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3384
- 條形碼:9787030713384 ; 978-7-03-07133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可為從事海洋資源綜合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員、相關學者、管理者等提供參考。
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在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審議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等,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了靠前的高度。自然海岸受陸海相互作用,它既是陸與海的重要生態屏障,又是人類生存的自然資源聚集區,具有非常高的生態價值和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那么,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管理機制,則是本書主要的研究內容。為了構建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本書首先定義了自然海岸和自然海岸資源,劃分類別,并針對不同類別進行現狀統計分析。然后,本書對現有體制下對自然海岸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相關制度開展了研究。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實施自然海岸資源分級保護與適宜性分析,建立了分級管理制度,構建了自然海岸資源賬戶,并*終形成了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為了更有效的實施自然海岸資源的分級管理制度,本書給出了符合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的相關措施。如,自然海岸資源整治與修復體系建設、自然海岸資源管控系統建設、基于決策驅動力的海岸線空間格局動態變化研究、"藍色小鎮"建設方案等。在本書*后還進行了大連市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應用示范。
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研究 目錄
前言
第1章 自然海岸資源概論 1
1.1 相關方針政策 1
1.2 基礎理論 4
1.3 自然海岸定義及分類 6
1.4 海岸資源定義及分類 12
1.5 海岸人類經濟活動分類 16
1.6 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的研究意義 17
第2章 海岸資源保護與利用現狀 21
2.1 海岸資源利用現狀 21
2.1.1 數據提取方法 21
2.1.2 海岸資源利用現狀基本情況 23
2.1.3 海岸利用現狀評價 30
2.1.4 海岸使用管理制度 76
2.2 海岸現行保護制度體系 81
2.2.1 海洋生態紅線 81
2.2.2 海洋自然保護區 81
2.2.3 國家*海洋公園(海洋特別保護區) 82
2.2.4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 83
2.2.5 “三線一單”制度 83
2.2.6 海岸建筑后退線制度 84
第3章 我國海岸資源管理體系建設研究 87
3.1 管理范圍 87
3.2 基本原則 88
3.3 機構設立 89
3.4 法律執行 89
3.5 配套制度建設 91
3.5.1 海岸線監測與監管制度建設 91
3.5.2 海岸資源分類管理制度建設 102
3.5.3 我國海岸線使用審批制度建設 113
3.6 海岸資源管理系統建設 117
3.6.1 系統概述 117
3.6.2 系統設計目標 118
3.6.3 系統設計原則 118
3.6.4 需求分析 119
3.6.5 主要界面及其功能簡介 120
第4章 自然海岸資源保護制度建設研究 123
4.1 自然海岸資源保護適宜性評價 123
4.1.1 自然海岸資源保護適宜性 123
4.1.2 指標評價標準及原則 124
4.1.3 自然海岸保護適宜性綜合評價模型 129
4.2 構建自然海岸資源賬戶管理體系 129
4.2.1 自然海岸資源賬戶構建 130
4.2.2 自然岸線資源物質量核算方法 130
4.2.3 自然岸線資源價值量核算方法 131
4.3 自然海岸資源分級保護管理 133
4.3.1 監測方法及內容 133
4.3.2 監管措施 134
4.4 自然海岸資源整治與修復 135
4.4.1 修復重點和目標 135
4.4.2 修復原則 135
4.4.3 技術依據 136
4.4.4 修復海岸類型 136
4.4.5 生態損害評估 137
4.4.6 效果后評估 147
第5章 大連市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應用示范 149
5.1 大連市海岸概況 149
5.1.1 地理概況與區位條件 149
5.1.2 海域自然環境與資源情況 150
5.1.3 海洋生態環境情況 156
5.1.4 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158
5.2 大連市海岸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59
5.2.1 海岸資源管控范圍 159
5.2.2 大連市海岸基本情況 159
5.2.3 陸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60
5.2.4 海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61
5.3 大連市基準岸線劃定及現狀分析 162
5.3.1 基準岸線劃定 162
5.3.2 海岸線使用現狀分析 163
5.4 大連市基準岸線保護適宜性評價 165
5.5 大連市基準自然岸線資源物質量核算 166
5.6 大連市基準自然岸線資源價值量核算 167
5.6.1 基準自然岸線資源基準測值 167
5.6.2 基準自然岸線資源價值量核算 170
5.7 大連市海岸資源管理建議 171
5.7.1 海岸線使用審批管理的建議 171
5.7.2 陸海資源使用管理的建議 172
5.7.3 項目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的建議 172
5.7.4 海岸資源有償使用管理的建議 173
5.7.5 整治修復與生態損害賠償管理的建議 174
第6章 環渤!八{色經濟區2.0”示范區建設方案研究 175
6.1 “藍色經濟區1.0”內涵 175
6.2 我國“藍色經濟區1.0”實踐 175
6.2.1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1.0” 175
6.2.2 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1.0 176
6.3 新形勢下“藍色經濟區2.0”的內涵 177
6.3.1 “一帶一路”(國家*頂層合作倡議)的內涵 177
6.3.2 “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內涵 178
6.3.3 “藍色經濟區2.0”的內涵 178
6.4 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基本情況 179
6.5 環渤!八{色經濟區2.0”示范區選劃體系 181
6.5.1 示范區類型 181
6.5.2 選劃指標體系 182
6.5.3 選劃方法 183
6.6 環渤海“藍色經濟區2.0”示范區發展指標核算體系 184
第7章 臺州市海岸建筑后退線建設方案研究 188
7.1 建立海岸建筑后退線的目的 188
7.2 海岸建筑后退線的確定因素 189
7.3 海岸建筑后退距離確定方法 191
7.4 臺州市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192
7.5 臺州市海岸使用現狀基本情況 192
7.5.1 海岸使用情況 192
7.5.2 岸線使用情況 193
7.6 臺州市海岸建筑后退線建設方案 193
參考文獻 195
附錄 198
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研究 節選
第1章 自然海岸資源概論 1.1 相關方針政策 1.《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本書的指導意義 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增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指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征,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確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權邊界模糊等問題。 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著力解決因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的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占用過多、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 構建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著力解決空間性規劃重疊沖突、部門職責交叉重復、地方規劃朝令夕改等問題。 構建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著力解決資源使用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 構建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偏低、生產開發成本低于社會成本、保護生態得不到合理回報等問題。 構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污染防治能力弱、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違法成本過低等問題。 構建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著力解決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發育滯后、社會參與度不高等問題。 構建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著力解決發展績效評價不全面、責任落實不到位、損害責任追究缺失等問題。”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指導思想為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總體目標為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研究明確了研究目標。在此基礎上,本書確定了管控長效機制的技術路線和實現路徑[1]。本書在如何構建合理、科學的長效管控機制和建立自然海岸資源管控績效考核方面都有體現。 2.《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對本書的指導意義 2015年7月16日,國家海洋局印發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年)!逗Q笊鷳B文明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十大任務,包括強化規劃引導和約束、實施總量控制和紅線管控、深化資源科學配置與管理、嚴格海洋環境監管與污染防治、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增強海洋監督執法、施行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人才建設和強化宣傳教育與公眾參與。 為推動工作任務的深入實施,《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了四個方面共二十項重大工程項目。著重利用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多種手段改善16個污染嚴重的重點海灣和50個沿海城市毗鄰重點小海灣的生態環境質量。通過人工補砂、植被固沙、退養還灘(濕)等手段,修復受損岸灘,打造公眾親水岸線。在南方種植紅樹林,在北方種植檉柳、蘆葦、堿蓬,有效恢復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采取制定海島保護名錄、實施物種登記、開展整治修復等手段保護修復海島。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著眼于建立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體系,堅持“問題導向、需求牽引”“海陸統籌、區域聯動”的原則,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為主線,以制度體系和能力建設為重點,以重大項目和工程為抓手,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完善,使海洋管理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取得重大進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在“十三五”期間有較大水平的提高。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貫徹落實。它提出的“十大任務、四個方面、二十項重大工程”為本書從理論到實踐指明了方向,在管理機制構建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利于本書更切實地將自然海岸資源管控長效機制落到實處,并進行實踐、論證和檢驗,為管理部門在自然海岸資源管控提供具有科學性、客觀性和實用性的技術支撐。 本書中建立的自然海岸資源整治與修復體系建設、長期監測制度及監視監測體系和資源賬戶構建等方面均本著堅持“問題導向、需求牽引”“海陸統籌、區域聯動”的原則,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為主線,以制度體系和能力建設為重點,構建管理體系和制度框架,有利于制度的具體落地。 3.《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對本書的指導意義 2017年7月31日,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通知》和國務院《關于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優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實現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岸線格局,國家海洋局制定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它確定了我國大陸海岸線的保護、利用與整治修復均屬于該辦法的管理范圍內,清楚地界定了自然岸線、人工岸線和整治修復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態特征和生態功能的海岸線三大類海岸線。其中定義了自然岸線是指由海陸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線,包括砂質岸線、淤泥質岸線、基巖岸線、生物岸線等原生岸線!逗0毒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中對自然岸線的界定和分類,為本書中自然海岸的分類和定義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辦法規定了海岸線的保護和利用實施分類管理制度。按照保護級別將海岸線分為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三個類別。自然形態保持完好、生態功能與資源價值顯著的自然岸線應劃為嚴格保護岸線;自然形態保持基本完整、生態功能與資源價值較好、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的海岸線應劃為限制開發岸線;人工化程度較高、海岸防護與開發利用條件較好的海岸線應劃為優化利用岸線。 保護級別的界定為本書研究的自然海岸資源分級管理制度建設奠定了扎實基礎。以此,本書針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中的嚴格保護岸段進行了保護適宜性評價和分析,并對嚴格保護岸段進行了細化分級,提出了不同級別的管理機制。《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提出,自然岸線保護納入沿海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本書構建了自然海岸資源的管理績效機制,通過建立自然海岸資源管理賬戶和管控指標體系實施自然海岸資源量化目標管理,制定統一計量標準,確定綜合管理目標等手段來對自然海岸資源進行量化目標績效考核。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中還提出了需對海岸線進行整治修復,建立全國海岸線整治修復項目庫,地方政府提出項目清單,納入全國海岸線整治修復項目庫。海岸線整治修復項目重點安排沙灘修復養護、近岸構筑物清理與清淤疏浚整治、濱海濕地植被種植與恢復、海岸生態廊道建設等工程。 1.2 基礎理論 1.自然資源價值理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解決自然資源價值問題的堅實理論基礎和重要理論依據,自然資源價值理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認識的重要途徑。自然資源的價值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決定:**,在自然資源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伴隨著人類勞動的大量投入,使整個現存的自然資源都表現為直接生產和再生產的勞動產品,它們參與流通與交換,因而具有價值。第二,勞動創造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或衡量的。盡管自然資源的再生產有其自身獨*的規律性,但是自然資源價值量的大小仍然是由在自然資源再生產過程中人們所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第三,自然資源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力作用,能為人們所利用,以節約勞動、增加財富。第四,自然資源的價格是其價值的貨幣表現,并反映自然資源的供求關系,供求規律決定著自然資源價格變化趨勢。因此,作為人類勞動與自然生產結合的產物,自然資源也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統一體;自然資源的價值和一般商品價值是完全同質的,只是兩者在量的規定及表現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別。自然資源既有價值,也有交換價值,還有資產屬性。這種解釋不但不違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而且完全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一般原理和實質[1-10]。 以自然資源價值理論為理論基礎的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就是將自然資源作為生產資料構成的資產來進行管理。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基本要求表現為:**,確保國家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使國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在經濟上能得到充分的體現。第二,強調國有自然資源在再生產過程中實現自我積累和保值增值。第三,規范國有自然資源產權的流動,實現自然資源配置和利用的合理化。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11-18]。 3.高質量發展理論 高質量發展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經濟社會實踐規律的理論化和系統化。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指導的高質量發展,深入研究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實質和著力點,從外需拉動、資源推動、投入帶動、政策驅動等粗放型發展動力,升級為集約型發展創新驅動內生動力,以創新經濟的新動能引領高質量發展。堅持綠色發展方向,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以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 高質量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是以質量和效益為價值取向的發展。它是基于我國經濟發展新時代、新變化、新要求,對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原則遵循、目標追求作出的重大調整,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高度聚合,是創新成為**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它要求以質量為核心,堅持“質量**,效率優先”,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經濟調控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