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從深度貧困邁向鄉村振興:“三區三州”樣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4563
- 條形碼:9787030734563 ; 978-7-03-07345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深度貧困邁向鄉村振興:“三區三州”樣本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央統籌重點支持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由擺脫絕對貧困到邁向鄉村振興的這一偉大變革為研究對象,按照“貧困-扶貧-脫貧-防返貧-有效銜接-全面振興”的路徑和思路開展研究。本書系統分析了我國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特征與成因,歸納“三區三州”解決絕對貧困的政策演變和減貧舉措及成效與經驗啟示;通過間卷調查和建檔立卡貧困數據分析深度貧困人口的特征與影響因素。本書認為“三區三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必須有效防止返貧風險,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從深度貧困邁向鄉村振興:“三區三州”樣本 目錄
前言
**章緒論1
一、研究緣起1
二、研究價值2
三、研究綜述4
四、研究路徑9
五、研究方法9
六、創新之處11
第二章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13
**節概念界定13
一、貧困13
二、深度貧困18
三、返貧與穩定脫貧25
第二節理論基礎29
一、“貧困陷阱”理論29
二、可持續生計理論32
三、人力資本投資理論33
四、貧困脆弱性理論35
五、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37
六、鄉村振興戰略39
第三章“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特征42
**節“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基本特征42
一、區位特征42
二、地理特征43
三、人口特征44
四、經濟特征49
五、社會特征53
第二節“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特征54
一、貧困范圍的規模性54
二、貧困程度的縱深性58
三、致貧原因的多維性63
四、減貧過程的持續性70
第三節“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的成因72
一、深度貧困的形成規模73
二、深度貧困的時空條件73
三、深度貧困的固化發展75
第四節本章小結76
第四章“三區三州”擺脫深度貧困的偉大成就與經驗77
**節“三區三州”擺脫深度貧困的偉大歷程77
一、廣義救濟式扶貧階段(1949~1978年)78
二、經濟體制改革推動減貧階段(1978~1986年)79
三、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1986~1994年)80
四、區域綜合扶貧攻堅階段(1994~2000年)81
五、整村推進參與式減貧階段(2001~2012年)83
六、精準扶貧階段(2012~2020年)86
七、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階段(2021年至今)89
第二節“三區三州”擺脫深度貧困的主要舉措91
一、產業脫貧91
二、易地搬遷脫貧97
三、就業脫貧100
四、健康脫貧103
五、教育脫貧108
六、社會保障兜底脫貧113
七、交通脫貧115
八、精神脫貧117
九、生態補償脫貧119
十、金融脫貧120
十一、社會扶貧122
第三節“三區三州”擺脫深度貧困的偉大成就125
一、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徹底解決126
二、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升128
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131
四、內生發展動力不斷提升135
五、貧困治理能力顯著提升136
六、為跨越貧困陷阱貢獻了智慧樣本137
第四節“三區三州”擺脫深度貧困對鄉村振興的啟示138
一、堅持黨對反貧困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138
二、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139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142
四、堅持動態調整減貧政策144
五、堅持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146
六、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149
第五節本章小結150
第五章“三區三州”擺脫深度貧困的實證分析152
**節深度貧困縣脫貧實踐與成效152
一、東鄉縣擺脫深度貧困的舉措153
二、東鄉縣擺脫深度貧困的成效154
第二節深度貧困地區農戶調查156
一、農戶家庭基本信息分析157
二、農戶生產生活條件分析159
三、農戶的脫貧認知與意愿分析162
四、扶貧政策參與度評價164
五、多維貧困測度與分析165
第三節深度貧困人口返貧影響因素168
一、東鄉縣貧困人口特征分析168
二、東鄉縣返貧人口特征分析170
三、東鄉縣返貧人口影響因素173
四、東鄉縣“兩類戶”特征分析175
第四節本章小結176
第六章“三區三州”防返貧長效機制178
**節“三區三州”返貧風險類型178
一、能力缺失型返貧風險179
二、環境型返貧風險184
三、發展型返貧風險189
四、政策型返貧風險192
第二節健全防返貧監測機制194
一、精準確定監測對象195
二、優化防返貧監測程序197
三、規范監測內容和標準198
第三節健全防返貧幫扶機制201
一、產業幫扶機制202
二、穩崗就業幫扶機制204
三、易地搬遷后續幫扶機制205
四、兜底保障幫扶機制206
五、多元參與幫扶機制207
第四節本章小結209
第七章“三區三州”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11
**節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邏輯211
一、理論邏輯212
二、歷史邏輯213
三、實踐邏輯214
第二節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目標任務219
一、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有效銜接的前提和基礎219
二、持續縮小收入差距是有效銜接的關鍵點221
三、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有效銜接的基本保障222
四、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是有效銜接的驅動力222
第三節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困境223
一、形成共識難:從底線保障到共同富裕223
二、完成目標跨越難:從絕對貧困到相對貧困225
三、治理方式轉變難:從集中資源支持到常態化治理230
四、產業發展銜接難:從著眼當前到放眼未來235
五、主體活力激發難:從“等靠要”到“能自強”242
第四節本章小結242
第八章在新征程中持續推進“三區三州”鄉村全面振興244
**節“三區三州”鄉村全面振興的條件保障244
一、從脫貧攻堅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244
二、發揮政策銜接的引領作用248
三、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250
四、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252
五、構建新型城鄉關系254
六、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256
第二節“三區三州”鄉村全面振興的著力點256
一、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256
二、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261
三、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262
四、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263
五、推動鄉村組織振興,實現鄉村治理新格局264
第三節本章小結266
第九章研究結論與展望267
一、研究結論267
二、不足與展望269
參考文獻270
后記290
從深度貧困邁向鄉村振興:“三區三州”樣本 節選
**章緒論 一、研究緣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打響了脫貧攻堅戰。2020年,包括“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在內的我國農村地區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現行貧困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各族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實現了“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的莊嚴承諾。對標共同富裕遠景目標和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三區三州”脫貧地區依然需要重新出發、接續奮斗,依然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殊困難,甚至依然面臨著規模性返貧的風險和壓力。當前,“三區三州”的主要任務是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加持續,底線是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當前,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原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的鞏固提升問題。現行標準強調的是“兩不愁三保障”,雖然自我發展能力構筑了基礎,但仍然存在主觀上的“等靠要”問題。第二,現行脫貧標準與現代化目標距離較遠,幫扶始終在路上。現行標準下,脫貧人口收入水平的靜態達標與生活質量的動態改善之間還存在一定的距離,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差距也顯著存在。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持續幫扶問題。目前的幫扶措施為“三區三州”后續發展提供了初步基礎,但依然需要通過持續幫扶將已有基礎轉化為內生發展能力,因此后續幫扶以何種標準來識別新的幫扶對象也是“三區三州”實現穩定脫貧的關鍵所在。 本書的研究對象——“三區三州”是我國深度貧困地區,在脫貧攻堅階段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是脫貧攻堅的*后堡壘和*難啃的硬骨頭。通過黨和國家的大力幫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如期成功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轉變,當前,“三農”工作的重點任務已經歷史性地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國家對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出了安排和部署,但“三區三州”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依然較低,仍存在產業發展成果需鞏固、就業技能需提升、脫貧人口可持續生計能力脆弱和發展能力不足、個別性和區域性返貧的風險依然突出等現象,貧困問題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防止返貧是應長期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基于貧困脆弱性理論來分析改善原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質量,既有助于為“三區三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研究支持,也能夠為同類深度貧困地區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政策啟示。 二、研究價值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有效推進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以農村貧困治理為抓手而先后提出并實施的兩大重要戰略。當前,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已如期完成,鄉村振興接續全面推進,在兩大戰略歷史交匯節點,本書以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為樣本,深入歸納分析其擺脫絕對貧困的歷史進程、政策演變和扶貧舉措,分析當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存在的突出問題及破解路徑,對“三區三州”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一)學術價值 (1)深化了對“貧困陷阱”問題的學理認識 在扶貧實踐中,始終存在深度貧困人口徘徊在貧困線上下,在“貧困—脫貧—返貧—貧困”中間不斷反復,暫時性貧困與持續性貧困并存(袁航等,2019)。近年來,關于“貧困陷阱”的研究已由理論探討轉向定量分析,從區域宏觀層面轉向貧困人口的微觀層面治理(王艷,2018)。從研究內容看,基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實證的“貧困陷阱”問題研究還有較大空間。本書系統回顧、總結國家對“三區三州”的扶貧政策與成效,總結跨越“貧困陷阱”的經驗,有益于深化對“貧困陷阱”的學理認識。 (2)從防返貧視角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提供理論支撐 “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雖已成功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但由于“三區三州”脫貧時間短、脫貧基礎脆弱、脫貧不穩定、區域發展基礎薄弱等原因,依然存在規模性返貧的風險。目前,理論上對返貧風險的系統分析與研究還有待深化。本書以“貧困陷阱”的假象為邏輯起點,系統歸納“三區三州”返貧風險的原因、類型與影響因素,對于遏制規模性返貧、豐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理論支撐。 (3)從理論上完善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構建 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提出,是對減貧形勢與任務不斷深化認識的結果,是扶貧重點任務的戰略轉向,體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穩定脫貧更強調貧困人口的主體性,實現能力脫貧與精神脫貧,提高可持續生計能力,增強應對返貧風險沖擊的韌性。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是新時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內容,不僅能提高脫貧質量和韌性,還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本書通過系統分析返貧風險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理,從返貧風險的監測、預警、幫扶、內生動力、多方參與等維度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為實現穩定脫貧提供理論支撐。 (4)從理論上分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機制 “三區三州”消除絕對貧困后,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仍面臨諸多理論和認識障礙。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從貧困治理視角來探析“三區三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條件保障與著力點,從而為“三區三州”從深度貧困邁向鄉村振興銜接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 (二)應用價值 研究“三區三州”從深度貧困到擺脫絕對貧困再到邁向鄉村振興,事關脫貧攻堅成果的質量和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事關共同富裕的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價值。 (1)通過系統分析返貧風險,進而降低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可能 “貧困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完全消失過,哪怕是發達國家。”(王景衛,2020)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人類發展的應有之義。脫貧摘帽不是終點,防止返貧同等重要。“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受自然稟賦、基礎條件、生計可持續能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返貧成為蠶食脫貧攻堅成果的頑疾,嚴重影響到脫貧人口的福祉。本書基于實地調研數據,剖析返貧現象形成的機制與原因,為減少返貧和降低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可能提供案例和資料。 (2)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有助于提升脫貧成果的質量 “三區三州”受區位條件差、自然地理邊緣性、發展基礎薄弱等因素制約,自然災害、疫情和市場等系統性風險依然存在,返貧風險有待識別和消除。防止規模性返貧可以節約高昂的成本:從政治成本看,穩定脫貧能鞏固黨的執政基礎,贏得群眾信賴和支持。從經濟成本看,穩定脫貧可以防止扶貧成為“一錘子買賣”,防止“乍暖還寒”。如果脫貧基礎不穩固、脫貧成效不持續,會增加額外投入,增加經濟成本(董光華,2020)。從時間成本看,脫貧不穩定就會延緩實現共同富裕的時間進度。“十四五”是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過渡期,研究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機制將有助于返貧風險的識別、預防與消除,從源頭上防范返貧問題的發生,筑牢脫貧攻堅成果的保障,進而對脫貧成果的鞏固和脫貧成果質量的提升有一定借鑒作用。 (3)提出講好共同富裕的中國方案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都是邁向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階段,站在擺脫絕對貧困的歷史新起點上,我們依然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貧困標準是否過低,二是脫貧攻堅的工作模式能否持續。因此,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關乎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關乎持續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中國故事”。以“三區三州”為代表的原深度貧困地區是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集民族宗教的復雜性、政治敏感性、經濟地理邊緣性和自然生態脆弱性于一體,是扶貧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重點區域。研究該區域脫貧后的成果鞏固拓展同鄉村振興的銜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代表性和樣本價值,既有助于為全球減貧實踐貢獻中國智慧,也有可為其他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政策指引。 三、研究綜述 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和返貧問題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各領域學者從貧困陷阱的形成機理、深度貧困的形成機理、返貧原因與應對策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 (一)國外相關研究 (1)代表性理論 “貧困陷阱”理論源于18世紀的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論,隨后形成的代表性理論分別為:貧困惡性循環論(Nurkse,1953)、低水平均衡陷阱(Nelson,1956)、循環累積因果論(Mydral,1957)等。此后學者們又從臨界*小努力理論(Leeibenstein,1957)、門檻效應(Bowles et al.,2006)、鄰里效應(Wilson,1987;Brooks-Gunn et al.,1997)等視角分析貧困陷阱的形成機理。 (2)返貧原因與應對策略 國外研究返貧問題主要從貧困動態性和貧困的進出角度展開(Bowley and Hogg,1925;Schotte et al.,2018)。Schotte等(2018)界定了貧困分類,對貧困人口流入和退出的風險進行了分級,并依據動態貧困理論對中產階級的返貧問題進行研究。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早從環境、教育、健康等維度研究“貧困陷阱”的類型,爾后逐漸拓展至文化貧困和心理貧困等方面。2020年后我國扶貧工作重點由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問題這一扶貧領域的頑疾逐漸成為研究的重要內容。 (1)“貧困陷阱”的形成機理 主要有環境導致的“貧困陷阱”(關付新,2005)、群體效應導致的“貧困陷阱”(鄒薇和方迎風,2012)、健康導致的“貧困陷阱”(方迎風,2012)、“分形貧困陷阱”(鄭長德,2020)等。趙德余(2020)認為貧困陷阱是貧困人口的資源要素、可發展能力、遭受的外部沖擊以及環境約束等各類沖擊造成的可發展能力退化。 (2)深度貧困的原因 覃志敏(2017)將深度貧困歸納為主觀性因素(發展意識差、公共服務滯后、人力水平低、發展意識弱)和客觀性因素(自然條件差、位置偏遠、基礎建設成本高)。牛勝強(2017)認為生態資源惡化、產業發展緩慢、勞動力非農產業轉移、思維方式和觀念層次較低、市場秩序難建立、生產生活方式落后等是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鄭長德(2017)認為深度貧困的特殊性是區域經濟發展不足、區域內總體性貧困、致貧因素復雜,多維貧困和代際傳遞現象明顯;貧困成因包括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空間分割、基礎設施薄弱。李俊杰和耿新(2018)認為“三區三州”貧困原因是西部邊陲、基礎設施差、生態問題突出、產業化水平低、文化觀念封閉、發展規劃限制,惡劣的外部環境和脆弱的主觀因素疊加造成深度貧困人口收入低、發展能力弱,造成“三區三州”貧困十分頑固,易產生貧困陷阱。 (3)深度貧困治理策略 深度貧困的治理政策要全面和協調。丁建軍等(2019)認為擺脫貧困陷阱要用超常之力干預和綜合性治理手段。我國精準扶貧戰略具有“大推進”(big-push)的特征,克服貧困陷阱的關鍵是需要“大推進”的基本投資(鄭長德,2020)。 (4)返貧的原因與類型 貧困問題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特點(左停等,2019),返貧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國內返貧研究集中在貧困人口的流入和退出上,收入在貧困線以上變化為退出貧困,以下為流入貧困,結合時間線進行動態考量,即為返貧問題。郭志杰等(1990)*早對貧困現象考察并分析了返貧因素的影響,認為守土觀、清高觀、消費觀、生育觀等貧困文化構成了貧困冥頑的原因。凌國順和夏靜(1999)指出長期對扶貧成效的短視導致了返貧。在不同扶貧階段,返貧呈現差異性特點:返貧率高、返貧的頻發性、返貧的區域性、返貧的個體性(洪江,1999)。劉永富(2016)認為返貧實質是未根本脫貧,脫貧必須是觀念有變化,能力有提升,有穩定收入與渠道。何華征和盛德榮(2017)將返貧的模式分為斷血式返貧、狩獵式返貧、失敏性返貧、轉移性返貧和傳遞性返貧。唐文浩和張震(2022)從經濟、結構與周期、主客觀、公共物品等維度對返貧原因分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