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潮白觀影記(輯五):獨笑亦含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125722
- 條形碼:9787549125722 ; 978-7-5491-257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潮白觀影記(輯五):獨笑亦含顰 內容簡介
田東江老師的職業身份是媒體人、評論員,“潮白觀影”又帶有強烈的“新聞眼”:以新近事項或感悟為由頭,充分組織材料,論述嚴密,情理交融,穿插時事點評和個人心路。對文藝電影的科普和電影藝術價值的深化,又是善舉一樁。由此,“潮白觀影”可以歸入“新聞人文藝”,超出新聞文體“記錄”屬性。
潮白觀影記(輯五):獨笑亦含顰 目錄
追憶似水年華
賽末點
奧林匹克運動會
東京塔
浴血華沙
秋天的故事
星愿
汪洋中的一條船
生命因你更強
櫻桃的滋味
“9.11”
愛在記憶消逝前
魯迅先生
列寧格勒保衛戰
四等小站
綠光
肖申克的救贖
畢加索
七年之癢
冬天的故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分離的世界
追捕納粹余孽
巨額來電
莫扎特
夏目漱石
包法利夫人
昆侖山上一棵草
蘇聯電影
新年前夜
樹跟人一樣
吝嗇鬼
偽鈔制造者
天堂里的笑聲
春天的故事
冬奧會
虎兄虎弟
雨中曲
悲情城市
芥川龍之介
紳士運動?
騙婚記
唱出真實的感受
哲學家皇帝
天使還是魔鬼?
塔可夫斯基
愛情與靈藥
川端康成
凝固的歷史
指揮家
撥浪鼓咚咚響
夏天的故事
幸福終點站
后記
潮白觀影記(輯五):獨笑亦含顰 節選
《潮白觀影記(輯五):獨笑亦含顰》: 8月19日,寶島著名電影導演李行逝世,享年91歲。報道說,從1958年到1986年,28年間李行總共拍了52部電影,倡導“健康寫實主義”的創作路線。我看過其中六部。按拍攝時間排列,分別是:《蚵女》(1963)、《養鴨人家》(1965)、《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早安,臺北》(1979)、《原鄉人》(1980)和《又見春天》(1981)。歸類的話,兩部關于鄉村,兩部關于城市,兩部為個人傳記。 我不知“健康寫實主義”究竟何指,也不知彼時寶島電影處于怎樣一種狀況,單就這幾部看不出有何特別之處,善惡截然對立,結局皆大歡喜,人物和情節都相當理想化。換言之,或許在當時引起轟動,但是定格在了那個時代。中國臺灣2010年有一篇采訪報道,說李行“開創奇特時代背景下‘健康寫實’類型”。奇特時代背景,這幾個前綴的字加得很妙,如此“定性”才更加準確。這些電影在今天的價值,或只在于可窺寶島當時社會風貌的一角,果真“健康寫實”的話。 兩部鄉村片,都用旁白來開宗明義。《蚵女》說:“在臺灣西海岸一帶,有好幾萬漁民靠著種蚵來生活,他們把一根根竹片插在淺灘上,讓海水浸潤,就會在竹片上長出千千萬萬個蚵來。”蚵,就是廣東所說的蠔。這個背景交代或有必要,但至于蚵村的女孩阿蘭,“個性像蚵的外殼一樣堅強,可卻有著一顆柔美純潔的心”,則大可通過故事情節的展開,讓觀眾去會心。從電影中看到,在蚵田勞作的基本上都是女子,暴曬的烈日下,低頭彎腰。收蚵的場面比較壯觀:蚵筐兩兩相疊,抬上推車后像傳統船只一樣給雙輪推車也張起風帆,幾十上百,齊齊從海灘出發,“男拉女推回家園”。《養鴨人家》說:“養鴨是臺灣農村普遍的現象。”其中,老林帶著養女長途跋涉把鴨子趕去朋友家剛剛收割的稻田里,以及農協以林家為試點改良鴨種,農展會上的耕牛比賽、養鴨比賽,還有歌仔戲演出,都比較新鮮。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們對寶島的認識是隨著電影而逐步加深的。首先進入我們眼簾的是城市片,《早安,臺北》《又見春天》正在其列。單是幾乎包攬了絕大多數愛情文藝片男女主角的“雙秦雙林”,像走馬燈一樣轉來轉去,就讓人目不暇接。俊男美女,整日徜徉于餐廳酒吧,張口閉口都是談婚論嫁,要么門當戶對,要么窮小子遇到白富美、高富帥迷戀灰姑娘。加上“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名號,給我們以寶島百姓無不富得流油的錯覺。1985年我剛入讀中山大學時有個美國留學生跟班進修,他在臺北也待過幾年,我曾好奇地打探臺北城市建設,他說和廣州差不多。我是有些吃驚的,因為那時的廣州委實有些“破破爛爛”。2013年9月終于到寶島一游,還真是似曾相識。 《汪洋中的一條船》與《原鄉人》徑以鄭豐喜、鐘理和的本名呼之,電影都是根據他們的自傳改編。二人的生命都很短暫,鄭豐喜去世時32歲,鐘理和也只有45歲,但是他們都是勵志的榜樣。鄭豐喜先天殘疾,雙腿自膝蓋以下萎縮,無法行走。生活道路也相當坎坷,小時候放鴨子差點兒被突發的大水淹死,跟著走江湖賣藥的趙伯伯在外流浪了好幾年,但是他身殘志堅。大學同學問他為什么要如此努力,他笑著回答:“你們進大學是走進來的,我是爬進來的。”他成名后有個演講,蕩氣回腸:“我們*大的敵人,不是輕視我們的人,不是屈辱我們的人,而是我們自己。只要我們不自暴自棄,有信心、有勇氣、能吃苦、肯努力,我們就能站起來!”鐘理和的堅持,則是文學創作。早年,他因抗拒同姓不婚的陋俗,帶著心上人遠走沈陽謀生,那時他就說過:“一個人為了生活,混個一日三餐做什么都可以,可是這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他立志寫作,實現從小就有的愿望。抗戰勝利后回到寶島,雖然抱病且窮困潦倒,雖然退稿極多,但他始終筆耕不輟。終于在1956年,以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的獲獎而一舉成名, 在李行電影中,我比較推崇的就是這兩部。“雙秦”中秦漢飾演的鄭豐喜,陽光、硬朗,飾演的鐘理和在生病前與生病后判若兩人,拿捏得相當到位。巧的是,“雙林”中的林鳳嬌分別飾演他的妻子,吳繼釗與鐘平妹也全然兩種形象。“健康寫實主義”,或在這里才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1983年,李行與胡金銓、白景瑞合導的《大輪回》,敗給了三名后輩拍攝的《兒子的大玩偶》,后者的導演之一正是由李行電影場記起步的侯孝賢。這一敗,被視為寶島電影的世代交替。此后,如侯孝賢《戀戀風塵》《童年往事》《風柜來的人》,楊德昌《恐怖分子》《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吳念真《多桑》等橫空出世。后輩的這些電影,我以為也是“健康寫實主義”,且在“寫實”的力度上遠遠超越了前輩,“寫”進了骨子里。那么,在寶島電影界屬于“教父級”的李行導演,其作品置諸歷史長河之中,大約只是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吧。 ……
潮白觀影記(輯五):獨笑亦含顰 作者簡介
田東江,河北三河人,出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成長于京郊潮白河畔。1978年初中畢業考入技工學校,讀鑄造專業。1980年進富拉爾基第1重型機器廠當工人。1985年自該廠考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先后獲學士、碩士學位。1992年起供職廣東省政協機關。1997年起供職南方日報,歷任理論評論部主任、社委。高級編輯。2010年獲得廣東新聞“金槍獎”。2016年榮獲“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入選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領軍人才。2017年入選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以及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