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西來東往無盡期(中西科學交流使者)/中外科學家傳記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114794
- 條形碼:9787571114794 ; 978-7-5711-147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來東往無盡期(中西科學交流使者)/中外科學家傳記叢書 本書特色
科學是在不停違背它自己的準則和它曾宣稱的方法論假定的發展過程中努力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為科學產生新的想法、新的視覺以及具有一種批判性思考提供了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使科學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不斷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科學與哲學的目標都是理解世界。當代科學中的物質之謎、宇宙之謎、生命之謎和意識之謎都與很多哲學問題相關。科學和哲學相互激蕩,為人類文明世界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全書以翔實的資料,嚴謹的史實,生動的人物故事,講述科學家們不平凡的一生及其卓越成就,兼具知識性與文學性,讓讀者在品讀科學家故事的同時,感悟科學家精神。
西來東往無盡期(中西科學交流使者)/中外科學家傳記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外科學家傳記叢書”之一種,精心選取了中西文化交流目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8位西學東漸使者的傳記,包括《利瑪竇:西學東漸**師》《湯若望:“通玄教師”》《偉烈亞力:歐洲近代科學的傳播者和中國科學史研究的開拓者》《艾約瑟:致力于中西科技交流的傳教士和學者》《德日進:科學家、哲學家》《德貞:東西方醫學文化的交流使者》《譚衛道:法國來華博物學家》《賴樸吾:赤誠中國心》,分別敘述了利瑪竇、湯若望、偉烈亞力、艾約瑟、德日進、德貞、譚衛道、賴樸吾等人的主要生平事跡、學術生涯,以及他們在中西文化交流目前的重要貢獻和影響。全書以翔實的資料,嚴謹的史實,生動的人物故事,講述科學家們不平凡的一生及其很好成就,兼具知識性與文學性,讓讀者在品讀科學家故事的同時,感悟科學家精神。
西來東往無盡期(中西科學交流使者)/中外科學家傳記叢書 目錄
湯若望 “通玄教師”
偉烈亞力 歐洲近代科學的傳播者和中國科學史研究的開拓者
艾約瑟 致力于中西科技交流的傳教士和學者
德日進 科學家、哲學家
德貞 東西方醫學文化的交流使者
譚衛道 法國來華博物學家
賴樸吾 赤誠中國心
參考資料
人名對照表
西來東往無盡期(中西科學交流使者)/中外科學家傳記叢書 節選
在阜成門外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院落內的幽深處,可以看到一塊被松柏和冬青環繞的墓地。正中豎立的石碑上,頂部浮雕圖案為中國的雙蟠龍和天主教的十字架,四緣花紋是朵朵白云,可能是象征著上帝的所在。碑面上有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別刻寫的碑文,中文的大字是:耶穌會士利公之墓。 利公,即利瑪竇。關于這位傳教士的生涯與業績,人們似乎已經說過和寫過很多,但于眾說紛紜之中,還是有必要再來說和寫的。 一、“海刺猬”東渡 在世界近代史上,與“地理大發現”相銜接的重大事件是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運動。作為迎接路德新教的挑戰而于1540年成立的耶穌會,致力于復興天主教,在反對宗教改革中實施著自己設計的改革。它把主要活動面向海外的廣闊世界,尤其是滲透到各國宮廷上層,為此大力興辦學校,重視學術,注重掌握知識分子。 按1494年簽訂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葡萄牙把印度洋劃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同時也向羅馬教廷索取了在新占領土上管理傳教活動的“保教權”。1542年,耶穌會的元老會士圣方濟各·沙勿略,東渡到印度的果阿創設天主教修院,后轉至新加坡、馬六甲、日本傳教。他發現日本以中國為師,欲在遠東傳教,就必須先在中國打開局面,遂于1551年搭船至中國廣東海岸的上川島。明朝海禁甚嚴,他無法登陸,因此發出了“磐石,磐石,何時能開”的嘆息,不久即病逝于島上。 自1553年葡萄牙商人賴居澳門之后,傳教士也接踵而至,多次派人打入內地,均未能立足。1573年,范禮安充任耶穌會的遠東教務視察員。他到澳門做了一番調查之后,提出到中國傳教應采取特殊方式。按他的部署,羅明堅和利瑪竇成為按新方案活動的試行者。 利瑪竇,在意大利文中本名為Matteo Ricci,按現行譯名法,應音譯為馬泰奧.利奇。他為在中國活動方便取漢名為“利瑪竇”,以Ricci**音節的譯音冠于前為“利”,將Matteo音譯為兩個漢字“瑪竇”。他還按中國人的習慣取表字“西泰”,是“泰西”的顛倒,泰西即“大西”,喻其來自西方遠處。 1552年10月6日,利瑪竇生于意大利的馬切拉塔城。利奇家族是該城的望族。ricci意為“海刺猬”,這個家族也正是以海刺猬為族徽的。利瑪竇的父親從醫,曾在教皇國中任市長和省長。父親希望兒子日后從政,所以在利瑪竇15歲時父親送他到羅馬大學法學院學習。利瑪竇在此期間加入了耶穌會,并違背父愿于1572年到耶穌會創辦的羅馬學院學習。 羅馬學院采取當時大學的學制。利瑪竇在這里學習了歐氏幾何前6卷、實用算術、地理學、行星論、透視畫法以及制作地球儀、天文觀測儀器和鐘表的技術。 在校執教的老師中,對利瑪竇影響*大的是克拉維斯。此公生于德國,學識淵博,是全世界現行公歷(格里歷)的主要制訂者之一。他一生著述頗豐,利瑪竇入華后的譯述多根據他的著作。clavi.,在拉丁語中有“釘狀”的含義,中國古字中“丁”通“釘”,所以克拉維斯見于中國史籍時被稱為“丁先生”。 方濟各·沙勿略死于中國上川島時,利瑪竇是剛生下才兩個月的嬰兒。在羅馬求學期間,沙勿略到遠東傳教的故事就像哥倫布和麥哲倫的英雄業績那樣使這位年輕人激動不已。這激勵使他后來能百折不撓地去闖一條充滿風險的路,去完成沙勿略未竟的事業。 1577年5月,利瑪竇與羅明堅奉命從羅馬到里斯本,翌年3月與同會傳教士14人東渡,9月到果阿。1582年8月7日到澳門。他用一年時間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風俗,1583年夏,隨先期入華的羅明堅到廣東省香山縣交涉入居事宜。這是他首次人中國內地,中西文化交流史也由此寫出嶄新的篇章。 二、“合儒”傳教的探索 因為佛教在中國盛行,“西僧”自古有之,羅明堅率先以和尚裝束人華活動,有相當的方便。利瑪竇初來時,也隨羅明堅剃去須發,穿上僧裝。他們見中國地方官,稱自己來自西方*遠處,不問澳門商務,信奉天主教,為中國的盛名和光輝所吸引,特請允準在肇慶居住。獲準后在城東的西江畔“小市石頂”建宅,肇慶知府王泮曾派人送來兩塊匾,一為“仙花寺”,一為“西來凈土”。有許多人到“寺”里進香,布施燈油和食品。 剛剛住定不久,羅明堅就急于到浙江紹興、廣西桂林開展傳教活動,結果是接連碰壁,也招致了肇慶官員的不滿,曾一度被下逐客令。羅明堅于1588年回羅馬,利瑪竇也于第二年被迫遷居廣東韶州。 利瑪竇總結在肇慶的教訓,決計不像羅明堅那樣急于追求教徒數量的迅速增加,而是注重傳教手段的創新。他用大部分時間鉆研儒家經典,用拉丁文譯完了《四書》,還苦練中國書法,學習用中文寫文章,與士大夫廣泛交往。當時寓居在南雄的中國學者瞿太素,從利瑪竇習西學,成為他的崇拜者和得力助手。瞿太素建議利瑪竇采取儒家學者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因為他們身穿僧裝時,普通百姓分不清他們與佛教徒之間的差別;男一方面,能識其不同的士大夫們,與他們交往時又存在著輿論和禮儀上的障礙。經耶穌會負責人的批準,利瑪竇從1594年起留須蓄發,脫掉袈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