三十八歲,寫作得心應手,無論雜文還是評論,我都可以落筆成章,感覺那根本就不是工作,更像是娛樂和打發時光。我自己駕駛,將我漂亮的小汽車停到新聞大樓門前。那些年我過得無憂無慮。我想說的是,由于我獲得的成功,由于我活得太過輕松,以至于事后回想,會讓人感到良心的不安。但是在當時,我絲毫沒覺得有任何文字和作家靈魂的回聲。盡管這種親密的關系并非毫無風險,但能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在我的國家,曾幾何時,這種更為高貴的新聞寫作能夠給*優秀的作家們一條生存之路,而且何止生存:還能讓他們習慣于自律,并讓他們有機會直接感受到自己文字的影響力。這是一所能夠讓你直接感知、獲得反饋的優秀學校。 因此,我從來都沒有感覺自己像一個“機器人”,也不曾覺得自己背叛了作家的使命,在一份日報的專欄上,我日復一日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訴讀者,我可以跟那些我雖然看不見,但顯然還是在場的讀者們推心置腹,要知道,他們的人數成千上萬。在這個親密的大家庭里,我感覺到他們對我的接受、關注和愛護。每天我都懷著這樣美好的感覺走進編輯部辦公室。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天晚上我要去劇院。那天我的心情非常好。當時我三十八歲,寫作得心應手,無論雜文還是評論,我都可以落筆成章,感覺那根本就不是工作,更像是娛樂和打發時光。我自己駕駛,將我漂亮的小汽車停到新聞大樓門前。那些年我過得無憂無慮。我想說的是,由于我獲得的成功,由于我活得太過輕松,以至于事后回想,會讓人感到良心的不安。但是在當時,我絲毫沒覺得有任何自責;也從不覺得自己背叛了文學。后來,我的良心多次審視自己,既不能再用那樣輕松的心情為自己尋找開脫的借口,也不能夠原諒別人。后來,我有的時候會這樣認為,人們有權利對那些擔負了教育使命和領導職責的同胞們—我指的是作家、教師、政治家、藝術家和領袖人物—提出要求,要求他們成為英勇的抵抗者,要求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則,成為榜樣。然而,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也是很復雜的要求。難道一個人的才能和社會角色只會要求他奉行禁欲主義嗎?假如我在過去的那些年里工作得并沒有那么愉快、那么輕松,是否就有助于我面對現在所發生的一切?假如我拒絕享受成功的欣醉,是否我就會懷著吉羅拉莫·薩佛納羅拉式的泰然走向火刑的柴堆?這個問題很難,我無法回答。我對此無能為力,我也沒有當過吉羅拉莫·薩佛納羅拉。我曾在一個東歐小國里當過時髦作家和新聞記者。我曾快樂開朗。我為自己能以那種健康的心態度過我的青壯年時代而感到快樂。我熱愛寫作,而且我的寫作并非毫無成就。話說那天傍晚,就跟平日一樣,我又懷著那種輕松愉快的心情走進編輯部的辦公室。我將大衣和禮帽遞給了男仆,然后習慣性地用一只手迅速翻看信件。我準備點一支煙,腦子里琢磨文章開頭的**句話,我要盡快寫好明天的專欄,因為晚上還有朋友在劇院里等我。 我在上文中描述的那個家伙,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僅僅是我。沒過多少年,我就厭煩了那個“我”,那個我熟悉的、我培養的、我創造出的,并且相信其存在的“我”。
一個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精裝)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馬洛伊·山多爾(Márai Sándor, 1900—1989) 他出生于奧匈帝國的名門望族,享有貴族稱謂,然而一生困頓顛沛,流亡四十一年,客死異鄉。他是二十世紀匈牙利文壇巨匠,一生筆耕不輟,著有五十六部作品,死后被追贈匈牙利文學蕞高榮譽“科舒特獎”。他亦是二十世紀歷史的記錄者、省思者和孤獨的斗士。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公義,堅持獨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他質樸的文字蘊藏著千軍萬馬,情感磅礴而表達節制。他寫婚姻與家庭的關系,友情與愛情的辯證,階級與文化的攻守,冷靜的敘述下暗流洶涌。德國文學批評界認為他與茨威格齊名,另有批評家將他與托馬斯·曼、穆齊爾、卡夫卡并列。因為他,二十世紀文壇大師被重新排序。 他是馬洛伊·山多爾。 【譯者介紹】 余澤民 作家、翻譯家,現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歐洲學院特聘教授。 譯有凱爾泰斯·伊姆萊、馬洛伊·山多爾、艾斯特哈茲·彼得、納道什·彼得、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等匈牙利國bao級作家的代表作,還有道洛什·久爾吉、蘇契·蓋佐、巴爾提斯·阿蒂拉、德拉古曼·久爾吉等杰出作家或先鋒作家的作品。代表譯作:《船夫日記》《燭燼》《撒旦探戈》《平行故事》《和諧天堂》(即將出版),以及“馬洛伊·山多爾自傳三部曲”等。 著有《紙魚缸》《狹窄的天光》《匈牙利舞曲》《碎歐洲》等。 曾獲匈牙利政府頒發的“匈牙利文化貢獻獎”,被譽為“當代匈牙利文學的中國聲音”。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