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國傳統康復技術(供康復治療類專業使用高等醫藥衛生院校創新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9200
- 條形碼:9787030729200 ; 978-7-03-07292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康復技術(供康復治療類專業使用高等醫藥衛生院校創新教材) 內容簡介
本教材在中醫基礎理論整體觀和辨證觀的基礎上,系統整理了中醫傳統康復技術體系,與現代康復醫學功能觀的互動和互補,有機融合了傳統康復與現代康復的優勢和特長。 教材內容分四個部分:中醫康復基礎、中醫康復評定、中醫康復技術、臨床應用。教材融入的中醫康復相關評定、中醫導引運動技術及中醫藝術作業技術等,拓寬了以往中醫傳統康復技術的領域,成為中醫現代康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教材可供康復治療類專業師生使用,以及從事中西醫結合康復臨床工作的人士使用。
中國傳統康復技術(供康復治療類專業使用高等醫藥衛生院校創新教材) 目錄
第1篇 中醫康復基礎
第1章 中醫傳統康復技術緒論1
第1節 中醫傳統康復技術1
第2節 傳統康復的現代發展2
第3節 中醫傳統康復技術展望5
第2章 中醫傳統康復基本理論7
第1節 陰陽7
第2節 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9
第3節 氣血津液19
第4節 體質22
第3章 經絡腧穴學概論25
第1節 經絡總論25
第2節 腧穴總論28
第3節 手三陰經及其常用腧穴34
第4節 手三陽經及其常用腧穴37
第5節 足三陽經及其常用腧穴40
第6節 足三陰經及其常用腧穴45
第7節 奇經八脈及其常用腧穴48
第8節 常用經外奇穴49
第2篇 中醫康復評定
第4章 傳統中醫康復評定52
第1節 四診辨證52
第2節 八綱辨證59
第3節 病因辨證60
第4節 臟腑辨證62
第5節 經絡辨證 65
第5章 現代中醫康復評定67
第1節 情緒評定67
第2節 體質狀態評定68
第3節 現代中醫四診技術74
第4節 形神狀態評定75
第3篇 中醫康復技術
第6章 推拿治療技術78
第1節 推拿概述78
第2節 成人推拿手法81
第3節 小兒推拿手法107
第7章 針刺技術126
第1節 毫針治療技術126
第2節 電針治療技術134
第3節 耳針治療技術135
第8章 艾灸治療技術146
第1節 灸法的材料及作用146
第2節 灸法的種類147
第3節 灸法的工作流程150
第4節 灸法的異常情況及處理151
第9章 中醫導引運動技術152
第1節 中醫導引運動技術概述152
第2節 八段錦153
第3節 易筋經155
第4節 六字訣159
第5節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162
第6節 五禽戲165
第7節 中醫站樁技術169
第10章 中醫藝術作業技術 172
第1節 中醫情志療法172
第2節 中醫音樂療法174
第3節 中醫香療178
第4節 中醫茶療182
第5節 中醫書道療法184
第11章 中醫食療技術 188
第1節 中醫食療概述188
第2節 中醫食療原則188
第3節 中醫食療應用190
第4節 常見中醫食療配方192
第12章 其他外治療法 195
第1節 拔罐技術195
第2節 熏蒸技術198
第3節 藥浴技術201
第4節 刮痧技術203
第5節 足部反射治療技術206
第6節 天灸穴位敷貼技術209
第13章 現代中醫康復技術 212
第1節 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212
第2節 狀態運動215
第3節 懸吊訓練治療技術220
第4篇 臨床應用
第14章 中醫康復技術臨床應用 225
第1節 腦卒中的中醫康復225
第2節 腦性癱瘓的中醫康復228
第3節 脊髓損傷的中醫康復230
第4節 癡呆的中醫康復231
第5節 頸椎病的中醫康復233
第6節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醫康復236
第7節 軟組織損傷的中醫康復238
第8節 不寐的中醫康復240
第9節 產后婦女的中醫康復242
第10節 腫瘤的中醫康復243
主要參考文獻248
自測題選擇題參考答案249
中國傳統康復技術(供康復治療類專業使用高等醫藥衛生院校創新教材) 節選
第1篇 中醫康復基礎 第1章 中醫傳統康復技術緒論 中國康復醫學界的重要使命是建設中國特色康復醫學體系,一方面要引進學習西方現代康復醫學理論和技術,并積極本土化,另一方面要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醫康復醫學。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醫康復醫學逐步實現了規范化和系統化發展,守正傳承千年醫學傳統文化和臨床實踐基礎,積極吸收消化西方現代康復理念,并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中體西用”的原則,在傳承“整體觀”“辨證觀”及“功能觀”的基礎上,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出獨具中醫藥特色的“狀態觀”,由此進一步發展“狀態 +功能”中醫康復體系,通過心身醫學的角度,突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能動性作用,進一步提升功能結構訓練的維度,推進由被動健康和主動健康向“能動健康”的建設性發展。 第1節 中醫傳統康復技術 一、定義 中醫傳統康復技術是指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指導下,針對病殘、傷殘諸癥、老年病癥、慢性病癥等,應用針灸、推拿、導引氣功、中藥外用和情志調節等方法,進行全面綜合康復治療的技術體系,是中國特色康復醫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二、基本觀點 (一)整體觀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統一性的認識。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及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并且時刻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人體在自身運動變化中保持著整體的動態平衡。 整體觀念包括人體本身的整體性、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三個方面。 (二)辨證觀 中醫辨證思維的方法源于《黃帝內經》,奠定于《傷寒雜病論》,經過兩千余年的發展,形成獨*和固定的模式。辨證論治是辨證觀的應用體現,既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診斷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 辨證,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對疾病某一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關系等情況作出判斷,并概括為某種性質的證的診斷思維過程。 論治,是指根據辨證,確定相應的診療原則,并給予相應治療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結果。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是否正確,所以辨證論治的過程,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辨證論治可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診療方案。 三、常用技術 中醫傳統康復應用較多的技術主要包括針灸、推拿、導引、情志療法等,簡介如下。 (一)針灸 針灸是針法、灸法和后世發展的各種腧穴特種療法的統稱。針法是利用各種不同的針具作用于經絡、腧穴或其他部位上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用于各種痛證、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功能失調的病癥。灸法是用燃燒的艾絨或者其他熱源,在腧穴或者病變部位燒灼或者溫烤,以起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作用的醫療保健方法。通過針灸之法,患者可以進行被動的守神,被引導回身心平衡的狀態。 (二)推拿 推拿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體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作用。 (三)導引 導引術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為原則,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衰老和疾病作斗爭的實踐過程中逐漸認識、創造和總結而來的系列身心共調的健身運動方法,有疏通筋骨、流通氣血、調和精神的功效。 (四)情志療法 中醫情志療法,即結合形神理論和五行學說,通過外在調節或內在調節恢復臟腑氣機的療法。情志療法具體技術內容豐富,如借助五行音樂、言語開導、心理暗示、心理分析、人工冬眠、清心靜神、疏導宣泄、生活娛樂、私欲節制、移情易性、認知重建、行為矯正、信念支持等療法進行。中醫情志療法的重點是在情緒影響氣機的過程中,實現了心身整體性調節。在情志療法中,患者*終恢復了精神內守的整體平衡狀態。 中醫傳統康復技術由系統性的中醫理論指導,通過各種方法,疏導經絡形體,流通氣血,調和精神平衡,與西方康復治療技術相比,中醫傳統康復技術更突出形神合一的整體性,重視“治神”,即精神心理作用與身體的互動狀態,具有更高維度的臨床思想。 第2節 傳統康復的現代發展 一、定義 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系統科學理論指導下,中醫在傳統康復整體觀和辨證觀理論基礎及康復醫學結構觀與功能觀的實踐基礎上,認識到“結構 -功能 -狀態”生命三層次架構,創新性提煉和創造性發展出“狀態觀”理念,形成中醫現代康復理念(圖 1-2-1)。結合功能,以人體心身狀態為核心導向,是傳統康復轉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部分。 功能,較多體現在物質和形體結構層面;狀態,更多體現在能量和信息層面。“狀態+功能”康復模式,強調發揮意識主觀能動性,調動客觀條件的同時,重視心身狀態改善,由此指導綜合應用各種措施,消除或減輕病、傷、殘者的身、心、社會功能障礙,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促進患者重返社會和家庭生活,更好地提高其生存質量和幸福感。 圖1-2-1 西醫結構功能觀和中醫整體辨證觀交叉形成狀態觀 二、基本觀點 (一)功能觀 以功能觀為核心的中醫現代康復技術體系觀點,已經被中醫康復學界完全接受,廣泛應用于臨床,推進了中醫傳統康復技術的發展,成為了中醫現代康復的核心組成部分。 功能障礙是指身體、心理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可以是潛在的或現存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與疾病并存或為后遺癥。圍繞功能障礙開展系統的康復醫學評估、訓練和臨床治療,已經在臨床各科疾病的所有階段介入、結合,且介入越早結局越好。在此基礎上,現代康復專業形成多個臨床康復亞專業,如神經康復、骨科康復、兒科康復等。 1. 康復評定(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康復治療始于評定,止于評定。常用康復評定項目有肌力測定、關節活動范圍測定、步態分析、心肺功能評定、言語功能評定、心理功能評定、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神經電生理學評定等。 2. 康復治療 指根據康復評定所明確的障礙部位和程度,規劃、設計康復治療方案。完整的康復治療方案,包括有機地、協調地運用各種治療手段。常用康復治療方法有物理療法、作業療法、言語治療、心理治療、文體療法、康復工程等。 3. 康復預防 一級預防,預防各類疾病傷殘造成的身體結構損傷的發生是*為有效的預防,可降低 70%的殘疾發生率。二級預防,限制或逆轉由身體結構損傷造成的活動受限或殘疾(disability),可降低 10%~20%的殘疾發生率。三級預防,防止活動受限或殘疾轉化為參與受限或殘障( handicap),減少殘疾、殘障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影響。 (二)狀態觀 中醫辨證論治中提到的證,用系統科學的語言來描述,接近于人體狀態。但狀態的范疇除了包含病證的概念,還包括人體非病態的生理病理特點和人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各種心身的整體狀況。健康人在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過程中人體的身心網絡處在有序、協調狀態,如果離開了有序、協調狀態,就會產生疾病。可見人體身心網絡的有序、協調是人體生命心身合一的重要特征狀態。 中醫認識到被動健康、主動健康與能動健康的人體康復模式(圖 1-2-2)構成了狀態觀,狀態觀又是基于生命的三個層次形成的三合一架構(圖 1-2-3)。這種人體復雜系統狀態學的思維方法,能夠全面調動人體整體康復能力,為康復體系提供新的思維平臺。 1.狀態觀的系統思維 狀態是系統科學常用的概念之一,指系統中可以觀察和識別的狀況、態勢、特征。狀態是人的生命過程中,在內外因素作用下,人體內部以及與外部復雜關系的連續總體。 狀是機體局部或整體的部位、形狀和結構的概括,態是特定階段生命活動的姿勢、特征與變化規律。狀態既是空間與時間的統一,也是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由狀態觀衍生了人體狀態學,這是研究人體生命狀態特征和變化規律的一門學問。從宇宙整體觀、天人同一觀、人體生命整體觀出發,在生長壯老已的人體生命周期背景中,以人內部身心關系為整體,人與社會關系為整體,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關系為整體,把握意識能動性這一中心,來認識人體的整體客觀存在。 人體狀態變化是心身互動的結果反映,從意識到身體的信息鏈接和信息優化為基點,讓意識信息通過鏈接優化身體,大到各系統,小到各細胞,提高相互溝通能力,使信息從失序轉為有序。信息有序化 [疾病的本質是失序( disorder)]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特征。狀態是能動健康的關鍵點,與被動健康和主動健康,共同形成人體整體健康三層次模型(圖 1-2-3)。 圖 1-2-2 被動-主動-能動康復模式 圖 1-2-3 三層次間的相互關系 2. 狀態觀的意識能動性 意識,人體生命*高物質運動形式,通過人體中樞控制系統信息鏈接周圍身體和外環境。生命系統的狀態,具有很強的意識能動性特征。心能,是對主觀意識能動性的客觀量化,在醫學健康領域,表現為人體心身合一的整體程度,是衡量人體心身合一狀態的尺度標準,中醫則用形神合一來進行表達。 狀態觀促進了人體狀態學的系統化研究,全面整理并更高維度地去理解和提煉中國傳統康復技術的內涵和形式,進一步推動狀態治療體系的出現(圖 1-2-4)。 3. 能動性康復與狀態治療 能動性康復,以意識能動性主導,激活系統自組織能力,進行心身狀態優化,有“狀系身統 態優心能”的整體特征,狀態治療的核心是守神( mind-holding),即放松下持續意識關注,優化心神,進入形神相合的狀態,得到心身同治的良好效果。法則是“善用意”,即善于運用意識的想象能力,在放松下持續意識關注的過程中,能動性調節人體心能狀態,調節個體心能體和團體心能場,激活人體狀態信息,優化氣血精微能量(圖 1-2-5),調動能量滋養生命,促進健康。 圖 1-2-4 “狀態觀”理論體系 圖 1-2-5 意識與血氣(氣血)相互作用關系 三、狀態導向康復治療體系內容 基于狀態觀理論,中醫提出狀態導向康復治療體系( guides state rehabilitation system,GSRS),主要包含狀態評定和狀態治療技術兩方面內容,通過改善心身狀態,提升心能,調動意識能動性,激活人體自組織能力,促進功能康復。 (一)狀態評定 狀態評定,源自中醫診斷體系,在實際的康復應用中,中醫學者根據需要進行了提煉,目前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狀態客觀化評價體系將是非常有價值的研究發展領域。 1. 四診八綱基礎評定 四診八綱指中醫通過望、問、聞、切四診手段,診察病情,運用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個綱領對病情進行歸納分析和辨別的方法。 2. 體質狀態評定 以中醫體質學說為基礎,對人的身體狀態進行基礎評估,將體質分為 9 種基本類型,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通過填寫問卷的形式判定其狀態。 3. 五態人格測驗(five-pattern personality inventory,FPPI) 是根據中醫陰陽學說,使用現代心理學方法,經標準化工作制訂而成,是我國**個自主編制的本土人格測量工具。 FPPI可以量化評估人體太陽、少陽、陰陽和平、少陰、太陰及掩飾六部分。 4. 中華生存質量量表( Chinese quality of life scale,Ch-QOL) 是基于中華文化和中醫理論研究制作而成的生存質量量表。 5.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