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蝸室古今談(鳳凰枝文叢)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50636521
- 條形碼:9787550636521 ; 978-7-5506-3652-1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蝸室古今談(鳳凰枝文叢) 內(nèi)容簡介
方寸蝸居,見大世界。《蝸室古今談》為歷史掌故隨筆集,共分三輯。**輯談民俗傳統(tǒng)、古今不同,追根溯源,考據(jù)嚴密,像一本古人的“生活指南”:古代的“護照”長什么樣? 宋代“地攤經(jīng)濟”有多繁榮?古人幾天洗一次澡?簡潔精要,頗涉現(xiàn)實。第二輯談文說史,立足于歷來有爭論或少有人涉筆的問題:西施真正的人生結(jié)局是什么?虞姬和鮮花虞美人有 什么聯(lián)系?王安石為什么選擇在南京“購房”?多有趣味,可讀性強。第三輯從專業(yè)研究領域延伸出許多細節(jié):古書的標點是什么樣的?古人搗衣究竟是怎么操作的?“陽關三疊”是 什么意思?知識性強,開卷有益。全書雖談古人古事,但皆觀照現(xiàn)實,談古實為說今,讀之既長知識,又廣見聞。
蝸室古今談(鳳凰枝文叢) 目錄
目錄
001.自序
**輯
003 “龍生九子”的來龍去脈
016 息壤探源
—從治水神話到求雨風俗
026 寒食風俗的起源和衍變
037 爆竹聲中一歲除
—爆竹煙火溯源
048 扇子的起源和折扇東傳
058 通行證溯源
067 “舉案齊眉”的“案”為何物?
074 古代洗澡趣談
084 古人是怎樣剽竊的
096 古代婦女的再嫁
102 漫話字舞
110 宋代的夜市
116 金明池水嬉
—宋代上池風俗
126 說金榜
第二輯
135 西施“泛湖說”辨正
146 漫話虞姬
152 柳永思想評價芻議
167 王安石與秦淮小宅
176 石鐘山“聲若洪鐘”的由來
184 沈園非復舊池臺
—陸游與沈園的一段情緣
192 宋代名優(yōu)丁仙現(xiàn)
205 一代名伶珠簾秀的歸宿
211 楊慎“傅粉簪花”“醉酒狎妓”辨
227 女詞人徐湘
和拙政園
第三輯
237 古書的標點
248 《天問》“東流不溢”新解
256 石——漢代工資等級單位
262 “不求甚解”的舊說新解
269 再談?chuàng)v衣
277 陽關·陽關曲·陽關三疊
287 談《三國演義》的卷首詞
292 《游園驚夢》“迤逗”讀音之爭
—記新中國成立后昆曲**次學術(shù)討論
302 讀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306 《促織》的題材、思想和藝術(shù)
蝸室古今談(鳳凰枝文叢) 節(jié)選
**輯 “龍生九子”的來龍去脈 在龍的許多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故事的出現(xiàn)是比較晚的。但由于“莫知所出”,不見于典籍,一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謎。然而,這些龍的子孫與我國的裝飾習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現(xiàn)存的許多建筑物和器物上都留下了它們的“遺跡”,這是一個矛盾而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其真相究竟為何呢? “龍生九子”的由來 中國是龍的故鄉(xiāng),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關龍的記載可謂不勝枚舉。但在明代以前的記載中,卻從未見有“龍生九子”之說,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據(jù)明人一些筆記記載,“龍生九子”之說從出爐到成為一說頗為蹊蹺,說可能是明孝宗有一天讀書,看到“龍生九子”,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寫了一張紙條,令中官拿去問內(nèi)閣。明代的內(nèi)閣是皇帝的一個秘書機構(gòu),既參與國家核心機密的咨詢,又有備皇帝顧問之用。當時的內(nèi)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于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jù)以復命”回答說: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象。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象。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象。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象。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象。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象。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象。屃 ,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象。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象。(《李東陽集文后稿》卷十二) 后來他還說,“余又得一處載 好負重,今碑下石獸。所述各不同,俟正之博物君子”。他自己也吃不準,不能確定。他說的“九子”中,只有囚牛是龍種,其他八種都與龍無血緣關系,而且霸下、屃 、 乃同音相假,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嘲風、蚩吻又同為殿角(脊)獸,根本不足“九子”之數(shù)。因而李東陽并沒有解決“龍生九子名目”的問題。 李東陽的門生楊慎曾聽他老師談過“龍生九子”的事情,很欽佩老師“不蔽下臣之美”的“賢相之節(jié)”,根據(jù)自己的印象記下了九子的名目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 ,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于刀環(huán)。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故立于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警巡。”(《升庵文集》卷八十一)楊慎所記的“九子名目”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饕餮和椒圖,并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第九的赑屃、螭吻提為**、第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赑屃、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征。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代**,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而后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于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 自明孝宗提出“龍生九子名目”的問題后,或許是皇帝的影響,也或許是李東陽、楊慎的影響,“龍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脛而走,盛傳一時。明人筆記輾轉(zhuǎn)抄錄,經(jīng)久不絕,如皇甫錄的《近峰聞略》、胡侍的《真珠船》、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謝肇淛的《五雜組》、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薈》等。而且添枝加葉、愈傳愈奇。說什么“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五雜組》卷九)。龍“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jié)卵成蛟”,龍子“不特九種已也”;且又云其中一子名“吉吊,蓋與鹿交,遺精而成,能壯陽治陰痿”(《萬歷野獲編》卷七)等。荒誕不經(jīng),難以置信。這些筆記對龍子的數(shù)目,所記各不相同,有的說十種,有的說十四種,有的說十九種等,這說明龍生子原無定數(shù),只是因為皇上指定“九子”,大臣遂摘出其中九種來應命而已,實際上原來并無“龍生九子”之說。 “龍生九子”之說,*初李東陽云“莫知所出”,其后博學的楊慎只稱“俗傳”,謝肇淛更說“此語近世所傳,未考所出”,都不知出自何書。但也有人認為“殆必有所據(jù)”,說“見《爾雅》”(《近峰聞略》),或說“出《山海經(jīng)》《博物志》”(《菽園雜記》卷二)等,雙方反復辯難,成了當時的一個學術(shù)熱點。略晚于楊慎的陳耀文是個考據(jù)學家,他博極群書,經(jīng)過仔細查證,指出《爾雅》《山海經(jīng)》諸書并無“龍生九子”之說。他說:“夫《爾雅》者,興于中古,隆于漢世,列在十三經(jīng)中,非僻書也。其‘釋獸’中,止有狻猊。郭璞注云:‘即獅子。’并無別項龍子之說也。《埤雅》《雅翼》并號該綜,亦絕無一言及之者。”并云前人說“赑屃其形似龜云云,出《山海經(jīng)》《博物志》……然考《山海經(jīng)》《博物志》皆無之”(《正楊》卷四“龍生九子”)。這就有力地證實了“龍生九子”之說是沒有文獻根據(jù)的。另一位學者胡侍經(jīng)過多年的查考也說此說是虛構(gòu)偽僻,他說:“余憶十一二時,嘗見其說于《對類總龜》中,近因歷考傳記,乃知其為不經(jīng)。”(《真珠船》)由此可知“龍生九子”之說,原是個毫無根據(jù)的無稽之談。 但李東陽是個嚴肅的學者,他說“憶少時往往于雜書中見之”;皇甫錄也說“予又觀他說,間有同異”。胡侍、謝肇淛等也都有類似的話,似乎又非憑空虛構(gòu)而確有所本。我查閱了李東陽之前的一些明人筆記,發(fā)現(xiàn)有關龍子的名字、形狀、特性等記載,都出自陸容的《菽園雜記》,不過陸容談的是“古諸器物異名”,并不是說“龍生九子”的異名。他說: 古諸器物異名,屃赑,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螭 ,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徒牢,其形似龍而小,性吼叫,有神力,故懸于鐘上。憲章,其形似獸,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獄門上。饕餮,性好水,故立于橋頭。蟋蜴,形似獸,鬼頭,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 ,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于殿脊上。螭虎,其形似龍,性好文彩,故立于碑文上。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于香爐蓋上。椒圖,其形似螺螄,性好閉口,故立于門上。今呼鼓丁,非也。虭蛥,其形似龍而小,性好立險,故立于護朽上。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獸 ,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huán)上。金吾,其形似美人首,魚尾,有兩翼,其性通靈,不睡,故用巡警。(《菽園雜記》卷二) 陸容所記“古諸器物異名”共十四種,李東陽上復皇帝“九子名目”里的屃 、蚩吻、蒲牢、狻猊都出自其中,只是蒲牢和狻猊二名微有不同,似乎李東陽得之于傳聞,并未見過《菽園雜記》。楊慎所舉“九子名目”共十種,除睚眥、 外,其余八種均出自十四種中,而且排列順序基本與之相同,估計楊慎見過《菽園雜記》,所以他在“龍生九子不成龍”前加上了“俗傳”二字,說明這只是民間傳聞,并非出自典籍。陸容所舉的十四種器物中,其形似龍的有五種:徒牢、 、螭虎、虭蛥、鰲魚,這恐怕就是劉績、羅玘張冠李戴的原因。其時李東陽們正“承上問”無從作答,又不肯承認自己“無識”,就只好移花接木來糊弄皇帝了。清人梁章鉅說:“翟晴江謂本劉績倡其說,但云得于此冊面上,疑其權(quán)時應命所撮造。”(《浪跡續(xù)談》卷八“龍生九子”)翟顥認為是劉績首倡,歸罪于他的“撮造”。陳耀文則批評楊慎不該以訛傳訛,在《正楊》中說:“蓋此事也,大臣不學,小臣妄對,其誤一耳。公(指楊慎)復錄以夸人,豈容再誤乎?”(《正楊》卷四“龍生九子”)此言可謂一語中的,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龍生九子”原無其說,只是因明孝宗提問“九子名目”,由大臣們拼湊出來的“假貨”。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經(jīng)許多名人傳播,名人效應使它弄假成真,逐步為人們所接受,*終成為一說了。 “龍生九子”與裝飾習俗 傳說龍是一種飛騰于云中長身、巨口、粗須、利角、巨爪的神獸,有許多種類,有鱗的叫蛟龍,有翼的叫應龍,有角的叫虬龍,無角的叫螭龍等。它們也生兒育女,子孫很多,所謂“龍生百種,種種不一”。據(jù)《淮南子·地形訓》記載:“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皇……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介麟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鯤鯁生建邪……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黿,玄黿生靈龜……”它們的子孫有的仍是龍形,有的則變化為各種獸形。這些記載可能就是“龍生九子”的根據(jù)了。 龍在我國與裝飾藝術(shù)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游覽名勝古跡、參觀宮殿廟宇時,在梁柱上常會看到它們多姿的身影。龍的子孫也是一樣,“九子”中有的裝飾著宮觀寺廟的屋脊、殿階、廊柱等建筑物,有的裝飾著鐘、鼎、香爐等器具,不僅豐富了龍的裝飾功能,而且還增添了我國古建筑和器物的形體美。下面姑依楊慎的順序,具體談談它們與裝飾習俗的關系: 1. 赑屃,一作霸下、
蝸室古今談(鳳凰枝文叢) 作者簡介
豐家驊,1930年11月生于南京,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編著有《楊慎詩話全篇》《楊慎評傳》《李玉和清忠譜》《丹鉛總錄校正》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jīng)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