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動物用生物制品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1767
- 條形碼:9787030691767 ; 978-7-03-06917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動物用生物制品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動物用生物制品科技創新,深入分析了當前的產業發展現狀,明確了存在的問題,設計了未來10年我國動物用生物制品產業科技創新技術的發展方向。本書由總論篇和各論篇兩部分組成,總論篇包括動物用生物制品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動物用生物制品的產業發展及其研發狀況,科技創新在動物用生物制品發展中的內生動力及其發展狀況,科技創新在動物用生物制品發展中的問題、機遇及政策建議四章;各論篇分為豬用生物制品現狀與分析、禽用生物制品現狀與分析、牛羊用生物制品現狀與分析、寵物及經濟動物用生物制品現狀與分析四章。
動物用生物制品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目錄
總論篇
**章動物用生物制品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3
**節現代養殖業給動物疫病防控帶來的挑戰3
第二節動物用生物制品在現代養殖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5
第三節我國動物疫病防控現狀與發展趨勢9
第四節我國動物用生物制品發展的新機遇12
主要參考文獻15
第二章動物用生物制品的產業發展及其研發狀況17
**節我國動物用生物制品的發展歷程及現狀17
第二節動物用生物制品的發展趨勢22
第三節動物用生物制品產業的發展狀況26
第四節動物用生物制品生產工藝研發狀況33
第五節動物用生物制品裝備研發狀況39
第六節動物用生物制品輔助制劑研發狀況43
主要參考文獻45
第三章科技創新在動物用生物制品發展中的內生動力及其發展狀況48
**節動物用生物制品基礎理論的研究進展48
第二節動物用生物制品科技創新的內涵和定位58
第三節動物用生物制品技術創新的研究進展59
第四節動物用生物制品研發狀況74
第五節動物用生物制品應用效果評估77
主要參考文獻80
第四章科技創新在動物用生物制品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機遇及建議83
**節動物用生物制品在科技創新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83
第二節動物用生物制品在科技創新發展中的機遇87
第三節動物用生物制品科技創新發展的建議88
附錄我國動物用生物制品產業技術發展建議(2020—2030年)92
各論篇
第五章豬用生物制品現狀與分析105
**節豬用生物制品的戰略研究背景及意義105
第二節豬用生物制品的研發現狀與前沿研究106
第三節豬用生物制品研發的總體目標及重點任務148
第四節豬用生物制品產業發展的策略與建議152
主要參考文獻153
第六章禽用生物制品現狀與分析156
**節禽用生物制品的戰略研究背景及意義156
第二節禽用生物制品的研發現狀與研究趨勢157
第三節禽用生物制品的研發任務及產業發展布局188
第四節禽用生物制品產業發展的策略與建議196
主要參考文獻198
第七章牛羊用生物制品現狀與分析202
**節牛羊用生物制品的研究背景及意義202
第二節牛羊用生物制品的研發現狀與前沿研究213
第三節牛羊用生物制品的研發任務及產業發展布局246
第四節牛羊用生物制品產業發展的策略與建議252
主要參考文獻254
第八章寵物及經濟動物用生物制品現狀與分析261
**節寵物及經濟動物用生物制品的戰略研究背景及意義261
第二節寵物及經濟動物用生物制品的研發現狀266
第三節寵物、經濟動物及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用生物制品的研發任務及
產業發展布局280
第四節寵物、經濟動物及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用生物制品產業發展的
策略與建議286
主要參考文獻288
動物用生物制品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節選
總論篇 **章動物用生物制品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節現代養殖業給動物疫病防控帶來的挑戰 一、動物養殖業在農業生產中的占比不斷上升 畜牧業是利用畜禽(已經被人類馴化的各種動物)或馴養的野生動物(如鹿、麝、狐、貂、水獺、鵪鶉等),通過人工飼養、繁殖,使其將牧草和飼料等植物能轉變為動物能,以獲取肉、蛋、奶、羊毛、山羊絨、皮張、蠶絲和藥材等畜禽產品的產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種植業并列為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柱。養殖業是畜牧業的基礎。由于養殖業對飼料、土地、工業化程度、經濟狀況、人類消費習慣、文化等各類因素的依賴性很強,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動物養殖業發展呈現多樣化和不平衡狀態。 畜牧業發達的國家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較高。加拿大畜牧業收入約占農業總收入的50%,歐盟大部分成員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澳大利亞畜牧業產值更是占到農業總產值的80%。 發展中國家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我國2016年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為28%,遠低于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動物性食品量和質的需求均在不斷增加,我國現有供給量的缺口很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2016年肉類(豬肉、牛肉、羊肉)、牛奶、禽蛋的人均占有量分別為45.1kg(36.9kg、5.0kg、3.2kg)、25.1kg和21.6kg,分別比10年前(2007年)增長21%(24%、17%、20%)、2%和22%(劉春鵬和肖海峰,2016)。牛奶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牛肉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21年4月,我國農業農村部提出到2025年牛羊肉自給率保持在85%左右。這種供求矛盾將促進我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二、動物養殖業規模化、集約化和智能化進程加快 發達國家已實現畜禽養殖業的現代化,其特征是畜禽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專門化和自動化(如機器人喂料、機器人擠奶、自動清糞和環境智能控制等),其目標是低成本和高效率生產。澳大利亞養殖業規模化程度位于全球前列,1000頭以上的大規模育肥場容量占到了總育肥場容量的90%左右,萬頭以上的規模育肥場超過50%。促進養殖業現代化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資源日益稀少、勞動力資源日益緊缺和社會需求日益加大。在此基礎上,自動化技術、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進一步整合,養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一些新的養殖模式(如立體養殖場)不斷涌現,甚至實現了全機器人替代人類的無人養殖場。 我國是一個畜牧業大國,主要畜禽的養殖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的統計數據,比較我國和7個發達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日本)2016年主要活畜禽(牛、豬、羊、禽鳥)的存欄數據可以發現,我國的四類活畜禽存欄總量位居**,存欄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為: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表1-1)。八國人均存欄量由高到低的順序為: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中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表1-1)。 表1-1部分國家2016年主要活畜禽存欄量 進一步比較我國與上述7個發達國家2016年豬、肉牛、奶牛、蛋雞的年單產量,不難發現,我國雖是養殖大國,但不是養殖強國,以上畜禽種類的年單產量都處于較低的水平(表1-2)。美國豬、肉牛、奶牛、蛋雞的平均年單產量分別約為我國的1.2倍、2.6倍、3.5倍和1.9倍。此外,我國雖然畜產品總量較大,但出口很少,幾乎是凈進口國。影響畜禽生產力、生產效率和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國現階段疫病防控水平與養殖業發展需求不匹配,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 然而,我國的養殖業也正在向現代化轉變。2014年,全國生豬、蛋雞、奶牛規模養殖比重就已分別達到42%、69%、45%。近年來,我國養殖業規模化、標準化、自動化和信息化進程進一步加速。生豬散養和小規模養殖約占20%,規模化養殖約占80%,其中,中等規模養殖約占60%,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養殖約占20%。2016年,我國1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首次超過50%。此外,各地不斷出現新型大規模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如立體養豬場的樓層可高達9層之多,年出欄10萬頭以上,養殖效率可達每人養殖1萬頭豬。據估計,機器人替代人類的養豬場也有望在我國出現(鄧奇風等,2017;李永輝,2014)。 表1-2部分國家2016年畜禽年單產量 現代化養殖模式的優點是高密度飼養和高效率生產,雖然可大幅度節約土地資源和降低生產成本,但其顯著缺點在于高密度、大群體飼養帶來的疫病傳播迅速且難以控制;尤其是重大傳染病暴發時,其損失將會是巨大的(任宏霏等,1992)。 第二節動物用生物制品在現代養殖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在以集約化和規模化養殖為主要發展趨勢的現代養殖業中,群發性疾病尤其是傳染病是阻礙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預防為主的國家動物疫病防控策略決定了動物用生物制品在保障動物健康、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動物用生物制品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動物養殖業的發展,動物用生物制品產業也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 一、動物健康影響養殖業發展、國際貿易和人類健康 動物疫病給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已經發現的250多種動物疫病中,危害昀嚴重的為傳染病,其次為寄生蟲病。據估計,我國每年牛發病45.3萬頭、禽發病5.3億只、生豬發病1160萬頭,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00億元,相當于國內養殖業生產總值增量的60%左右。我國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下同)規定的法定報告動物疫病共157種,包括一類疫病17種、二類疫病77種、三類疫病63種,其中《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規定的優先控制國內病種有16種。一些優先控制的重大和重要疫病的根除計劃已經啟動,診斷試劑和疫苗等生物制品是實施根除計劃的主要手段。 重大和重要動物疫病嚴重影響動物及其產品的國際貿易。例如,《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1994)第20條規定:賦予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各成員格外的保護權,即各成員可以以“保障人民、動植物生命或健康”或“有效保護可能用竭的天然資源”為理由,采取貿易限制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簡稱 TBT協議)要求各成員:認識到不應阻止任何國家采取必要措施,在其認為適當的程度保證其出口產品的質量,或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證環境,或防止欺詐行為;但不能利用這些措施,作為對情況相同的國家進行任意或無理歧視或變相限制國際貿易的手段,而應遵循本協議的規定。《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簡稱 SPS協定)甚至規定:在缺乏充分科學證據的情況下,各國有權采用臨時貿易措施作為預防方法。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在2018年更新了 OIE法定報告動物疫病名錄,共包括117種動物疫病。動物疫病嚴重影響食品與公共衛生安全。從人類角度來看,現今60%的人類傳染病為人獸共患病,75%的人類新現傳染病為人獸共患病,生物恐怖分子所用的生物材料有80%也是人獸共患性病原體(陳啟軍等,2008)。我國農業農村部規定的157種法定報告動物疫病中,至少有22種為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在《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規定的16種優先控制國內病種中,有7種為重要的人獸共患病,約占44%,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魯氏菌病、奶牛結核病、狂犬病、血吸蟲病、棘球蚴(包蟲)病、沙門氏菌病等。這些病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或食品安全。例如,人布魯氏菌病的傳染源是牛羊等感染動物。 據估計,全球每年有80萬新發人感染布魯氏菌病例,我國報告的人感染布魯氏菌病例每年有5萬左右。人感染布魯氏菌病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患者喪失勞動能力、生活能力及生育能力,將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感染結核病的動物是人結核病的重要傳染源,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已計劃2050年消滅人結核病,給我國家畜結核病尤其是奶牛結核病的控制和凈化提出了很大挑戰。 二、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動物疫病*有效、*經濟的手段 疫苗是控制乃至消滅動物傳染病的有效手段,在部分寄生蟲病防控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一)傳染病預防和控制 為凈化重大動物傳染病,前期幾乎都是依靠“免疫、檢疫和撲殺”策略進行控制,疫苗在控制傳染病流行并將流行率降至低水平的凈化前期起到關鍵作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