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上海魯迅研究:總第93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九十周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8279
- 條形碼:9787552038279 ; 978-7-5520-382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魯迅研究:總第93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九十周年 本書特色
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是由魯迅先生于1931年在上海倡導發起的。代表了“為大眾而藝術”的思潮發揮了美術作為革命斗爭武器的功能,在民眾中起到了宣傳革命真理、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
上海魯迅研究:總第93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九十周年 內容簡介
本書系上海魯迅紀念館連續性出版物。本書有“中國新興木刻運動90周年”“魯迅作品研究”“魯迅生平研究”“魯迅同時代人研究”“史料·辨證”“讀書雜談”“魯海漫談”等欄目。本輯主要紀念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九十周年,所收錄的研究論文或是概述魯迅對于木刻青年的培養與幫助,或是聚焦于木刻青年在魯迅指導下對木刻藝術的追求與成就,反映魯迅對木刻青年的幫助與指導,使木刻藝術在抗戰中發揮教育人民的作用。其他文章也頗具新意,多側面拓展魯迅研究的視野。
上海魯迅研究:總第93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九十周年 目錄
目 錄
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九十周年
魯迅對于木刻青年的培養和幫助
一木一石——魯迅倡導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中的賴少其
簡論陳煙橋版畫作品中的魯迅形象
木刻“怪人”的執著耕耘——北京魯迅博物館藏馬達抗戰木刻作品與馬達其人其事
魯迅作品研究
21世紀以來《阿Q正傳》研究述評桂亞飛
理想生命形式的探尋——論魯迅《野草·頹敗線的顫動》
論魯迅《野草·復仇》的生命坐標
論魯迅《過客》中的“知—行”困境
魯迅生平研究
21世紀上海魯迅形象的重構
傳統如何拿來:魯迅對道家精神的傳承與超越
魯迅同時代人研究
魯迅同時代人——《浙江潮》同人考述
就幾篇疑似陳望道早年佚文的推敲
“五四”時期周作人藝術教育思想探究崔云偉
史料·辨證
墜入“困頓”后的魯迅家靠什么維持生計?
魯迅與中國濟難會(中國革命互濟會)的人和事考述
從“平面的‘畫像’”到“立體的‘塑像’”:兩代“啟蒙者”
的接力(上)——許幸之與《阿Q正傳》的話劇改編
三味書屋《松鹿圖》作者生平、創作年代考
魯迅先生的印象
讀書雜談
一部具有開拓性的圖傳——評上海魯迅紀念館編著《魯迅圖傳》
尋找恬淡中的感性——以《魯迅圖傳》為視角
上海魯迅紀念館編《魯迅詩稿》出版概覽
馮雪峰《魯迅和他少年時候的朋友》:“小童書”對話“大時代”
館藏一斑
從館史資料看魯迅銅像翻鑄一事
從“積鐵成象”玩具說開去
魯海漫談
“南洋阿Q”的當代性及其在地化的華族寓言——以林萬菁《阿Q后傳》為例
“異域文術新宗”的求索——略論《域外小說集》
作為中學教員的魯迅先生
編后
《上海魯迅研究》投稿須知
上海魯迅研究:總第93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九十周年 節選
墜入“困頓”后的魯迅家靠什么維持生計? 裘士雄 魯迅說過:“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里還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么也沒有了。”也就是說,魯迅家“從小康而墜入困頓”,事實果真如此嗎?“墜入困頓”后的魯迅家靠什么維持生計呢?筆者分析,魯迅家“墜入困頓”境地始于1893年秋祖父周福清科場案發,但到1911年前后周氏三兄弟相繼在學校擔任教職,有了穩定的收入后經濟困境得以緩解,甚至可摘掉困難戶的帽子了。那么,在這近二十年“墜入困頓”的歲月是怎樣度過呢?我們不妨逐一分析魯迅家庭成員對大家庭經濟收支的正負貢獻情況: 曾祖母戴氏(1814—1893),她于清光緒壬辰十二月三十日(1893年2月16日)去世。本身系一介家庭婦女,至多是操持家務。她的后事料理勢必耗費一筆錢財,親友們循禮會送一些吊禮(俗稱“白包”),可抵消部分。原先雇用專事服侍照顧曾祖母的名叫寶姑的少女(俗稱“白吃飯”)即可辭退,亦可省卻一些費用。 祖父周福清(1838—1904),熱衷于走讀書—應試—取仕的“正路”。起初,他的仕途還算坦蕩,系“同治丁卯并補行甲子科舉人”(第86名)、“辛未科進士”(會試中式第199名貢士,殿式入二甲第三十九名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雖有地位、名聲,但這種朝廷文官沒有什么權勢和油水。等到翰林院散館考試,方可放官。周福清考了二等第三十五名,能奉旨以知縣用,于甲戌年正月赴江西金溪縣任知縣。據知情者說,他在任內“既不貪贓,尤不枉法,……對胥吏衙役,防范周密,駕馭綦嚴,不容有少些隙漏為其所乘”。周福清生性過于直爽,也許不懂官場上的游戲規則,不會趨炎附勢和諂媚權貴,得罪上司,丟了七品芝麻官,改選教職。他力圖東山再起,據說是賣掉祖遺田地,于1879年遵例捐升內閣中書。是年9月“委署侍讀,截取同知,歷充方略館謄錄官、校對官,會典館校對官、協修官”等職,直至1893年2月丁憂回家。其族侄周冠五說他“居官清廉,持正不阿,既不貪贓,尤不枉法”。顯然,光靠清政府的薪俸是不能維持他的開銷的。別的姑且不論,只說兩點:**,他要納妾,除了明媒正娶元配孫月仙(1833—1864)、繼配蔣菊花(1842—1910)外,先后納妾三房:薛氏(1857—1881)、章秀菊(1861—1887)和潘大鳳(1868—?)。清光緒十三年(1887),紹興籍監察御史李慈銘納娶年僅20歲的姨太太王氏,破費180兩銀子,我們從中可資參考。第二,周福清還要花錢買官。清光緒十九年(1893),周家5位親友請托周福清向浙江鄉試主考官殷如璋行賄,以每位舉人2000兩銀子計算,共送去1萬兩銀票。周福清買“內閣中書”官職,恐怕要幾千兩銀子。這樣一分析,周福清在經濟上是不可能對周家有多大幫助的。周福清似乎從來沒有錢寄給家里,頂多托同鄉捎帶果脯之類的北京特產孝敬娘親,這使戴氏很不高興。小孩們能嘗嘗,享受口福,好不開心。而戴氏卻丟下一句冷冰冰的話:“誰要吃他這樣的東西!為什么不寄一點銀子來的呢。”周福清是魯迅家這個大家庭的頂梁柱,*主要的男主人,主要的家庭經濟來源。戴氏這一言辭表現也充分說明:她對周福清是相當失望的,是責怪他沒有承擔家庭主心骨的職責。1893年秋周福清科場案發,被清廷當作一個典型科場舞弊案例加以整治處理,其中他被判處“斬監候”。上上下下都要打點,特別是每年快要秋審的時候,魯迅家都要賣田賣地,當掉首飾等物,以營救周福清的生命。這是致使魯迅家庭從小康墜入困頓*主要的原因。周福清1893—1901年關押在杭州府獄,實際上享受普通囚犯不可能有的待遇,有小妾潘大鳳、幼子周伯升或次孫周作人侍奉左右,這幾個人近十年的開支也不是一個小數。所以,從周福清對大家庭經濟的貢獻來看,應該是負面的。 魯迅父親周伯宜(1861—1896),一介文弱書生,好不容易考取秀才后,屢應鄉試不中,卻在周福清科場賄賂案發后遭受致命打擊,臥病多年,剛過了本壽就病逝。魯迅說“他不會賺錢”,其實在他身上反而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周伯宜作為周家的當家,于大家庭經濟沒有什么補益,這是顯而易見的。 周福清、周伯宜父子作為魯迅大家庭的男主人,均“不會賺錢”,而周福清的幼子周伯升比魯迅小一歲,雖然光緒二十三年(1897)赴南京就讀無需學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在校期間和畢業后剛服役的幾年,他因較會花錢,又要結婚組建家庭,也不可能在經濟上支持魯迅大家庭的。除了這,這個魯迅大家庭剩下的是一半女主人。 先說繼祖母蔣菊花(1842—1910)。她屈配周福清做填房后,生養的一個女兒周康,也在1894年死于產褥熱,精神打擊很大。周福清在外納了三房姨太太,卻很少關愛蔣菊花,造成兩夫妻關系不睦。她雖然飽受委屈、誤解和打擊,但為魯迅大家庭操持了一輩子家務,魯迅兄弟對她留有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庶祖母薛氏(1857—1881)、章秀菊(1861—1887)、潘大鳳(1868—?)三位周福清的姨太太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被周福清出資納妾時年紀都很輕,分別比他小19歲、23歲和30歲,其中小妾潘氏年齡與幼女周康相同;二是出身窮苦,做了周福清的姨太太后,除了侍奉周福清外,都享受官太太的生活,所有費用來自周福清的薪俸,或者賣掉祖輩不動產所得。其中潘大鳳將章秀菊所生的周伯升撫養成人,周福清被羈押在杭州府獄,她攜周伯升前去服侍。出獄回家后,恪守婦道,悉心照顧風燭殘年的周福清至死。周福清死時,潘大鳳年僅三十六七歲,周氏族人中有人將周家發生的“變故”和不幸總是歸罪于她,這位失去周福清靠山的弱女子在大家庭到了無法容身的地步,跟了她已有私情的年輕光棍離家出走。出走前,主母蔣菊花與潘大鳳恐口說無憑,雙方還立有契據。蔣菊花筆據主母蔣諭妾潘氏,頃因汝嫌吾家清苦,情愿投靠親戚,并非虛言;嗣后遠離家鄉,聽汝自便,決不根究,汝可放心。即以此諭作憑可也。 宣統元年十二月初八日 主母蔣諭 代筆周子珩 潘大鳳筆據 立筆據妾潘大鳳,頃因情愿外出度日,無論景況如何,終身不入周家之門,決無異言。此據。 宣統元年十二月初八日 立筆據潘氏 代筆周芹侯(押)清宣統元年十二月初八日,即1910年1月18日潘大鳳立下筆據后不久,就隨那光棍出走了。她恪守諾言,從此“不入周家之門”,也杳無音信了。兩份《筆據》說到潘大鳳不堪周家的“清苦”生活,是她出走的原因。 母親魯瑞(1858—1943),是鄉下安橋頭人,以自學獲得可以閱讀文學作品的能力。她的一生走完孝女、賢惠的妻子和媳婦、慈母和仁慈的長者這一人生之路,口碑甚好。嫁到周家后,挑起了家務重擔,一方面侍奉曾祖母戴氏、祖父母周福清和蔣菊花,另一方面,她相夫教子,竭盡全力,去溫暖周伯宜那顆在仕途和生活道路上以及與病魔的抗爭中日益冷卻了的心。并鼓勵孩子“窮出山”,養育了魯迅、周作人、周建人這三位彪炳中國史冊的著名學者、專家。魯瑞在周福清、周伯宜男主人相繼辭世后,勇挑了料理全家生活的重擔,持家精打細算,使周家安然度過“困頓”歲月。顯然,這些女主人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可能掙錢給魯迅大家庭的。 綜上所述,魯迅大家庭在1893—1911年前后的近20年的時間里,男女主人們均“不會掙錢”,只有一筆筆的支出。道墟魯迅姑婆家章家、吳融魯迅大姑母馬家、東關魯迅小姑母金家、嘯唫魯迅大姨母阮家、廣寧橋魯迅二姨母酈家,甚至魯墟魯迅繼祖母的母家蔣家等親友,可能經濟上有所幫助,但這里用得上紹興人的一句老話:“只能救急,不能救窮。”周福清科場案發生后、周伯宜重病期間,至愛親朋會伸出援手,但對他家日常生活是不可能提供經常性資助的。聽東關周康之女的后人說,他也是聽上輩口碑傳說,魯迅東渡赴日留學前,曾啟齒向金氏借錢,結果希望是落了空的,便是一例。這個魯迅大家庭仍有周福清(1904年去世)、蔣氏祖母(1910年去世)、潘氏庶祖母(1910年1月后出走)、叔父周伯升、魯瑞、魯迅、周作人、周建人等10多個家庭成員,外加傭工王鶴照(1901年4月開始幫傭)、保姆長媽媽(1899年去世)、忙月章福慶、章運水父子等需支付工錢。那么魯迅大家庭是靠什么維持生計的呢?
上海魯迅研究:總第93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九十周年 作者簡介
上海魯迅紀念館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區,是1949年后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1949年成立后第一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