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78945
- 條形碼:9787100178945 ; 978-7-100-17894-5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精) 本書特色
《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馬克垚的重要專著。本書對于我們的中世紀研究,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在書中,作者提出,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大致相同的基礎上,東西方封建社會的結構基本相同;西歐中世紀城市的獨特性,以及西歐農奴與中國封建小農之間的差異性,不宜過分強調。并指出了進一步有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因而,對于中世紀歷史,尤其西歐歷史的研究者來說,是一部重要的參考書,1987年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精)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三十余年勤奮治學的結晶,代表著述之一。書中主要考察了西歐封建社會的一些經濟形態,包括莊園、農奴制、城市和農村公社等,逐一闡釋了它們的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研究了它們的發展變化以及在社會中的地位。作者根據世界主要國家、民族的歷史,綜合比較出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特征,揭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統一性。“其中許多論斷在我國世界中世紀史學領域中是發前人所未發或不敢發的。”
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精) 目錄
再版附言
序言
**章 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一、羅馬奴隸制經濟危機
1.城市的衰落
2.大地產的狀況
3.奴隸和隸農
4.元老——大地主
二、日耳曼人進入羅馬
1.日耳曼人情況
2.日耳曼人進入西羅馬的意義和作用
三、生產關系的變革
1.羅馬人與日耳曼人間的土地分割
2.奴隸和隸農的地位
四、復辟和反復辟的斗爭
1.東哥特國家的政策
2.復辟勢力的活動
3.東哥特反復辟的斗爭
4.拜占庭的反攻倒算
第二章 論封建化
一、西方史學家論封建化
1.封建主義的概念
2.封建化問題
二、蘇聯史學家論封建化
三、直接生產者地位的變化問題
1.奴隸的消逝
2.農村公社成員的分化
第三章 封建土地所有制
一、封土制的起源
1.墨洛溫王朝時期
2.加洛林王朝時期
3.加洛林王朝時期的封土制
二、西歐封土制特征
1.封君封臣關系
2.封君和封臣對封土的權利
3.西歐封建土地所有權的特點
三、法、英國王對土地的權力
1.法國王領的擴大
2.英國國王對土地的權力
四、封建地產的運動
1.法國封建地產的分配及變化
2.英國封建地產的運動
3.封土制的衰落
4.中古西歐的土地買賣
……
第四章 封建莊園
第五章 農奴與農民
第六章 農村公社
第七章 城市
第八章 手工業和商業
第九章 中世紀的人口
參考書目
附錄 “西歐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再認識
馬克垚著述編年
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精) 節選
《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二、蘇聯史學家論封建化 蘇聯學者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把封建主義、封建制度看作一個社會經濟形態,一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這和我們是一致的。因此,他們也并不認為封建制度是西歐特有的現象,而是世界范圍的現象,大多數國家、民族都要經過它。他們對封建主義概念的闡述,也是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從階級對抗的社會角度著手,指出其特征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農民的小生產相結合,封建主階級通過超經濟強制的手段,把農民固著在土地上加以剝削,等等。當然,由于傳統習慣勢力的影響,蘇聯學者描述的封建主義帶有明顯的西歐(或歐洲)色彩,對東方情況綜合不足。不過這和本書主旨關系不大,我們這里可以不加討論。 蘇聯史學界關于西歐封建制的起源,即封建化的理論,當然也是從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上闡述的。他們認為西歐封建制產生于5-9世紀的四百年之間,這期間社會變革的主要內容是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自由農民的農奴化。例如科斯敏斯基主編的《中世紀史》(莫斯科1952年版)在論述5-11世紀西歐封建社會史時說,這一時期“封建制度剛剛確立為主導的生產方式,還有很多奴隸制關系的殘余,特別是蠻族社會的前封建制度的殘余遺留在社會制度里。這個時期歷史的基本內容是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出現和大地主逐漸把自由農民——農村公社社員——變為農奴。階級斗爭的發展主要是被農奴化的農民階級反對農奴化的斗爭。” 蘇聯學者的封建化理論,是建立在農村公社分化說的基礎上的。他們以農村公社為出發點分析封建化進程,認為一方面自由公社成員既喪失土地又喪失自由,另一方面則這些土地集中在封建主手中、公社成員變成土地上的依附性耕作者。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與自由農民的農奴化,實即是統一發展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這個農村公社分化說的主要倡導者當推聶蘇辛,他根據西歐封建初期的蠻族法典如薩利克法典、巴伐利亞法典、阿勒曼法典等來研究農村公社的分化,對當時自由農民受奴役的過程有詳細描繪,做出許多貢獻。 聶蘇辛認為,當農業公社階段,耕地仍屬公社所有,由公社分配給各家庭(這時在公社內既有數代——一般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有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的份地已經可以繼承,但仍不能傳給婦女,更不能轉讓或出售。公社內部存在著財富上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還是初步的,不會導致一個家庭破產,另一家庭富裕,從而使前者受剝削于后者。這時受剝削的只有少數奴隸和半自由人,全體公社成員都是自由的、平等的,而不平等只表現為分配土地時不平等及一些人手中已掌握相當數量的較別人要多的動產。 當份地轉化為自主地,即轉化為各戶可以自由處理的私有財產時,這時的公社即成為馬克公社。公社內部財產上的不平等已發展成為社會不平等,其成員有的富裕,有的破產。聶蘇辛認為這時公社成員按財產狀況可分為三等。中等的社員領有一份份地,基本依靠自身勞動耕作,偶然也有個別奴隸幫助,具有足夠的牲畜及生產工具。下等是土地及生產工具都不足的公社成員,而上等則是有兩份甚至更多土地的公社成員。下等的公社成員已逐漸淪落,有的甚至破產依附于別人,但這個過程緩慢,他們仍然長期保有獨立經濟及人身自由。而馬克公社中的基本群眾,則是具有一份份地的自由的獨立勞動者。 聶蘇辛認為馬克公社組織與中世紀西歐的生產力狀況相適應(指耕作上的三田制,份地交錯,公共使用牧場、森林等),所以相當鞏固,不易分化。是外部的進攻在使公社受奴役上起了很大作用。這種進攻指當時已經存在的王權、教俗封建主對公社土地的掠奪。大、小封建主不斷侵入公社,奴役其部分成員。與此同時,公社內部的分化也加劇了。馬克內部財產狀況急劇變化,各階層公社成員以不同方式、不同時間失去份地,而且人身也逐漸發生依附關系。受奴役的公社成員并不全是下等的貧困社員,因為公社不斷受到外部力量的進攻,所以中等的,甚至富裕的公社成員也有受奴役者。 封建社會初期依附農民階級的形成,聶蘇辛以為只有當大部分的自由公社成員都變成依附農民時才算完成。這個過程拖得很長。在此之前,可以說馬克公社是處于半自由半奴役狀態,而馬克內部的居民(即村莊居民)也是由兩部分組成,既有各種依附農民,也有自由農民。 對于羅馬因素的影響,聶蘇辛只是指出說,在西羅馬奴隸制崩潰的地區,農民受奴役的過程發展更快,而在沒有這種奴隸制的地區,如萊茵河以東、不列顛、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地,則要慢一些。他還說,在農民受奴役的過程中,奴隸起了作用。西羅馬有許多奴隸存在,固著于土地上的奴隸,是依附農民中*低層——servi的核心。而servl則是法蘭克王國和龍巴底王國直接生產者的大部分。可是聶蘇辛仍然認為,封建依附農民主要不是由奴隸組成,而是由自由公社成員淪落而來。奴隸的存在只是加深了公社內部的不平等。 ……
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精) 作者簡介
馬克垚,1932年6月生,山西文水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2年進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學習,1956年留校任教。1986年至1992年擔任歷史學系主任。2000年退休。2005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馬克垚長期從事歷史學系本科生基礎課世界中古史的教學,并講授世界中古史學史和史料學、西歐封建社會經濟史、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等課程。曾出版《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英國封建社會研究》、《封建經濟政治概論》等專著,并主編《世界歷史·中古部分》、《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世界文明史》等著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