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歷歷在目:蔣建國自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57955
- 條形碼:9787218157955 ; 978-7-218-1579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歷在目:蔣建國自選集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蔣建國先生的作品自選集。全書分為四部分。在**部分“回憶父親”中,作者以細膩深情的筆觸回憶了他的父親、有名愛國將領蔣光鼐。書中回顧了蔣光鼐的革命歷程,特別是他在抗日戰爭中英勇奮戰、保家衛國、堅守民族大義的精神和氣魄,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手資料。在第二部分“難忘故人”中,作者回顧了交情甚篤的師友、同事、長輩,如畫家李樺、朱乃正,舞蹈家張京棣,好友柳姐、盧沉等。第三部分“由從藝到從政”,回顧了作者學習美術、進行藝術創作、轉而從政的經歷,以及一些重要活動的講話稿。第四部分是蔣建國藝術年表。
歷歷在目:蔣建國自選集 目錄
父親的出生年月日
走歷史必由之路
——父親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的歷程
我的故鄉
童年隨父親在抗戰中度過
廣州的十九路軍陵園
父親和他的三位夫人
父親在辛亥革命中
關于逢源北街87號的記憶
“化險石”戒指的故事
父親在淞滬抗戰中
我腦海中的“一·二八”淞滬抗戰
從辛亥一卒到部長
蔣兆和1932年繪的一幅油畫肖像
第二章 難忘故人
回憶陳銘樞伯伯
默默地奉獻
——記民革北京市委醫療組的一天
父親與蔡廷鍇
從一封信想起的
懷念我的老師李樺先生
想圓的夢
——我所認識的朱乃正君
哭八哥
“老羊倌”陳濟生走過的道路
京城棠棣花
——記民革黨員、舞蹈家張京棣
14年的堅持:我的袁崇煥情結
父親與朱執信先生紀念碑
悼念北京中山書畫社名譽社長邵恒秋同志
百歲老人柳姐的故事
懷念我的好朋友盧沉
重登莫高窟憶故人
……
第三章 由從藝到從政
附錄
歷歷在目:蔣建國自選集 節選
每當有人問起我是哪里人的時候,我總是驕傲地告訴他:“我是廣東東莞虎門人。” 150多年前,民族英雄林則徐率領虎門軍民抗英銷煙,英勇抵御外來侵略,寫下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虎門因而聞名中外。過去,東莞的這段光榮歷史值得東莞人引為驕傲:今天,東莞在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值得東莞人自豪! 我出生在外地,過去回故鄉的機會不多。抗日戰爭勝利后,我跟父親回過故鄉,住在1930年他修建的一幢兩層的小樓房里,當時方圓好幾里地就數那所房子大了。 在舊社會,這個南國邊陲小鄉村的農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一樣,生活水平低下,許多人漂洋過海、出外謀生。 新中國成立不久,我曾有機會回故鄉生活過一個多月。那是在1957年,我在中央美術學院已經學習了四年,剩下一年該搞畢業創作了,我選擇故鄉作為我深人生活的地點。端午節前夕,我從北京坐火車到了廣州后,再坐長途汽車到東莞。途中遇到河流,汽車要擺渡,很費時間。到了東莞縣城,我背著油布包著的鋪蓋卷和畫具。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縣政府,那房子可能還是清朝時的縣衙門。辦公室里空蕩蕩的,只有幾件必要的桌椅板凳等辦公用品。墻上除了一兩張報表之外,什么也沒有,真可謂“家徒四壁”。 我當時是22歲的青年團員。在故鄉,我和民兵們一起住在以前防土匪的炮樓里,實行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學習使用水牛犁田,學著用鐮刀割稻子,彎著腰在水田里插秧,把打在禾桶里的稻谷挑回村里翻曬。這些耕作方式在上中國美術史課時就見過,在漢代畫像磚上有非常生動的描繪。 那時候,全鄉沒有一家工廠。生活是寧靜的、田園詩一般的。人們悠閑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后來聽說,故鄉也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刮起了浮夸風、“共產風”,階級斗爭天天講,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斗到魚米之鄉的人民也要挨餓。明明河溝里就有魚蝦,因為是人民公社的,不許捕撈。一個壯勞力辛辛苦苦勞動一天的收入只有幾毛錢。有的青年竟冒著葬身魚腹的危險,離鄉背井、偷渡香港。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從此全黨全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過十幾年的勇敢探索、艱苦奮斗,我的故鄉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我與故鄉一別將近30年,一直朝思暮想卻沒有機會回去看看。從1985年起,我幾乎年年都有回故鄉的機會,故鄉年年都給我一個新的面孔。我也可以算得上一個故鄉改革開放歷程的見證人了。 如今,進入東莞地界,到處是一派蓬勃發展、興旺發達的景象。故鄉變了,而且變得很快。 首先感覺到的變化是交通方便了,過河不用擺渡了。改革開放以來,東莞新建和擴建橋梁176座。形形色色的機動車在繁忙的公路上川流不息、晝夜不停。近幾年,已將境內4條主干公路擴建改造為超一級公路,原107國道正按6車道的標準改造,即將完工。經過東莞境內的廣深珠高速公路也正在緊張施工中。方便的交通使東莞與外界的距離相對縮短了,從虎門乘水翼船至香港只需一個半小時。 乘汽車進入東莞境內,*早映人眼簾的是新建的、色彩明快、設計新穎、式樣各異的農民住宅樓群,一般都是三四層高。90010以上的農村居民都搬進了新蓋的樓房,樓頂上天線林立。 前年回鄉,從虎門驅車回到南柵管理區,已經到家了我還沒認出來。這不是笑話,是真實發生的事。因為過去公路兩側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岡、田野,有許多標志物可以辨認。這一次公路改成了寬闊的水泥路面,兩側蓋滿了高大的樓房,從虎門鎮到我們鄉的公路變得好像城市的街道一般。而且,故居被許多新的高大樓房包圍起來,視線被遮擋,從遠處看不見了。兩次回鄉相隔不到一年,竟鬧出這種“笑話”來,可見故鄉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 村后的三臺山,從前是一個荒山坡,現在已建成一個供群眾休息娛樂的公園。山上林木茂盛,山頂修了亭臺樓閣,有旱冰場等娛樂設施,正在修游泳池,總投資400萬元。 從山上向下俯瞰,南柵管理區的新貌盡收眼底。這里占地面積8.18平方公里,人口3960人,勞力2400人。80%以上的勞動力都進入工廠工作,去年底已有221家工廠開工。農業搞綜合性農場,基地化、外向型,主要種植橙、柑橘、香蕉、荔枝等水果。魚塘面積占1000畝,稻田面積只占200畝,每年投入農業發展基金100多萬元,占純利的10%。南柵共吸納外地勞工3萬人,是本地勞力的12.5倍。
歷歷在目:蔣建國自選集 作者簡介
***,北京市政協原副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07年從北京市政協退休;知名愛國將領蔣光鼐之子。著有《***畫集》《隴原石窟留痕:***作品選》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