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疝和腹壁外科手術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9996
- 條形碼:9787030729996 ; 978-7-03-07299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疝和腹壁外科手術學 本書特色
本書的出版將成為廣大疝和腹壁外科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重要和權威的參考資料。
疝和腹壁外科手術學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CHS)委員及活躍在疝和腹壁外科領域的中青年骨干共同編寫,將疝和腹壁疾病手術進行了全面地闡述。全書共包括17個章節,內容涵蓋了腹股溝疝、腹壁切口疝、原發性腹壁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腹壁腫瘤及其他罕見疝等各種疝與腹壁外科疾病的診療技術和方法。尤其對近十年來快速發展的各類微創手術技術、組織結構分離技術、腹壁縫合關閉技術,以及一些創新術式進行了敘述,供讀者參考。
疝和腹壁外科手術學 目錄
**部分疝和腹壁外科基本概念與技術進展
第1章前腹壁應用解剖1
**節前外側腹壁解剖層次2
第二節腹前外側壁血管、淋巴管和神經4
第2章腹股溝區的立體解剖6
**節腹股溝區前壁解剖層次6
第二節腹股溝區后壁解剖層次10
第三節股環的解剖13
第3章腹壁膜解剖的概念與理念15
第4章疝修補補片材料25
第5章機器人手術在疝外科手術中的應用34
**節食管裂孔疝34
第二節腹壁疝38
第三節腹股溝疝40
第二部分腹股溝疝手術
第6章組織縫合式修補41
**節Bassini手術41
第二節Shouldice手術44
第7章開放補片修補術47
**節Lichtenstein修補手術47
第二節網塞-平片修補手術(Rutkow、Millikan、UPP)54
第三節雙層疝裝置修補手術(PHS及UHS,Gilbert手術)63
第四節改良Kugel修補手術69
第五節Kugel修補手術74
第六節巨大補片加強內臟囊疝修補手術(Stoppa手術)80
第七節應用生物材料行腹股溝后壁加強重建技術(tARB手術)90
第8章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94
**節經腹腹膜外修補術94
第二節完全腹膜外修補術100
第三節部分腹膜外腹腔補片置入術110
第四節增強視野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111
第9章特殊腹股溝疝的處理115
**節股疝修補術115
第二節兒童腹股溝疝疝囊高位結扎術117
第三節青少年疝及成年女性腹股溝疝119
第三部分腹壁切口疝手術
第10章腹壁切口疝的分類及圍術期準備127
**節切口疝的分類127
第二節手術時機選擇128
第三節術前準備129
第11章腹壁切口疝補片修補術的一般原則及其補片放置層次133
**節補片修補術一般原則133
第二節補片放置層次與操作134
第12章腹壁切口疝修補技術139
**節切口疝縫合修補術139
第二節雜交技術144
第三節組織結構分離技術145
第四節開放腹橫肌松解術154
第五節化學性組織結構分離技術166
第六節橋接技術171
第七節腹腔鏡技術用于腹壁疝腹膜外間隙修補手術176
第八節腹壁疝腹膜腱膜瓣加強補片修補技術(FRAEM技術)179
第四部分其他疝與腹壁手術
第13章原發性腹壁疝185
**節白線疝185
第二節臍疝修補術188
第三節半月線疝的手術197
第四節腹直肌分離的外科手術治療202
第14章造口旁疝修補手術210
**節全腹腔鏡下結腸造口旁疝補片修補術210
第二節腹腔鏡回腸代膀胱造口旁疝Sugarbaker修補術212
第三節腹腔鏡結腸造口旁疝Lap-re-Do修補術214
第15章食管裂孔疝修補術與胃底折疊術220
**節概述220
第二節腹腔鏡手術器械及手術解剖學222
第三節麻醉223
第四節手術方法225
第五節機器人胃底折疊術230
第六節腹腔鏡抗反流手術的并發癥及其處理231
第七節腹腔鏡抗反流術后指導233
第16章罕見腹壁疝的手術治療237
**節后腹壁疝237
第二節盆底疝240
第三節膈疝248
第四節Bochdalek疝251
第五節Morgagni疝252
第六節腹內疝254
第17章腹壁腫瘤263
**節腹壁侵襲性纖維瘤治療進展263
第二節腹壁腫瘤外科治療267
疝和腹壁外科手術學 節選
**部分 疝和腹壁外科基本概念與技術進展 第1章 前腹壁應用解剖 腹部位于胸部和骨盆之間,由腹壁及腹腔內 的器官共同構成。腹壁有保護腹腔臟器、支持腹 內器官、參與呼吸及軀干運動、維持腹壓等作用。 廣義腹壁是指所有覆蓋并保護腹腔內器官的腹壁 組織,包括膈肌、盆底、前外側與后方的全部腹壁 組織。狹義腹壁則是指以腋中線為界的前方的腹前 外側腹壁和后方的后腹壁。目前,臨床所指腹壁多 為狹義腹壁。前外側腹壁呈六邊形分布,其體表標 志上界為劍突、肋弓;下界為恥骨聯合上緣、恥骨 結節、髂前上棘和髂嵴及位于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 間的腹股溝韌帶;外側界為兩側的腋后線。該區 域主要由包括正中線兩側的腹直肌、錐狀肌和其外 側三層扁平肌所覆蓋。后腹壁則是由包括髂肌、腰 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及其筋膜以及腰椎共同構成 的肌肉與骨骼組織所構成,更多與包括腹膜后的主 動脈、腔靜脈及十二指腸、胰腺、腎等腹膜后器官 相關。前外側腹壁是腹部手術的主要人路部位,也 是各種腹壁疝的好發部位,了解它的層次和結構特 點在醫學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便于腹壁病變的定位及對腹腔內臟器所在 位置進行準確描述,有多種方法用于腹壁的分區, 常用的有四分法、九分法與基于腹壁缺損部位描 述的臨床分區。四分法即通過臍的縱、橫兩條線 將腹部分為左、右上腹部及左、右下腹部4個區域, 見圖1-1。 九分法通常是指用兩條水平線和兩條垂直線 將腹部劃分為9個區。上水平線為兩側肋骨*低 點連線,下水平線為兩側髂前上棘的連線,兩條 垂直線為通過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線連線的中 點所作的垂直線。由此將腹部分為腹上區、左右 季肋區、臍區(腹中區)、左右腰區、腹下區和 左右髂腹區,見圖1-2。 圖1-1 腹壁分區(四分法) 疝和腹壁外科手術學 這兩種方法簡單易學,可用于描述疼痛、腫脹、 損傷或切口區域所在的腹壁部位。但作為腹壁疾 病中重要的腹壁缺損,其原因及種類繁多、復雜, 治療方法的選擇及應用與其所在部位密切相關, 因此基于腹壁缺損所在部位對腹壁進行準確的分 區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方便腹壁修復與重建術式 的選擇,可根據缺損部位將其分為以下3個區域(臨 床分區法)。①正中區(midline area,M區): 指前腹壁中央區域的腹壁缺損,上界為劍突,下 界為恥骨聯合,外側界為兩側腹直肌外緣,分別 以M1、M2、M3區代表上1/3、中1/3、下1/3的 M區缺損。②外上象限區(upper quadrant area,U 區):M區以外側腹壁外上象限范圍的腹壁缺損。 ③外下象限區(lower quadrant area,L區):M區 以外側腹壁外下象限范圍的腹壁缺損。U區與L 區的分界為經臍水平線。通過這種分區就能夠簡 單、準確地對腹壁缺損進行描述,見圖1-3。 **節 前外側腹壁解剖層次 1. 皮膚腹前外側壁皮膚薄而富有彈性,易 與深部的組織分離。腹壁中點稍下方為臍,是胎 兒時期臍動靜脈、卵黃囊管和臍尿管等結構所通 過的部位。胎兒娩出臍帶脫落后,臍的局部封閉 形成致密的結締組織板。該部位是腹壁*薄弱的 部位之一,也是腹壁疝的好發部位。 2. 淺筋膜由脂肪組織和疏松結締組織構成。 臍平面以上淺筋膜只有一層,主要含脂肪組織。 臍平面以下淺筋膜可分為兩層。淺層稱為Camper 筋膜,主要由脂肪組織構成,厚度因人的胖瘦而異, 向下與股部淺筋膜相延續;深層稱為Scarpa筋膜, 由富有彈性纖維的膜樣組織構成。在中線處與腹 白線相遇,向下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約一橫指處附 著于股部的闊筋膜,但在恥骨聯合至恥骨結節之 間不附著,向內下與會陰淺筋膜(Colles筋膜)相 延續。這層結構使腹壁淺筋膜深面與會陰淺間隙 相通,當尿道球部損傷時,尿液可以通過此間隙 向上擴散。 3. 深筋膜腹前外側壁的深筋膜與此部位分 層的扁肌相適應,也分為若干層覆蓋于相應肌肉 的表面或填充于相鄰的兩層肌肉之間,并襯于* 內層肌肉的內面。 4. 肌層腹前外側壁肌層由5組肌肉組織構 成。其前部為縱行的腹直肌、錐狀肌,外側部為3 層斜行和橫行的扁肌,即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 腹橫肌(圖1-4 )。3層肌肉交織排列,增加了腹 壁的強度。 (1)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腹壁 前正中線兩側,腹直肌鞘內,為上寬下窄的長帶 狀肌。起自恥骨嵴和恥骨聯合,止于劍突和第5~7 肋軟骨前面。兩側直肌由白線相隔,被3~4個 腱劃分為4~5個肌腹,是機體發育過程中肌節 愈合的遺痕。腱劃結構與腹直肌前鞘愈合緊密, 剝離困難,但不與腹直肌后鞘粘連。 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由腹 部3層扁肌的腱膜包被腹直肌而形成,其中腹內 斜肌腱膜分為前、后兩部分,分別包被于腹直肌 的前后面,即前部與腹外斜肌腱膜構成腹直肌前 鞘,后部與腹橫肌腱膜構成腹直肌后鞘,在后部, 還有腹橫肌的部分肌纖維參與。但后層并不完整, 在臍下4~5cm處缺如,3層腹部扁肌的腱膜均 從腹直肌前面跨過參與腹直肌前鞘的構成,在腹 直肌后形成一個弧狀游離緣,稱為弓狀線(arcuate line,或稱半環線)。弓狀線以下部分腹直肌后面 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見圖1-5。 圖1-5腹直肌鞘解剖 白線(linea alba):是兩側腹直肌鞘纖維在 腹部正中線處互相交織形成,通常組織堅實。白 線中部為臍環。臍以上的白線寬約1cm,臍以下 白線因兩側腹直肌相互靠攏而變窄。白線疝大多 數發生在臍水平以上。 半月線(linea semilunaris,或稱為 Spiegelian 線):是腹直肌前后鞘在腹直肌外緣的融合處 形成的半月形凸向外側的弧形線。該部位是腹 壁的又一薄弱區域,可發生半月線疝(又稱為 Spiegelian疝),是一種少見的腹壁疝。 (2)錐狀肌:錐狀肌呈三角形。起自恥骨聯 合前方韌帶的基底,在恥骨聯合上方2~3cm處 附著于腹白線。約10%的人群錐狀肌缺失,但并 不會帶來任何功能性的問題。 (3 )腹夕卜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 nis):為3塊扁肌中*大和*表淺的肌組織。通常 以8個肌齒起自下8肋骨外面,纖維方向由外上斜 向內下,在髂前上棘與臍連線附近移行為腱膜,其 在腹直肌外側參與腹直肌前鞘的構成。腱膜向下走 行參與構成腹股溝管的前壁,并在恥骨結節的外上 方形成一個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溝管淺環。 (4 )腹內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為位于3層扁肌中間的一層。肌纖維起自 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3、髂嵴前2/3及胸腰筋膜, 肌纖維斜向內上,行至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腱膜, 參與腹直肌鞘的構成。腹內斜肌下部肌纖維接近 水平,行向前下,越過精索(女性為子宮圓韌帶) 的前面,延續為腱膜,與腹橫肌腱膜匯合形成腹 股溝鐮(inguinal falx,或稱為聯合腱)。 (5 )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為 3 層扁肌*深一層。肌纖維起自下6肋軟骨的內面、 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3。纖維橫 行向前,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腱膜,參與腹 直肌后鞘的構成。 5. 腹橫筋膜(transversefascia) 為腹壁深筋 膜的*內層,是腹內筋膜襯于腹橫肌深面的部分, 向上與膈下筋膜相續,后方連接于髂腰筋膜,向 下附著于髂嵴內緣及腹股溝韌帶,腹橫筋膜在上 腹部較薄弱,向下逐漸增厚,在腹股溝韌帶中點 上方隨精索突出形成內環(深環),內環口是腹 股溝疝形成的重要解剖因素。 6. 腹膜前筋膜(preperitonealfascia) 腹膜前 間隙是指腹橫筋膜與腹膜之間的間隙,隨著腔鏡 技術在疝與腹壁外科的應用,目前對腹膜前間隙 及其中的腹膜前筋膜的認識已越來越清晰。腹膜 前筋膜為位于壁腹膜與腹橫筋膜之間的一種膜樣 結構,可分為膜層(前葉)與網狀層(后葉)兩層, 兩層之間存在一定量的腹膜外脂肪。在腹橫筋膜 與腹膜前筋膜膜層之間存在疏松平面,延伸至腹 股溝區的疏松平面有腹壁下血管通過。 7. 壁腹膜腹膜是一層覆蓋于腹、盆壁的內 面和臟器表面的漿膜,薄而透明,光滑且有光澤。依其覆蓋的部位不同,分為壁腹膜和臟腹膜。前 者被覆于腹壁、盆壁與膈肌下方,后者包被臟器, 形成臟器的漿膜,二者間互相延續。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臟層與壁層之間的不規則腔隙,稱為 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 )。男性的腹膜腔是完全 封閉的,女性由于輸卵管開口于腹膜腔,因而可 通過輸卵管、子宮、陰道與外界相通。壁腹膜的 移動性相對較大,腹腔內臟器、組織可經腹壁的 缺損或薄弱處向外突出,突出的壁腹膜可形成袋 狀結構,稱為疝囊。 腹前外側壁下部從腹腔內面觀可見5條向臍 部集中的縱行皺襞,它們是位于正中的臍正中襞 (median umbilical fold),位于臍正中襞兩側成對 的臍內側襞(medial umbilical fold),以及*外側的一對臍外側襞(lateral umbilical fold)。臍正中襞是胚胎時期臍管閉鎖形成的臍正中韌帶,其表面 覆以腹膜而形成。臍內側襞內包含有閉鎖的臍動脈 的遠側段。臍外側襞內包含腹壁下動脈,故又名腹 壁下動脈襞。5條皺襞在膀胱上方和腹股溝韌帶上 方形成3對淺凹,由內側向外側依次是膀胱上窩、 腹股溝內側窩和腹股溝外側窩。腹股溝內側窩和腹 股溝三角(海氏三角)位置相當,與腹股溝管淺環 相對,腹股溝外側窩與腹股溝管深環相對。此外, 在腹股溝內側窩相對應的腹股溝韌帶下方還有一個 淺凹,稱為股窩,由腹膜覆蓋股環而成。 第二節 腹前外側壁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一、腹前外側壁血管及淋巴管 腹前外側壁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可分為淺 組和深組。淺組主要在Camper筋膜和Scarpa筋 膜層間通行,深組在肌筋膜間隙及腹膜前間隙中 通行,見圖1-6。 圖1-6 腹前外側壁的淺組血管 1. 淺動脈腹外側壁有來自兩側5對肋間后 動脈、肋下動脈和4對腰動脈的細小分支分布;腹 前壁正中線附近有來自腹壁上動脈和腹壁下動脈 的分支分布;腹前壁下半部有壁淺動脈(superficial epigastric artery )和旋髂淺動脈(superficial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分支分布。兩條淺動脈均起自股 動脈,前者上行越過腹股溝韌帶走向臍部,后者 分布于髂前上棘附近。由于這些淺動脈行走于淺 筋膜的淺、深層之間,故在此處切取帶血管蒂皮 瓣時,應保留足夠的淺筋膜組織。 2. 淺靜脈腹前外側壁的淺靜脈十分豐富, 互相吻合成網,臍區*發達。臍以上的淺靜脈經 腹外側部的胸壁靜脈匯人胸外側靜脈,再匯人腋 靜脈。臍以下的淺靜脈經腹壁淺靜脈和旋髂淺靜 脈匯人大隱靜脈,回流至股靜脈,從而溝通了上、 下腔靜脈系的血液。臍區的淺靜脈與深部的腹壁 上、下靜脈之間同樣存在溝通。所以當門靜脈高 壓時,門靜脈的血液可經過臍周的靜脈網回流, 致使臍周靜脈曲張。 3. 淺淋巴管臍以上的淺淋巴管主要回流至 腋窩淋巴結,臍以下的淺淋巴管主要回流至腹股 溝淺淋巴結,另外,肝的淋巴管可沿肝圓韌帶至臍。 4. 深動脈腹前外側壁的深動脈主要由包 括腹壁上動脈、腹壁下動脈、旋髂深動脈、穿行 于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的下5對肋間后動脈與 肋下動脈及4對腰動脈分布。其中,腹壁上動脈(superior epigastric artery )為胸廓內動脈的終支 之一,走行于腹直肌及腹直肌后鞘之間,分支供 給腹直肌,并向前穿過腹直肌及前鞘至腹前壁皮 下;腹壁下動脈(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起自髂 外動脈,走行于腹膜前間隙,經深環的內側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