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羅霄山脈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1180
- 條形碼:9787030731180 ; 978-7-03-07311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霄山脈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羅霄山脈地區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成果。全書分為20章,內容包括地質地貌、土壤、氣候、水資源、植物、動物、真菌、植被等。共鑒定高等植物325科1511屬5720種,大型真菌72科218屬672種,陸生貝類22科45屬129種,昆蟲268科1860屬3422種,魚類17科68屬113種,兩棲動物8科26屬52種,爬行動物15科44屬68種,鳥類70科215屬369種,哺乳動物22科56屬91種,發表或發現生物新種118種。在此基礎上,對羅霄山脈地區的生物區系、生物資源、生態保護現狀等進行了論述和評價,從而為該地區進一步有效保護和管理奠定了基礎。
羅霄山脈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 目錄
第1章羅霄山脈的地質地貌1
1.1羅霄山脈地質地貌的基本特征1
1.2羅霄山脈的大地構造分區及其演化25
1.3主要結論28
參考文獻29
第2章羅霄山脈的土壤31
2.1研究區概況和研究方法32
2.2羅霄山脈土壤特征33
2.3小結51
參考文獻53
第3章羅霄山脈的水文和氣候54
3.1羅霄山脈地表水資源分布及其水文特征54
3.2羅霄山脈水質檢測特征58
3.3羅霄山脈氣候特征72
參考文獻75
第4章羅霄山脈的植被77
4.1羅霄山脈植被類型及其特征77
4.2羅霄山脈重要孑遺、珍稀植物群落127
參考文獻133
第5章羅霄山脈苔蘚植物區系135
5.1羅霄山脈苔蘚植物區系組成135
5.2羅霄山脈苔蘚植物的區系特征137
5.3羅霄山脈苔蘚植物珍稀瀕危種141
參考文獻141
第6章羅霄山脈蕨類植物區系142
6.1羅霄山脈蕨類植物區系組成142
6.2羅霄山脈蕨類植物區系地理成分146
6.3羅霄山脈蕨類植物的地理分異152
6.4羅霄山脈與其他地區蕨類植物區系的聯系155
6.5小結156
參考文獻156
第7章羅霄山脈裸子植物區系158
7.1羅霄山脈裸子植物區系組成158
7.2羅霄山脈裸子植物區系特征159
參考文獻166
第8章羅霄山脈被子植物區系168
8.1羅霄山脈植物區系研究概況168
8.2羅霄山脈被子植物區系組成169
8.3羅霄山脈被子植物科的區系特征170
8.4羅霄山脈被子植物屬的區系特征183
參考文獻203
第9章羅霄山脈種子植物區系的特有現象209
9.1特有現象的概念209
9.2羅霄山脈中國特有科209
9.3羅霄山脈中國特有屬210
9.4羅霄山脈中國特有種及其亞區域地理分布213
9.5羅霄山脈地區特有種217
9.6羅霄山脈特有現象的區域意義218
參考文獻219
第10章羅霄山脈植物區系的孑遺現象和生物避難所性質221
10.1孑遺種的概念221
10.2羅霄山脈孑遺屬種的組成221
10.3羅霄山脈孑遺屬種的地理分布格局225
10.4羅霄山脈孑遺屬種起源的古老性和化石證據226
10.5羅霄山脈植物區系的生物避難所特征230
參考文獻232
第11章羅霄山脈植物區系的替代分化、地理親緣和區系區劃235
11.1羅霄山脈區域內植物區系的差異和地理親緣235
11.2羅霄山脈區域內各山地地理成分的差異和R/T值239
11.35條中型山脈間植物區系組成的差異性和共通成分241
11.4羅霄山脈若干表征科的地帶性分化現象244
11.5羅霄山脈植物區系在東部季風區的區域地位257
11.6羅霄山脈植物區系與鄰近地區植物區系的比較262
11.7羅霄山脈植物區系區劃274
參考文獻279
第12章羅霄山脈大型真菌及其物種多樣性281
12.1羅霄山脈大型真菌研究現狀281
12.2研究方法282
12.3羅霄山脈大型真菌區系組成與特征283
12.4羅霄山脈大型真菌資源與保護287
參考文獻289
第13章羅霄山脈陸生貝類及其物種多樣性291
13.1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291
13.2羅霄山脈陸生貝類組成291
13.3羅霄山脈陸生貝類物種多樣性特征296
參考文獻299
第14章羅霄山脈昆蟲區系及其物種多樣性300
14.1野外考察時間與方法300
14.2羅霄山脈昆蟲區系組成301
14.3羅霄山脈昆蟲區系特征302
14.4羅霄山脈昆蟲群落特征303
14.5以隱翅蟲科為代表的昆蟲多樣性304
參考文獻307
第15章羅霄山脈魚類區系及其物種多樣性310
15.1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310
15.2羅霄山脈魚類區系與物種多樣性特征311
15.3討論:魚類物種形成機制與保護策略318
參考文獻319
第16章羅霄山脈兩棲類動物區系組成及特征321
16.1羅霄山脈兩棲類研究概況321
16.2研究方法324
16.3羅霄山脈兩棲類動物部分類群的系統分類研究327
16.4羅霄山脈兩棲類動物區系組成333
16.5羅霄山脈兩棲類動物區系特征337
參考文獻338
第17章羅霄山脈爬行類動物區系及其物種多樣性341
17.1研究背景341
17.2研究方法341
17.3羅霄山脈爬行類物種多樣性和區系組成342
17.4羅霄山脈爬行類動物區系特征345
參考文獻346
第18章羅霄山脈鳥類區系及其物種多樣性348
18.1研究背景348
18.2研究方法349
18.3羅霄山脈鳥類物種多樣性與區系組成350
18.4羅霄山脈鳥類區系特征360
參考文獻360
第19章羅霄山脈哺乳類動物區系及其物種多樣性361
19.1羅霄山脈哺乳類研究概況361
19.2研究方法362
19.3羅霄山脈哺乳類物種多樣性與區系組成364
參考文獻373
第20章羅霄山脈新種與新記錄種374
20.1植物新種與新記錄種374
20.2真菌新屬、新種與新記錄種380
20.3貝類新種與新記錄種382
20.4昆蟲新屬、新種與新記錄種382
20.5兩棲類新種與新記錄種391
20.6爬行類新記錄種396
20.7鳥類新記錄種396
20.8哺乳類新記錄種396
參考文獻397
羅霄山脈地區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組(2013~2018年)402
圖版
羅霄山脈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 節選
第1章羅霄山脈的地質地貌 摘要完成對羅霄山脈地層、巖石、地質構造和地貌的資料收集及野外調查,獲得了較豐富的資料,其中實施高山沼澤手搖鉆孔 5個,總進尺 2403cm, 14C測年樣品 24個,實測 20個。分析了羅霄山脈的形成與演化過程。初步結果表明,羅霄山脈南段的諸廣山脈、萬洋山脈和武功山脈與北段的九嶺山脈和幕阜山脈屬于兩個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南部為江南褶皺帶,加里東運動時,華夏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形成江南褶皺帶;加里東運動后,由西南向東北發生海侵,沉積了以石英砂巖為主的堅硬巖石,為高大山脈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北部為揚子板塊,印支運動時華北板塊向揚子板塊俯沖,產生一系列由北往南的推覆逆沖構造,使中元古界頁巖、板巖等淺變質巖(軟弱巖石)廣泛出露。燕山運動時,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碰撞俯沖,引發廣泛的構造變形與巖漿活動;燕山運動后期發生大規模拉伸,形成內陸紅色碎屑盆地沉積。新構造運動早期造就了羅霄山脈總體呈南北、局部呈北東的地貌格局,后期構造抬升減弱,風化、剝蝕、巖性以及均衡作用成為主旋律,羅霄山脈進入壯年期,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地貌景觀,加上第四紀冰期的疊加,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小氣候環境,為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條件。 1.1 羅霄山脈地質地貌的基本特征 羅霄山脈地處亞洲大陸東部,總體近南北走向,縱貫鄂、湘、贛三省邊界,由一系列北東—南西走向的中型山脈由南往北分別是諸廣山脈、萬洋山脈、武功山脈、九嶺山脈和幕阜山脈等。*高海拔 2122m,為萬洋山脈南風面,*低海拔 82m,落差達 2040m,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地貌形態。羅霄山脈經歷了從元古宙到中生代漫長的地質演化,形成了復雜的地層巖石和構造格局。新生代以來,在內外動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漸“雕琢”成今天所見的宏偉山系。 羅霄山脈作為湘江和贛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對大氣環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山地小氣候環境,既給不同生物群提供了特定的生存空間,也給它們的遷徙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交替的氣候劇變疊加到不同高度、不同巖性、不同形貌的山地上,形成了十分復雜的環境變遷,既為孑遺生物營造了殘存的避難空間,也給遷徙物種提供了庇護通道,使生物多樣性明顯優于羅霄山脈兩側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盆地。 通過 5年來的調查研究,獲得了較豐碩的成果。本章針對羅霄山脈的各中型山脈,從地層、巖石、地質構造、山地地貌、水系變遷、高山沉積以及成因演化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總結,為探討生物區系的特征和演化提供了基本依據與參考資料。 1.1.1 諸廣山脈 諸廣山脈位于湘、贛、粵三省交界,羅霄山脈的南段,北鄰萬洋山脈,南接南嶺,總體走向北東—南西,主體由花崗巖組成。山巒起伏,北高南低,北部山峰一般海拔 1500~2000m,南部降至海拔 1000~1500m,其中齊云山的主峰齊云峰為*高峰,海拔 2061m。 1. 主要地層 沉積巖主要分布于山脈的外圍,從老到新簡述如下。 (1)新元古界 震旦系。震旦系鷹楊關群為一套遭受低綠片巖相區域變質的長英砂巖、細砂巖、炭質板巖及薄層狀硅質巖,夾基性海底火山噴發沉積,如細碧角斑巖、暗灰綠色凝灰巖,屬海相復理石建造,總厚度 3000m以上。含冰水沉積,可與揚子板塊的南沱冰磧層對比;上部含磷層增加,與揚子板塊的陡山沱組大致相當,前者代表地球的“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Kirschivink,1992),后者則代表“雪球地球”之后的氣候回暖和生命大繁盛。 (2)下古生界 1)寒武系。寒武系八村群為一套遭受低綠片巖相區域變質的中至細粒長石石英砂巖、泥炭質板巖(圖 1-1)和灰巖,也是一套淺海相復理石建造,厚度大于 3000m,巖相較穩定,其中下部石煤層和炭質頁巖比較發育,可與華南其他地區對比,頂部含錳質灰巖和白云巖。 圖 1-1 諸廣山脈的寒武系炭質頁巖 2)奧陶系。下奧陶統巖性為沉積細砂巖、粉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炭質板巖、鈣質巖及硅質巖等,南側局部夾火山巖,缺失中奧陶統、上奧陶統。 上述地層之間均為整合接觸。 (3)上古生界 1)泥盆系。中泥盆統半山組( D2b)和跳馬澗組( D2t)主要為灰白色和紫紅色石英砂礫巖、砂頁巖、粉砂巖和砂質頁巖,是含鐵、錳、鉛、鋅、銀、硫等元素的賦礦地層,底部常含赤鐵礦層(寧鄉式鐵礦);上泥盆統棋梓橋組( D2q)主要為灰色或灰黑色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上泥盆統佘田橋組(D2s)和錫礦山組(D2x)為灰巖、泥質灰巖、白云巖以及鈣質砂巖、粉砂巖、粉砂質頁巖。泥盆系沉積總厚度約為 1200m。泥盆系與下伏地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代表加里東運動。 2)石炭系。下石炭統由粉砂巖、頁巖過渡到泥灰巖、灰巖。上石炭統主要為白云巖夾灰巖或灰巖夾白云巖和煤層。 3)二疊系。下二疊統巖性組成為燧石結核鐵錳硅質巖、頁巖,南側上部局部出現灰巖透鏡體、安山巖等,上二疊統主要為頁巖、硅質巖,下部含煤,部分地段有凝灰質砂巖,南側還出現凝灰巖。石炭系至二疊系在諸廣山脈分布較為局限。 上述地層之間為整合接觸。 (4)中生界 侏羅系。侏羅系為海陸交替及沼澤環境,形成地層巖性為紅色石英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含煤層;侏羅紀晚期,燕山運動產生大規模斷裂、斷陷盆地,沉積形成了巨厚的陸相紅色砂巖。侏羅系與下伏地層均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是燕山運動的結果。 諸廣山脈缺失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則零星分布,主要為沖積相、洪積相。 2. 主要巖石 諸廣山巖體由多期多階段的復式花崗巖體構成,包括加里東期的扶溪巖體、瀾河混合巖體,印支期的白云巖體、樂洞巖體、江南巖體、龍華山巖體、大窩子巖體、寨地巖體、古亭巖體、油洞巖體和塘洞巖體,燕山期的九峰巖體、三江口巖體、長江巖體、紅山巖體、企嶺巖體、赤坑巖體、日莊巖體和百順巖體等。以燕山期的侵入巖規模及數量占絕對優勢。 九峰巖體(圖 1-2a)位于諸廣山復式花崗巖的西端,巖體呈巖基狀侵入元古宇和古生界。巖體主體巖性為中粒等粒狀黑云母花崗巖;三江口巖體(圖 1-2b、c)位于諸廣山復式花崗巖的中部,規模*大,巖體呈巖株狀侵入元古宇和古生界,巖性為中粒似斑狀二云母花崗巖;長江巖體(圖 1-2d)位于諸廣山復式花崗巖的東部,西側與三江口巖體相鄰,東側侵入印支期油洞巖體,巖性為中粒黑云母花崗巖。 圖 1-2 九峰巖體、三江口巖體和長江巖體野外照片 a. 九峰巖體;b、c. 三江口巖體;d. 長江巖體 3. 地質構造 諸廣山巖體內斷裂構造主要可以分為南北、北西和北東等三組,其中以北東向斷裂*發育,控制了山體的走向。 4. 地貌特征 諸廣山脈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是長江水系的湘江、贛江以及珠江水系支流北江的源頭,因而有“水注三江”之說。 諸廣山脈的主要山峰都發育在花崗巖(又稱為諸廣山巖體)之上,形成“花崗巖地貌”。花崗巖廣泛暴露暗示該區經歷了長期的風化剝蝕。其中,位于湘、粵、贛三省交界處的萬時山保留了較好的*高夷平面,海拔約 1500m(圖 1-3),代表新構造運動的抬升幅度。 圖 1-3 諸廣山脈萬時山*高夷平面 山脈抬升除了夷平面證據,還有大量裂點(瀑布),如珠江水系北江源頭的湖南汝城縣九龍江瀑布群(圖 1-4)。 圖 1-4 珠江水系北江源頭的九龍江瀑布群 在諸廣山巖體南面的粵北燕山期花崗巖中,取深鉆巖心進行熱年代學和構造抬升速率分析, 900m深的鉆孔中共取樣品 8個。目前,已獲得了鋯石和磷灰石( U-Th)/He的測量結果,兩者比較接近(由于斷層錯動,測試結果發生重復,故僅采用 4個樣品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4個樣品的高度 -年齡擬合表明,40Ma(始新世)以來,山脈抬升速率(剝蝕速率)為 0.0096km/Ma(圖 1-5),結合地貌證據(*高夷平面),揭示諸廣山脈始新世前可能有過較強抬升,始新世以來,抬升非常緩慢,以處于剝蝕減荷的均衡抬升為主。諸廣山脈熱年代學研究結論,與武功山脈熱年代學研究結論(后述)有類似之處,可能說明晚新生代以來,羅霄山脈總體上抬升都很微弱,這解釋了為什么大部分山脈都已進入壯年期。 1.1.2 萬洋山脈 萬洋山脈主要有南風面、井岡山、七溪嶺、桃源洞等山地,下面以井岡山、桃源洞等為例加以說明。 1. 主要地層 從老到新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 圖 1-5 諸廣山脈南部燕山期花崗巖中磷灰石(U-Th)/He年齡 (1)下古生界 1)寒武系。寒武系主要為變余長石石英砂巖夾板巖、多層炭質硅質巖及含硅質板巖,依據巖性的差異,次分為下寒武統牛角河群、中寒武統高灘群和上寒武統水石群。沉積厚度巨大,為活動類型的深海相沉積,總厚度可達 6000m以上。總體而言,以淺變質巖為主,粒度較小,巖性較為軟弱,形成低山,大面積分布于井岡山東麓地帶。 2)奧陶系。下奧陶統爵山溝組( O1j),巖性以灰綠色、深灰色粉砂質板巖、板巖、千枚巖為主,夾少量含硅含炭板巖及粉砂巖,厚度近 700m。下奧陶統七溪嶺組( O1q),以灰黑色含硅炭質板巖、炭質板巖及灰綠色板巖為主,厚度近 800m。中奧陶統(未分組),巖性主要為淡灰色、灰綠色變余細粒石英砂巖、硬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板巖,夾少量炭質板巖及含硅質板巖,厚度 3000m以上。巖性較為堅硬,往往構成高地,如井岡山主峰五指峰(1586m左右)。 寒武系—奧陶系沉積厚度巨大,總厚度>10km,代表了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之間華南(或稱江南)活動的深海沉積類型。 (2)上古生界 泥盆系。中泥盆統跳馬澗組( D2t),上部為砂巖、凝灰巖及粉砂質頁巖;中部為中粗粒石英砂巖,含長石石英砂巖,夾粉砂巖和頁巖;下部為石英礫巖、砂礫巖,含礫砂巖及石英砂巖。厚度 500m。該地層分布廣,巖性較為堅硬,是山脈的主體巖石。中泥盆統棋梓橋組( D2q),上部為條帶狀泥質灰巖夾厚層灰巖,中部為泥灰巖與絹云母千枚巖互層,下部為厚層硅質泥灰巖,底部為絹云母千枚巖與薄層泥灰巖互層。厚度 100m左右。由于碳酸鹽巖在亞熱帶地區易發生溶蝕,中泥盆統棋梓橋組為井岡山山間盆地(井)的主要地層。上泥盆統佘田橋組(D2s),以石英砂巖、含長石石英砂巖夾鈣質砂巖、粉砂巖、粉砂質頁巖為主。厚度接近 300m。 總體上,泥盆系沉積以碎屑巖為主,總厚度不足 1km,與下古生界寒武系 —奧陶系巨厚沉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但由于石英砂巖比例較高,巖性較堅硬,是井岡山的主體巖石。從下到上,鈣質成分有所增加,抗風化能力有所減弱。 泥盆系與奧陶系為角度不整合接觸(圖 1-6,奧陶系產狀 110°∠75°,68°∠73°,奧陶系更陡且產狀多變,說明褶皺強烈,而泥盆系產狀較穩定,西部產狀 130°∠33°),加里東運動在此表現明顯而強烈。 圖 1-6 江西與湖南兩省交界處,泥盆系與奧陶系的角度不整合接觸界線 省界界碑(虛線)以上為泥盆系跳馬澗組底礫巖(D),以下為奧陶系板巖、頁巖(O) 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石炭系灰巖夾煤層以及侏羅系陸相砂巖,但分布范圍十分有限。 2. 主要巖石 井岡山主要巖漿巖為加里東期中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侵入寒武系—奧陶系之中,分布于山脈南段,與諸廣山巖體相接。 3. 地質構造 萬洋山脈總體北東走向,主要斷層多為北東向,以壓性為主,透鏡體發育,活動時間相對較早;北西向斷層數量較少,規模不大,表現為張性特征,活動時間相對較晚。 4. 地貌特征 萬洋山脈實際上是受北東向斷層控制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