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心謠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70683
- 條形碼:9787559470683 ; 978-7-5594-706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謠 本書特色
過去唱遍家鄉山山水水的民謠哪里去了?民謠應該在哪兒?是在書本里?博物館里? 水鄉迢迢,且歌民謠,讓民謠緊貼著百姓的喜怒哀樂,傳遞著祖輩的智慧、性情、信念。 一部綿密雅致的江南之書,一個以文學的審美方式講述的寓意深遠的“中國民謠”。 豐滿溫婉的故事情節,鮮活生動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語的巧妙運用,復活民謠熱鬧氣象。 創造性的寫作框架,立足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的角度,以長篇大散文的形式書寫。 以個體記憶串聯民間故事、歌謠和諺語,從小人物視角窺見江南民間唱不盡的世情冷暖。 既是對地方民謠的搜集、打撈,更是懷著深情對這些日漸湮沒的民間藝術的解讀與鑒賞。 整部作品,讓人沉浸在民謠的緩緩調性中,讀到記憶與歷史,故鄉與鄉愁,個體與時代。
心謠 內容簡介
民謠是中國鄉村記憶里*為可靠的記敘人事、表達情感的文化方式,是根植于風土的、*為親切的鄉間表情。胡阿喜、許小滿,兩個*普通的鄉村人物,出生那天,就迎來納福吉祥的鄉村喜慶民歌洗禮。之后他們一生都自覺地成為民謠的傳播者。江南地域風情在他們口中流轉,溫柔的情感稀釋著苦難的歲月,接地氣的故事與歌謠,也是他們的精神自傳。 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并精選了幾十個江南宜興一帶的民歌和民謠,讓兩個虛擬的人物穿梭其間,串聯那些動人的歌哭與篇章,構成了一道道江南民間風景。本書以文學的審美方式對江南民謠進行觀照和書寫,打通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隔膜,探觸真實與虛構的邊界,以散文體的方式,書寫江南民間普通百姓的悲歡離合、情感命運。
心謠 目錄
序言 讓我們唱起那些歌——戴軍《心謠》序
楔子 谷雨——邂逅“丁真”
一 立夏——“刮金板”與催命符
二 芒種——城市插座 鄉村心跳
三 夏至——婚禮的靈魂有點囧
四 小暑(上)——十房媳婦 一把戒尺
五 小暑(下)——一輩子的“田家樂”
六 大暑——太湖邊,種瓜得豆
七 白露——欲將新瓶裝陳酒
八 秋分——鵲橋邊,已無仙
九 霜降——河兩岸的心事
十 立冬——烏龍尾巴翹上天
十一 冬至——我想聽見你的心跳
十二 春分——江河終將流進血管
尾聲 山河的口碑,歲月的見證
心謠 節選
楔子 谷雨——邂逅“丁真” 破窯里頭住窮人, 風掃地來月點燈。 亂草窠里當床睏, 一條破被絮只有兩三斤。 破洞數數幾十個, 白虱捉捉頭兩斤。 …… 我記得那一天是谷雨。清明斷雨,谷雨斷霜,這是春天的*后一個節氣了。攜一本舊書下江南,發覺周邊的一切都很應景。在這樣一個綠茵茵的季節出省城,奔赴一個原本以為乏善可陳的飯局,于我這樣一個病懨懨的懶人來說,興致并不很高。但我忍不住想提前告訴您的是,我的一段飛離既定軌道的生活,就是從那天的飯局開始的。這本該與您無關,但我接下來敘述的人與事,或許會有您熟悉的面孔。一些親切而陌生的歌哭、樂子、俗語,一些斷斷續續的遙遠故事,或許會讓您停下匆忙的腳步,在不由自主的回望中打撈消逝的韶光。 事情的緣由很簡單。某一日,我接到大學同學羅長子的電話,在谷雨這一天,參加由他張羅的一個同學聚會。羅長子本名羅寄望,因為瘦高、腿長,故得此號。他為人熱情,也愛張羅事情。*近他似乎喜事不斷,一是榮升了他所在大學出版社的社長,二是分得一處原本不屬于他的祖產——據說是在江南陽羨縣一處古村落的一座老房子。是的,我們的同學聚會就在那里進行。羅長子與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有過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愛,那段戀愛稀松平常,既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肝腸寸斷。甚至我們是怎么分手的,原因也實屬老套。不過我們一直保持著難得的友情,當然是不曖昧的。羅長子這個人來自江南鄉村,從底層上來的人總是謹慎,也分外愛惜自己。當我們各自有了生活的伴侶之后,他就進入了一個老大哥的角色,時不時給我一些關照和指點。羅長子畢業后留校,我去了省社科院一家語言研究所。中年之后,我的生活進入遠非自己可以把控的軌道,身體不斷地出故障。然后是伺候年邁多病的雙親。丈夫和女兒分別在國外工作和讀書,我似乎又回到了婚前的單身生活。嚴重的失眠癥降低了我對生活的企盼。我在單位的研究項目選題不錯,但也因為經費匱乏而一再擱淺。年輕的時候我就看淡名利,“無所謂”便成了我不甚明快的生活基調的一個關鍵詞。 且說那天的同學聚會,我對大學同學的情分還是看重的。但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開心是有的,也無非就是打打鬧鬧——老同學也稱“舊雨”,舊雨重逢,焉有新知?通常是沒有的。偶爾也有安詳得道的雨,或能彼此滋潤;或者,我的地里干旱的時候,你的那片帶雨的云過來了,嘩嘩嘩,灑給我一把救命的甘霖,就像谷雨那天羅長子賜予的聚會。 我按照羅長子給出的微信定位,順利抵達陽羨縣西北一個叫珠溪的古老村落,羅長子名下那座老房子,就在村后一棵合抱的銀杏樹附近。它的背后是山崗,門前卻有一條明快的小溪。有新修了做舊的棧橋,看上去也不扎眼。村里的房子新的新,舊的舊,高的高,矮的矮,混搭得蠻有情致。古詩詞里的炊煙當然沒有了,但夕陽的余暉落在舊屋子上,還是有古樸的味道。 在先民的描述中,谷雨有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青翠嬌小的浮萍,扇動著翅膀、叫聲陣陣的布谷鳥,枝繁葉茂的桑樹,棲息其上的美麗的戴勝鳥,這些由谷雨催生的小精靈們,此刻,正在這個小山村里,一起演奏著屬于暮春的圓舞曲。 恕我先不對羅長子的老房子做太多的描述——以后我會跟您慢慢道來。我也不想記述那天飯桌上的農家菜,盡管味道真心不錯。而是想先跟您說,飯局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從門外傳來的一陣隱隱約約的歌聲,突然撥動了我胸腔里一根沉睡的心弦。 原先我以為那是誰在放一段老歌的錄音。聲線低沉,但有足夠的穿透力。無疑那是一個蒼老的男中音,無伴奏,那種略帶蒼涼的調子,有一種陌生的熟悉感。它帶著無遮無攔的線性,像草原上掠過的風,像暮色里滿天飛舞的落葉,更如渾厚蒼樸的天籟,一直鉆進我的心里。我的**感覺是,它與我某個親人的聲音有著驚人的相似,但細細再聽,卻又有毫不相干的認知障礙。不過,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不能輕易地放走它。人到中年了,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軟弱而幽秘的所在,一旦遇到與外界合拍的因素,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開始我并沒有聽清那個聲調傳遞的是什么意思。但就在某一個瞬間,我不由自主地放下了一直端著的酒杯。因為,那個略帶滄桑感的渾厚腔調,像極了我的父親。這說起來非常荒唐。我父親一生是個鄉村教師,退休前他一直在L 縣的一所偏遠小學任教。他教語文、音樂,早年他還是一個民歌民謠的演唱者和搜集者。我怎么會在這八竿子挨不著的地方,把一個貿然出現的聲音跟他老人家聯系起來呢? 我終于從這個鬧騰騰的飯局里站起身來。好在我的學哥學姐們都沒有在意。我走過這所老房子的幽深甬道,拔開沉重的后門的木栓。我確定那個聲音是從屋后的小山崗上飄過來的,我甚至不記得自己是怎樣繞過幾戶毗鄰的人家,走到那個山崗邊的石階下。然后,我停住了,盡管我并沒有一眼就見到那個唱歌的人。
心謠 作者簡介
戴軍,文學碩士,主任記者,中國作協委員,無錫市作協副主席,宜興市作協主席,有作品發表于《鐘山》《中國作家》《散文》《北方文學》《文藝報》《文學報》《中國藝術報》《時代文學》《紅豆》《雅集》《光明日報》等報刊。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