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65951
- 條形碼:9787537865951 ; 978-7-5378-659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光河 本書特色
讀李森的詩,就感覺是在讀《詩經》中的詩,是詠物詩,也是敘事詩、抒情詩,這樣的能力需要先天的感知也需要后天的創造力。 ——詩人小海
詩中包含了生活的體驗、世界的洞察、生命的頓悟。寫作的方式既有精心的結構又有很多即興的成份。而童謠、傳說、神話、故事的介入,使得詩文成為一個更具有曖昧性和可闡釋性的文本。 ——詩人育邦
《明光河》是一本“風物志”,體現了一種從漢語傳統而來的“寫生能力”。李森的語言中“感”的成分居多,我們的漢語本來是什么樣子,李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
——批評家敬文東
明光河 內容簡介
本書將中國古典田園詩、山水詩和農事詩的內容、景觀,與現代物詩和神話詩的直覺、修辭進行了混熔,鑄煉出一種兼具古典情志和現代感受力的全新詩歌體裁;在內容上,整首長詩圍繞著明光河的四季流轉、風物變幻、農事場景和地方禮俗來展開其想象,建造了一個既帶著人間煙火氣,又具有理想超越性的“山水世界”。在《明光河》中,詩人恢復了“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和“賦、比、興”的傳統詩法。
明光河 目錄
**歌
序曲
002 一 春紅
004 二 聽春
005 三 綠夏
006 四 秋焚
007 五 冬空
第二歌
濫觴
010 六 那座山
011 七 **滴水
012 八 **洼水
013 九 山間湖
014 十 日月
015 十一 銀光雨
第三歌
山水謠
018 十二 玄鐵
019 十三 山背后
020 十四 谷黃
021 十五 鷹府
022 十六 北斗
023 十七 太陽雨
第四歌
兩座山
026 十八 兩座山
027 十九 紅腳跡
028 二十 西坡
029 二十一 兩個鼓點
030 二十二 谷倉山
031 二十三 肉山
第五歌
黑云
034 二十四 黑云
035 二十五 夜已深
036 二十六 歡喜
037 二十七 磷火
038 二十八 凌晨
第六歌
石壁
040 二十九 咒語
041 三十 交談
042 三十一 小廟
043 三十二 企鵝石
044 三十三 銅鐘
045 三十四 瓜果
第七歌
圖繪文字
048 三十五 山洞
049 三十六 蓑衣
050 三十七 天書
051 三十八 墳場
052 三十九 木棉
053 四十 文字
第八歌
峽谷
056 四十一 公雞
057 四十二 籬笆
058 四十三 土豆
059 四十四 峽谷
060 四十五 紅石
061 四十六 圓鋸
第九歌
火壟
064 四十七 炭火
065 四十八 蕎粑粑
066 四十九 茶炊
067 五十 藥罐
068 五十一 柴火
第十歌
燕王來時
070 五十二 燕王來時
071 五十三 夤夜
072 五十四 風,虹
073 五十五 權杖
074 五十六 白日當空
第十一歌
山坡羊
076 五十七 春謠
077 五十八 羊角
078 五十九 目送
079 六十 牧羊
080 六十一 黑白羊
081 六十二 夢游
第十二歌
犁和耙
084 六十三 犁地
085 六十四 回鄉
086 六十五 犁歌
087 六十六 一副耙
088 六十七 耙歌
第十三歌
田園
090 六十八 甜蜜
091 六十九 風謠
092 七十 插秧歌
093 七十一 石拱橋
094 七十二 大雨
095 七十三 灶房
096 七十四 田園調
第十四歌
春雨
098 七十五 春雨不來
099 七十六 少年
100 七十七 春雨
101 七十八 春雨來時
102 七十九 淋雨
103 八十 春雨調
第十五歌
星空下
106 八十一 河灣
107 八十二 伶仃謠
108 八十三 游于夜
109 八十四 明月出水謠
110 八十五 兩顆星子
111 八十六 就這么仰望著
112 八十七 又見清晨
第十六歌
七夕
114 八十八 清早
115 八十九 井里的聲音
116 九十 守寡人
117 九十一 秋光
118 九十二 等電話
119 九十三 遺忘
120 九十四 長空
121 九十五 七夕
第十七歌
村寨
124 九十六 漿洗
125 九十七 廢屋
126 九十八 光陰故事
127 九十九 離人謠
129 一〇〇 等你
130 一〇一 面向福堂
第十八歌
農具
132 一〇二 鋤頭
133 一〇三 鐮刀
134 一〇四 榔頭
135 一〇五 撮箕
136 一〇六 簸箕
137 一〇七 篩子
138 一〇八 籮筐
第十九歌
山海經
140 一〇九 洪荒
141 一一〇 惶
142 一一一 山海經
143 一一二 尖山
144 一一三 日落
145 一一四 情關
146 一一五 山影
第二十歌
陽春
148 一一六 蜂桶
149 一一七 風吹
150 一一八 寫生
151 一一九 機耕
152 一二〇 扯電
153 一二一 望鄉
154 一二二 望春
155 一二三 搗衣處
156 一二四 陽春
157 一二五 南方
第二十一歌
河床
160 一二六 棺槨
161 一二七 河的床
162 一二八 失敗
163 一二九 渡河
164 一三〇 蠶食
165 一三一 紅水牛
166 一三二 竹筏
167 一三三 朝陽訣
第二十二歌
別江南
170 一三四 別江南
171 一三五 蓋房
172 一三六 閑聊
173 一三七 望江南
174 一三八 插柳
175 一三九 佛眼
176 一四〇 種竹
177 一四一 舂碓
178 一四二 馴牛馬
179 一四三 窗臺
180 一四四 陰間
181 一四五 戲臺
182 一四六 采礦
183 一四七 鄉音
184 一四八 遺言
185 一四九 相約
第二十三歌
看風水
188 一五〇 看風水
190 一五一 私塾里
191 一五二 養著
192 一五三 藏雷
193 一五四 竹園圖
194 一五五 巷道
195 一五六 望山河
第二十四歌
歲月
198 一五七 春來
199 一五八 落日
200 一五九 日月
201 一六〇 夢游
202 一六一 黑熊
203 一六二 歲月
204 一六三 黃昏
205 一六四 漭川
第二十五歌
歸去來
208 一六五 豹子
209 一六六 八哥下凡
210 一六七 古時月
211 一六八 焐熱
212 一六九 河頭山
213 一七〇 風吹月
214 一七一 漁火謠
215 一七二 春雨
216 一七三 慢些
217 一七四 亮堂
218 一七五 上半夜
219 一七六 下半夜
220 一七七 天地引
221 一七八 從此以后
第二十六歌
奶奶的村莊
224 一七九 奶奶的梨樹
225 一八〇 送公糧
227 一八一 躲藏
229 一八二 滾蕩的山坡
230 一八三 薅草
231 一八四 筑巢
232 一八五 禮物
233 一八六 聽山歌
234 一八七 編籬笆
235 一八八 留守奶奶
239 一八九 挑水謠
241 一九〇 舂碓聲
242 一九一 篩子
243 一九二 以前
244 一九三 聽陰間
245 一九四 串鈴馬
246 一九五 紡車
247 一九六 奶奶還在
第二十七歌
鄉關何處
250 一九七 山月
251 一九八 青蛙
252 一九九 無名鳥
253 二〇〇 白菜
254 二〇一 山神廟
255 二〇二 看河
256 二〇三 白蘿卜
258 二〇四 老屋
260 二〇五 風物謠
262 二〇六 一扇門
263 二〇七 明光河
264 二〇八 河的那頭
265 附錄:明光河風物
展開全部
明光河 節選
那座山 那座山峰
旋轉著綠焰 磅礴的影子
一堆鐵渣 山脊堆滿鹽塊
茭白滴著水 山南的水坑
吐出泡沫 搖晃的錐體
收起安靜的車輪 **滴水 夜的尸布
裹著渾圓的山包 星星入谷
墓碑后的祖母
聽見光團 清早山高
河吹出魚漂 正午山底
鷹來人間
一個青布包袱 星星滴下
**滴水
潮濕的物種 星星吹出滿坡銅銹
又蘊出桃花
明光河 作者簡介
李森:詩人,云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云南大學中國當代文藝研究所所長,“中華文藝復興論壇”主席。《學問》《新詩品》《中國新詩年度研究報告》主編。著有《畫布上的影子》《美學的謊言》《語言的藝術》《荒誕的游戲》等共20部作品。中國當代著名詩歌流派“他們詩派”成員。“語言漂移說”詩學理論創始人。作品被翻譯成英語、荷蘭語等語種在國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