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瀾滄江德欽段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方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2910
- 條形碼:9787030732910 ; 978-7-03-07329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瀾滄江德欽段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方法研究 本書特色
供從事地質災害精細調查評價、工程地質、巖土工程、城鎮建設等領域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有關院校教師和研究生參考使用。
瀾滄江德欽段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方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對瀾滄江德欽段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方法進行了系統研究。全書共六篇11章,涉及瀾滄江高山峽谷區區域地質環境背景、地質災害孕災條件、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方法、瀾滄江高山峽谷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征、成災機理、場址風險評估及適宜性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管控方法等方面。**篇地質環境概述,共2章,第1章區域地質環境背景介紹瀾滄江高山峽谷區自然地理、地層巖性及工程地質巖組、地質構造與新構造運動、水文地質等相關內容;第2章介紹瀾滄江德欽段德欽縣城、葉枝場鎮、營盤場鎮地質災害孕災條件。第二篇地質災害調查方法,共2章;第三章介紹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與方法國內外研究進展;第4章介紹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方法。第三篇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共1章;第5章介紹瀾滄江德欽段德欽縣城、葉枝場鎮、營盤場鎮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分布規律。第四篇地質災害動態評價及成災機理研究,共2章;第6章介紹地質災害動態穩定性動態評價;第7章介紹典型崩滑災害鏈(高位崩塌、堵江滑坡、高位泥石流)成災機理研究。第五篇城(鄉)鎮場址風險評估及適宜性評價,共2章;第8章介紹城(鄉)鎮場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研究,以德欽縣城、葉枝場鎮、營盤場鎮為典型案例分析;第9章介紹城(鄉)鎮場址地質災害適宜性評價,以葉枝場鎮為典型案例分析。第六篇地質災害風險管控方法研究,共2章;第10章介紹典型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論證;第11章介紹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方法研究。本書是研究地質災害精細調查評價較為系統的一本專著,圖文并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供從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地質、巖土工程、城鎮建設等領域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有關院校教師和研究生參考使用。
瀾滄江德欽段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方法研究 目錄
序
緒論 1
0.1 研究背景 1
0.2 主要研究內容 1
0.3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2
0.4 主要研究人員與分工 2
第1章 地質災害調查方法研究進展 4
1.1 地質災害調查歷程 4
1.2 高精度遙感調查方法 5
1.3 InSAR識別與監測技術 8
1.4 無人機航空攝影 11
1.5 地質災害成災機理14
1.6 山區城鎮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 17
1.7 存在問題 18
1.8 小結 19
第2章 區域地質環境背景 21
2.1 概述 21
2.2 自然地理 22
2.3 地層巖性與工程地質巖組 27
2.4 地質構造與新構造運動 31
2.5 水文地質條件 35
2.6 小結 36
第3章 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方法研究 37
3.1 高精度遙感精細調查方法 37
3.2 InSAR動態識別方法 52
3.3 無人機航空遙感調查方法 63
3.4 地面調查方法 76
3.5 小結 77
第4章 地質災害孕災環境研究 78
4.1 地質背景 78
4.2 德欽縣城地質災害孕災條件分析 80
4.3 葉枝場鎮地質災害孕災條件分析 91
4.4 營盤鎮地質災害孕災條件分析 106
4.5 小結 116
第5章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分布規律研究 117
5.1 概述 117
5.2 德欽縣城地質災害發育特征與分布規律 118
5.3 葉枝場鎮地質災害發育特征與分析規律 130
5.4 營盤鎮地質災害發育特征與分布規律 133
5.5 小結 142
第6章 地質災害穩定性動態評價研究 144
6.1 基于InSAR的地質災害穩定性動態評價 144
6.2 基于機載LiDAR的地質災害穩定性動態評價 217
第7章 典型地質災害成災機理研究 245
7.1 瀾滄江德欽縣拉金神谷滑坡成災機理分析 245
7.2 德欽縣水磨房河泥石流災害成災機理分析 255
7.3 葉枝場鎮迪馬河泥石流成災機理分析 278
7.4 小結 290
第8章 高位滑坡碎屑流運動堆積模式物理模型試驗研究 292
8.1 滑槽物理模型試驗概況 292
8.2 試驗結果分析 295
8.3 遠程運動模式探討 304
8.4 小結306
第9章 典型城鎮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研究 307
9.1 概述 307
9.2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方法 310
9.3 德欽縣城地質災害風險評估 312
9.4 葉枝場鎮地質災害風險評估 319
9.5 營盤鎮地質災害風險評估 329
9.6 小結 338
第10章 典型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研究 340
10.1 概述 340
10.2 德欽縣城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341
10.3 維西縣葉枝場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344
10.4 小結 359
第11章 典型城鎮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研究 360
11.1 概述 360
11.2 評價方法 360
11.3 工程建設適宜性定性評價 364
11.4 工程建設適宜性定量評價 366
11.5 工程建設適宜性綜合分區評價 379
11.6 城鎮宜建區劃 380
11.7 小結 384
第12章 云南省漾濞縣“5 21”地震災區工程建設適宜性研究 385
12.1 概述385
12.2 漾濞地震災區地質災害孕災條件分析 386
12.3 漾濞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 395
12.4 漾濞地震災區地質災害InSAR形變監測 399
12.5 漾濞地震震中區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研究 403
12.6 漾濞地震災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409
12.7 漾濞地震災區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 411
12.8 小結 413
參考文獻 414
瀾滄江德欽段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方法研究 節選
緒論 0.1研究背景 瀾滄江流域縱貫橫斷山脈,高山峽谷相間,是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德欽縣地處瀾滄江流域腹地,長期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危害,特別是縣城周邊發育的直溪河、水磨房河、一中河、巨水溝等四條特大型高位泥石流對城區的整體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據記載,德欽縣在歷史上曾多次受到大規模滑坡、泥石流沖毀、淤埋,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直溪河曾于1966年、1974年和1986年分別暴發過3次大規模泥石流,沖毀大量民房和良田,造成1人死亡;水磨房河曾于1957年、1968年、1977年和1988年暴發過4次大規模泥石流,沖毀大量民房、橋梁等基礎設施;一中河幾乎年年都要暴發規模大小不等的泥石流,分別在1966年、1986年、1997年和2002年暴發了大規模的泥石流,沖毀學校、農田、道路等。目前,對于德欽縣城周邊4000m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深度不夠,多處高位泥石流的物源分布,以及高位滑坡的地質結構與變形特征尚未完全掌握。同時,德欽縣三面環山、地勢陡峻、平地面積狹小,地質環境容量有限,已滿足不了人口數量和城市建設規模都逐漸擴大的城市高水平發展需求。經過多次論證研究,德欽縣明確了縣城實施“整體搬遷,重點治理”的原則,做好搬遷選址技術論證、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地質災害防治相關技術和應急保障等工作。 根據高山峽谷區城鎮高質量發展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的需求,亟需研究出一套系統翔實、大比例尺、精細化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方法。2018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瀾滄江德欽—蘭坪段災害地質調查”項目,由作者牽頭負責,針對山區城鎮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方法、分布發育規律、風險評估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同時結合云南省自然資源廳重點項目“基于星-空-地一體化技術的德欽縣城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基于星-空-地一體化技術的葉枝場鎮(場鎮是城鎮體系中*基礎、*末端的部分,是城鄉之間以商業貿易活動為主的地方)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提煉撰寫成本書。 0.2主要研究內容 本書以瀾滄江德欽段為重點研究區,以支撐服務高山峽谷區城鎮國土空間規劃和地質災害防治為目標,開展了如下四個方面的研究。 (1)地質災害精細調查與風險評估; (2)典型地質災害形成機制與成災模式研究; (3)山區城鎮規劃建設地質災害適宜性評價; (4)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設計。 0.3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程資料的基礎上,針對研究區特殊的自然條件,采用高精度遙感影像解譯、無人機傾斜攝影、InSAR多期觀測、機載激光雷達等技術手段,結合地面調查、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勘查與試驗、鉆(槽、坑)探等技術方法,對城(鄉)鎮場址展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對危害場址的重大滑坡、泥石流進行調查和風險評價分區,并對典型地質災害進行防治設計(圖0.1)。 圖0.1瀾滄江德欽段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方法技術路線 0.4主要研究人員與分工 本書共分12章,包括瀾滄江德欽段地質災害精細調查與風險評估、典型地質災害形成機制與成災模式研究、山區城鎮規劃建設地質災害適宜性評價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設計等內容。 緒論由魏云杰、朱賽楠撰寫。 第1章由魏云杰、王猛等撰寫。回顧地質災害調查歷程,介紹地質災害調查方法與風險評估的研究進展,分析山區城鎮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方法及存在問題。 第2章由余天彬、劉藝璇等撰寫。介紹瀾滄江德欽段的自然地理、地層巖性與工程地質巖組、地質構造與新構造活動與水文地質條件等孕災背景。 第3章由王猛、余天彬等撰寫。研究基于星-空-地一體化的地質災害高精度遙感精細調查方法,分析地質災害災變趨勢與成災模式,并進行不同尺度的風險評估,為城鎮規劃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資料。 第4章由余天彬、王猛等撰寫。對比分析德欽縣城、葉枝場鎮和營盤鎮地質災害發育的孕災條件。 第5章由朱賽楠、胡愛國等撰寫。開展德欽縣城、葉枝場鎮和營盤鎮的地質災害精細調查,查明地質災害分布規律。針對危害德欽縣城、葉枝場鎮與營盤鎮三處典型城鎮的地質災害開展精細調查。 第6章由王曉剛、譚維佳等撰寫。開展基于InSAR、機載LiDAR技術的地質災害穩定性動態評價。 第7章由魏云杰、王俊豪等撰寫。分析瀾滄江拉金神谷滑坡、水磨房河泥石流與葉枝場鎮迪馬河泥石流等典型地質災害的成災機理。 第8章由譚維佳、魏云杰等撰寫。采用滑槽物理模型試驗方法,分析滑體運動速度、堆積形態范圍和遠程運動模式,探討坡度、塊體粒徑和滑坡質量等對滑坡運動堆積的影響。 第9章由魏云杰、余天彬等撰寫。介紹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方法,開展德欽縣城、葉枝場鎮和營盤鎮的地質災害風險評估。 第10章由張楠、茍安田、王洪磊等撰寫。研究設計德欽縣城、葉枝場鎮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典型地質災害的防治方案,開展直溪河泥石流的監測預警曲線分析。 第11章由魏云杰、朱賽楠等撰寫。以云南省維西縣葉枝場鎮為例,介紹城鎮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研究方法。 第12章由王俊豪、魏云杰等撰寫。對比分析云南漾濞縣“5 21”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的孕災條件、發育分布規律、InSAR形變監測,評估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風險,并開展重建區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 本書初稿分章節完成后,由魏云杰、朱賽楠進行統稿。 在調查研究工作和專著的撰寫過程中,自始至終得到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方向首席科學家殷躍平研究員、首席執行人韓子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四川省地質調查院成余糧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專家的技術指導和幫助,專家們提出了諸多指導性建議,極大地提高了本次研究成果的技術水平。借此機會,特向對本書研究提供幫助、支持和指導的所有領導、專家和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還有許多內容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書中難免存在不妥之處,敬請同行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第1章地質災害調查方法研究進展 國內外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歷史悠久,歐美等國家也經歷了從找礦滿足工業經濟發展需求到成礦模型建立,從地球表層地形地貌變化到地球深部探測,從區域、部分到全局地球的研究等(金璽等,2015;楊宗喜等,2016;楊添天等,2018)。例如,1835~1965年,英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以單一的野外填圖為主要任務,為工業化經濟建設提供礦產資源信息。1965~1985年,英國地質調查工作開始加大對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工作投入,科研能力和城鎮化的能力大幅度提升。1985年至今,英國地質調查工作定性為開展戰略性地質工作研究,以及對相關資料的收集、處理和解譯。20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地質調查工作開展了多項改革,提出“走廊式填圖技術”替代1∶5萬圖的填圖做法,并服務于災害防治與城鄉建設工作中(楊宗喜等,2016)。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的地質調查工作也大致經歷了這幾個過程。 1.1地質災害調查歷程 自20世紀90年代,在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統一部署下,中央和地方國土部門分階段、分層次、分目標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階段是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第二階段是1∶5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第三階段是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與區劃。2016年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示范。 1.1.1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1999~2008年,通過群眾報災、地勘隊伍核查、填寫記錄卡片等方式開展了以縣(市)為單元的1∶10萬地質災害概略性調查評價,累計完成202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和防治區劃;2005年以來,完成了1885個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和防治區劃,其中151個縣(市)完成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并針對城鎮密集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開展了1∶1萬地質災害易發、危險和風險區劃。 1.1.21∶5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2005年以來,為進一步掌握中-高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隱患特征,開展了以地面調查為主、輔以少量鉆探和物探工作的1∶5萬較詳細調查評價,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計完成1885個縣(市)調查和41060處隱患點勘查,開展了全國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編制完成了全國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并編制技術規范,啟動了以省為單元1∶5萬地質災害隱患分布和易發程度區劃工作。 1.1.3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與區劃 2016年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以查明孕災背景、易滑地層、主控因素、成災模式、識別標志與預警判據為核心的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示范,完成1∶5萬調查面積近5萬km2,完成重點區1∶1萬調查面積近1萬km2,形成縣(市)級和鄉鎮級地質災害風險區劃與源頭管控示范性成果。截至2020年底,全國層面部署了597個縣(市)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在國家層面上部署實施上述工作的同時,各級地方政府按照職責分工在轄區內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地質災害“三查”工作。2008年以來,結合汶川、玉樹、蘆山、魯甸等地震地質災害效應,各地組織開展地震影響區的隱患排查工作。2019年以來,利用綜合遙感識別技術開展全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9省(自治區、直轄市)221個縣(市、區)共55萬km2的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調查識別,初步構建基于“星-空-地”一體化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方法體系,同時為支撐川藏鐵路地質安全評價、中印邊境地質災害調查等重大任務提供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成果服務。目前,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區按照易發等級可劃分為高、中、低三級,面積分別為121萬km2、273萬km2、318.2萬km2,中-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川東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東緣、云貴高原、秦巴山地、黃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緣、東南丘陵山地、新疆伊犁、燕山等地區。通過上述工作,累計發現全國地質災害隱患約33.22萬處,并建立了全國地質災害數據庫。 編制印發了《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試行)》《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編圖技術要求(試行)》《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成果信息化技術要求(試行)》《地質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匯交和入庫管理辦法(試行)》等支撐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的配套技術標準;編制地質災害風險普查教材,并提交國務院普查辦,完善了技術標準體系。印發《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2021〕242號),全面啟動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目前,全國已陸續啟動近1000 個縣(市、區)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完成《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和試點方案》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標、任務、要求等內容編寫,組織開展北京房山、山東嵐山等全國110個縣地質災害風險普查試點工作。部署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完成全國高易發區11個省 321個典型縣(市、區)121萬km2的隱患綜合識別任務,獲取了9675處疑似隱患的位置、范圍及其風險程度,按照縣域開展圖件和簡表的編制工作后移交地方核查。 1.2高精度遙感調查方法 遙感技術是一門新興的高新技術手段,具有時效性好、宏觀性強、信息量豐富等特點,能快速提供可靠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和地物判別的信息;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災害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術手段,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分析、預警、評估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遙感技術理論的逐步完善和遙感圖像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與波譜分辨率的不斷提高,遙感技術已成為地質災害及其孕災環境調查、滑坡動態監測與預警、災情實時調查與損失評估等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朱靜和唐川,2012)。中國首次應用遙感技術開展滑坡研究始于1980年,在西南地區的二灘大型水電開發前期論證研究中,采用航空遙感進行壩址及庫區的滑坡分布、規模及其發育環境調查,在此基礎上評估壩址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