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寒地急危重癥經驗心悟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4631
- 條形碼:9787030734631 ; 978-7-03-07346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寒地急危重癥經驗心悟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闡述了寒地急危重癥醫學學術思想及編者的經驗特色。可供中醫臨床工作者、醫學院校學生及廣大中醫愛好者參考閱讀。
寒地急危重癥經驗心悟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梁群教授多年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及經典病案,并對其進行歸類分析,在學術思想從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抑木扶土、補火生土等思想出發論證梁群教授多年積累學術思想,并介紹梁群教授急性虛證"需"截斷治療",益氣活血解毒法等獨特學術思想。內容上分別介紹了厥脫、急腹癥等常見的臨床急重癥疾病以及一系列小有急重癥疾病。并從辨證論治,病因病機,治療方法,藥物劑量等各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說明。同時介紹了各國醫大師寶貴的治療經驗,供讀者思考。
寒地急危重癥經驗心悟 目錄
上篇 寒地急危重癥醫學學術思想及經驗特色
**章 寒地醫學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特征 3
第二章 寒地急危重癥的學術思想薈萃 6
第三章 梁群教授論寒地急危重癥學術思想 9
第四章 梁群教授論寒地急危重癥經驗特色 13
下篇 寒地急危重癥經驗介紹
第五章 厥脫 19
第六章 神昏 32
第七章 中風 42
第八章 血證 55
第九章 癥瘕 69
第十章 癃閉 78
第十一章 虛勞 88
寒地急危重癥經驗心悟 節選
上篇 寒地急危重癥醫學學術思想及經驗特色 **章 寒地醫學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特征 中國黑龍江省屬于寒地,它是我國緯度*高的省份,也是*代表我國寒地的省份,是我國唯一的寒溫帶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寒地醫學的發展進程。寒地醫學起源于少數民族醫藥,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各族人民利用地產藥物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具有東北文化特色的醫藥知識和治療經驗,以滿醫、蒙醫、朝鮮醫、中醫等為主的民族醫學,還有赫哲、鄂倫春等民族的特殊醫藥經驗和知識。寒地醫學融合了地方和民族醫藥因素,逐步形成了地方醫學流派。漢民族的中醫學在唐宋至明清時期涌入并得以交融發展。唐代時渤海國接受唐王朝冊封后,多次派遣人員赴唐學習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大規模輸入北方渤海國。金代女真人攻陷北宋汴梁,擄十余萬中原人至此,其中就有大批醫藥人員,包括太醫局醫官。除此以外還有大量的醫藥典籍和醫藥器具,清代隨著移民、經商、開礦、設立邊防驛站、大興文字獄、流放犯人等活動的出現,專業從事醫藥工作的人員日益增多,中醫藥事業隨之發展起來并逐漸形成了陣容和規模,這極大地促進了中醫藥在寒地的傳播和發展。寒地醫學歷史悠久、文化綿長,經歷了經驗的傳承和文化的沉淀。人們在和疾病抗爭過程中,總結并積累了豐富的生存經驗。他們接受并主動融合先進、特色文化,南北兼容,中西合參,形成了符合東北特色的寒地醫學,為豐富中華醫藥文化做出了貢獻。寒地醫學是近現代我國北寒地區受特有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氣候特征、經濟發展等多因素影響而崛起的中醫學術流派,具有鮮明的黑土文化地域特色。 黑龍江春秋涼爽,夏季宜人,冬季寒冷,*明顯的標志就是四季分明,地處祖國北疆邊陲,與俄羅斯、日本、韓國都有密切交往,具有多民族聚居的歷史及豐富的產地藥材,具有獨*的地域氣候特點及歷史文化底蘊,因此寒地醫學以龍江醫學為代表。龍江醫學* 早記載于兩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寒帶地區原有居民多為滿人,滿族的繁衍生息是寒地醫學文化的根系和源泉。龍江醫家用藥多以當地的動植物和礦物藥為主,組成民間土方、單方、驗方和形成部分食療經驗,醫家對中醫藥的了解以平時生產生活的經驗和傳承為主,總結出300多種有效藥物。當地早期民間醫家及著作有慶恕《醫學摘粹》、文通《百一三方解》、奇克唐阿《厚德堂集驗方萃編》、增智《氣化探源》等。清代宮廷中常用診療方法為針灸療法,據《吳氏我車庫祭譜》記載:“薩滿七十二穴,頭三十六穴、上下身各十有八要穴,均人生大穴,通經、通氣血、通竅道。”其他診療方法包括熏蒸法、溫泉浴療法、海水浴法、藥物漱口法、耳內給藥法等。 明清時,“流人”指流放貶逐之人。東北流人文化充分體現了“流人”身處逆境時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黑龍江流人主要被派遣至璦琿(黑河愛輝)、卜魁(齊齊哈爾)、三姓(哈爾濱依蘭)、寧古塔(牡丹江寧安)。流人中多儒醫兼通者,他們多在流放地懸壺濟世,傳播中原中醫藥文化。“流人”文化對寒地醫學起到了推動作用。 到清末和民國初期,黑龍江的中醫藥學逐步形成了龍沙系、松濱系、呼蘭系、匯通系、三大山系和寧古塔系共六大支系的局面。龍沙系自稱儒醫,習醫先修習四書五經以達文化修養,而后研讀《內經》《傷寒論》等經典醫籍。臨證多用經方,辨證準確,用藥簡單而精確,重在劑量配比。松濱系由沿松花江海濱流傳而得名,用藥多以道地藥材如人參、黃芪、五味子等平補之藥為主,少有攻伐,注重保元固本。呼蘭系又被稱為“金鑒派”,擅長以時方治病,尤其擅長熱性病的治療。匯通系主張中西醫融會貫通,以閻德潤先生為代表,他是近代西醫界唯一以肯定態度研究中醫而成就卓著者,其授課時除講解生理、解剖等西醫知識外,還研究中醫名著,并且熱愛中醫,見解獨*,著有中醫專著《傷寒論注釋》等。三大山系屬民間赤腳醫生性質,該派偏重偏方奇法,但缺乏醫理探究,喜外用膏藥,多習針灸之術,而針灸又以刺絡瀉血手法稱絕。寧古塔系以軍醫官出身為多,周長卿是寧古塔中醫的創始人。寧古塔系活動在今黑龍江省寧安一帶,有擅治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疾病的醫家,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的群體。 在這之后的“闖關東”文化是對寒地醫學的豐富和發展。闖關東的興起帶動一些民間的土方、驗方和經驗流入東北寒地,對寒地醫學文化和技術的融合是又一次提升、補充和發展。 20世紀40年代,在外國列強入侵東北的慘烈局面下,中醫被嚴重打壓,當地醫家堅決捍衛中醫血脈,衷中參西,堅持中醫理論指導臨床,西醫方法輔助臨床,病證結合,頗有特色。 寒地醫學體系中,龍江醫派的形成是對龍江醫藥文化的匯聚和提升。龍江醫家的形成是歷史、文化、地理、氣候、風土人情及多民族多地域雜居等多種背景的融合,內外兼容,不斷吸收、創新先進特色文化,逐漸形成了法古創新,補、通、升、降數法并進,善用道地藥材等特色鮮明的傳統醫術。近代,龍江名醫以高仲山老先生為代表,并發展壯大了龍江醫派。高仲山先生和馬驥、韓百靈、張琪先生是寒地醫學的領軍人物,是龍江醫派發展的中堅力量。 2010年以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系統研究龍江醫學學術傳承與保護,先后出版“龍江醫派叢書”等研究專著。龍江醫派2016年入選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黑龍江省中醫藥條例》提出打造龍江醫派等龍江中醫藥文化品牌,形成了龍江醫派的陣容和規模,學術成就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寒地醫學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又由于寒冷的地方氣候、偏遠的北方地理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民眾特有的體質稟賦、風俗文化習慣,形成了地方民族醫藥觀念和經驗,這些都是醞釀寒地醫學特色和風格的基礎。其主要特點包括:**,藥猛方大。受地理環境和氣候影響,東北人多數腠理緊密、體質健碩,醫家用藥時多喜歡單方重劑,用單味或兩三味藥物組成方劑,組方雖簡單,但劑量較大,藥效較強,效果良好。在搶救危急重癥患者時,寒地醫家多偏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常用單味藥即起到應急作用。例如細辛,中醫藥古籍記載用量不過錢,而龍江醫家使用劑量偏大,用藥一般是倍余。龍江人民喜好酒肉、喜食腌制菜品、偏好吸煙,外加家中多燒火取暖,因此多內熱病癥,外感、內傷互結,病機寒熱虛實錯雜。第二,喜用鮮活藥材。黑龍江地處地理環境特殊,環抱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等,林樹密布、物產豐富,盛產人參、熊膽、靈芝、鹿茸、麝香、牛黃、珍珠和木雞(云芝)等名貴道地藥材。當地醫家多就地取材,以植物藥和動物藥為主,鮮藥鮮用。龍江地產藥材豐富,醫家常依據經旨,就地取材,祛病療疾。第三,善治地方雜癥。由于黑龍江冬季時間長,氣候寒冷多風,四季轉變鮮明且快,冬天天冷路滑。因此患病特征明顯,氣管炎、凍傷、皮膚病、骨折、脫位、關節炎、風濕、胃脘痛、水腫、脫疽、心腦血管病等地方病普遍。很多患者身兼數病。寒地醫家善于在復雜中精細辨證,診治復合癥,重視脾腎,強調內傷雜病痰瘀相關、水血同治,善于開大方、復方和猛方。第四,注重非藥物治療。東北醫生擅長將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結合,重視情志變化,認為情志能治病,亦能致病。第五,養生觀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北方地區生存條件惡劣,夏季日照強、冬季漫長高寒,人們冬季為了抵御寒冷,酒肉便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資。經過歷代先民的實踐經驗,總結出道地藥材泡酒、溫泉洗浴的辦法治療疾病和養生,并沿用至今。第六,醫技特色明顯。民間醫療經驗如針灸、溫泉浴、食療、酒療、熨燙、冰敷、雪療、正骨等以療效顯著、實用有效而聞名。 近年,寒地龍江中醫學術流派由于其獨*的文化和療效,入選國家中醫學術流派并設立傳承工作室,入選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寒地醫學正以其獨*的魅力吸引龍江中醫人才發展地域中醫文化。 第二章 寒地急危重癥的學術思想薈萃 中醫學講究三因制宜,臨證注重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臨床上對于急危重癥的治療,中醫認為其發病通常概括為卒發、伏發、復發、合病、并病。仲景多次強調合病與并病,實際上是強調疾病的復雜性,合病并病死亡率高,診治困難,當今仍然是急危重癥診治的重點。對于急危重癥病機的認識是臨床提升的關鍵,《素問 至真要大論》說:“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而且急危重癥與氣、津、血、精、神、真臟受損很有關系。東北地區獨有的寒冷地理環境孕育了寒地醫學,寒地中醫發展過程中汲取了不同醫學的特色。寒地中醫在黑龍江及周邊地區的發展過程中,龍江醫派的代表性地位不容忽視,龍江醫派諸醫家不但繼承了中醫古方經典,保留自身特點,又與多元素融會貫通,博眾家之所長,形成了寒地中醫學的特有內容。結合寒地用藥特點、用藥劑量、方劑組成等方面都獨具特色,針對寒地醫學中心功能衰竭、腦卒中、呼吸衰竭、腎病綜合征等急危重癥的治療涌現出一大批名醫大家,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給后世醫家留下了寶貴財富,為寒地急危重癥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陳景河論寒地急危重癥醫學 陳景河教授非常重視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療理念,即醫者在辨病辨證時應順應四季節氣變化、不同的地域環境以及個人條件如不同的體質、性別及年齡等。陳老強調疾病的成因、發展進程、轉歸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如節氣季節因素、地理風俗環境因素、體質差異因素、年齡因素、飲食習慣因素等,故急危重癥臨證之時需將三因理論作為立法處方的重要依據,方可動態把握病情,圓機活法,大大提高臨床療效。《素問 異法方宜論》言:“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黑龍江地處高緯,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使得其夏季短促而炎熱,冬季漫長而嚴寒,*低氣溫甚至可下達?30℃至?35℃。結合北方地區氣候特點及人們生活規律,陳老指出在東北急危重癥中,“寒凝氣滯血瘀”致病因素明顯,患者常伴有血脈因寒瘀滯、經絡不暢的瘀血問題,其云:“‘瘀’乃污穢淤積之義,瘀血是指喪失了正常功能的血液,因不能為正常生命活動所用而成為對機體有害的異常物質,因瘀血可以在許多疾病過程中繼發性產生出來,所以被認為是病理變化的結果。”遂在治法方藥上應注重氣與血的調理,主張靈活運用“活血化瘀法”,結合不同情況隨證治之,往往取效更顯。《靈樞 本臟》言:“血和則經脈流行,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