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的聲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71933
- 條形碼:9787229171933 ; 978-7-229-17193-3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的聲音 本書特色
1.給年輕人的啟發之書。作者從事寫作幾十年,在本書中,將自己的學識與閱歷和盤托出,用真摯文字回應當下年輕人在寫作以及生活上的困惑,有如暗夜里的一座溫暖燈塔。 2.高產作家,榮獲多項大獎。作者已發表、出版文學作品800余萬字,作品多次獲總政全軍文藝創作優秀作品獎,長篇小說《鄉謠》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3.行文質樸、真切,文風簡潔,沒有長篇大論,又能一針見血,特別適合空閑時間讀一讀,放松身心。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得主,寫給大眾的文學課,助力提升文學鑒賞力。文學之所以神圣,因為它面對的是人類的靈魂。
文學的聲音 內容簡介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得主,寫給大眾的文學課,助力提升文學鑒賞力。文學之所以神圣,因為它面對的是人類的靈魂。本書收錄了作者對文學創作、文學現象、文學發展的評論文章,以及個人的創作思考與人生感悟。全書內容包括三部分:**章,上下求索,作者探討介紹了文學創作的認識與體會;第二章,挑燈看劍,收錄了作者品評優秀文學作品的評論文章;第三章,真情告白,包括作者為每部作品寫的序言或創作談,以及作者過往接受的訪談實錄。本書行文深入淺出,為讀者提供了觀察社會歷史與文化生活的窗口。
文學的聲音 目錄
文學的聲音 節選
文學的聲音 一 我不贊同顧彬先生“中國當代文學都是垃圾”的說法。但是,我非常欣賞顧彬先生近期與李雪濤先生《對談》中表達的一個觀點。他說:“我認為: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應該有一個聲音,這個聲音是一位作家。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聲音。所以我要問,中國有這樣一個聲音嗎?……一九四九年以前好像有過,就是魯迅。而這之后呢?還有嗎?還需要嗎?”(《萬象》2010年第2期) 一個成熟的作家,絕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文學立場和文學主張。昧著良心隨波逐流,為功利而寫作,撈取政治資本;一味迎合某種需要,或把文學當作敲門磚,或醉心于低俗、媚俗、庸俗的市場效應而寫作―這都不能稱為成熟。成熟的作家面對時代,面對社會,面對蕓蕓眾生,面對現實,必定要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而不為別人所左右。這種聲音很可能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聲音。 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中國國民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狀?英國有個名叫赫德的人在一八九五年就給中國這個“巨人”畫了像。他說:“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政治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朋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著他做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蒙眬地睡著了!”魯迅先生從事文學創作的時期,我們國家就是這么一種狀態,國家的狀態如此,民族和國民的狀態可想而知。魯迅先生心痛地看著這樣的國家、民族和國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為阿Q、孔乙己、祥林嫂、閏土們嘆息和吶喊。他的嘆息和吶喊,便成為國家和中華民族面對現實應該發出的聲音。 今天的中國和中華民族,先是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斗爭,結束了長達百年的被侮辱被奴役的時代,中國人的“蝦形”脊梁終于挺直起來;后來的一些日子,我們忽略了被認為是馬克思一生的**發現―“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國家經濟和社會面臨很大困難;改革開放到今天40多年, 我國經濟實現騰飛,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精神抖擻,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殷實富足,更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頂天立地。然而,中國的崛起讓國際上仇視中國的那些人非常不舒服,他們不斷宣揚“中國威脅論”,用種種手段遏制中國;伴隨著經濟發展,國內一些問題也愈加凸顯,例如信仰危機、道德滑坡、貧富差距拉大、東西以及城鄉發展不均衡、下崗失業、就業難、高房價、潛規則等等,都可能成為阻礙發展的隱患。面對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面對當今復雜的社會和人,國家和民族需要什么聲音呢?我們當代作家又發出了什么聲音呢? 二 我不能說當代文學家和作家發出的聲音都是怪音,也不能說都是雜音, 更不能說都是不和諧音,但整體而言可以說是一種噪音。當代文學家和作家所形成的聲音缺乏獨特的音律,這是因為獨特的音律依賴于獨立的思考與立場, 而當代作家缺乏獨立的文學立場和主張,“墻頭草”多,具有搖擺性。今天追求某種時髦,明天模仿著踐行某種主義,后天又想表現自我,再一天又可能彷徨觀潮,患得患失,瞻前顧后,很少有屬于自己的文學意志。誠如顧彬先生所說:“其中一個很麻煩的問題,那就是中國作家可靠嗎?中國出版社的書和版本可靠嗎?(有人批判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她就重新寫了一部《莎菲女士的日記》,否定了**部,讀者應該怎樣相信丁玲的話。)”中國當代作家很少在作品中表現出個人的文學立場和文學主張,這便是與魯迅先生的差距所在,即缺乏那種精神界之戰士的責任意識和犧牲精神―他實在不能發出聲音的時候,寧愿十年沉默。 反映戰爭歷史的作品,童慶炳先生認為:“這些年的作品,《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和《亮劍》不是很好嗎?是不是合乎你的文學理想?我不能不說出我的真話,這幾部作品不錯,但很難稱為優秀,更難稱為偉大,因為這幾部作品的基調仍然是《青年近衛軍》式的,《紅日》式的,*多是蘇聯作品《夏伯陽》式的。”(《文藝報》2010年10月15日2版《尋找文學理想的燈火》) 反映新中國成立后三十年歷史的作品,基本按照《暴風驟雨》《創業史》《艷陽天》的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重復,其主題、人物、結構和文學價值幾乎沒有任何新意:不是階級斗爭,就是家族斗爭;不是權力爭斗,就是公私較量。 反映改革開放至今的作品,如顧彬先生所言:“很多中國作家的作品中人類太多,民族太多,國家太多。國家是政治家的事情,不一定和作家有關。所以不少中國當代的作品在德國很難找到讀者,因為作品的題目太大了。”大家不妨到網上搜一下,標題中帶“國家”“天下”“人間”“大”等字眼的小說有多少。一部作品分量有多重,影響有多大,不在于標題有多大,而在于作品中人物有多新,文學意蘊有多深。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用的都是極普通的書名,但它們卻都是劃時代的作品。
文學的聲音 作者簡介
黃國榮 筆名秋野,江蘇宜興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原副社長兼副總編、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文創系專家組專家。已發表、出版文學作品800余萬字。 長篇小說《兵謠》《鄉謠》《碑》獲總政全軍文藝創作優秀作品獎長篇小說一等獎;《鄉謠》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兵謠》《碑》選入“中國軍旅文學經典大系”“百年百部紅旗譜”“百年百部紅色經典”等經典叢書;中篇小說《蒼天亦老》獲總政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長篇小說《極地天使》獲2015年度人民文學獎特別獎。電視連續劇《兵謠》獲飛天獎,電視連續劇《沙場點兵》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金鷹獎、最佳收視率獎。編撰《經典軍事文學作品研究》《圖書編輯學》。 2018年,被中國發行協會、中國新華書店協會評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圖書發行業致敬影響力人物”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