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視覺技術與日常生活審美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3020
- 條形碼:9787108073020 ; 978-7-108-0730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視覺技術與日常生活審美化 本書特色
技術元素不僅是當代中國文化建構的主體力量,也是視覺文化演化的宏觀背景。本書從視覺技術形態演化的角度,探尋了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生態的演變和發展。
視覺技術與日常生活審美化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兩個角度闡釋了視覺技術和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建構之間的關系:一是,從“視覺技術形態”的演化路徑入手,探討印刷術、攝影、電影、電視、計算機、互聯網等視覺媒介的技術力量在形塑當代中國文化生態中的作用;二是,從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脈絡入手,探索視覺技術在當代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同的發展階段影響和形塑文化生態的理念、方法和路徑。此外,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對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古典文化、民間文化等重要文化形態的演化進行了針對性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中國的電視時代、網絡時代、數字時代的精神文化內涵。
視覺技術與日常生活審美化 目錄
引言
**章 技術視角下的視覺文化
**節 肉眼觀看的視覺文化
第二節 技術介入觀看
第三節 視覺文化體制
第二章 當代中國文化、技術以及視覺性
**節 主導文化、精英文化的話語力量和視覺呈現
第二節 市場話語與大眾文化
第三節 民間話語與市民文化
第四節 技術民主化和視覺文化多元化發展
第三章 視覺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嬗變
**節 移動觀看傳統的技術演進
第二節 電視與民俗重構
第三節 文本轉換與文化翻譯中的技術力量
第四章 視覺裝置范式與日常生活審美化
**節 裝置、視覺裝置與可供性
第二節 視覺裝置與觀看模式
第三節 視像機器
第五章 數字界面的視覺生產
**節 視像自主生產的傳播機制
第二節 自拍話語與自我身份認同流變
第三節 自主視頻創作的文化邏輯和介入美學
參考文獻
后記
視覺技術與日常生活審美化 節選
技術、藝術與主體 按照雷蒙·威廉斯的考證,技術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即希臘文的tekhne,它意指一種個人技藝。這個含義一直延續到17世紀,在那個時候,技術——technology的基本含義就是“對于技藝(Art)做系統研究的描述,或者描述某一特殊的技藝”。這也是技術的原初含義,即人類自身掌握的一種做事的技巧和能力。換言之,“技術”類似于“手工藝”(craft)這個概念,而這個概念進而延伸出“靈巧”(craftiness)、匠人(craftsman)等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是人類在面臨困難,或者說面臨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時所衍生出來的一種解決辦法。雖然人類(包括少數諸如大猩猩這樣的動物)為什么會擁有技術,以及什么時候開始擁有技術,這其中的具體細節已然不可考,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技術是人類面臨某個問題或者挑戰后,通過某種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克服這項挑戰的結果”。如果說,阿基米德發明的杠桿技術是為了解決人類自己氣力不足而衍生出來的技術,那么古羅馬人發明的共和制也是技術,這是一種解決社會有效統治的技術。于是,技術逐漸發展出自己微觀與宏觀兩層含義: 微觀層面的技術即“technique”,是指具體的技藝、技巧。微觀意義上的技術是和人的雙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體現在畫家運筆的手法、裁縫做衣服的手藝、廚師烹制食物的能力等方面。而宏觀層面的技術則為“technology”,它是指作為體系的技術和方法。我們通常所謂的工業技術、交通技術、軍事技術等等,其技術概念的使用就是在這一層面上。 在考察技術含義的演化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提及的另外一個重要概念是“藝術”。因為,今天我們司空見慣的“藝術”概念其原初含義正是“技藝”,這和“技術”的概念相互通約,甚至是完全一樣的。毋寧說,人們對技術和藝術這兩個概念在原初時候的使用是不加區分的。 藝術*早的含義是技能——“skill”,這就是微觀層面的技術含義。而且到了17世紀的時候,“藝術”概念的外延已然非常寬泛,數學、醫學乃至釣魚等領域,都能用到這個詞語。但是,與“技術”不同的是,在藝術概念的發展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多地賦予它精神性和超越性的內涵,即“藝”是那些普遍意義上的能夠解決大問題的技能。*典型的就是,中世紀的西方大學中衍生出“文科七藝”——意指文法、邏輯、幾何、修辭、音樂、算數和天文等七種學問。這七種學問首先意味著七種技能,但是這些技能又不是解決具體問題的小技能,而是讓一個人能夠通曉宇宙、社會奧秘后獲得更多自由的技能。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大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是與外界溝通,進而能夠說服別人、表達自己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人就可以變成領袖和統治者。這些能力包括: 文法——中世紀的文法主要是指拉丁文的語法和使用規則。拉丁文在古代歐洲是各國通用的上層語言,而英語、德語都只能算是方言。掌握拉丁文,人們才能參與國際交流。邏輯——一個人掌握了邏輯,不僅能夠閱讀復雜的文本,更可以準確地認知社會和思考問題。修辭——學修辭是為了說服別人,施加自己的影響力。第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里所謂的“解決問題”不是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麻煩,而是掌握普遍意義上解決所有問題的法則。它們包括: 算術——不僅能幫助人們管理財產,而且還能用于建筑、軍事等領域中。幾何——不僅涉及嚴密的推理,而且在建筑、工程等方面尤為重要。音樂——被視為與世間的法則有關,旋律的規則和人情、人心的規則是一致的。天文學——中世紀的天文學中包括了占星術等迷信的成分。如果說音樂是人世間的法則,那么天文則是自然界和宇宙的法則。一個人如果掌握這些技能之后,不僅能夠解決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同時也可以管理社會和他人,成為社會的領袖。如此,這種高等級的“技術”也就變成了“藝術”。 技術(包括技藝、技能)概念向藝術概念和內涵演化,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關竅,即“好的技術是可以創造新的事物”的,而“創造”也是技術的一個重要功能。換言之,當“技術”“技能”就被賦予了“創造性的”(creative)的含義后,技術往(我們今天所約定俗成的)藝術就邁出了重要一步。“創造”(create)這個概念也是從拉丁文中演化出來的,它原本是指天神創造的原初的世界,包括各種物質形態的創造物(creation)以及具有生命的動植物(creature),它*重要的特質是“無中生有”。如前所述,人們發明各種技術原本是要解決生活中的麻煩,但是這種解決往往需要通過發明新技術來完成,而新技術又會造就新的創造物。“無中生有”是需要想象力的,如此,技術和藝術又和想象(imagine)聯系在一起。基于技術本身的分化——人類發明了工程技術和語言技術,前者直接作用于人類改造客觀的、物理的世界,而后者則建構了一個豐富而恢宏的符號世界,人的想象力就此也發生了分野。一種想象力是工程性的,另一種想象力是符號的和審美的。這二者分別形塑了兩種不同的“技藝工作者”。前者造就了手工藝者(artisan),后者則形塑了藝術家(artist)。前者的工作是為了日常生活中諸多的實用目的,而后者則是為了彰顯和探究另一個層次更高的理念世界。 人類歷史上,一些偉大人物的身上兼具上述兩種想象力,即他們既是偉大的技術發明者和操作者,同時又是偉大的藝術家,比如列奧納多·達·芬奇。一方面,達·芬奇精于解剖技術,并找到了準確的方法分析和探究了人體肌肉、關節和骨骼的形態和結構。另一方面,他又把這種基于生理科學的研究用于他的繪畫中。關于這一點,我們今天能在《安吉里之戰》(后人臨摹的作品)等畫作中清晰地體會到。 Artisan(手工藝者)和artist(藝術家)從內涵到職業上的分野在西方社會18世紀末基本得到了認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二者之間的內涵分野日漸明確。簡言之,一個人究竟是手工藝者還是藝術家,是要看他身上的相應的技藝或技能的使用價值究竟是交換價值還是審美價值。如果是交換價值,那么說明這種技藝的施展是為了經濟利益,擁有這種技藝的人顯然不能進入藝術家的行列,他只是一個手工藝者。藝術家施展才華,做出一個作品的目的是無功利的,是為了實現所謂的審美價值。 進一步說,審美(aesthetic)這個概念在18世紀開始得到確立,這也有效促進了技術和藝術概念在內涵上的分野。換言之,現代性關于主體性的張揚有利于確定“藝術”自己的獨立身份。如果說,artist(藝術家)和artisan(手工藝者)概念的區分是通過從創作者和產品的角度出發區分兩種不一樣的實踐狀態實現的,那么審美這一概念則主要從主體感性的角度出發,完成對藝術品的定位。用康德的話來說,審美判斷力是溝通本體世界與主體感性世界的橋梁。因此,藝術品一方面擁有動人的此時此地的感動主體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蘊含著超驗世界的規則和奧秘。威廉斯就此認為: “Aesthetic意指藝術(art)、視覺映像與美的范疇,而從詞匯演變的歷史來看,這個詞強調人的主觀的(subjective)知覺是藝術和美的基石,卻又同時吊詭地把人的主觀知覺排除于藝術與美之外。”經過這樣一種演化,藝術和藝術家的形象都高大起來,進而與技術和技藝拉開距離。藝術被認為品位高雅、思想深刻且蘊含著終極真理,而技術則更多地往工具、手段等含義上傾斜。產品可能也會具備審美效應,甚至這種效應是其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其存在的終極目的則是“實用”。這體現在從18世紀開始,藝術的范疇日漸明確,逐漸聚焦在繪畫、音樂、雕塑等方面,這已經很接近我們今天關于藝術的界定了。同時,技術則更多地被聚焦在技能、技巧、能力等方面。尤其是從19世紀開始,現代科學的含義逐漸明確,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事業身份,“科學家”(scientist)的形象日漸明晰,他們逐漸成為現代技術存在的背景。此時,技術更多地與“手工藝人”分離開來,而以機器、機械、裝備、零件等物態形式表現出來。技術和藝術之間的界限日漸明確,實現了真正的分野。
視覺技術與日常生活審美化 作者簡介
祁林,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兼任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教育部創新創業教指委委員、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網絡視聽學會副主任委員等職。研究興趣集中在文化創意、流行藝術與設計批評等領域。著有《電視文化的觀念》《網絡傳播論綱》等著作,譯有美國文化研究領軍人物勞倫斯·格羅斯伯格(Lawrence Crossberg)的代表作《媒介建構》(Media Making),在《文藝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現代傳播》《國際新聞界》《文化研究》《藝術百家》等境內外雜志發表論文多篇。近年來主持和參與了教育部重大研究課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等多項研究課題。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