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山西古建筑保護研究7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1380
- 條形碼:9787030711380 ; 978-7-03-07113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西古建筑保護研究70年 本書特色
本書適合建筑學、古建筑修繕、文化遺產保護、風景園林設計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閱讀。
山西古建筑保護研究70年 內容簡介
本書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精選的山西國保級古建筑研究綜述性論文合集,共30余篇。內容涉及了山西唐、五代、宋遼金、明清各時期中**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的國保級古建筑,對每一處古建筑的歷史沿革、研究綜述、保護大事記等方面進行總結梳理,其中許多論文均為原創性和首次發表,代表了目前山西省在古建筑保護與研究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本書圖文并茂,生動直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研究山西古建筑保護及其管理等方面十分重要的參考資料。
山西古建筑保護研究70年 目錄
山西古建筑保護70年歷程綜述 劉寶蘭/001
南禪寺 宋 陽/013
佛光寺 楊曉芳/023
平順龍門寺 袁 琦/037
平順天臺庵 賀大龍/047
平順大云院 張洪峰/055
平遙鎮國寺 雷雅仙/061
高平游仙寺 喬惠芳/069
長子崇慶寺 蘆寶琴/077
萬榮稷王廟 劉建昭/083
晉祠圣母殿 張國花/089
大同華嚴寺 段恩澤/099
長子法興寺 陳海榮/109
晉城青蓮寺 王小龍/119
朔州崇福寺 史 君/129
太谷無邊寺 田惠民/139
渾源永安寺 簡 莉/147
柳林香嚴寺 宋 磊/155
霍州州署大堂 聶 磊/163
太原文廟 葉若琛/171
太原純陽宮 李 莉/179
運城池神廟 馮 燕/187
渾源懸空寺 郭 帥/195
平遙文廟 張雅婕/201
平遙日昇昌 張曉清 雷雅仙/209
平遙城隍廟 楊 洋/217
平遙市樓 曹方方/225
平遙城墻 李小龍/231
五臺山圓照寺 雷 偉/237
五臺山菩薩頂 田 園/247
五臺山塔院寺 王 婷/255
五臺山顯通寺 古慧瑩/263
五臺山羅睺寺 林春杏/273
山西古建筑保護研究70年 節選
山西古建筑保護70年歷程綜述 劉寶蘭 山西是中國古建筑博物館,中國宋金以前的古建筑75%以上保存在山西。1934年,梁思成先生入晉考察,成為山西古建筑研究的發軔開端。新中國建立后,幾代文物工作者在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篳路藍縷,苦心經營,以保護古建筑為天職,為國家、為民族、為后代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數以萬計的古建筑文化遺產。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5年3次蒞臨山西,每次都深入到文物保護單位實地考察,指示我們: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位。要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提升文化自信,努力與時倶進,全方位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立足文物古建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為山西的文物保護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竭盡全力。 山西古建筑保護是中國建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回望山西的古建筑保護工作,可以用“査、修、研”三字給予概括。通過“査”一使山西古建筑“數量眾多、類型豐富、時代序列完整”的獨有特點成為定論,確立了山西文物大省的地位;通過“修”一使山西古建筑恢復了“該有的歷史面貌和尊嚴”,保全了中國建筑史實物例證的半壁江山;通過“研”一讓世人知曉了山西古建筑的精美價值,獲得了“中國古建筑寶庫”“東方彩塑藝術博物館”之美譽。70年來,山西文物工作者是“査、修、研”文物保護工作的主要踐行者。在此,回顧歷程,一為緬懷前輩偉績,是他們辛勤而卓越的勞動,將中國傳統建筑帶入到了現代文化體系,并成功轉型成為支撐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獨*物象;二是激勵后人奮進,在延續前輩古建筑保護研究理論方法的基礎上,堅定信心,夯實基礎,面向未來,勇于創新,為古建筑的保護與傳承做出無愧于時代的貢獻。 一 通過近一個世紀的大調査普査,我們終于建立起了山西古建筑遺產的家底清冊 1900年前后,以日本人為主的學者對中國古建筑開啟了調査。20世紀30年代初至中期,以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先生為核心的中國古建筑研究組先后4次對山西雁北、忻州、晉中、呂梁、臨汾等區域的多處古建筑實物進行調査,開創了中國建筑基礎調査、建筑歷史研究和建造技術、繪畫、雕塑藝術研究的先河。1937年發現的山西五臺佛光寺唐代建筑,成為中國古建筑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山西文物基礎調査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通過4次區域調査、3次全國性普査、十多次的專項調査,逐步摸清了山西文物家底數量和保存現狀等,建立了現存中國古建筑實例圖譜,為古建筑的保護與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區域性調査 1950年至1956年,國家文化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組織了4次區域性文物調査。1950年7月至8月、1952年9月,國家文化部先后兩次組織國家專家對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及五臺山地區和太原市部分文物進行調査。歷經40天,完成了大同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木塔、忻州代縣鼓樓、五臺山佛光寺、顯通寺、太原晉祠等20余處古建筑的實地勘察、記錄、圖紙繪制等工作,匯編成了《雁北文物勘察團報告》。1951年和1954年,山西省文教廳和省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省內調査組,對五臺、河曲、廣靈、原平、嵐縣、稷山、永濟、壽陽、文水、曲沃、新絳、繁峙、陽曲等20多個縣的文物進行了調査,發現了43處重要古建筑,中國現存*早的唐代木構建筑一南禪寺就是在1954年的調査中發現的,具有劃時代意義。 (二)全國性普査 在山西境內開展的全國性文物普査共有3次。**次文物普査(以下簡稱“一普”)時間為1956年至1958年。1956年4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在農業生產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首次提出進行全國范圍內的文物普査。為積累經驗,文化部首選山西作為普査試點,由國家文化部主持,由受過國家文化部專業培訓的山西省30余名業務骨干和全國9省選派出的文物干部組成普査工作隊,選擇晉南的曲沃、聞喜、夏縣、安邑(現屬運城市)、晉東南的潞安(現長治市,也曾稱上黨或潞州)、平順、長治、高平、晉城等9個縣(市)開展了實地調査,歷時105天,共發現重要文物830項,其中古建筑127項,石刻及石窟362(通)個。僅在潞安(現長治市)、平順、高平、晉城就發現古建筑73座,磚石塔20座,橋梁4座,經幢、石窟20余處,此次調査不僅初步形成了晉東南是山西省古建筑存量較多的地區這一共識性定論,同時為全國培養了一批專業化的普査隊伍。 1957年,在1956年山西普査的基礎上,啟動了在全國范圍內的首次文物大普査。山西的文物普査工作是由山西省獨立開展,至1958年秋普査工作結束,共踏査了100多個市縣,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3100處,征集可移動文物六、七千件。這次普査工作為山西以后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保護管理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為順利公布山西省**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二批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提供了重要支撐。1957年、1959年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21項。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山西的國保單位為革命紀念建筑2項、古遺址2項、古建筑9項,共計13項,其中古建筑占到全省國保單位的69%。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員會為了突出重點保護,在1957年、1959年公布的兩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遴選了124項作為調整后的**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公布,其余下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4項中,有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8項、古遺址35項、古墓葬20項、石窟寺4項、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51項、石刻及其他6項,古建筑占首批省保單位的41%。 第二次文物普査(以下簡稱“二普”)時間為1981—1986年。是繼1956年“一普”25年后開展的又一次全國性大普査。“二普”的成果是通過編輯國家“九五”科研項目一一《中國文物地圖集》各省(市、自治區)分冊來體現的。1988年,按照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山西開始編寫《中國文物地圖集 山西分冊》,1993年形成初稿。通過對各地資料的匯總分析,發現調査資料存在執行標準不一、統計信息不全等問題,1994—1997年,組織省、市專業科研單位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及長城遺存重新調査和復核,增補了大量新的資料。歷經17年的普査和復査,共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31401處,其中古遺址2639處、古墓葬1666處、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化石地點360處、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18118處(含木構建筑9059處、古塔485座,元代戲臺6座、明清戲臺2881座,其余為紀念建筑、牌坊、磚石建筑、古橋等5687處)、石窟寺300處、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1466處、石刻及其他6852處,戰國至明清長城存有約2500千米。除此之外對唐至清彩塑數量、壁畫面積、碑碣等附屬文物進行了統計,計有彩塑12712尊、寺觀壁畫23052平方米、各類碑碣11294通(方)。調査人員共填寫普査登記表32933份,記錄文字材料6030份,繪圖11842張,拍攝照片46292張,拓片5386份,其他材料741份。這次普査與“一普”相比,成果顯著,分類統計合理,使山西古建筑的家底基本得以澄清,為山西文物大省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次文物普査(以下簡稱“三普”)始于2007年4月,終于2011年12月。這次普査是由國務院統一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的文物保護基礎性工程,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文物理念新,要求分類細而全,技術含量高,時間節點明確。業務層面,由山西省文物局牽頭組織,市縣文物部門聯動配合,全面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歷時5年,在全省各級部門的全力配合下,高質量地完成了全省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査工作。共調査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古遺址13477處、古墓葬4298處、古建筑28027處、石窟寺及石刻111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6715處、其他246處。這次普査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36365處。全省調査數據共形成數據包119個,數據包所占空間為1011GB,共有電子文件463195個,其中文本文件數58163個,照片等附件文件數409224個。除登記表、附表外,共收錄各類圖紙161444張,平均每處文物3張;照片247780幅,平均每處文物4.6幅。另外,在實地調査期間,全省共采集各類標本38123件。 第三次文物普査與**、二次文物普査工作相比,具有登記數量多、信息量大,新發現多、類型豐富,科學計量、認定準確,專業度高、技術性強,資料齊全、保存完整等特點。古建筑由原來的18118處增加到了28027處,特別是新發現的民居類古建筑數量大增,進一步擴充了山西“中國古代建筑寶庫”的內涵,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由原來的1466處增加到了6715處,使山西近現代社會發展史、革命史的資料更加豐富,將20世紀文化遺產納入文物視野,成為文物的保護范疇。 (三)專項調査和核査 隨著社會發展,一些本身相對脆弱的文物極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損毀消失。為掌握文物保存現狀,實現文物動態化管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對各類文物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山西省分別于2005年、2007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對南部早期木構建筑、全省長城、石窟寺、革命文物、受災文物及低級別文物、石刻、彩塑、壁畫等進行了專項調査、核査,大大夯實和豐富了山西省文物的數量、質量和家底。 1.山西南部早期木構建筑的調査 2005年9一12月,山西省文物局組織開展了對長治、晉城、臨汾、運城元以前木構建筑保存現狀專項調査工作,并遴選出四市105處國家*木構建筑,編制了《山西南部早期木構建筑調査報告》,并納入國家“十一五”文物保護的重點工程。山西南部105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從本體、環境方面得到極大改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針對山西開展的*大規模的集中文物專項保護工程。 2.長城資源調査 2007年至2011年,由國家文物局組織,長城沿線15省共同啟動了長城資源調査。山西共調査各時代長城2500余千米,2012年5月國家文物局認定山西現存長城1412.8千米,共有長城遺跡4266處。其中長城墻體768段,關堡364座,單體建筑3107座,相關遺存27處。涉及戰國、秦、漢、北魏、東魏、北齊、隋、五代、明等歷史時期。分布于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呂梁市、陽泉市、晉中市、長治市、晉城市等8市39縣(市、區)。其中認定山西明長城470段,總長度896.53千米,單體建筑3081處,關堡344座,相關遺存27處,分布在6市25縣。 3.石窟寺資源調査 2020年10月一2021年4月,國務院要求開展石窟寺資源調査。經過調査,山西省共有石窟寺279處,摩崖造像206處,合計共485處,其中復査413處,補錄18處,新發現54處。 2021年以來,山西省文物局還組織各級文物部門開展了紅色文化遺址、革命文物、受災文物、低級別文物、石刻及彩塑壁畫等調査核査工作。這些專項調査核査工作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査工作基礎上,為實時掌握文物保存現狀,建立動態數據管理進行的重要專項文物普査工作。 綜上所述,70年來,通過對文物不斷開展的調査普査,山西省的文物家底得以澄清,文物特點及價值內涵得到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的范圍不斷擴大、級別不斷提高。1982年至今,山西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的共有8批531處,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共6批779處,被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共12466處。通過70年來的文物調査普査,山西省古建筑的數量、特征、時代和價值逐步為世人所知。為研究古建筑所處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積累了大量資料,為決策部門評估文物保護的級別、開展保護修繕、劃定保護范圍、配備管理資源、精準決策保護、實施動態監管等奠定了重要基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