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摩崖石刻故事:你不知道的武夷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031611
- 條形碼:9787555031611 ; 978-7-5550-316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摩崖石刻故事:你不知道的武夷山 本書特色
摩崖石刻,指人們在天然巖石上刻畫的文字和圖像等,起源于遠古時代的記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時期,此后流傳不衰。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大部分集中在九曲溪沿岸。坐水觀山,這些鐫深描紅的石刻精美絕倫,不僅點綴了武夷山美麗如畫的風景,更蘊涵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豐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內(nèi)容,它賦予武夷山以獨特的精神風貌、人文價值。本書包含了,碧水丹山、道南理窟、巖骨花香、洞天福地等四輯內(nèi)容。
摩崖石刻故事:你不知道的武夷山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的作者們尊重歷史、尊重現(xiàn)實的同時,發(fā)揮文學想象力和虛構力,闡釋摩崖石刻背后的哲理寓意、歷史智慧和故事傳說,并對摩崖石刻年代、作者、方位、幅面等進行知識性介紹,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全書圖文并茂、雅俗共賞,按題材分為4輯。
摩崖石刻故事:你不知道的武夷山 目錄
九曲棹歌
**山
一線天
鏡臺
真山水
碧水丹山
禁樵令·禁砍令·禁魚令
伏虎
崢嶸深鎖
一塵不到處
掛瓢·洗耳
第二輯 道南理窟
逝者如斯
道南理窟
天心明月
壁立萬仞
空谷傳聲
哦詠而歸
鳶飛魚躍
智動仁靜
靈泉
叔圭精舍
百折磯頭幾濯足千尋峰頂一嘯歌
居高思危
第三輯 巖骨花香
大紅袍
茶洞
茶灶
不可思議
巖韻
龐公吃茶處
半天妖
九龍澗·悟源澗·流香澗
晚甘侯
第四輯 洞天福地
云窩
問樵臺
幼溪津
福地洞天
升真元化洞天
更衣臺
壽
無量壽佛
虎溪靈洞
重洗仙顏
仙凡界
摩崖石刻故事:你不知道的武夷山 節(jié)選
**山 張渝 這是武夷山中一方巨幅的摩崖石刻,“**山”三個大字醒人眼目,坐落在天游峰胡麻澗石刻群之中。 武夷山摩崖石刻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令人嘆為觀止!而能夠連片形成石刻群的,比如天游峰胡麻澗石刻群、九龍澗石刻群、響聲巖石刻群、水光石石刻群等,實屬難得,說明這些地方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頻頻駐足、流連忘返之地,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透過石刻折射出的訊息,可以感受名山前世今生,發(fā)現(xiàn)傳說背后秘密,探尋歷史隱藏符碼,喚醒意識深處記憶。 天游峰位于九曲溪六曲溪北。“大塊何年巨斧開,登臨俯仰若盆栽。盤龍變換遺陳跡,滄海沉浮絕景來。”登上天游峰,往后山行進至胡麻澗,澗水曲折瀠洄,流涇天游峰巖際奔騰而下。傳說荒年曾有仙人從澗水中流送胡麻飯給饑餓山民,故得名。澗旁有一株珍貴的紅豆杉。胡麻澗兩側峭崖寬闊,上面刻有歷朝歷代石刻30多方,如“胡麻澗”“仙凡混合”“福地洞天”“十六洞天”“無量壽佛”“壽”“**山”“武夷**峰”“兢秀爭妍”“奇勝天臺”“真宰奇情”等等,還有一些詩詞石刻和題游石刻,內(nèi)容十分豐富,書法真、草、隸、篆俱全,在武夷山摩崖石刻中可謂獨具一格、特色鮮明。 這其中,“**山”石刻位于胡麻澗西壁,幅面340×690厘米,大字250×140厘米,距地高度450厘米,幅面和題字不僅在胡麻澗石刻中*大,在武夷山眾多石刻中也不多見。作者為武顯將軍、嶺南人徐慶超,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鐫刻。有意思的是,就在胡麻澗東壁,還有一幅“武夷**峰”石刻,幅面略小,達170×600厘米,大字165×75厘米,距地高度390厘米,鐫刻年代更早,系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間閩人劉世澤所題。 兩幅石刻放在一起看,背后有什么故事呢?又有哪些值得回味的蘊含? 話說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武顯將軍徐慶超探訪武夷山。此人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武進士,先后任閩浙督標右營守備、臺灣北路左營都司、閩浙陸路總兵、福建建寧總兵等職。這位官居二品的顯赫武官,卻常與文人交往,喜歡舞文弄墨,寫得一手好字,可見他聰慧、悟性高。當年嘉慶皇帝為母親做壽,向天下廣征“壽”字,徐慶超書寫的“壽”字人選,獲皇帝和太后稱贊,轟動京城。當時文人評價甚高:“得文興愈酣,下筆龍蛇走,剛柔異歐虞,筋骨判顏柳。”從此他專寫“壽”字,被許多地方鐫刻上了摩崖石壁,福建武夷山有,福建泉州有,廣東嶺南一帶更多。他的嶺南老鄉(xiāng)、國史館總纂宋湘曾寫詩稱贊:“更說當年大作書,摩崖驚座近今無。” 一連數(shù)日,徐慶超如隱士一般深居武夷山中,沉浸秀美山水,領略武夷山奧秘。這一天,建寧知府也來到山中陪徐總兵,伺機建議,請石匠來將徐大人名滿天下的“壽”字鐫刻到巖壁上。 知府說道:“地點已經(jīng)選好,一個在桃源洞壽桃石。另一個在七曲金雞社石壁,從九曲泛舟看去,外形酷似大蟠桃。武夷山洞天仙府,鑿上皇上欽點的徐大人陽刻‘壽’字,豈不是絕配!” 徐慶超沉吟片刻,說這事你們看著辦吧,又說他確實想請石匠來,準備在山上胡麻澗巖壁西面再刻上一幅石刻。 知府大喜,但聽聞鐫刻的是“**山”三個字時,卻疑惑了。因為那里已經(jīng)有前人的一幅“武夷**峰”石刻,再刻豈不重復嗎? “刻上‘**山’三字,就是要和‘武夷**峰’對比。”徐慶超說道。他看出知府不解,于是娓娓述說出一番自己的想法。 “武夷**峰”系明嘉靖年問游人劉世澤所題。劉世澤何許人已不可考,也不重要。徐慶超認同劉世澤對天游峰的評判。這里峰高景勝,獨領風騷。董天工《武夷山志》日:“峰高撥群峰之上,溪山全勢一望而收,為武夷**勝地,諸處皆不能及。”登天游者都有相同的感受,登上山頂,武夷諸峰盡收眼底,腳下云海連綿,波濤萬頃,群峰若隱若現(xiàn),給人一種置身仙境、天上一游的感覺。元代文人林錫翁詩日:“遍覽溪山*上頭,琳宮貝闕更清幽。雖然未得長生訣,也道曾在天上游。”“天游”之名是否從這里演化而來不得而知,但天游峰“武夷**峰”已是定論,前人早鑿有石刻為證,似乎沒必要再刻“**山”了。 然而,徐慶超另有一番想法。明代大游行家、探險家徐霞客的武夷山游記中登臨天游峰的贊語:“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峰固應**也。”乍一看徐霞客的話沒有什么,深入一想,會發(fā)覺他的感受值得深入細究。徐霞客是什么眼光!徐霞客在天游峰上,看到的是九曲溪的水,從山看到水,看到山與水的結合,這就是徐霞客高明的地方,可以說一語道破武夷山水的奧妙。 徐慶超分析徐霞客的觀點,覺得大有玄妙。徐霞客游遍天下名山大川,見多識廣,評價一個地方不會囿于一個地方的見聞,不會就一座山論一座山。他的武夷山游記中洋洋灑灑一大篇寫了武夷各個山峰,眼中所見,應該都融入了積累的經(jīng)驗之談,一些觀照與對比都可能在不經(jīng)意之間流露出來,可以說是洞見。所以他關于天游峰“此峰固應**也”的結論,應該是對比天下名山之后得出的看法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