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汪曾祺散文小叢書:汪曾祺談藝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4027
- 條形碼:9787020174027 ; 978-7-02-01740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汪曾祺散文小叢書:汪曾祺談藝錄 本書特色
金句集錦 小小說是一串鮮櫻桃,一枝帶露的白蘭花,本色天然,充盈完美。 大概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小說有一點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說則像水。 語言的一個標準是:訴諸直覺,忠于生活。 夏天,一地濃蔭。冬天,滿階黃葉。 每個人帶著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街上走。 我以為民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的抒情詩。 昔人云:“忙中不及作草,家貧難辦素食!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是一種庸俗的處世哲學。寫小說卻必須這樣。 我有個樸素的古典的中國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我很欣賞宋人詩:“四時佳興與人同”。人活著,就得有點興致。
汪曾祺散文小叢書:汪曾祺談藝錄 內容簡介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汪曾祺談藝錄/汪曾祺散文小叢書》中五十八篇談藝文章,十六幅汪曾祺生前手繪畫作,讀懂一代文狐的博雅與才情。
汪曾祺散文小叢書:汪曾祺談藝錄 目錄
短篇小說的本質——在解鞋帶和刷牙的時候之四
揉面——談語言運用
小說筆談
關于文學的語言問題——在大足縣業余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
說短——與友人書
語言是藝術
美學感情的需要和社會效果
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
小說技巧常談
關于小小說
傳神
談談風俗畫
談風格
關于小說語言(札記)
小小說是什么
小說的散文化
中國作家的語言意識
文學語言雜談
關于作家和創作
小說陳言
學話常談
使這個世界更詩化
……
作家作品
創作心得
書畫曲藝
汪曾祺散文小叢書:汪曾祺談藝錄 節選
《汪曾祺談藝錄/汪曾祺散文小叢書》:我寫《受戒》的沖動是很偶然的,有天早晨,我忽然想起這篇作品中所表現的那段生活。這段生活當然不是我的生活。不少同志問我,你是不是當過和尚?我沒有當過和尚。不過我曾在和尚廟里住過半年多。作品中那幾個和尚的生活不是我造出來的。作品中姓趙的那一家,在實際生活中確實有那么一家。這家人給我的印象很深。當時我的年齡正是作品中小和尚的那個年齡。我感到作品中小英子那個農村女孩子情緒的發育是正常的、健康的,感情沒有被扭曲。這種生活,這種生活樣式,在當時是美好的,因此我想把它寫出來。想起來了,我就寫了。寫之前,我跟個別同志談過,他們感到很奇怪:你為什么要寫這個作品?寫它有什么意義?再說到哪里去發表呢?我說,我要寫,寫了自己玩;我要把它寫得很健康,很美,很有詩意。這就叫美學感情的需要吧。創作應該有這種感情需要。我寫《大淖記事》也是這樣的。大淖這個地方離那時我的家不遠,我幾乎天天去玩。我寫的那些挑夫,不住在大淖,住在另一個地方,叫越塘。那些挑夫不是穿長衫念子日的人,他們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觀念跟我周圍的人不一樣,他們是更高尚的人,雖然他們比較粗野,越塘邊住著一個姓戴的轎夫,得了象腿病(血絲蟲病)。一個抬轎的得了這種病,就完了。他的老婆本是個頭發蓬亂的普通女人,從來沒有出頭露面。丈夫得了這種病,她毅然出來當了“挑夫”,把頭發梳得光光的,人變得很干凈利落,也漂亮了。我覺得她很高貴!洞竽子浭隆*后巧云的形象,是從這個轎夫的老婆身上汲取的。小時候我聽到過一個小錫匠的戀愛史。這個小錫匠曾被人打死過去,用尿堿救活了,這些都是真的。錫匠們挑著擔子去游行,這也是我親眼見到的。寫了《受戒》以后,我忽然想起這件事,并且非要把它表現出來不可,一定要把這樣一些具有特殊風貌的勞動者寫出來,把他們的情緒、情操、生活態度寫出來,寫得更美、更富于詩意。沒有地方發表,寫出來自己玩,這就是美學感情的需要。接著就發生了第二個問題,這樣的東西有什么作用?周總理在廣州會議上說過:文學有四個功能:教育作用,認識作用,美感作用,娛樂作用。有人說,你的這些作品寫得很美,美感作用是有的;認識作用也有,可以了解當時勞動人民的道德情操;娛樂作用也是有的,有點幽默感,用北京話說很“逗”,看完了,使人會心一笑;教育作用談不上。對這種說法,我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說我的這些東西一點教育作用沒有,我不大服氣。完全沒有教育作用只有美感作用的作品是很少的,除非是純粹的唯美主義的作品。寫作品應該想到對讀者起什么樣的心理上的作用。我要運用普通樸實的語言把生活寫得很美,很健康,富于詩意,這同時也就是我要想達到的效果。雖然我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跟現實沒有直接關系,跟四化沒有直接關系。我想把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人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我的世界觀的變化,其中也包含這個因素:歡樂。我覺得我作品的情緒是向上的、歡樂的,不是低沉的,跟解放前的作品不一樣。生活是美好的,有前途的,生活應該是快樂的,這就是我所要達到的效果。我寫舊社會少男少女健康、優美的愛情生活,這也是有感而發的,有什么感呢?我感到現在有些青年在愛情婚姻上有物質化、庸俗化的傾向,有的青年什么都要,就是不要純潔的愛情。我并不是很有意識地要針對時弊寫作品來振聾發聵,但確是有感而發的。以前,我寫作品從不考慮社會效果,發表作品寄托個人小小的哀樂,得到二三師友的欣賞,也就滿足了。這幾年我感到效果問題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原來我以為我的作品的讀者面很窄,現在聽說并不完全這樣,有些年輕人,包括一些青年工人和農村干部也在看我的作品,這對我是很新奇的事,我感到很惶恐。我的作品到底給了別人一點什么呢?對人家的心靈起什么作用呢?一個作品發表后,不是起積極作用,就是消極作用,不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就是使人迷惘、頹喪,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作用。我感到寫作不是鬧著玩的事,就像列寧所指出的那樣,作者就是這樣寫,讀者就是那樣讀,用四川的話說,沒有這么“撇脫”!
汪曾祺散文小叢書:汪曾祺談藝錄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著名作家,祖籍徽州,生于江蘇高郵。曾就讀于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文學生涯,其創作歷史長,在小說、散文、戲劇等領域皆有成就,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