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魯聲玉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966332
- 條形碼:9787532966332 ; 978-7-5329-663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魯聲玉振 本書特色
呂劇是山東省*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由“山東琴書”發展演變而來,是我國戲曲藝苑中一朵散發著濃郁泥土芳香的藝術之花。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風格而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魯聲玉振》分為“鄉韻大呂”“一鳴驚人”“唱響神州”等專題。
魯聲玉振 內容簡介
《魯聲玉振》從歷史淵源、藝術特征、代表性劇目和代表性藝術家等方面,系統而生動地向讀者講述了呂劇的形成、發展歷史,是一本簡明通俗的呂劇知識讀本。劇是山東省代表性的地方劇種,由“山東琴書”發展演變而來,是我國戲曲藝苑中一朵散發著濃郁泥土芳香的藝術之花。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風格而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
魯聲玉振 目錄
**章 鄉韻大呂
1 時殿元的琴書改革
2 《王小趕腳》與“孫斗跑驢”的浪漫邂逅
3 孫中新與劉官莊的戲迷
4 “驢戲”班子進濟南
5 東路琴書——呂劇的生身之母
6 “鳳陽歌”——呂劇的音樂之父
7 義和班——“呂戲”*后的香火
8 《墻頭記》——遺響三百年的聊齋俚曲
第二章 一鳴驚人
1 、怒如一夜春風來
2 慧眼識珠
3 呂劇分娩的“產床”
4 于廷臣——把根留住
5 轟動上海灘
6 跨過鴨綠江
7 1956年——郎咸芬的幸福年
8 紅透全國——電影《李二嫂改嫁》拍攝紀實
9 《沂河兩岸》響春雷
10 珍貴的合影
第三章 唱響神州
1 一次難忘的演出
2 大戲恢宏《蔡文姬》
3 “魯聲”響天山
4 呂韻震關東
5 《逼婚記》——呂劇的新高峰
6 張斌——呂劇音樂的奠基人
7 齊魯名導尚之四
8 “不老松”李岱江
9 為人如蘭林建華
第四章 煙雨微茫
1 “流產”的魯劇研究院
2 一個人的呂劇團
3 青黃不接
4 歌者苦,知音稀
第五章 呂劇的突圍
1 青春版《牡丹亭》的啟示
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3 心里要有觀眾
4 彎路與彎道
5 楊瑞卿與王玲玲的“忘年交”
6 縱是傳承,橫是傳播
7 迎接下一個百年
魯聲玉振 節選
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新世紀的陽光并沒有溫暖大清的萬里江山。 接踵而至的“厄運”,讓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愈加搖搖欲墜。但這,絲毫不影響老百姓對歌舞戲曲的向往。 相反,老百姓對藝術的向往推動了中國地方戲曲的迅猛發展,尤其是方言俚曲、小戲俗調,遍地開花,處處生香。 柳子戲、柳琴戲、五音戲、冒腔、托腔、漁鼓戲……在山東各地“占山為王”、各領風騷。 “南昆、北弋、東柳、西梆”,這是清初稱霸京華戲曲舞臺的“四大天王”。其中,“東柳”指的就是山東的“柳子戲”。 這足以證明,山東戲曲在清初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這足以見證,濟南“曲山藝海”的桂冠絕非浪得虛名。 由說唱藝術到戲劇表演,這是中國戲曲發展的必然歷程。 一大批說唱藝人順應時代要求,改良舊曲老調,催生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劇種。 1935年,山東博山“鮮櫻桃”鄧洪山開創“五音戲”之先河,成為一代戲曲大師。 無獨有偶,青州府廣饒縣時家村(今屬東營區牛莊鎮),一位叫時殿元的琴書藝人舊瓶裝新酒,讓《王小趕腳》和“孫斗跑驢”浪漫邂逅,碰出了時代的火花。 呂劇,這個嶄新的劇種,呼之欲出! 自此,一代又一代的黃河口鄉野藝人,為了呂劇之夢,背井離鄉,看斜陽,走四方…… 時殿元的琴書改革 明洪武二年,時國宏、時國俊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立村,故名時家村。 天寒地凍,滴水成冰。 已經十多天沒有練功了,時殿元遙看蕭條的荒原,心急如焚。時殿元突然發現,院子里地窖里的溫度還可以,起碼能伸出手。他喜出望外,趕忙招呼戲班子里的演員,輪流進入地窖排練。 這一年,時殿元40歲,走過南,闖過北,在青州府和萊州府一帶是有名的“角兒”。 時殿元8歲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 時家村是個“戲窩子”,特殊的歷史環境造就了特殊的人。喪父后,時殿元跟隨乞討藝人學唱小曲兒。上天給了他一個悲慘的童年,又送給他一副好嗓子,人送外號“時鴨蘭兒”。 “鴨蘭兒”是當地一種很像麻雀的小鳥,在田間做巢,喜歡鳴叫。 天剛麻麻亮,“鴨蘭兒”就發出高亢悅耳的叫聲,老百姓就該起床了。 時殿元是標準的草根派,只會些小曲小調。后來,他喜歡上了“打揚琴”。來自中東地區的揚琴,讓說唱藝人眼前一亮。 揚琴音色清脆,音域寬廣,而且轉調方便,就連康熙帝也甚是喜歡。 幾百年以來,揚琴已成為中國民間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重要伴奏樂器。 現在看來,作為說唱藝術的琴書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重要一環。 1933年才被命名的山東琴書,據說*早產生于魯西南一帶,已有兩百余年的歷史。但現在看來,此種說法還有待商榷。 山東琴書用山東方言演唱,唱腔曲調十分豐富,約有曲牌二百多個。后來,使用的曲調逐漸集中,以“老六門主曲”即“上合調”“鳳陽歌”“疊斷橋”“漢口垛”“垛子板”“梅花落”*為常用。 清末民初,山東琴書以“風陽歌”和“垛子板”為主要曲調,穿插少量小曲,兼唱小段兒。 演唱形式上,自我娛樂式的“莊稼耍”逐漸被對口搭檔所代替,以唱和說為主,以表演為輔,人物形象逼真生動。 1893年,時殿元和崔心悅、崔心慶、譚明倫、武春田五人組成同樂班,以唱揚琴為生,廣饒及博興、濱縣、利津、沾化、周村、博山、淄川、張店、益都、壽光、濰縣都留下了他們奔波的足跡。 P21-23
魯聲玉振 作者簡介
陳謹之,1964年生于山東桓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東營市作家協會主席。先后出版了《勝利大突圍》《震撼世界的銅話》《我不是傳奇》《匠心世界》《曠野與芳華》等長篇報告文學,同時還主編了《大孤島》《黃河之水天上來》《詩意傾城》等詩歌作品集。是黃河口詩會、黃河口散文大會、黃河口報告文學論壇的策劃者和承辦者。曾獲東營市“黃河口文藝獎”突出貢獻獎,山東省第五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