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臨床檢驗基礎(第2版供高等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等相關專業使用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創新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6223
- 條形碼:9787030726223 ; 978-7-03-07262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臨床檢驗基礎(第2版供高等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等相關專業使用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創新教材) 本書特色
本教材以臨床檢驗的基礎理論和*常用、*基本的檢驗項目為主要內容,融入了醫學檢驗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并在保持知識結構系統性的前提下,于各章中增加了學習目標、案例、考點、鏈接、課程思政、目標檢測等內容。
臨床檢驗基礎(第2版供高等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等相關專業使用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創新教材) 內容簡介
本教材分為緒論、血液檢驗基本技術、血液一般檢驗、血細胞分析儀檢驗、血型與輸血檢驗、尿液檢驗、糞便檢驗、生殖道排泄物和分泌物檢驗、體腔液檢驗及臨床細胞學檢驗共10章,以臨床檢驗的基礎理論和*常用、*基本的檢驗項目為主要內容,融入了醫學檢驗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并在保持知識結構系統性的前提下,于各章中增加了學習目標、案例、考點、鏈接、課程思政、目標檢測等內容,有利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教材可供高等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等相關專業使用,也可供成人教育專科學生學習使用,還可作為臨床檢驗工作者和衛生專業技術職稱考試人員的參考用書。
臨床檢驗基礎(第2版供高等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等相關專業使用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創新教材) 目錄
緒論 1
第1章 血液檢驗基本技術 5
第1節 血液生理概要 5
第2節 血液標本采集與處理 6
第3節 細胞顯微鏡計數 18
第4節 血涂片制備與染色 21
第2章 血液一般檢驗 28
第1節 紅細胞檢驗 28
第2節 白細胞檢驗 50
第3節 血小板檢驗 71
第3章 血細胞分析儀檢驗 78
第1節 血細胞分析儀檢驗原理 78
第2節 血細胞分析儀檢驗參數和臨床應用 86
第3節 顯微鏡復檢規則 94
第4節 血細胞分析儀安裝、使用、校準及性能評價 97
第5節 血細胞分析儀檢驗質量控制 102
第4章 血型與輸血檢驗 109
第1節 血型基礎理論 109
第2節 輸血相容性檢驗技術 116
第3節 采血、儲血和供血 127
第4節 臨床輸血 134
第5節 輸血相關疾病 137
第5章 尿液檢驗 141
第1節 尿液標本采集與處理 141
第2節 尿液一般性狀檢驗 146
第3節 尿液化學成分檢驗 153
第4節 尿液顯微鏡檢驗 178
第5節 尿液分析儀檢驗 192
第6章 糞便檢驗 200
第1節 標本采集與處理 200
第2節 糞便一般性狀檢驗 201
第3節 糞便顯微鏡檢驗 203
第4節 糞便化學與免疫學檢驗 208
第5節 糞便分析儀檢驗 212
第7章 生殖道排泄物和分泌物檢驗 215
第1節 精液檢驗 215
第2節 前列腺液檢驗 230
第3節 陰道分泌物檢驗 233
第8章 體腔液檢驗 242
第1節 腦脊液檢驗 242
第2節 漿膜腔積液檢驗 252
第3節 關節腔積液檢驗 261
第4節 痰液檢驗 264
第5節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檢驗 267
第6節 胃液和十二指腸液檢驗 270
第7節 羊水檢驗 274
第9章 臨床細胞學檢驗 281
第1節 細胞學基本檢驗技術 281
第2節 正常和異常細胞形態 286
第3節 各系統細胞學檢驗 294
第4節 針吸細胞學檢驗 304
參考文獻 309
目標檢測選擇題參考答案 310
臨床檢驗基礎(第2版供高等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等相關專業使用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創新教材) 節選
緒論 醫學檢驗又稱為臨床檢驗,是通過實驗室對采集和收集到的臨床標本進行規范化檢測,從而獲得用于指導人體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健康評估的信息或依據。由于所進行的醫學檢驗工作均在實驗室內完成,醫學檢驗又稱為實驗診斷學(laboratory diagnostics)或臨床檢驗診斷學。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進步,“以標本為中心,以實驗數據為目的”的醫學檢驗逐漸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診斷和治療為目的”的檢驗醫學。檢驗醫學主要包括臨床檢驗基礎、血液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免疫學檢驗、生物化學檢驗、寄生蟲學檢驗、分子生物學檢驗及臨床實驗室管理等亞學科。 一、臨床檢驗基礎的概念 臨床檢驗基礎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和學生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是運用形態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檢測技術,對血液、尿液、糞便、分泌物、排泄物和脫落細胞等標本進行一般性狀檢驗、顯微鏡檢驗、化學檢驗、免疫學檢驗、病原生物學檢驗等,以獲得病原學、病理學和臟器功能狀態等信息資料,為臨床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療效觀察及預后判斷等提供重要依據。 二、臨床檢驗基礎的發展 早在西漢時期,《黃帝內經》已有關于血液的記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臨床醫學的發展,臨床檢驗基礎經歷了從開始的簡單手工原始階段到現在的自動化、儀器化、標準化的發展歷程。 (一)血液檢驗技術的發展 1590年,Hans Jansen設計制造了*原始的顯微鏡,后來經Leeuwenhoek改進成為*初的顯微鏡。Leeuwenhoek、Senac、Donne利用顯微鏡分別觀察到人類血液中的紅細胞(1673年)、白細胞(1749年)和血小板(1842年),把人類的視覺從宏觀世界引入微觀世界,為細胞形態學、微生物學及寄生蟲學等檢驗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855年,Louis-Charles Malassez發明了用于計數血細胞的計數板;1907年O. Neubauer對血細胞計數板進行了改良,目前改良牛鮑(Neubauer)計數板仍在臨床和教學中廣泛使用。 19世紀末Ehrlich和Romanowsky發明并使用染色技術,使人們能觀察和區分血液中的各種細胞。20世紀40年代,隨著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技術、位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的應用,細胞形態學檢驗發展到超微形態學檢驗。雖然血細胞的發現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但血細胞數量和形態學檢查至今仍是臨床檢驗基礎的重點內容。 1900年,Karl Landsteiner提出了人類血型的概念,并確定了ABO血型系統。此后,輸血在同種血型之間進行,避免了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建立了血庫。20世紀50年代初,Charles Drew成功地制備出血漿,為成分輸血和血液處理做出了突出貢獻。 1912年,Lee和White創建了Lee-White凝血時間測定方法。1929年,Gabreus建立了紅細胞沉降率測定法。1945年Coombs發明了抗球蛋白試驗[又稱庫姆斯試驗(Coombs test)],對免疫血液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1946年美國推廣的負壓采血技術使血液標本采集更加安全、準確。 1947年,庫爾特(Coulter)發明了用電阻抗法計數粒子的專利技術,1953年,其制造出世界上**臺電子血細胞分析儀,庫爾特原理在現代血細胞分析中被廣泛應用。20世紀80年代,日本發明了世界**臺自動網織紅細胞分析儀。近20年來,基于電阻抗、電導和光散射原理的血細胞分析技術進一步發展,與血液自動推片染色技術、血細胞形態分析技術共同整合為血細胞分析的流水線,極大地提高了血細胞分析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并方便規范化操作和質量控制。 (二)尿液檢驗技術的發展 公元前400年,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開始通過感官直覺法(色、嗅、味等)對尿液進行觀察,以輔助診斷疾病,開創了*早、*原始的實驗診斷。公元1000年,波斯名醫Ismail總結了他對尿液的研究,并描述了7種針對尿液的觀察和實驗項目,即顏色、黏稠度、尿量、透明度、沉淀物、臭味和泡沫,大部分項目沿用至今。 1673年,Frederick Dekkers用加熱乙酸酸化尿液的方法測定尿液中的蛋白。1911年,Stanly Benedict發明了用于檢測尿糖的班氏尿糖試驗。20世紀30~40年代,折射儀、酸度計和定量檢測尿液淀粉酶的方法相繼應用于臨床。1948年阿迪斯(Addis)創立了阿迪斯計數法,從此尿液有形成分顯微鏡檢驗成為評估患者泌尿系統疾病的重要檢驗項目之一。 1956年,測定尿葡萄糖的新產品尿糖試紙和試劑帶問世,隨后,尿蛋白試劑帶,測定尿葡萄糖和尿蛋白的二聯試劑帶,測定尿葡萄糖、尿蛋白和尿pH的三聯試劑帶相繼問世。此后,幾乎每年都有新的產品研發出來,直至現在廣泛使用的十聯試劑帶。 1972年,Clemens和Hurtle制造了Clinilab自動化分析儀,使尿液化學分析實現了儀器化。20世紀80年代,篩檢尿液有形成分的自動尿液沉渣分析儀研發成功。1995年,基于流式細胞術的全自動尿液沉渣分析儀開始應用,2003年,掃描式自動尿液沉渣分析工作站問世,使尿液有形成分檢驗更加規范與準確。 (三)其他檢驗技術的發展 1928年,Papanicolaou創立了巴氏(Pap)細胞染色技術,在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的早期篩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極大地促進了臨床細胞學技術的發展。 三、臨床檢驗基礎的特點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儀器設備迅速更新,新技術不斷涌現,臨床檢驗基礎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1.檢驗分析自動化 血細胞分析儀、尿液分析儀、糞便分析儀等自動化檢驗儀器逐漸取代了手工操作,提高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精密度,縮短了檢驗時間,使檢驗操作逐步向全實驗室自動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與信息化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方向發展。 2.檢驗手段簡便化 隨著干化學、膠體金免疫層析、生物傳感、粒子包被等技術的發展和相互融合,床旁即時檢驗(point-of-care testing,POCT)或稱現場快速檢驗應運而生,如尿糖測定、尿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測定,操作簡便,可即時報告結果,在醫院急診、社區醫療服務、慢性病監測及妊娠早期檢測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3.檢驗方法標準化 近年來,依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專用要求》(ISO 15189),我國相繼推出標本采集管理、檢驗項目技術要求、體液有形成分分類、儀器分析復檢等標準化、規范化要求或參考方法,既提高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實現了臨床檢驗結果的溯源性和實驗室之間檢驗結果的可比性,又方便了醫院之間的會診、交流和遠程診斷。 4.檢驗試劑商品化 隨著行業產業的發展,試劑生產實現了批量、配套、專業和多樣化。各種自動化檢驗儀器使用標準化的配套商品試劑,成為推進臨床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及滿足檢驗方法量值溯源性要求的必要條件。 5.計量單位國際化 檢驗結果報告采用國際法定計量單位,引入參考區間(reference interval)、醫學決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危急值(critical value)等概念,更加注重檢驗人員與臨床醫師的溝通與交流,發揮了檢驗人員在檢驗項目選擇和檢驗結果解釋方面的臨床咨詢作用。 6.質量管理全程化 現代臨床檢驗室已建立了健全的臨床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質量控制,以及分析后的檢驗結果解釋。通過室內質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IQC)、室間質量評價(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及全面規范化的實驗室管理,確保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四、臨床檢驗基礎的臨床應用 1.為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客觀依據 臨床檢驗的報告結果是臨床醫師支持診斷、鑒別診斷,甚至是確診疾病的主要依據。例如,血液中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是診斷貧血的依據;尿中檢出蛋白、細胞和管型是判斷腎臟有實質性損害的依據;血常規和骨髓細胞學檢查是診斷和鑒別診斷各種血液病的依據;精液中精子總數或精子濃度下降是男性少精子癥的重要診斷依據;各種體液、排泄物或黏膜刮取物涂片中發現癌細胞是診斷惡性腫瘤的依據;顯微鏡檢查發現病原生物是確診感染性疾病的依據等。 2.為分析病情、觀察療效、判斷預后提供動態變化依據 例如,給予貧血患者針對性的治療,可使患者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逐漸上升;尿液蛋白質檢測對于腎臟疾病患者的病情觀察與監測有指導作用;網織紅細胞計數對接受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的患者或貧血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判斷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3.為疾病預防和職業病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例如,從患者標本中檢出病原生物(如寄生蟲、細菌等),則可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和(或)隔離患者,以防止疾病的傳播;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升高可作為早期發現鉛中毒患者的依據,從而幫助對職業病的診斷;血細胞分析和腫瘤細胞學普查可以早期發現白血病、腫瘤和癌前病變等;糞便隱血試驗對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消化道腫瘤患者常持續呈陽性,所以糞便隱血試驗常作為消化道腫瘤診斷的一個篩選指標;輸血前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可防止血型鑒定錯誤,避免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 4.為安全用藥提供依據 某些藥物如磺胺類藥物易在酸性尿液中析出結晶,引起腎損傷而出現血尿,甚至尿閉。為避免藥物對腎的損害,患者可同時服用堿性藥物使尿液堿化,并定期檢查尿沉渣中有無結晶析出,以預防腎臟損害。監測體內血細胞的變化,可評估疾病進展及患者情況,防止癌癥患者過度用藥,為安全用藥提供依據。對某些疾病如血栓性疾病進行溶栓治療時,需密切監測凝血功能,以防止溶栓過度,導致出血。 5.為健康體檢和醫學研究提供依據 臨床檢驗可應用于人群的定期健康體檢,從而幫助人們及時了解身體狀況,并指導人們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強化預防疾病的主動性,達到減少疾病發生、促進健康的目的。建立人體正常與異常狀態下的檢驗數據,探尋不同疾病、不同階段檢驗指標的變化,可為醫學發展提供必要數據。 五、學習臨床檢驗基礎的基本要求 1.加強基礎理論學習,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臨床檢驗基礎是一門綜合應用性學科,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其基礎理論包括每項檢驗項目所涉及的檢驗基本理論及相關的生物化學、免疫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知識。通過本課程系統的理論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檢驗項目的原理、操作步驟、方法學評價、參考區間及臨床意義。此外,還應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通過對案例等臨床資料的分析,使學生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正確認識檢驗結果在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能綜合分析臨床資料,對檢驗結果做出符合臨床實際的合理解釋。 2.加強檢驗技能訓練,提高規范化操作水平 臨床檢驗基礎的許多操作是進行其他臨床醫學檢驗的必要基礎,包括標本采集、規范操作、質量保證等。因此,在實訓課和臨床見習時要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熟悉或掌握每個檢驗項目的實驗原理、試劑配制、儀器設備、操作流程、質量保證、方法學評價、參考區間和臨床意義。 3.加強形態學識別技能,培養工匠精神 形態學檢驗是臨床檢驗基礎的重要內容,雖然自動化儀器分析在臨床實驗室已廣泛使用,但無論檢驗儀器多么先進,都不能替代顯微鏡下有形成分的檢查。有形成分顯微鏡檢查是某些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因此,在實訓課和臨床見習時要注重提高學生顯微鏡下識別細胞、尿沉渣等有形成分的能力,提高閱片能力。 4.強化質量意識,確保檢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