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黃公望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928424
- 條形碼:9787547928424 ; 978-7-5479-284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公望研究 本書特色
★ 《富春山居圖》《九珠峰翠圖》《小中現大冊》……元代名家黃公望真跡與臨本全解讀 ★ 附錄傅申早年未刊黃公望研究資料珍貴影印手稿 ★16開大開本,涂層紙高清彩印;鎖線空背裝幀,180°可平攤閱讀
黃公望研究 內容簡介
元代黃公望是十四世紀以來*有影響力的中國山水畫家之一,也是傅申在中國古代書畫鑒定與研究領域的重要論題,其研究成果對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黃公望研究》一書即為傅申聚焦這一主題的重要著述結集,圍繞《富春山居圖》《九珠峰翠圖》等傳世名作,以及遺佚的《秋山圖》等畫作,對作品的真偽與鑒賞、收藏與流傳、臨仿與再現等問題,展開了深度探討,集中呈現了黃公望及其作品在中國畫史中的貢獻與地位。
黃公望研究 目錄
叢書總序
董巨派名筆——《富春山居圖》與《剩山圖》的原貌
兩卷《富春山居圖》的真偽——徐復觀教授“大疑案”一文的商
《剩山圖》與《富春山居圖》原貌
略論“踵論”——富春辯贅語
片面定案——為富春辯向讀者作一交待
《九珠峰翠》的鑒別與相關立軸——臺北故宮博物院唯一黃公望立軸真跡
王時敏等與消失的黃公望畫跡
佛利爾藏王翚《富春山居圖》的相關問題
附錄:傅申黃公望研究資料手稿
黃公望研究 節選
《九珠峰翠》與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由于黃公望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傳為他名下的作品數量極為可觀,但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只有為無用師所作的《富春山居圖》卷為筆者及中外學者所公認為真跡。 若將《富春山居圖》卷比起《九珠峰翠》來自然是精彩得多,不但用筆自由流動,而且墨色也富于濃淡變化。但是如果我們用這種眼光來鑒別,那往往對一個畫家的作品只能選取一兩幅真跡而已。因為一個畫家*成功、*好的作品總是少數,不會經常保持同一水準。何況二者質地不同,綾上的筆墨變化當然不能與紙素相比。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在不同之中看出他們之間的相同之處。 1.這兩幅畫的用筆都具有很濃重的書法的“寫”的方法,都有一種不拘的、自由的、簡率的、寫意的速寫趣味,但是又都是筆筆中鋒的。所以不但都是合于當時的時代趨向,而且也可以看出這兩畫的作畫態度是相同的,筆性是一樣的。 2.兩畫在結構上,對于水平線磯石和坡腳的處理方法是相同的。 3.兩畫都沒有比例特大的主樹,雜林都以兩筆鉤成樹干,且在姿態上都有左右倚仰或彎腰探水的變化。遠樹的直干橫點,以及在山間的排列和位置的選擇都出于同一匠心。 4.兩畫中的屋宇不但造型和結構都相同,其布置也都在山洼叢樹之中。二者的木橋也相近。 5.二者的主峰、平臺、山石,不但造型類似,且用筆相同,特別是主峰上那種圓潤、光直,向左、右下方快速駛去的披麻皴,在《富春山居圖》卷中可以找到許多神似之筆,顯示出是同一個人的運筆方法。水中的橫拖筆,遠山的用墨、染法以及造型也極為神似。 雖然二者形式上有不同:一為立軸,一為手卷;二者也有材料上的不同:一為花綾,一為紙素;但是經過仔細的領略體會,覺得二者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分別。在意境上,那種寂靜荒率的山林;在運筆上,那種活潑跳動而又不狂躁的線條韻律。越細心比較,就越能使人感到這是出于同一個有偉大修養和人格的畫家的心靈和手筆。
黃公望研究 作者簡介
傅申,海內外知名中國藝術史學者及中國書畫鑒定家。1936年生于上海,成長于中國臺灣,早年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從事書畫鑒定工作。后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求學博士學位。先后任美國耶魯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美國佛利爾賽克勒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部主任,歷時近20年。2004年回到中國臺灣,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在中國建立起結合東西方美術史研究及鑒定的學科基礎。有《書畫鑒定研究》《宋代文人書畫評鑒》《海外書跡研究》等著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