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衡先培醫論與臨床經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764758
- 條形碼:9787507764758 ; 978-7-5077-647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衡先培醫論與臨床經驗 內容簡介
全書分五篇十二章共63節,涉及中醫傳統哲醫同源基礎、文化淵源、方法論和以糖尿病、內分泌為主的臨床診療技能、技巧。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和中醫傳統特色。本書首次系統闡述了基于平衡哲理的“衡醫”理念,具有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根基;系統闡述了中醫文化基礎,提出以易文化-老子-道家為基礎的中國自然哲學,是中醫學產生和發展的土壤;闡釋了基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中國文化兩大基石,決定了在中國蘊育出中醫的必然性。同時,基于東、西方文化基礎,論述了中、西醫本質特征,并基于實踐闡述了中醫特色和現代醫學的瓶頸。尤其是,臨床醫論高效、實用、新穎,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如所倡“見濕不清熱”之說,“見寒不養陰”之論,能顯著提高中醫臨床療效,行之有效。臨床診療方案指導性強,易學易用;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為醫理念,從細微中見功夫。對于一些困擾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難治病證、細微苦惱,提出了有效的治療范例。
衡先培醫論與臨床經驗 目錄
**篇中醫溯源
**章中醫哲理
**節論中醫平衡觀
一、“平衡”是維護健康的目標
二、 “權衡”是實現健康的手段
三、中醫平衡理念的文化土壤
第二節中國自然哲學和中醫學
一、中國自然哲學決定中醫學的平衡觀
二、中國自然哲學決定中醫學的自然觀
三、中國自然哲學的特征決定了中醫學的衡動觀
四、中國自然哲學原始方法決定中醫學思維邏輯
五、易經自然哲學體系對中醫學的影響
六、《道德經》中的自然哲學與中醫學
第三節物靈同源世界觀與聚類比象方法論
一、“靈”是感知并反應的能力
二、物靈同源世界觀
三、《黃帝內經》中的物靈同源
四、聚類比象方法論
五、《傷寒論》中的聚類比象方法
第四節“象”與“象-勢”認識論
一、理解“象”字以識中醫之“象”
二、基于“象”意由實轉虛的邏輯探索中醫取象思維特點
三、象是物及其靈的綜合表征——認識虛化“象”及其應用
四、識象與識勢
五、“象-勢”認識論與“象-物”認識論
第五節健康體系維護的基本法則
一、“感”與“反”——事物生生不息之本
二、“感”與“反”運動中的平衡是維護健康體系的基本法則
三、在“感”與“反”中維護動態平衡是中醫治病基本原則
第二章衡先培醫論
**節中醫特色新解
一、整體觀
二、天人相應
三、形與神俱
四、辨證論治
第二節五診論
......
衡先培醫論與臨床經驗 節選
關于學問,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基礎,本無必要討論什么特色。需要拿“特色”來求得生機,必然是出現了生存危機。中醫學存在了上千年,理所當然地維護著中華民族的身體健康,從來就沒有人談什么“中醫特色”。現在要談中醫特色了,當然不例外也是有生存危機了。“中醫特色”是隨著西方科學尤其是西方醫學的大量引入始被關注的話題,它關乎中醫繼續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現代人,大多認為中醫特色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筆者認為,這實際上是在西方醫學思維局限下提出的,且并不全面。討論中醫特色,必須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去全面、深刻認識,中醫特色必須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因此,筆者提出中醫特色的“兩基石”“四支柱”觀點。前者包括物靈同源世界觀和聚類比象方法論,已在本書**章討論。后者包括整體觀、天人相應、形與神俱、辨證論治四大認識論支柱,對于指導中醫學的發展和應用具有實踐價值。人們的行為方式,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受世界觀和方法論影響的同時,也一定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一定行為準則的具體指導。這些行為準則是人類在一定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在長期生存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法則,是認識論基礎。先輩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這些行為經驗一代代傳給其后代。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所形成的健康行為準則,可以概括為四大支柱。一、整體觀整體觀就是我們在認識事物時,不能把事物從它存在的環境中脫離開來,而是要把它放在應該存在的時間和空間中去,連同時空去認識它。可見整體觀必須有以下四要素:~是認識的主體,二是認識的特定對象,三是特定對象所存在的環境,四是時間要素。在這四個要素存在的情況下,現代科學分析還原方法是完全無法認識的,它只能在認識的主體和特定對象兩個要素下認識事物,尤其是加上時間要素,分析還原論就徹底喪失了其價值,得出的結果必然脫離真實。以整體觀認識事物,是物靈同源世界觀和聚類比象方法論應用的必然結果。因為所有事物都具有靈,事物之間能相互感知并做出反應,同類事物趨于相聚,或者說同類相吸。“感知并反應”和相聚是一個隨時間動態進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事物的“象”也不斷地發生著連續性變化,且這個變化隨著時間而無限持續地進行著。通過聚類比象,隨時可以把不同事物的“象”進行比較,把事物進行動態歸類加以認識。可以看出,這個認識過程,必然將特定事物放在其應該存在的空間和時間環境中,連同時空環境進行整體認識。任何的割離和靜止的認識都不能完成這個認識過程。把這種認識方法運用到中醫學中來,認識人的生理病理變化、疾病的發展轉歸,必然離不開人體所存在的時空環境。在中醫學中,整體觀的含義至少包括四點:一是人自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組織器官、四肢百骸不能脫離整體的人而存在。二是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的生長發育、體質、生理狀態應當結合其生長環境來認識。三是人生疾病,是人及其所處自然、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認識疾病的病因、病機及發展規律,也必須同時考慮相應的時空環境狀態。人的生理、病理的節律,以及三因制宜等,都體現了人與環境的整體性。四是對疾病的治療,必須把所處的環境考慮進去,有的需要治人,有的需要治環境,還有的需要同時治療人和環境。治人好理解,但治環境是被現代醫療體系常常疏忽的。有時通過治環境來治療人的病,更能擊中病本而愈病。如:林某,男,34歲。體質壯實。每年夏天即頭痛、肩痛已經5年,長期中西醫治療。詢問了解到其為辦公室人員,夏天空調都開在20℃左右,自己夜臥也將空調開24℃,捂被睡覺蓋下身而不蓋肩背。囑其改變環境,調高空調溫度,空調房內用護肩。一周后其頭痛、肩痛自愈。另一方面,由于環境對人的方方面面都會產生影響,不同環境中的人,具有不同的體質特點、思維方式、行為特征、生活習慣,這必然導致疾病的差異。在我國,北方氣候寒冷,人們常吃燥熱之食物抗寒。同時由于外環境寒冷,寒主收引,皮膚毛竅閉塞,陽氣不得外達,易內閉生熱。所以,北方人常內熱外寒。在南方,氣候火熱,人們常吃冰涼食物,久則損傷內在陽氣。同時由于環境炎熱,皮膚毛竅開泄,陽氣易耗散。這就導致了南方人內寒外熱的特征。我們在臨床診治中,不但要辨析病人的癥征,也應當把這種“北方內熱外寒,南方內寒外熱”的地域差異考慮進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針對環境治療的另一種方式。……
衡先培醫論與臨床經驗 作者簡介
衡先培,醫學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后師從國醫大師郭子光教授、名中醫張發榮教授、國醫大師和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可冀教授。兼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內分泌學科學術帶頭人,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學術帶頭人,福建省中西醫結合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學科學術帶頭人,福建省繼續醫學教育基地中醫內科學基地負責人,福建省中醫藥重點研究室糖尿病中醫研究室主任。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