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甲殼動物學實驗指導(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5409
- 條形碼:9787030735409 ; 978-7-03-07354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甲殼動物學實驗指導(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 本書特色
囊括甲殼動物的形態、分類、發育、創新實驗等,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甲殼動物學實驗指導(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在參考《甲殼動物學》(下冊)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經濟甲殼動物胚胎發育等相關的研究進展編寫而成。全書內容包括甲殼動物的形態及解剖、常見甲殼動物的分類及鑒別、常見甲殼動物的發育過程觀察、創新性及綜合性實驗4部分。本書的創新性及綜合性實驗部分是參考目前經濟蝦蟹人工選育和生長性能測定中經常碰到的一些具體操作而設定的,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本書可供水產養殖、動物學和海洋生物學相關專業選修甲殼動物學課程的學生使用,也可供從事經濟甲殼動物開發利用的科研和生產技術人員參考。
甲殼動物學實驗指導(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 目錄
**部分甲殼動物的形態及解剖1
實驗一蔓足類的形態及解剖1
實驗二口足類的形態及解剖4
實驗三蝦類的形態及解剖7
實驗四龍蝦的形態及解剖10
實驗五蟹類的形態及解剖13
第二部分常見甲殼動物的分類及鑒別17
實驗六橈足亞綱的分類及常見種類鑒別17
實驗七鰓足亞綱的分類及常見種類鑒別19
實驗八軟甲綱口足目的分類及常見種類鑒別21
實驗九蝦類的分類及常見種類鑒別25
實驗十寄居蟹的形態觀察及分類36
實驗十一蟹類的分類及常見種類鑒別40
第三部分常見甲殼動物的發育過程觀察46
實驗十二橈足類發育過程觀察46
實驗十三枝角類胚胎及幼體發育過程觀察48
實驗十四蝦蛄幼體發育過程觀察51
實驗十五凡納濱對蝦胚胎及幼體發育過程觀察53
實驗十六羅氏沼蝦幼體發育過程觀察57
實驗十七螯蝦胚胎及幼體發育過程觀察64
實驗十八三疣梭子蟹幼體發育過程觀察70
實驗十九擬穴青蟹幼體發育過程觀察72
實驗二十中華絨螯蟹胚胎及幼體發育過程觀察75
第四部分創新性及綜合性實驗79
實驗二十一橈足類的分離與培育79
實驗二十二枝角類的分離與培養80
實驗二十三鹵蟲卵的孵化與培養82
實驗二十四蝦蟹的環境因子耐受性測定84
實驗二十五蝦蟹標本的采集與制作86
實驗二十六蝦蟹形態參數測量與分析88
主要參考文獻91
甲殼動物學實驗指導(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 節選
**部分甲殼動物的形態及解剖 實驗一蔓足類的形態及解剖 一、目的及要求 通過對龜足、網紋藤壺外形的觀察及內部結構的解剖,了解蔓足類動物的特征,并理解有柄蔓足類與無柄蔓足類的異同點。 二、實驗材料和用具 1.實驗用具 解剖盤(白瓷盤),解剖刀,剪刀,鑷子,解剖針,培養皿,載玻片,光學顯微鏡,解剖鏡,放大鏡等。 2.實驗材料 龜足與網紋藤壺(若采集不到,可用其他種類代替)浸制標本或者活體標本。 三、方法與步驟 取龜足與網紋藤壺標本,放在解剖盤中解剖,借助解剖鏡或放大鏡進行觀察。首先,觀察蔓足類的外形(整體),比如是否有柄;其次,觀察頭狀部的特征;*后,觀察內部結構特征。 (一)蔓足類的外形 蔓足類動物多數營固著生活,少數營體外寄生生活或鉆孔生活。營固著生活的種類體壁成外套,分泌石灰質殼片,這與其他甲殼動物明顯不同。它們的發育與變態,需經過無節幼體期與金星幼體期(或稱腺介幼體期)。 蔓足類大多數雌雄同體,少數雌雄異體。雌雄異體者,雄體多寄生于雌體的外套腔內,體甚小,稱為矮雄。也有少數雌雄同體者,外套腔再著生有矮雄,這種雄蟲特稱為補雄。矮雄與補雄的殼板和附肢及內部器官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圍胸目蔓足類因體形的不同,可分為兩種類型:有柄蔓足類,如茗荷;無柄蔓足類,如藤壺、花籠。后者又稱有蓋類。 1.有柄蔓足類身體明顯區分為頭狀部和柄部。軀體著生于頭狀部的外套腔內。 (1)頭狀部。通常左右側扁或稍膨大,呈橢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外被石灰質殼板。殼板的石灰質化程度、形狀和數目因種類不同而有變化。殼板外有外皮遮蔽。 典型的有柄蔓足類具有5塊殼板:成對的楯板和背板,以及單一的峰板,如常見的茗荷。然而有些種類的殼板往往退化或消失。有些類群如鎧茗荷科,除上述幾片基本殼板外,還有數目較多的其他殼板。 各殼板通常具有以殼頂為中心呈同心圓狀排列的生長線或生長脊,有的種類尚有自殼頂向邊緣放射狀分布的淺溝或脊,與生長線或脊相交織。 頭狀部的腹側為開閉緣,有呈裂隙狀的開口,有些負責溝通軀體與外界的聯系,并從此處常伸出蔓足。 (2)柄部。有柄蔓足類的前頭部向前方延伸,成為肌肉質的柄部,呈圓筒形,富有伸縮性,遇外界刺激可收縮,以柄部末端附著于他物上。它的長短常隨生活條件和種類的不同而有變化。然而,同一種類柄部的長度與頭狀部長度的比例大致是一定的。茗荷類成群生長時柄部較長,而單個棲息時則變短。不同種類的有柄蔓足類柄部外周構造不同,或光滑裸出,或覆有多數石灰質鱗片(柄鱗),或具有幾丁質的毛或棘,有的種類甚至具有數個幾丁質環。 2.無柄蔓足類無柄蔓足類的柄部消失,體外圍以由壁板組成的周殼,軀體容納于周殼內部的外套腔內,向腹面彎曲。周殼上方為殼口,下方成平坦或稍凸的附著盤(基底)。組成周殼的殼板除壁板外,還有蓋于殼口上的蓋板。 (1)蓋板。覆蓋在殼口上面,兩對,即一對楯板和一對背板。兩對殼板各分左右排列,其間有裂隙狀的外套口溝通體內外,可以伸出蔓足和交接器,還可以作為攝食、呼吸、產出生殖細胞的通道。在藤壺類,此兩對殼板均可活動,它們之間由關節相連,受內部肌肉的牽掣,可進行上下、開閉運動。在花籠類,圍在體外的殼板成不對稱排列,一側的蓋板形成壁板的一部分而成為固定不動的殼板,另一側的蓋板仍具可動性。 通常楯板呈三角形,外面具平行橫生長線或脊,有的種類還具有自頂端向底緣分布的放射脊或放射線,常與橫生長線交織成布紋狀或瓦楞狀,更有的在交匯處強烈突出而成棘狀突。楯板內面有關節脊、關節溝、閉殼肌窩、閉殼肌脊、側壓肌窩、側壓肌脊等構造。 背板通常也呈三角形。外面與楯板一樣,常具平行橫生長線或脊,有時也有縱放射線或脊,有的種類有自頂部通向底部的中央溝,它閉合或開放。背板頂部常突出而成喙狀,稱為喙頂,但老年個體常因受磨損和侵蝕而不明顯。底部中央向下方伸出成距,距的長度、寬度及形狀是分類的重要特征之一。背板內面也有關節脊和關節溝,在蓋板閉合時與楯板相密接。此外,還有側壓肌脊,脊數多少、顯著與否在各種類略有不同。 (2)壁板。無柄蔓足類體軀外側圍有數目不等的壁板,組成周殼的壁。壁板數目*多可達8塊,有吻板1塊,峰板1塊,側板、吻側板和峰側板各1對。 無柄蔓足類的許多種類,其壁板內片和外片之間有空隙,被許多縱隔分隔成許多與壁板縱軸相平行的垂直管道,有的在管道內部還生有次級縱隔,有的在管道內具有連續不斷的橫隔,它們或只占殼板的上半部,或自殼頂至殼底的管道內都有。生長在潮間帶浪擊面巖礁上的笠藤壺壁板內部有多列縱管,截面呈蜂窩狀,顯然,這種構造有利于抗御外界浪擊沖力對生物體的破壞作用。附著在海龜皮膚上的龜藤壺,其近基底的壁板內縱隔成齒狀隔,以利于牢固附著。這些都是生物有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表現。 在壁板的內面上部,有密覆幾丁質膜的鞘。有柄蔓足類的基部膜質;無柄蔓足類的花籠類,其基底也是膜質的,藤壺類的基底膜質或石灰質。 (二)蔓足類的內部結構與附肢形態 成體的內部各器官因固著生活方式而明顯退化。 成體的第1觸角呈痕跡狀,存在于柄部、基部或殼底,第2觸角已消失。 口器(mouthparts):口部呈丘狀突起,位于第1胸足前。口孔上方有上唇1片,上唇中央稍凹或膨突,或有深的中央缺刻,兩側具有一定數量的小齒或無齒,因種類不同而不同;上唇側面為上唇觸須1對,呈不分節的寬板狀,覆有細毛。大顎1對,為寬扁的幾丁質板,口緣有齒,3~5枚,末角一般呈櫛齒狀。第1小顎1對,小薄板狀,它的切緣平直或具有1或2個小凹窩,切緣有不同大小的長刺。第2小顎呈雙葉狀,不分節,覆有毛,覆于口孔的下方。 胸肢(thoracic appendage):也稱蔓足,共6對,細長,分原肢和內、外肢,向口部彎曲如植物的蔓。在一定程度上,內、外各肢節片數對于每一個種是較穩定的,但隨個體的增長而有增加。生活時蔓足常伸出殼口外,又能迅速縮入殼口蓋板的開閉緣內,伸出時展開如扇,縮入時折疊,以攝取食物。胸肢已喪失游泳與爬行的機能,而只用來攝食。寄生種類的胸肢退化或完全消失。無腹肢,腹部僅留痕跡。 交接器(penis):1條,長或短于第6蔓足,在第6蔓足的基部伸出,管狀,表面常具幾丁質橫紋及被有分散的細毛。 絲突(filamentary appendage):在有柄蔓足類體的前部及蔓足的基部常具有膜質的絲突,其數量在各種類不同。 尾突(caudal appendage):部分有柄蔓足類及花籠類在第6對蔓足原肢間具有單節或數節的尾突。 成體的排泄器官為1對小顎腺,位于食道背后方。觸角腺演化成本亞綱動物所特有的水泥腺(cement gland)。該腺體分泌黏質,有使動物固著在基質上的作用,但也可能有排泄作用,特別是在幼體階段時。 四、思考題 1.繪制實驗標本的外形圖。 2.繪制實驗標本的幾個附肢圖。 實驗二口足類的形態及解剖 一、目的及要求 通過對口足類代表動物——口蝦蛄外形及內部結構的解剖觀察,掌握軟甲綱口足類的特征,并了解口足類與其他甲殼類的異同點。 二、實驗材料和用具 1.實驗用具光學顯微鏡,解剖盤,解剖鏡,放大鏡,解剖針,鑷子,解剖刀,解剖剪,培養皿,載玻片等。 2.實驗材料口蝦蛄的新鮮或浸制標本。 三、方法與步驟 取口蝦蛄標本,放在解剖盤中解剖,借助解剖鏡或放大鏡進行觀察。首先,觀察實驗標本的外形及身體分部;其次,觀察身體各部附肢的分布及特征;*后,解剖并觀察其內部結構。 (一)口蝦蛄的外部形態 口蝦蛄體長而粗,背腹扁平。有20個體節,分別是頭部5節,胸部8節,腹部7節。 頭胸部短狹,頭部與胸部前4節愈合,并被頭胸甲;胸部后4節露出頭胸甲之后能自由曲折。額角的基部有關節,可以活動。腹部長、大、略扁,尾部與尾肢成為強大的挖掘和移動器。 除尾節外,每一體節著生1對附肢,共19對。由于附肢著生在身體不同的部位,起著各不相同的作用,因此特化為形態各異的附肢。 復眼:是其視覺器官,呈梨形,具眼柄,可活動。 1.頭部附肢觸角2對,司前方與側方觸覺;大顎1對,小顎2對,具有抱持與咀嚼食物的作用。第1觸角:基肢分3節,共有3條節鞭。肢端生兩鞭,外鞭長,內鞭短,內鞭基部又分生出1條副鞭。第2觸角:雙肢型,基肢2節。外肢形成長葉形的鱗片,也稱為第2觸角鱗片,周緣密生羽狀剛毛。內肢成為1條觸鞭。 大顎:基肢開成強有力、堅固的大顎。分切齒部和臼齒部。切齒在口器外緣,臼齒兩列垂直于切齒嵌入口中。內肢形成很小的大顎須,分3節。 第1小顎:基肢2節,第2節發達,外肢頂部有1銳齒,內側有1列剛毛。內肢柔軟不發達。 第2小顎:單肢型,有3片內葉,小顎須2片。周緣密生羽狀的剛毛。 口器:由大顎、第1小顎、第2小顎及上下唇各1片組成。 2.胸部附肢胸肢前5對為第1顎足、第2顎足(也稱掠足或捕肢)、第3~5顎足;后3對為叉狀步足,第3對步足雌雄異形,雄性步足內側基部有1對細長管狀的交接器。前5對胸部附肢(顎足)單肢型,無外肢。第1對為修飾足,后續4對為捉握足,有半鉗;第2顎足(捕肢)有捕食、攻擊、防御與掘穴的作用,第1、3~5顎足有輔助掘穴、捕食、清理身體的作用,雌性還兼有抱卵功能。 第1顎足:分5節。底節基部有很大的透明耳狀薄片。外肢退化。內肢細而長,密生結構特殊的剛毛,稱梳飾足。 第2顎足:分5節。底節基部有透明圓形小片。腕節背緣具3~5個瘤狀突,掌節基部有3枚活動長刺,內側有1列梳狀小細齒。指節回折,呈螳螂爪狀,具6尖刺,非常鋒利。 第3~5顎足:3對附肢基本相似。單肢棒狀,分7節。座節外側著生1列絨毛。腕節小,三角形。掌節葉形,內側著生1列柵狀齒。指節爪狀回折。這3對顎足的區別在于第3顎足基節基部有圓形小片,第4顎足在底節基部有此小片,而第5對無此小片。 第1~3步足:都為桿狀單肢型。分7節。腕節很小,分兩肢,外分肢細棒狀,頂端有1束剛毛,內側有小齒約20枚。內分肢在掌節末端有1束剛毛。指節上著生2列剛毛。第3步足雌雄異形,雄性在基節內側特化出1對棒狀交接器。 3.腹部附肢前5對為雙肢型游泳足,外肢生有營呼吸作用的絲狀鰓(稱為腹鰓),具有呼吸與游泳功能;第6腹肢與尾節組成尾扇,具有防御和平衡運動作用。 第1~5腹肢:又稱游泳肢;2節。外肢分3節,末節三角形,半透明,邊緣生羽狀剛毛。第2節內側有一小突起。第1節內側有分支的管鰓。內肢3節,在第3節基部與第2節連接處內側有一內附肢,內附肢頂端呈吸盤狀,起左右肢相互連接,能同步運動的作用。 第6腹肢(尾肢):雙肢型;澩黄鸩吭趦葌染壡安恐绦↓X,在外緣具有1齒。外肢第1節比第2節略短,外緣有活動刺7~9個。內肢狹長,邊緣生有剛毛。尾肢寬大,與尾節合稱尾扇。 (二)口蝦蛄的內部結構 1.消化系統口蝦蛄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中腸腺(也稱肝胰腺)組成,消化道包括口器、食道、賁門胃、幽門胃、中腸和中腸盲囊、后腸及肛門?谄魑挥陬^胸甲腹面前端,肛門開口于尾扇腹面。由于食道較短,也有學者認為口蝦 蛄的口腔直接與胃連接,無特化的食道。口蝦蛄的肝胰腺通常為灰色,從頭胸甲前緣開始,延伸至尾節內,各體節有分支,腸道被肝胰腺包圍。 2.循環系統口蝦蛄的循環系統還保存著原始的分節特性。心臟很長,從第2小顎節開始,直達第5腹節末端。心孔至少有13對。心臟前后端各發出前大動脈、后大動脈及15對側動脈,另外還有1條神經下動脈,也稱胸動脈。血液由動脈分支開放的末端流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