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神秘的地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6066
- 條形碼:9787568086066 ; 978-7-5680-860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神秘的地球 本書特色
★分陸地、海洋、大氣三個專題介紹地球知識,通過嚴謹專業的內容和極具人文情懷的視角,帶領孩子深入了解地球、關愛地球、保護地球! ★精裝全彩印刷高品質科普圖文書,大開本設計,為孩子營造開闊的閱讀視野,180度平攤,放開雙手全身心投入到紙上地球之旅中。 ★精美圖片震撼呈現地球之美之壯觀,給孩子帶來獨特審美體驗的同時,讓孩子感受地球的壯闊與魅力,激發孩子熱愛自然之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認真嚴肅的科普,觸達底層科學邏輯,通過思維導圖、時間軸、家族樹等工具讓知識圖片化、系統化,輕松GET硬核知識,科學有趣好玩,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介紹地球景觀及其構造力量,更呈現地球上萬物生靈的生存境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孩子的人文精神和環保意識。 可以翻閱的紀錄片:我眼里的動物、地球、宇宙從未如此迷人!打開萬物探索家,和孩子一起共享愜意的親子閱讀時光!
神秘的地球 內容簡介
地球是如何起源的?火山爆發和地震是如何發生的?、海水為什么是咸的?氣候變化是什么?你是否了解這些與我們當前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你是否真正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 本書是適合青少年和成人學習地球知識的推薦百科全書。本書為全彩印刷,從陸地、海洋和大氣3大板塊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地球的各種風景地貌和組成地球的自然體系。地球上有著各種各樣的陸地和海洋景觀,從冰冷的極地苔原到茂盛的熱帶雨林,從耀眼的白色沙灘到世界大洋底部神秘的海溝。在書中你可以探索非洲熱帶雨林和亞馬遜盆地,也可以領略到泰加森林和冰凍的西伯利亞荒原,甚至是幾乎遍布各大洲的無垠荒漠。本書不僅注重系統化的知識介紹,更有大量精美的圖片,可以讓你漲知識的同時,領略光輝壯麗的地球風貌。這是一本適合青少年培養科學素養的理想之書,也是的全方位介紹地球百科知識的精美圖文書,適合親子共讀。
神秘的地球 目錄
陸地................................................................8
地球的起源..........................................................10
地球的結構..........................................................12
板塊運動..............................................................14
火山....................................................................18
火山特征和地熱特征.............................................22
地震....................................................................24
山脈....................................................................26
島嶼....................................................................28
河流....................................................................30
峽谷....................................................................32
瀑布....................................................................34
河流三角洲..........................................................36
入海河口..............................................................38
冰期...................................................................40
冰川和冰帽..........................................................42
冰蓋...................................................................44
冰川地貌..............................................................46
湖泊....................................................................48
內陸海.................................................................52
地下水和含水層....................................................54
巖石、礦物和寶石................................................56
金屬....................................................................58
碳氫化合物..........................................................60
土壤....................................................................62
喀斯特地貌..........................................................64
洞穴....................................................................66
滑坡和雪崩..........................................................68
海岸地貌..............................................................70
海灘....................................................................72
沙漠....................................................................74
平原....................................................................76
濕地....................................................................78
極地....................................................................80
海洋...............................................................82
海洋....................................................................84
為什么海水是咸的................................................86
海平面.................................................................88
潮汐...................................................................90
海洋環境分帶.......................................................92
大陸架................................................................94
深海平原..............................................................96
海山...................................................................98
熱液噴口............................................................100
海底擴張............................................................102
海溝..................................................................104
科里奧利效應.....................................................106
洋流..................................................................108
海洋輸送帶........................................................110
上升流...............................................................112
海洋熱量和營養物質輸送....................................114
海洋碳循環........................................................116
波浪..................................................................118
海嘯..................................................................120
珊瑚礁...............................................................122
峽灣..................................................................124
海冰..................................................................126
大氣.............................................................128
大氣層...............................................................130
對流層...............................................................132
平流層...............................................................134
臭氧層...............................................................136
中間層、熱層和外逸層........................................138
均質層、非均質層和電離層.................................140
氣候..................................................................142
氣候帶...............................................................144
水循環...............................................................146
云......................................................................148
降水..................................................................150
全球降水模式.....................................................152
風暴..................................................................154
雷暴..................................................................156
氣旋..................................................................158
干旱..................................................................160
洪水..................................................................162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164
季節..................................................................166
風......................................................................168
大氣環流:三圈環流模式....................................170
季風..................................................................172
急流..................................................................174
極渦..................................................................176
地磁場...............................................................178
極光..................................................................180
氣候變化............................................................182
延伸閱讀.......................................................188
圖片來源.......................................................189
神秘的地球 節選
地球的起源 約在45億年前,經過一個名為吸積的過程,一團由宇宙塵埃組成的太陽星云組成了地球。 在46億年前的某個時刻,靜電現象使塵埃顆粒開始相互黏附,形成微粒這樣的微小物體。隨著這些微粒質量的增長,引力使它們與其他微粒聚集在一起,形成鵝卵石大小的石塊,這些鵝卵石大小的石塊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石塊,后續過程以此類推。*終,這種增長使直徑1~10千米的微小行星得以形成,即星子。 星子相撞形成了更大的天體,其中的一個在體積上比其他星子更具優勢,*終成為地球。在1.2億~1.5億年的時間里,新生的地球受到了更多星子的撞擊,逐漸變得越來越大。 隨著地球的增長,它的引力變得更強,將更多的物質據為己有,并且將已經被吸引的物質壓縮得更為緊密。壓縮的過程使物質發熱。在包括鈾等元素的放射性、與彗星和小行星的碰撞等過程的作用下,地球的溫度越來越高,以至于其大部分組成物質熔化,地球本質上就成了一個漂浮在太空中的熔巖球。這個過程導致地球組成部分“排序”,密度較小的硅酸鹽物質上升并*終冷卻形成巖石的表面或地殼,而密度較大的金屬(主要是鐵和鎳)下沉形成了地球的核心。密度介于兩者之間的物質或多或少保持熔融狀態,形成中間層,稱為地幔。 引力把地球拉成了一個大致的球形。然而,自轉使得地球在赤道處略微隆起,形成了所謂的扁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約21千米,即0.3%。) 大約45億年前,地球已經增大到其引力場強到足以將氣體原子吸附于其上,大氣層因此開始形成(見第130頁)。大約在這個時候,地球被一顆火星大小的原行星撞擊,這顆原行星被稱為忒伊亞,它的金屬內核與地球的金屬內核融合在一起。這次撞擊產生了大量的碎片,*終合并形成月球,同時釋放出大量的熱量。 在幾百萬年的時間里,彗星和小行星的進一步撞擊使地球表面形成積水,同時也使地殼中產生金屬和其他重元素的沉淀。 超大陸 自大約35億年前到30億年前板塊移動始,超大陸每5億到6億年就會形成和分裂一次。距今*近的超大陸,被稱為泛大陸,形成于大約3億年前,似乎包括所有陸殼的90%。泛大陸被全球性海洋泛大洋所環繞。 泛大陸在大約2.15億年前開始分裂。從大約2億年前開始,它慢慢分裂成兩個非常大的大陸:北部的勞亞古大陸(包括現在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和南部的岡瓦納古大陸(如今南半球的大陸,以及南亞次大陸)。這兩個大陸被一個叫做特提斯海分開,特提斯海殘余的部分成了現在的地中海。 在泛大陸出現之前,羅迪尼亞超大陸被認為是在13億年前到9億年前聚合形成的超大陸。羅迪尼亞超大陸持續存在了大約4億年,在大約7.6億年前分裂。環繞羅迪尼亞超大陸的全球性海洋被稱為米洛維亞洋。(近期,科學家提出曾短暫存在過一個超大陸,即潘諾西亞大陸,據說它形成于6億年前,分裂于5.5億年前,不過,這個提法仍然存在爭議。) 繼續向前追溯,超大陸存在的證據變得難以解釋起來;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曾有一塊聚合的超大陸,它有很多名字,包括努納大陸、妮娜大陸等。這塊超大陸是在15億年前到12億年前分裂的。 在此之前,凱諾蘭大陸被認為存在于25億年前左右,其前身是烏爾大陸,存在于30億年前左右。目前理論上公認*古老的超大陸是瓦巴拉大陸,被認為存在于大約35億年前。 按照這個周期向前推進,科學家推測,大約5000萬到2億年后,太平洋將會閉合,北美洲和亞洲聚合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稱為阿美西亞大陸。在這種情況下,大西洋將擴張成一個新的全球性海洋。 超大陸的聚合和分裂對海平面和海洋環流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而海洋環流模式又反過來影響了全球氣候。例如,當泛大陸分裂成岡瓦納古大陸和勞亞古大陸時,特提斯海的形成意味著赤道流可能變成環球洋流。隨著赤道表面水體環球流動,水流逐漸升溫,其中一些溫暖的水流似乎已經流向兩極:北極和南極的表面水溫達到或超過10℃,因此兩極地區的溫度足以讓森林得以形成。 同樣地,岡瓦納古大陸分裂時,南極大陸向南移動并在南極聚合,澳大利亞和南美洲向北移動,一個新的環球航道在南極周圍形成,將南大洋與北方較溫暖的海水隔離開來。大約在同一時間,赤道流系統被阻斷,這意味著赤道水域受熱減少,高緯度水域逐漸冷卻,南極洲開始形成冰帽。 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在地球生命系統的維持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調節熱量和氣候,釋放氧氣,并為數十億人提供食物。 大約71% 的地球表面被海洋覆蓋,海洋面積約為3.62億平方千米。海洋水量占地球水量的97% ,即平均深度約3700米的約13.5億立方千米水。全球海水的總質量約為1.4×1018噸,約占地球總質量的0.023%。 大約67%的地球表面被200多米深的水所覆蓋,近一半的海水在3000米深度以下。 雖然嚴格來講,地球上只有一個海洋,包圍著整個地球,但地理學家把它分為五個主要的大洋,它們的邊界主要由分隔開它們的大陸界定。五大洋按面積大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和北冰洋。海是部分或全部被陸地包圍的比洋小的水體。 海洋中的水并非均勻地分布在地球上:北半球有61%的表面被海洋覆蓋,而南半球有81%的表面被海洋覆蓋。 顏色是海洋的一個關鍵特征:海洋的藍色色調是可見光譜的紅色一端被海水吸收,而光譜的藍色一端穿過海水的結果。由于光線的反射,海水中的有機顆粒和無機顆粒可以改變水體的色調,使水體看上去偏綠。 人們對全球海洋的起源,包括它*初形成的時間,都知之甚少。人們認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的水*初都存在于組合在一起形成地球的太空巖石中。這些水以水蒸氣的形式從熔巖中逸出,這個過程被稱為放氣。然后,大約40億年前,當地球表面冷卻到100℃以下時,水蒸氣開始凝結成雨水,然后匯入低洼處形成原始海洋。 海洋的形成可能是地球生命出現的原因。大約33億年前的前寒武紀時期的藍細菌化石表明,當時地球上已經存在液態水。 海平面 全球海洋相對于陸地的高度不是靜止不變的,在短期的時間尺度和長期的地質時間尺度上均有變化。 由于海洋在不斷地運動,它相對于陸地的高度也在不斷地變化。影響海平面的因素很多,包括潮汐、風、洋流、氣壓、重力以及水的溫度和鹽度等,使海平面難以精確測定。因此,我們主要討論特定地理位置的平均海平面。 平均海平面一般是通過選擇一個地點,在19年期間每小時測量一次海平面,然后取測量值的平均值來確定的。這樣就可以考慮到波浪和潮汐引起的海平面波動,以及默冬章(19個回歸年的時間長度與235個朔望月幾乎一致)影響下海平面的較長期變化。如今,衛星高度計被用來精確測量海平面。 由于海平面是相對于鄰近陸地測量的,陸地高度本身的變化也會產生影響。例如,冰蓋的重量可以迫使陸地下沉。當冰蓋融化時,陸地緩慢反彈,有時上升超過100米,這種現象被稱為地殼均衡回彈。 海平面在地質時間尺度上變化很大。在氣候更為寒冷的時期,大量的水被凍結成冰川和巨大的冰原,導致海平面大大降低。例如,大約18000年前,地球處于末次冰盛期,平均海平面比現在低100米。當時,北美洲和亞洲之間的大陸架可能已經露出水面,人們認為大陸架在兩個大陸之間形成了一座陸橋,人類可以利用這座橋梁從西伯利亞遷移到現在的阿拉斯加,成為北美洲的**批定居者。 從那時起,隨著氣候變暖,海平面一直在上升——*初是自然變暖,*近則是由于人類活動。至少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約1.8毫米。冰川和冰蓋融化,水域隨著氣候變暖擴張,以及為農業和其他用途開采地下水,都在海平面上升中發揮了作用。 大氣 我們周圍的大氣并非肉眼可見的,但是,沒有周圍的大氣,地球將變成一個與現在的地球完全不同的地方。地球周圍相對較薄的氣體覆蓋層被稱為大氣層。大氣層從地表延伸到約10000千米的高空,在幾個方面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提供支撐:大氣形成一層隔熱層,幫助地球保持溫暖,同時防止晝夜溫度出現極端差異;大氣保護我們免受太陽產生的大多數破壞性紫外線輻射;大氣中包含我們呼吸的氧氣和植物生長所需的二氧化碳。大氣也是天氣出現變化的地方,在水循環和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規模的大氣運動在全球熱量循環中起著中心作用,并*終決定了任意特定地區的氣候。從地球表面看,大氣層可能看起來非常巨大,人類能夠對其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然而,人類活動已經對大氣層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燃燒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正在使地球變暖,全球氣候模式發生變化,同時工業污染破壞了具有保護作用的臭氧層。 氣候 某一特定地區的大氣條件決定了該地區的氣候,即該地區的平均天氣狀態,從而塑造了全球動植物群落。氣候與天氣是不同的。天氣是我們在短期內所經歷的,氣候是一個地區長期經歷的。兩者之間的差異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氣候是你所期望的狀態,天氣是你所看到的狀態。” 氣候往往被描述為天氣的平均狀態,但它其實遠不止于此。氣候包括平均天氣狀態以及各種與天氣有關的現象的極端范圍、變化和頻率,這些現象需長期觀測,觀測時長從幾個月到幾百萬年不等。在討論現代氣候時,通常以30年的時間段為對象——這個時間段足以過濾掉逐年變化和異常現象,也可以辨別出較長時間段的氣候趨勢。通常觀測的氣象變量包括溫度、濕度、氣壓、風和降水等。 氣候通常會在相對較大的時間尺度上發生變化——幾千年到幾十萬年,但是由于洋流或火山活動的變化,氣候變化會加快。其中一些變化發生在有規律的周期中,例如,受太陽輻射或地球軌道形狀的改變驅動的變化。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候變化相對較快,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積聚(見第182頁)。 一個特定地點的氣候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包括緯度、當地地形和植被覆蓋、海拔、水陸比例、與大型水體的距離及水體的溫度。緯度是一個因素,因為它影響到太陽光照射地球的角度,而這又反過來影響到太陽輻射的強度,從而影響到當地的溫度。風和溫度在-80℃、-50℃、-20℃、25℃、50℃的洋流也對一個地區的氣候有重要影響,因為它們輸送熱量和水分,而且往往是風暴的前驅。 氣候帶 地球可以根據地方氣候的性質劃分成不同的區域。 世界上*常用的氣候帶分類法是由德國氣候學家和業余植物學家柯本(1846—1940)提出的。根據植被類型、降水量和溫度的組合,柯本系統將全球劃分為五個主要氣候帶。這五個氣候帶分別對應大寫字母A到E,并根據溫度、降水量和降水季節被分為幾個亞類。例如,Af表示熱帶雨林氣候,Dwa表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干燥,夏季炎熱。 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同的氣候帶位于特定的緯度帶,在大陸上位置相似。唯一的例外是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在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不存在,因為那里沒有足夠大的大陸板塊形成大陸性氣候。 熱帶氣候(A):溫度很高,但并不極端,通常在25℃~35℃,季節變化很小;月平均溫度為18℃或更高。晝夜長短也沒有什么變化。熱帶的降水量通常很大,濕度也很大。該氣候類型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干旱氣候(B):年降水量偏低。分為熱沙漠氣候、冷沙漠氣候、熱半干旱草原氣候和冷半干旱草原氣候。頻繁出現的霧也是該氣候帶的特征之一。 溫帶氣候(C):一般氣候溫和,夏季炎熱,冬季涼爽。在該氣候帶可體驗四個不同的季節。*冷月的平均溫度在0℃~18℃,至少一個月的平均溫度在10℃以上。根據降水模式(干燥的冬季或夏季,或所有季節的顯著降水)和夏季溫度(炎熱、溫暖或涼爽)進行亞類劃分。 大陸性氣候(D):夏季熱,冬季冷。至少有一個月的平均溫度低于0℃,至少有一個月的平均溫度高于10℃。顧名思義,這類氣候通常出現在大陸的內部。由于南半球中緯度地區陸塊較小,它們在南半球很少見。亞類在溫帶、亞寒帶基礎上再劃分。 寒帶氣候(E):極度寒冷,月平均溫度從未超過10℃。分為苔原氣候(月平均溫度在0℃~10℃)和冰蓋氣候(月平均溫度從未超過0℃)。
神秘的地球 作者簡介
喬迪·托爾(Geordie Torr),英國知名的暢銷書作家,曾任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地理》(Geographical)雜志以及《澳大利亞地理》(Australian Geographic)雜志的編輯,同時也是一名知名的攝影師。曾就讀于悉尼大學和詹姆斯庫克大學。曾出版過很多關于地理與旅游的圖書和文章,廣受讀者好評。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