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城市國土空間格局遙感監測分析方法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8661
- 條形碼:9787030728661 ; 978-7-03-07286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國土空間格局遙感監測分析方法與實踐 本書特色
對面向國土空間規劃的城市國土空間格局監測的讀者群有啟發
城市國土空間格局遙感監測分析方法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多年開展城市地理國情監測與城市體檢評估等工作基礎,總結了城市國土空間格局與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的關系,系統詮釋了城市國土空間要素的概念和內涵,梳理總結了城市國土空間要素遙感監測現狀和主要產品,并充分挖掘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呈現的城市景觀和形態等空間可視化特征,提出了城區邊界、城市低矮雜亂房屋建筑區等多項城市內部國土空間要索遙感監測方法。同時結合規劃業務知識,充分實踐形成了城區范圍、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群空間格局三種城市國土空間格局支撐的城市空間擴展、規劃實施評估、區域協同發展等監測分析方法,并詳細介紹了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現行國務院審批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等區域的實踐應用案例。 本書對從事測繪、遙感、地理信息、區域與城市地理、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從事城市地理國情監測、城市體檢評估、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等工作的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均具有參考意義。 審圖號:GS京(2022)0646號
城市國土空間格局遙感監測分析方法與實踐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背景與意義 1
1.2 目標與內容 4
1.3 本書框架 6
第2章 城市國土空間要素及遙感監測方法 8
2.1 城市國土空間要素概念 8
2.2 城市國土空間要素遙感監測現狀 11
2.3 城市國土空間要素產品 19
2.4 城市國土空間要素遙感監測方法 25
第3章 城市國土空間格局監測分析方法 44
3.1 城市空間擴展內涵與分析方法 44
3.2 規劃實施評估內涵與分析方法 49
3.3 區域協同發展內涵與分析方法 56
3.4 城市高質量發展內涵與分析方法 69
第4章 城市空間擴展監測分析實踐 81
4.1 概況 81
4.2 城區邊界產品精度評價 83
4.3 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擴展時空過程分析 88
4.4 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間形態變化分析 112
4.5 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用地效率變化分析 116
4.6 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擴展協調性分析 122
4.7 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擴展占用土地類型分析 126
4.8 本章小結 130
第5章 規劃實施監測分析實踐 131
5.1 概況 131
5.2 全國現行國審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發展狀況分析 133
5.3 全國現行國審城市綜合交通發展狀況分析 143
5.4 全國現行國審城市城區綠化覆蓋變化分析 148
5.5 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內部土地集約利用分析 156
5.6 本章小結 166
第6章 區域協同發展監測分析實踐 167
6.1 概況 167
6.2 京津冀城市群用地空間擴展分析 169
6.3 京津冀城市群城區生態空間變化分析 177
6.4 京津冀城市群空間聯系格局變化分析 182
6.5 京津冀城市群產業發展格局變化分析 184
6.6 京津冀城市群交通可達性格局變化分析 194
6.7 本章小結 207
第7章 城市高質量發展監測分析實踐 208
7.1 全國重點城市社區生活圈評估 208
7.2 全國省會城市可持續性評價 224
7.3 本章小結 235
第8章 總結與展望 236
8.1 總結 236
8.2 展望 236
參考文獻 238
附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名錄 252
城市國土空間格局遙感監測分析方法與實踐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背景與意義 1.1.1 城市國土空間格局遙感監測背景 1.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此后,一系列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文件對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提出了期許與要求。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在規劃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和在國土開發保護領域的剛性管控及指導約束作用,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為響應黨中央號召,從國家到地方,結合以往的“兩規合一”“三規合一”“縣市域總體規劃”等經驗,紛紛開展了“多規合一”、空間規劃等形式和內容多樣的試點工作。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新一輪方案出臺,組建了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部承擔著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其中并入了原國土資源部的土地利用規劃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主體功能區規劃職責,以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城鄉規劃職責。這些試點和改革為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用途管制,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積累了豐富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強有力的體制保障,也標志著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進入了落地實施的新時期。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印發,圍繞形成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提出了建立“五級三類四體系”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總體框架,分別制定了到2020年、2025年、2035年關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實施、完善的目標要求,并明確了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主要任務要求及制度保障措施。2019年7月,《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87號),要求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聯動、壓茬推進的原則,抓緊啟動編制全國、省級、市縣和鄉鎮國土空間規劃(規劃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盡快形成規劃成果。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目標、要求、任務更為具體,標志著國土空間規劃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2.新型城鎮化與城市體檢評估 1)新型城鎮化在我國戰略地位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也處于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自2015年以來,黨中央多次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等均指出了當前中國城鎮化道路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并針對城鎮化格局建設和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 2021年出臺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2022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中也明確指出,持續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建設,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從國際上來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也將“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及人類住區”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2)城市體檢評估的發展歷程 城市體檢評估是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實時監測、定期評估、動態維護制度的重要舉措,有助于及時揭示城市空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黨中央、國務院對城市體檢評估工作高度重視: 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要求,強化規劃監督檢查,保障規劃意圖實現。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市城市規劃建設工作時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同時也強調,城市規劃建設做得好不好,*終要用人民群眾滿意度來衡量;要求堅決維護總體規劃的權威性,健全規劃實時監測、定期評估、動態維護制度,建立城市體檢評估機制。 2017年9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批復》中明確要求“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建立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完善規劃公開制度,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考核問責”。由此,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機制。 2018年黨中央和國家機構改革決定,城鄉規劃管理職責劃入自然資源部。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定期評估制度”“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 2020年1月1日施行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已經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不再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由此,正式確立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法定地位;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的配套舉措,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的城市體檢評估工作亦明確了其法定性和權威性。 2021年6月18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行業標準《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TD/T 1063—2021)對城市體檢評估進行了明確定義,即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方式,對城市發展階段特征及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效果定期進行分析和評價,是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提高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3.當前急需城市國土空間格局遙感監測分析方法與實踐指導 城市體檢評估工作,是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的配套舉措,具有法定性和權威性,是編好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基礎支撐,是優化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支撐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精細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當前我國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正處在建立與完善的關鍵期,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盡管《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已經發布,全國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已開展多輪,但目前仍存在較多不足,技術層面缺乏適應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的城市國土空間格局認知理論、監測分析方法和技術手段。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城市國土空間數據和指標一致性和標準化不足,急需城市國土空間要素的標準化方法。盡管現有的城市體檢評估指標明確了內涵、數據來源及指標計算方法,但現有的基礎測繪和調查監測等業務尚無法對城市體檢評估中的城市國土空間類指標提供常態化支撐,指標計算方法難度較大,使得不同城市在計算指標時進行了方案簡化或替換,導致城市體檢評估中的城市國土空間數據和指標計算結果的一致性和標準化不足,城市體檢評估結果缺乏可比性。 二是尚未形成系統的城市國土空間遙感監測分析方法,難以形成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監督實施的有效結論。盡管現有的城市體檢評估規程中規定了城市體檢評估指標按安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分為6個一級類23個二級類,但受限于指標類型多等原因,現有的成果往往就數論數,各指標之間的關聯性不強,空間差異性呈現不足。且由于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剛剛起步,評價結果的時間變化不足,難以對國土空間規劃形成有效支撐。 1.1.2 城市國土空間格局遙感監測意義 1.有助于推動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服務國土空間規劃業務的技術支撐工作是落實黨中央推進規劃融合的戰略舉措,是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抓手,是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城市開發方式由“粗放式”轉為“內涵式”,部分城市由“增量擴張”轉為“存量優化”,要求實現科學規劃和高效的增長管理,控制城市開發規模,提高城市內部開發強度,增強土地利用效率,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因此,認知城市國土空間格局和人地關系,能夠保證高質量開發、高品質利用、高水平保護的城市國土空間戰略的實施,對于推進國土空間優化,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2.有助于服務城市體檢評估 城鎮化的關注點正從提高城鎮化率轉移到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上來,中國正面臨一個城鎮化空間格局重構的時間窗口。新發展理論和格局下的國土空間規劃剛剛起步,城市體檢評估理論、模型和技術尚不成熟,缺乏適應新時代的城鎮化高精度空間表征數據、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和地理空間分析模型。因此,將地理學科的宏觀規律掌控優勢和測繪學科的精細化表達優勢相結合,并與規劃業務知識結合,從微觀、中觀、宏觀等不同地域尺度深入研究城市形態、結構及空間格局特征等城市國土空間格局認知理論、監測方法與模型,更加全面和系統的揭示城市發展特征和演化機理,厘清并協調城鎮化過程中人地關系,有助于及時發現國土空間治理問題,更好地服務于城市體檢評估工作。 3.有助于智能化測繪理論的完善和實踐 智能化測繪是以知識和算法為核心要素,構建以知識為引導、算法為基礎的混合型智能計算范式,實現測繪感知、認知、表達及行為計算(陳軍等,2021)。2018年機構改革后,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并入了自然資源部,測繪科學與技術承擔著支撐自然資源“兩統一”重要職責和使命。國土空間規劃是自然資源“兩統一”的核心業務之一,需要對國土空間數據進行獲取,摸清自然資源家底并掌握其動態變化;需要對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中各類問題進行認知,更加清楚地認知人地關系并揭示問題產生的機理和機制。城市是人口聚集的主要空間,城市國土空間的優化是以人為本的國土空間規劃的體現。上述的新形勢和新業態要求測繪工作者不僅能夠生產出精細的4D產品,還要同時空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結合,將基礎地理信息、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等地理空間數據與行為感知數據融合,并通過人地關系分析實現人類活動的時空感知、人地關系的解析模擬,以及國土空間格局的優化管控,可見開展城市國土空間格局監測分析研究有助于智能化測繪理論的完善和實踐。 1.2 目標與內容 1.2.1 研究目標 (1)建立面向國土空間規劃的城市國土空間格局遙感監測分析方法,包括高精度城區邊界遙感監測方法、城市國土空間要素遙感監測方法,城區范圍、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群空間格局等城市國土空間格局服務城市空間擴展、規劃實施評估、區域協同發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分析方法。 (2)以監測獲取的高精度城區邊界數據為基礎,并以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為例,開展城市擴展監測分析,掌握全國不同區域、等級規模、省份的城市時空擴展規律、擴展模式、擴展產生的影響等。 (3)以監測獲取的城市國土空間要素為基礎,并以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08個全國現行國務院審批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市為例,開展城市空間結構監測分析,掌握全國不同區域、等級規模、省份的城市內部形態與結構空間差異特征、演變規律,以及與規劃的符合程度。 (4)以監測獲取的高精度城區邊界數據、城市國土空間要素為基礎,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開展城市群空間格局監測分析,從用地、生態空間、空間聯系、產業發展、交通可達性等方面掌握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變化。 (5)針對當前國土空間規劃中面臨的高質量發展問題,以社區生活圈和城市可持續兩大熱點為抓手,分別以全國36個重點城市和30個省會城市為例,探討社區生活圈建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狀況。<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