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寫給戀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2970
- 條形碼:9787100112970 ; 978-7-100-11297-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寫給戀人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普通讀者1. 翻譯名家的書信選編,閃耀著生命華彩 楊靜遠女士是《柳林風聲》與《彼得??潘》的譯者。她身兼作家、文學批評家和翻譯家,具有扎實的文學功底。本書是楊靜遠女士在20世紀40年代留學美國期間寫給戀人的書信集。書信中有對家人和戀人的思念和愛戀,有對留學生活和環境的記錄思考,更有對祖國現狀和未來的關切。情感是無堅不摧的強力軟化劑,能把*硬性的話題浸潤得溫情脈脈,詩意盎然。 2. 一個20世紀40年代留學生的足跡心跡,呈現風云際會的大時代 這些書信的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社會、宗教、教育、 文學、音樂、校園生活、異國風情、景物素描等方面, 從一個特定角度反映了一個特殊時代的歷史面貌和一個特殊階層知識青年的心態, 可說是另一類型的“青春之歌”。 它們已逾越了一般意義下的“情書”,具有了紀實文學的雛形。 當今,隨著國門洞開,留學大潮洶涌,以留學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大量上市,形成了文壇方興未艾的一大景觀。但這類作品幾乎清一色是近年的留學故事。有關老生代和中生代留學生的記述,則付闕如。 《寫給戀人》是一個20世紀40年代留學生活點滴的寫照。那是個改天換地風云際會的大時代。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嵌進了那幅巨大的風景畫,構成它的一個小小斑點。她像一葉扁舟,孤帆遠渡重洋,去探尋那廣闊的未知世界。她抱著殷切的求知渴望,懷著對哀鴻遍野的祖國的苦苦眷戀,對母親大地上正在演出的驚天地的史劇的向往和疑慮,將她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悉數傾注給故鄉的戀人。信的內容盡管蕪雜零散,卻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瓷瓶的碎片。它們代表著一個時代一類知識青年,不僅屬于個人,也屬于社會,屬于歷史。 3. 回首舊時光,在不同世代中國人之間架起一座心橋 時光已邁過了80年的跨度,當20世紀載入了人類的史冊,空氣中彌漫著某種難以言說的懷舊氛圍。相信這些信這些信能構成一架橋,或是為讀者奉上一枚小小的可供咀嚼回味的橄欖,帶著人們回首顧盼一眼那漸漸遠去的歲月,幫助縮短不同代人的心理距離。
寫給戀人 內容簡介
《寫給戀人》輯錄了翻譯家楊靜遠女士1945—1948年留美期間寫給未婚夫的120通書信,如實記錄了20世紀40年代中末期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學習與思想。這些書信也可視為一部飽含溫度的紀實文學作品,內容廣涉政治、社會、教育、文學、校園生活等方面,展現出作者細膩的洞察力,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面貌與當時知識青年的心態。這些記憶碎片不僅屬于個人,也屬于社會,屬于歷史。
寫給戀人 目錄
引子 /1
1945年9—12月 重慶 /9
出國簽證遇挫——對時局的憂思——世界是個舞臺:演戲的和看戲的——對未來事業的烏托邦幻想——善后救濟總署——東華中學——重慶的舞廳——思母
1945年12月 南京 /29
南京和重慶的對比——夫子廟的交游——南京的日本兵
1945年12月—1946年7月 上海 /39
安和寺路70號——姑母——出國難關——大表妹——科學青年會——廳舅和顧縈——上海俄專——《夜店》——茅盾的《腐蝕》——幼殊和她的同學——張維主任——黃浦灘夜景,蘇州河上船民——家庭音樂晚會——瑛蘭的病——出國前的一個月(補述)
1946年7月 遠洋輪上 /85
世界的縮影,船上生活——中國學者和留學生——陳衡哲大罵好萊塢崇拜——奇妙的海景
1946年7—8月 紐約 /97
楊希真——汪安琦——王世真——船抵金門——伯克利加州大學——橫貫大陸火車——李平衡——紐約的夜生活——華文報刊——對上海一月的反省——商業廣告——成君
1946年8月—1947年8月 密歇根大學
(**學年) /117
初到密大——初識王承書——做禮拜,憶徐家匯天主堂的一幕——學俄文遭白眼——中國學生的政治傾向——趙元任——蔡淑蓮——注冊周——美國政府——再談王承書——美國大學的行政效率——俄文課——球賽——宿舍晚會——菲律賓同窗——密大合唱團——學位資格考試——“國慶”晚會——精神孤獨——美國政治講座——與美國左派同學一席談——《中國的雷鳴》——自責——“蔣夫人的好友”費契夫人談中國政局——艾倫醫生,一場辯論——基督教與社會主義——向父母坦白戀情——和艾倫醫生談話——掙扎在兩個世界的夾縫中——關于音樂——初識蒲書——美國的研究生體制——美國大學的考試制度——學騎馬——在瑪格麗特家過圣誕節——宗教的壓力——第二學期,選修美國史——《屠場》和《相持》——音樂劇《飛螢》——蒲書——美國的音樂——一個自我奮斗的工讀學生——演說:《華盛頓內幕》——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基督教各教派——宗教的精神壓力——兩位人類學同學——馬克思主義協會——蒲書——相片的鬧劇——密大民主組織被禁——五月音樂節——父教誨勿介入政治——生與死的思考——留學生買汽車——美國為何不能行共產主義——武大“六一”慘案——王承書——暑期學校——上海分手一周年——四重唱,朱光亞——俄文小組——母親的痛苦——老教授的喬叟課——想去蘇聯——收不到信的痛苦——蒲書
1947年9月—1948年6月 密歇根大學
(第二學年) /239
在食堂做工——與蔡的友誼,新同學——去英國的考慮——與美國人交友難——與中國同學談國內局勢——去留的矛盾——話劇《小城風光》——論文《美國清教主義和科學思想的興起》——一位老鄉——張沅長請客——為不讀PhD和母親鬧矛盾——英國入學手續辦妥——中國同學談回國——王希琰,陸卓如——給《密大日報》撰文辯論華萊士對華政策——*后一學期——人類學課——武大校友會——《密大日報》上的三篇讀者來函——黃君——拒絕蒲書的求愛——左拉《萌芽》——在美生活費——碩士論文:保羅??埃爾默??摩爾和新人文主義——杜魯門貸款——迷惘——憶上海雨中一幕——影片《西線無戰事》——由一個留學生自殺想到現行教育的偏頗——人類學課的啟示——與黃君政見爭論——女生部主任家——與指導教授談論文——雙向的反叛性——兄弟會的背景——第二個五月音樂節——全國學聯代表演講——去英事橫生枝節——與父母的分歧——反共的門特法案——學期結束——與王承書談心——在安城的*后一天
1948年6—8月 紐約 /331
二度來紐約觀感——單身女子宿舍——事情又一次突變——決定回國——入哥倫比亞暑校——華萊士進步黨成立——對未來工作和生活的籌劃——王雪華、秋華——*后一信
尾聲 /349
寫給戀人 節選
No.62 1947年4月12、13日?安阿伯——武昌 正好在4月1日接到No.87,接著就放春假了。沒有愛人在旁的春假簡直是諷刺。好在我有充足的睡眠,早上不到9點過后不起床。一天做三餐飯,吃得很好,比在外吃省錢。其余的時間就寫寫信,看看書,輕易不出大門。明天就可以回自己宿舍了,謝天謝地。可是想到跟著就來的考試,就煩得要命。有時我恨讀書,見了書就害怕,怎么辦? 這幾天寂寞的日子里幸虧有蒲書常來找我談談。我不喜歡和他外出,上館子或看電影。我喜歡他來我們客廳里坐著談。我們已相當熟,用不著什么拘束。當一個人生活在自己內心久了,找到另一個能交換意見的人實在是種快事。我常把平日存在心里的一些疑團去問他。他的回答有時雖不免錯誤,大多都能令人滿意。這人的學術氣有點兒像鐘達,不過在人方面,他比鐘達來得開朗,不使你感到沉重。他的話有時說得極通極聰明,他為人卻有時免不了寶氣與狂氣。那天我們在League吃過飯,外面很冷,我穿得不夠,就坐在League樓上談了好一會。我隨身帶著幾張我們的相片在皮夾子里,就拿出來給他看了。他什么也沒說,只不在意地問問關于你的一些事。出來后,他送我回家,我實在覺得很冷,他看見了,就一把挽著我的臂,活潑地笑著跳著,甚至想抱住我。我沒讓他那樣做,可是我不好意思甩開他挽著我的臂。幸虧路很近,我就忍受著一點。快到的時候,他半瘋癲地唱著:“I am happy!Nothing can make me unhappy!”〔我真快活!什么也不能使我不快活!〕我只好搭訕著說:“快樂的哲學,是不是?”你覺得這情形是有某種心理關系嗎?我想起在上海時同樣因一張相片而起的風波。這里你看到一些微妙的心理變化。蒲書是面子硬的,你休想他向你承認什么。可是許多地方他也瞞不住啊! 說起相片,我*近又演了一出大膽的鬧劇。一夜某楊大夫請客,在座除我外全是醫生,女客只有我和一位何大夫。飯后大家談笑,那些大夫們除兩人外都是有家室的,各人掏出夫人及小寶寶的相片來示人。我忽然想到這是個機會,就把我們的相片拿出來給大家看。這一來惹得他們大鬧,有位王大夫是川佬,異常健談,竟替我的“飛陽傘”〔未婚夫(fiancé)的笑稱〕看起相來。他說得倒還不錯:“這人個性很強,為人正直,很熱情。”可是下面就不對了,“不過熱情不會表現在外……”其余的人又起哄了:“你怎么曉得?”他從容不迫地說:“當然,我只就相而言,對不對楊小姐自己知道。”他們大笑,我也只笑笑。天曉得,還說不會表現!無論如何,我達到了目的,我所要的就是讓大家都知道這回事,落得清靜!當然他們有家的不成問題,但消息到他們中間不怕傳不出去。這位楊小姐駭人嗎? 這一向美國正鬧電話風潮,政府想用法律壓制,可是電話工人堅強不屈,政府很感棘手。華萊士到英國宣傳反對援助希、土,收音機里新聞報道說:“Not much harm will be done.”〔不會造成多大危害。〕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死了,全國轟動。底特律萬人空巷去追悼這位“一代偉人”。一對父母對他們的嬰兒說:“Remember!You have seen Henry Ford!”〔記住!你見過亨利??福特!〕這就是美國人民。這里的廣播除了音樂外一無可取,全為廣告所包辦。這一星期我卻充分享用了。你知道我怎樣享受嗎?夜里睡在床上把收音機搬到床邊,轉得輕輕的,在黑暗中聽音樂。 今早搬回宿舍了。上午把東西理好,就睡了一陣。起來把帶來的食物吃一點,看看她們也都在睡,不想做什么事。把你的舊信翻出來讀。知道嗎,那個大藍夾子已差不多不夠用了,我在外面再加一個大盒子。我把檀香扇放在旁邊,于是每次打開盒子,就是一陣撲鼻的檀香。不要笑我傻啊!今天我以為回來會接到你的信,可是沒有。其實只有一星期,我不要你寫太多的信給我。在讀你舊信時,我感到你的愛像溫暖的水在包圍著我。我常在字行中發現以前所忽略的意義。我好像更了解你了。你的語氣有時像位溫存的大哥的諄諄善誘。我想起你對待我的一切,覺得說不出的感動。顧耕,你是世界上除媽媽外真能愛我的人,而你與媽媽又是那么不同。 同走廊的女孩們回來了一半,下午坐在她們房里聽各人說春假的生活。那位學數學性格剛硬得不像女孩的Marcia*健談,我一點不喜歡她說話的神態,但我很注意聽她說什么。她說起在紐約遇到的兩位太太,聽她們說去參加華盛頓的Vandenburg〔范登堡,密歇根州的共和黨參議員〕演講的情況。說那天是盛況空前,華盛頓萬人空巷去聽這位巨頭為援助希、土的演說。聽說那是一篇極精彩的演說,博得一般好評。接著那兩位太太又描寫她們被邀請參加議員家屬的筵席,吃了生平**次*好的飯。Marcia在講時,似乎也分得她們的快樂,你覺得她在手舞足蹈,雖然她并沒有動。這就是美國人的語氣,動不動就是生平**遭,初來的人聽到會以為他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奇跡砌起來的。她大談紐約五馬路的風光,說復活節那天天氣特別暖,走在街上不能穿大衣。整個城市都擠滿了上禮拜堂的人。她說:“我很不愿意提起,但這是事實,多半人在復活節到禮拜堂去都是為了炫耀他們的新春裝!”她自己是個虔誠的基督徒,這話由她說更具一種諷刺性。這是實在的。有一天《下午報》上載一張人們穿工裝去教堂的圖片,原來那里的市長鑒于許多人為了沒有新裝而避免去教堂的苦,特地叫他們穿了工裝去。這位市長倒是很有見解的。我們這條走廊里的女孩們我能欣賞的很少。她們都是上二十幾歲的,有的做過幾年事,所以都相當老成,獨立,不像樓上那些本科女生的糊涂不懂事。但她們仍舊是美國女孩,除了那兩位人類學學生外,都是沒什么腦筋的。和她們相處,我常是聽著,一句不開口,開口也不過說些無關痛癢的家常話,真沒意思。 蒲書昨晚邀我去看了場電影,梅爾??奧伯朗主演的Temptation〔《誘惑》〕,演得很好,但沒什么意思。看完回到宿舍,他坐在客廳里和我談了很久,談得很痛快。我們談到中國文學。他對舊文學知道得也很不少。說到新文學,他首推魯迅。說20世紀初期世界文藝巨匠在法國是羅曼??羅蘭,在英國是蕭伯納,在中國就是魯迅。他勸我一定要讀古文學,要將中西交會,不然單學西洋文學是沒有多大價值的。然后我們又談到資本主義的自掘墳墓及其他。我告訴他我對×先生不甚滿意,他滿口理論說得頭頭是道,卻不見他干什么。他說我論人不應過苛。“三代以后,論人之所不為。”我們應把人劃分為幾個圈子。積極行動的當然屬于*內層,消極不為惡的就應放在外層。見人取其長處,只要他對于總的方向有小補,甚至無益也無大害,我們就應接受他。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我覺得他的話是對的。你說呢?
寫給戀人 作者簡介
楊靜遠(1923—2015),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編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翻譯協會第二屆理事。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