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在江之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69035
- 條形碼:9787533969035 ; 978-7-5339-6903-5
- 裝幀:80g書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江之南 本書特色
天地—根弦,江河日夜流,長江是時間的刻痕、地球的史記,用古老的濤聲譜成了永恒的澎湃。悲劇不會重演,歷史重新落筆。中華民族的風帆,永遠沒有落下的那一批。劉漢俊的散文講究以情動人,故其散文被全國多省的高考模擬卷中采用作為閱讀材料或命題作文。
在江之南 內容簡介
本書既有描繪水鄉詩意畫卷、閑情逸致的抒情之作,如《烏鎮的早晨》《千年的漿聲》,又有對歷史的回望、透視,感慨、思索,如《誰的宋朝眼淚在飛》《楚字是這樣寫成的》;更有對那些堪稱完人的歷史人物的深度描寫和評論,如寫岳飛的《江南滿江紅》,寫鄭和的《風帆起江南》。寫景狀物則文字雋永優美,感人至深;評史論道則大氣宏闊,入木三分。
在江之南 目錄
有一個故事,叫烏鎮
烏鎮的早晨
烏鎮的味道
烏鎮春秋
千年的槳聲
中國,只有一條長江
我家住在長江邊
江南的背影
一個人能走多遠
一江清水向東流
下篇 日月舞椽筆
誰的宋朝淚在飛
江南滿江紅
劍膽琴心
南宋的*后一位忠臣
風帆起江南(上)
風帆起江南(下)
赤壁的天空
“楚”字是這樣寫成的
在江之南 節選
此處憶江南 烏鎮美,美在水。 一條河從春秋時期流來,南北貫穿烏鎮,河的本名叫車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她被分出兩條支流,名字分別叫西市河、東市河。京杭大運河途經烏鎮,從西北角注人西市河、護城北河,儲滿了港汊水巷。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住腳便成了湖,七拐八彎地織成了水網。烏鎮正是這水網的女兒。 烏鎮具吳越之風韻,備東南之形勝,地勢平坦無奇,依水建街、傍水設市。沿西市河而走的西柵大街,隨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有臨河閣樓,戶戶是枕水人家。放眼碧水清蕩,似乎有魚兒在游,看得見的是綠意,軟泥上有青荇在招搖,望不見的是這個水鄉的根有多深。從制高點鳥瞰烏鎮,房屋林林總總、擠擠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滿眼盡是緊湊與生動,像茂密的藤蘿做自然的舒卷。 西市河寬僅20多米,雞犬之聲相聞。隔河人家,輕輕一喚,對岸便探出頭來應一聲兒。西柵大街的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長的老膠卷,每一格都是故事。墻根躺三兩排木椅,支三兩根木柱,沿二三兩面碼頭下八九級石階,便有渡船蕩著波兒在候著。河埠系舟,水畔勒馬,隨處有碼頭,到處是水口,出門便上船,起岸就進店,烏鎮人隨時可以出發,哪里都能生根。船工或者船娘慈和地坐著或者蹲著,不吆喝你,只等你的借問,或者謙和地糾正你,這不叫烏篷船,烏鎮不是一切都姓烏。獨自一個人坐在平頂的搖櫓船中,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讓綠波和著你的心波,輕輕蕩。烏鎮是一個可供你發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雞,凝成一幅壁上畫、岸邊圖、水中景。水鄉烏鎮,是溫潤的江南玉,任由風雨刻刀精心地雕、細細地磨,不是一夜之間能編圓的故事,不是一筆能畫成的美圖,要在時光流水中軟軟地沁養。 有水一定有橋,烏鎮是橋的博物館。據《烏鎮志》載,烏鎮的橋始建于南宋,到1900年有大小橋梁39座,據說今天已經增加到70多座。橋是烏鎮的書簽,烏鎮是橋的故鄉。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烏鎮沒有兩座一樣的橋。單孔橋、三孔橋,石拱橋、木制橋,造型不一,各成風景;蚯f嚴持重,結結實實,披一身斑駁的綠苔;或縱身躍然,寥寥幾筆,如國畫里一勾靈巧的飛白;或樸素平坦,簡簡單單,像老農民的汗巾,隨意擱在河腰上。通安橋,萬興橋,如意橋,遷善橋,咸寧橋,平安橋,延嗣橋……一串兒寄寓烏鎮人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橋名,讀得你慈眉善目瞇瞇,仁心佛意滿滿。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放生橋,因了西柵寺廟香火旺盛,常年有信眾買了魚蝦來橋頭放生而得名。通濟橋與仁濟橋呈垂直夾角,橋相連,水相通,從這個橋洞能望見另一座橋,這處景觀叫作“橋里橋”或“洞中橋”。古橋新橋,石橋木橋,有水就有橋,有橋就是路。正月十五“提燈走橋”是烏鎮的習俗,點一盞老字號“張炬興”的燈籠,熱熱鬧鬧地穿街過橋,有“走十橋祛百病”之說。人生如過橋,步步有境界。一座橋便是一只砝碼,增加著烏鎮的重。 倚橋顧盼,憑欄張望,一秒鐘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中國的愛情多與橋有關,橋鄉烏鎮該是發生故事的地方。桃紅李白青石條,斜風細雨青石橋,烏鎮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著一襲藍印花布旗袍,撐一柄軟軟的青傘,*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把個裊裊娜娜留在空蒙凄迷的水墨畫里。軟軟的風,牽起江南的衣角。畫外音,有心在輕吟。 驛動的心需要安頓的窩,江南的亭臺樓閣是*好的去處。烏鎮的建筑有南梁時期寺廟建筑的影子,“九寺十三庵,東西兩寶塔”,歷史上曾有廟、觀、塔、寺、庵、堂、殿、祠達50多處,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這里開壇布道,廟宇教堂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鐘磬相聞,讓烏鎮有了幾分宗教的神秘感。南朝的風,唐朝的派,南宋的雅,明清的頌,民國的韻,流轉在烏鎮的屋宇檐角,似凝固的音符發著往昔的回響;而鎮上的民居各色各樣,幢幢不同景,款款不重樣,或大方樸素,或精巧細致,列隊走在烏鎮長長的T臺上,展示自己的顏值。 烏鎮的房屋大多是磚木結構,河中生柱,水上架閣,結構密集但有章法,緊湊中常有閑筆。角角落落的創意,里里外外的匠心。像一幅幅工筆畫。高墻深宅,綠影婆娑,爬墻虎蒼蒼地攀到窗欞,窺視江南園林的風情。每一戶的窗牖都很講究,大窗套小窗,扇葉微啟,似清風在小叩、快門在美拍。進門有梯,樓上有閣,雖然逼仄卻有滿滿的舒適感、妥妥的安全感,不會堵塞,沒有磕絆。屋挨屋,墻跟墻,進一家門做千家客。枕水人家,千家一條枕,萬人不同夢,各有各的溫柔鄉。 *具人氣的民居,當然集中在只有兩三米寬的西柵大街。遍地是茶館,滿街是客棧,沿岸是餐館,可以接南北客,談東西事,每一句都那么實在、謙和與妥帖。從從容容,軟軟服服,烏鎮的日子散淡而恬靜。 清晨的烏鎮,從曙色里鉆出來那么多的船兒,或撐一支長篙,或搖一柄爛槳,聚向景行橋和棧橋之間的水村漁市?渲约业墓瞎耸、雞鴨魚蝦,你讓我推,討價還價,從容和氣不爭吵。水岸上的人兒,依舊在茶座、酒肆、餐
在江之南 作者簡介
劉漢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宣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宣部黨建雜志社社長。曾任中宣部新聞局副局長。先后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無線電通訊工程系、武漢大學新聞系,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正高職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日報》《求是》雜志、《光明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學習時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北京文學》《讀者文摘》等報刊發表多篇作品。兩篇作品入選中學課本;11篇作品被中學復習試題或中考、高考試題選取出版個人專著《締造精神》《塑造形象》,個人文集有《一個人的河流》《午夜的陽光》《千年的槳聲》《文化的顏色》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