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精準腫瘤學(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0497
- 條形碼:9787030730497 ; 978-7-03-07304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準腫瘤學(精)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6個部分、46章,系統整合了精準腫瘤學(精)研究成果與臨床實踐,全面介紹了精準腫瘤學(精)總論、精準腫瘤學技術、腫瘤精準預防及診斷、腫瘤精準治療、腫瘤精準治療的臨床實踐,以及精準腫瘤學(精)研究,本書內容豐富、科學、實用,與臨床研究成果緊密結合,使腫瘤診治過程更加精準。 本書可供腫宿專業及相關專業臨床醫師、醫學研究人員及醫療管理人員參考使用。
精準腫瘤學(精) 目錄
總論篇
第1章 精準腫瘤學總論 1
第2章 精準腫瘤學的內涵與挑戰 5
**節 精準腫瘤學的內涵與應用 5
第二節 精準腫瘤學中的新型技術支撐 7
第三節 精準腫瘤學的挑戰 8
第四節 結語 9
精準腫瘤學技術篇
第3章 基因組與表觀遺傳組學技術 13
**節 腫瘤基因組學研究技術 13
第二節 表觀遺傳組學技術 14
第三節 染色質高級結構 17
第4章 轉錄組與非編碼RNA技術 19
**節 轉錄組學研究技術和方法 19
第二節 轉錄組技術在腫瘤精準診療中的應用 26
第三節 非編碼RNA的研究技術和方法 27
第四節 轉錄組和非編碼RNA研究的相關數據庫 35
第5章 蛋白質組學技術 38
**節 蛋白質組學的概念 38
第二節 蛋白質組學技術 38
第三節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精準腫瘤學中的應用 42
第6章 代謝組學技術 44
**節 代謝組學的概念 44
第二節 代謝組學技術 44
第三節 代謝組學在腫瘤精準醫學中的應用 45
第7章 單細胞組學分析 47
**節 單細胞組學概述 47
第二節 單細胞組學的檢測方法及流程 47
第三節 單細胞組學的應用 50
第四節 單細胞組學在腫瘤精準治療中的應用 51
第8章 多組學技術的整合應用 52
**節 腫瘤發生發展機制研究 53
第二節 腫瘤分子分型 54
第三節 腫瘤標志物的識別鑒定 54
第四節 腫瘤治療靶點的識別鑒定 55
第9章 生物信息結合大數據處理技術 57
**節 生物信息學介紹 57
第二節 生物醫學大數據現狀 57
第三節 大數據分析的挑戰 58
第四節 大數據處理技術 59
第10章 液體活檢技術 61
**節 液體活檢 61
第二節 常見液體活檢靶標種類 62
第三節 液體活檢與精準腫瘤學 65
第四節 液體活檢技術展望 67
第11章 臨床前精準研究模型介紹及應用 69
**節 條件重編程模型 69
第二節 類器官 71
第三節 人源腫瘤異種移植瘤模型 73
第四節 展望 76
第12章 腫瘤分子功能精準診斷 78
**節 分子影像學 78
第二節 分子影像學成像模式 78
第三節 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在腫瘤診斷中的應用 80
第四節 無創、微創、精準診斷 82
第五節 分子影像學與分子病理學結合 82
第13章 高通量藥物篩選 85
**節 概述 85
第二節 高通量藥物篩選的原理、步驟與策略 85
第三節 腫瘤精準治療相關高通量藥物篩選 87
第14章 腫瘤異質性與精準治療 89
**節 腫瘤異質性的含義 89
第二節 腫瘤異質性的來源 91
第三節 異質性對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影響 92
第四節 異質性的研究方法 93
第五節 針對異質性的解決方案 94
第六節 結語 96
腫瘤精準預防及診斷篇
第15章 腫瘤的精準預防 97
**節 概述 97
第二節 精準預防技術 98
第三節 精準預防模式 110
第16章 腫瘤新型分子標志物的識別與鑒定 113
**節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 113
第二節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114
第三節 免疫傳感器技術 114
第四節 蛋白組學分析方法 115
第17章 腫瘤易感性檢測與預防性干預 118
**節 概述 118
第二節 腫瘤易感綜合征的識別與遺傳咨詢 121
第三節 預防性干預 125
第18章 腫瘤的早期診斷 131
**節 腫瘤早期篩查與早期診斷 131
第二節 腫瘤生物標志物在篩查與早診中的應用 132
第三節 影像學技術用于腫瘤篩查與早診 134
第19章 腫瘤的分子分期與分型 137
**節 胃癌的分期與分子分型 137
第二節 結直腸癌的分期和分子分型 140
第三節 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子分型 142
第20章 腫瘤的療效預測和監控 145
**節 影像學檢查 145
第二節 病理學檢測 148
第三節 液體活檢 149
第四節 分子分型用于聯系預測 151
第21章 腫瘤轉移復發與預后的精準預測 153
**節 傳統預測因素 153
第二節 分子標志物 154
第三節 液體活檢預測轉移復發 156
第四節 腫瘤相關組學 159
腫瘤精準治療篇
第22章 精準外科技術在腫瘤中的應用 163
**節 術前精確定性、定位、定量 163
第二節 術前精準分期 164
第三節 制訂個體化手術方案 164
第四節 術中精細操作、精準導航 165
第23章 精準放射治療 167
**節 精準放療的概述 167
第二節 調強放射治療 167
第三節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168
第四節 質子和重離子放射治療 170
第五節 小結 171
第24章 腫瘤的介入與局部治療 172
**節 血管介入治療 172
第二節 局部毀損治療 174
第三節 腫瘤并發癥的介入治療 176
第四節 腫瘤診療的介入輔助技術 178
第25章 基因分子分型的靶向精準治療 180
**節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180
第二節 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182
第三節 間變淋巴瘤激酶 183
第四節 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1 184
第五節 BRAF基因 184
第六節 MET基因 185
第七節 RET基因 186
第八節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 186
第九節 神經營養因子酪氨酸激酶 187
第十節 總結 187
第26章 精準化學治療 188
**節 不良反應的精準控制 188
第二節 精準藥物劑量 189
第三節 精準化療耐藥 190
第四節 精準新藥 190
第五節 精準人群 191
第六節 精準時間 192
第27章 精準免疫治療 193
**節 腫瘤基因組特征 193
第二節 腫瘤免疫微環境 197
第三節 腫瘤臨床病理特征 200
第四節 外周血相關生物標志物 202
第五節 腸道菌群與免疫治療 204
第六節 影像學預測免疫治療療效 205
第七節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206
第28章 耐藥的監控與防治 212
**節 化療耐藥機制及應對策略 212
第二節 分子靶向治療的耐藥機制及應對策略 216
第三節 免疫治療耐藥機制及應對策略 219
第四節 耐藥監測 221
腫瘤精準治療的臨床實踐篇
第29章 腫瘤精準治療模型概述及實踐 223
**節 精準治療的定義和開展模式 223
第二節 腫瘤精準治療的實施步驟 223
第三節 新型技術在腫瘤精準治療方面的發展 224
第四節 創新理念在腫瘤精準治療中的應用 225
第30章 膠質瘤 227
**節 膠質瘤的分子分型 227
第二節 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靶向治療 230
第三節 免疫與基因治療 231
第四節 膠質瘤分子病理診斷新進展 232
第31章 肺癌 237
**節 肺癌分子生物學 237
第二節 非小細胞肺癌的精準靶向治療 238
第三節 肺癌的免疫治療 239
第四節 新型抗體藥物未來可期 240
第32章 乳腺癌 242
**節 乳腺癌分子分型 242
第二節 進展期乳腺癌的精準內分泌治療 249
第三節 進展期乳腺癌的抗HER-2靶向治療策略 251
第四節 晚期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策略及未來 253
第33章 食管癌 257
**節 食管癌的分子分型 257
第二節 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療 260
第三節 食管癌的免疫治療 261
第四節 食管癌精準醫學時代下的展望 262
第34章 胃癌 264
**節 胃癌的分子分型 264
第二節 胃癌的精準化療 265
第三節 胃癌精準靶向治療 266
第四節 胃癌精準免疫治療 267
第五節 胃癌精準治療的研究熱點和方向 269
第35章 肝細胞癌 275
**節 肝細胞癌的分子分型 275
第二節 肝癌個體化綜合治療 278
第三節 肝癌的診療展望 280
第36章 膽道腫瘤 282
**節 膽道腫瘤的分子生物學特征 282
第二節 膽道腫瘤的分子靶向治療 283
第三節 膽道腫瘤的免疫治療 284
第四節 膽道腫瘤的診療展望 286
第37章 胰腺癌 287
**節 胰腺癌的分子診斷及研究進展 287
第二節 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療 289
第三節 胰腺癌的免疫治療 292
第四節 胰腺癌的診療展望 296
第38章 結直腸癌 298
**節 結直腸癌的分子分型 298
第二節 結直腸癌的精準化療與靶向治療 299
第三節 結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302
第四節 展望 302
第39章 泌尿系統腫瘤 304
**節 腎癌 304
第二節 尿路上皮癌 306
第三節 前列腺癌 308
第四節 泌尿系統腫瘤精準治療的未來展望 310
第40章 淋巴瘤的精準治療 312
**節 淋巴瘤的分子分型 312
第二節 淋巴瘤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療 313
第三節 淋巴瘤精準治療的展望 316
第41章 黑色素瘤 318
**節 黑色素瘤的分子分型 318
第二節 皮膚/肢端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療 320
第三節 皮膚/肢端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 320
第四節 黑色素瘤的診療展望 322
第42章 生物樣本庫的建立與管理 325
**節 生物樣本庫在精準醫療發展中的價值 325
第二節 精準醫學時代生物樣本庫的發展 325
第三節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組織庫操作流程 326
第43章 細胞培養和動物模型的建立 329
**節 細胞模型 329
第二節 動物模型 337
第三節 結語 353
第44章 精準腫瘤學數據信息庫的建立 356
**節 建立腫瘤組學分析平臺 356
第二節 建立腫瘤精準醫學大數據平臺 359
第三節 數學模型與機器學習的應用 362
第45章 建設腫瘤精準醫學中心 367
**節 基本要求 367
第二節 腫瘤病理學實驗室建設 367
第三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建設 368
第四節 腫瘤分子檢測及生物信息實驗室建設 369
第五節 生物樣本庫建設 370
第46章 如何設計腫瘤精準治療的臨床研究 372
**節 臨床前研究數據及要求 372
第二節 設計Ⅰ期研究的基本理論:首次人體試驗 373
第三節 Ⅰ期臨床研究中的倫理學問題 375
第四節 特殊人群和交互作用研究 376
第五節 如何撰寫研究方案 377
第六節 實施研究 378
精準腫瘤學(精) 節選
第1章 全球發展態勢 在電磁場與電磁環境效應技術領域,電磁場理論既是基礎,又具備前瞻性、引導性和交叉性的發展特征;電磁環境效應是指構成電磁環境的某種因素或多種因素對電子系統、設備、裝置和易揮發材料及生物體等的相互作用效果。電磁環境效應的理論和技術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掌控和運用電磁資源及電磁安全的能力,工業發達國家往往從戰略高度統籌電磁環境效應相關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1.1 電磁場理論與其他學科交叉,新概念、新方法不斷涌現 進入新世紀,隨著基礎物理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的重大發展,電磁場理論與上述學科交叉,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量子電磁學和量子電子學等技術突破,帶動了精密化的電磁場探測;利用石墨烯的高導電、高透光等特性研制出納米天線、超寬帶天線和輕質透明電磁屏蔽結構的原型;利用超材料的負介電常數或磁導率特性實現了天線小型化和電磁隱身結構;電磁場理論與生物技術交叉融合,突破了現有的電磁防護與抗干擾研究思路,探索了電磁防護仿生新途徑;電磁場理論與通信、信息及光學交叉融合,提出了具有高抗電磁干擾能力的信息處理與存儲新方法,涌現出太赫茲通信與探測成像、大容量渦旋電磁通信、抗電磁干擾的微波光子鏈路與器件、抗電磁干擾的自旋電子存儲器件等一批新的研究方向。 1.2 電磁環境效應被提升為國家戰略安全要素 在國家安全戰略層面,美國從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特朗普到拜登政府,高度重視國家戰略層面的電磁環境效應規劃,已逐步形成較為清晰的電磁空間戰略。2014年8月25日,美國國防部出臺了*新的電磁環境效應規劃,確立了新的“電磁環境效應”(E3)計劃,要求在人為電磁干擾或自然電磁干擾情況下,所有的軍事平臺、系統、子系統及設備均應正常運行。該國防條令要求把電磁環境效應與“核、生、化”防御一并考慮。根據指令要求,所有新的國防部件均需進行電磁防護加固,以減輕電磁干擾的影響;同時,在采辦壽命周期內,必要時對現有部件進行改裝,使其具備電磁干擾抑制特性。新計劃指出將設置國防部首席信息官,兼任美國國務卿電磁環境效應核心顧問,增設國防部電磁環境效應一體化保障小組(DOD E3 IPT)。近兩年,由于相關國家在電磁技術領域發展迅速,對美國的非對稱優勢形成巨大制衡,美國戰略智庫積極呼吁高度重視電磁手段的制勝作用。 1.3 電磁環境效應成為技術壟斷和貿易壁壘的利器 在歐洲,北約盟國以美國的相關戰略為藍本制定了歐洲的電磁領域發展規劃,突出關注國民戰略層面。歐洲特別重視以標準規范為抓手,制定國際技術規則,形成技術壟斷和貿易壁壘,對發展中國家形成制約。由于歐洲國家(英、德、法、瑞等)多是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發起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占有多數席位,它們聯合起來,在國際標準制定中占據絕對優勢。因而,歐洲的EN標準往往在實踐一段時間后,即獲認可為IEC或ITU國際標準。歐洲尤其重視電磁環境效應共性基礎研究形成規則后所帶來的潛在巨大價值。2007年起,歐盟開始實施《歐洲計量聯合研究計劃》,重點研究含電磁及其效應在內的四大優先領域。歐洲的標準化組織十分注重將專利技術納入標準,通過一系列標準的制定,實現了從基礎層面到應用層面、從體系層面到接口層面的無縫連接,使用標準及專利技術從戰略和技術兩個層面掌握電磁領域的話語權。例如電磁環境效應測試技術的領先者之一德國Rohde & Schwarz公司,正試圖將電磁干擾時域測量等專利技術寫入*新的國際標準。 第2章 我國發展現狀 我國較為系統的電磁環境效應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較大進步。我國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但作為信息產業基礎的電磁場和電磁環境效應技術發展仍然滯后,電磁環境適應性問題已成為電子信息裝備、系統發展的焦點和瓶頸。總體上,我國電磁場和電磁環境效應發展水平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差距。 2.1 電磁環境效應作用機理研究有待加強 電磁環境對裝備的影響,主要是干擾、損傷裝備中的電子系統和電爆裝置,使其喪失效能。電磁環境對裝備的作用機理與裝備工作原理、設計技術密切相關,必須通過深入研究其機理才能確定。近年來,國內在典型電子系統及模塊的電磁發射、電磁敏感機理認知和規律掌控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步,初步掌握了電子系統及模塊產生電磁發射的物理機理和基本規律,并提出了可以有效激發電子系統及模塊電磁敏感現象、探測敏感邊界的理論方法,研制了相應的軟硬件檢測手段,有望徹底扭轉以往治理電磁發射超標困難、難以通過方案階段的正向設計實現主動抑制超標電磁發射、難以通過測試獲得電磁敏感剖面、測試電磁敏感時敏感現象只能靠人為觀測等長期困擾本領域技術發展和技術應用的局面;在電磁脈沖輻照效應實驗研究方面,對通信設備、片上系統、開關電源和電磁敏感設備等進行了電磁脈沖輻照效應實驗研究,分析了能量耦合規律。但仍需系統深入研究并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標準,以實現對裝備的有力支撐作用。 2.2 電磁兼容及防護急需新材料、新器件支撐 電磁防護新材料、新器件是解決裝備電磁干擾和電磁損傷的一項重要基礎技術。我國結合重點工程建設,相繼開展了電磁防護配套任務和電磁防護新材料、新器件的研制工作,在防電磁信息泄漏技術、強電磁脈沖抗毀技術、目標電磁隱身技術、抗電磁干擾技術所需電磁功能材料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我國單一功能的電磁防護材料基本能夠滿足實際需求,但是從長遠發展角度看,裝備發展還需要研發具有復合功能的電磁防護新材料,還需要提高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的電磁損傷閾值,提升電磁防護器件的響應速度、通流能力和電磁防護材料的工作帶寬、屏蔽效能以及耐候性,突破制約未來裝備電磁防護效能提高的瓶頸技術,縮小我國電磁防護新材料、新器件研究與國外*高水平的差距。 (1) 在實際應用中發揮先進碳基電磁防護材料的優異物理特性 先進碳基電磁防護材料的設計需突破與傳統復合材料簡單混合的設計理念,真正發揮其優異特性。以石墨烯為例,其高透光性、高強度、低密度、高導電和導熱性等卓越性能源于其單層完美六元環結構,急迫需要研究石墨烯電磁防護產品的設計方法和工藝路線,以使石墨烯優異的物理特性在應用中充分體現出來。 (2) 需深入研發超材料結構設計與工藝實現技術 電磁防護專用超材料既需要先進的結構設計技術,又需要先進的工藝實現水平,目前國內對于超材料結構的設計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并有部分原創性突破,但生產線加工能力及工藝實現還存在明顯差距,急需加強研發形成規模產業。 (3) 需進一步加強電磁防護材料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電磁防護材料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高端產品產業化能力不足、產品質量和檔次較低、產品開發能力和營銷能力有限等問題。如要進一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需要企業在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方面加大投入,以便和外資品牌抗衡。 2.3 仿真預測技術和系統研發急需政策支持 我國對于電磁環境效應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長期投入不足,電磁環境效應仿真預測技術不僅僅需要電磁場和電磁波的計算能力,還需要與電路與系統、通信/導航/控制等多電子信息學科交叉,甚至還需要與裝備總體、材料、制造等其他領域的學科交叉,目前這種跨學科交叉的高性能算法及人才奇缺,同時少量已經取得實質性突破的高性能算法成果也缺少有效的推廣應用機制,應加強電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