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設計大家談3 設計的交流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06304
- 條形碼:9787111706304 ; 978-7-111-7063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設計大家談3 設計的交流 本書特色
★眼界決定寬度,格局決定高度,腳步決定速度,觀念決定未來。中國將會有更廣闊的設計平臺! ——柳冠中,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全景式地介紹了中國設計幾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經驗,以及對中國設計發展前景的思考,內容豐富而深刻,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和文獻價值。 ——何人可,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集中反映了這個時代我國設計思想者們面對中國的設計教育與研究、產業和市場前端所做的前瞻性思考的心路歷程。 ——宋建明,中國美術學院原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不同角度解讀了中國現代設計所走過的崎嶇之路、不凡之路、輝煌之路,無論是從設計史的角度,還是從設計推動發展的角度,都十分值得閱讀。 ——王敏,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以鮮明的主題、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理念,全面展現中國設計教育、設計理論研究、設計產業創新發展等領域的關鍵人物與重點事件,能讓讀者感知中國設計發展歷程中鮮活的人物、奮進的精神和設計的社會責任。 ——陳勁松,云南藝術學院劇院長、二級教授 ★這是首次對中國當代設計40余年發展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理論匯集、實踐匯集與思想匯集的成果集成,是一部很好的研究中國設計的教科書、認知中國設計的參考書。 ——宋慰祖,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設計學會創始人 ★中國設計的發展需要廣大設計界同仁匯聚思想智慧,攜手努力。本書分享了設計領域各位領軍人物對中國設計發展的思考,推薦更多的讀者閱讀、思考和實踐。 ——陳冬亮,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理事長
中國設計大家談3 設計的交流 內容簡介
中國設計在經歷了從引進、仿制到自主創新,再到融入企業乃至國家戰略的過程后走向復興,從自我否定轉變為擁有文化自覺和設計自信。但是,在一片掌聲之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現代設計依然面臨很多困難和困惑。 基于此,《中國設計大家談3 設計的交流》聚焦“設計組織”“中日設計交流”“中國設計獎”主題,集結了設計領域各界領軍人物,通過一系列的專題訪談,與讀者分享中國設計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經驗,以及對中國設計發展前景的思考和預期,希望與各位設計界同仁共謀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共圖中國設計的新發展。
中國設計大家談3 設計的交流 目錄
放飛自我吧,青年
不斷自我否定才能持續創新
上海設計周要成為工業設計革命的推動力量
共同創新:大灣區戰略下的設計選擇
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關注“大國重器”
中國設計“走出去”要落實在“產品”上
用設計方法論科學地破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工業設計賦能浙江傳統產業再造升級
現實需要更專業、公益性更強的設計組織
第二章 中日設計交流
中日之間的設計交流
中日工業設計教育四十年交流溯源——回眸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研究班
在湖南大學的教學圍繞“應該為人們設計什么”的產品企劃展開
來自不同專業的學員充滿激情
國際交流意味著國際合作
湖南大學因學科綜合性而中選
堅守初心 警惕設計濫用
設計師引領部門合作的日本模式值得借鑒
日本專家推動了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建設
研究班*重要的意義是要改變思想觀念
日本專家領進工業設計之門
廣東工業大學的國際化設計教育之路
繼續共同創造亞洲乃至東方的藝術與設計文化夢想
見證中國設計教育飛速發展是非常榮幸的一件事
砥礪十年 百利達研修班打造中國工業設計中堅力量
21世紀終將成為亞洲的設計時代
百利達研修班的多元模式傳授的是設計創新的“能力系統”
百利達研修班給中國設計教育帶來級數增長式的連鎖效應
第三章 中國設計獎
設計大獎賽的是與非
國際設計大賽是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的通道
好的設計獎應當嘉賞擁有功能、魅力、使用、責任四大品質的產品
通過使用者付費夾建立持續運營
讓雄安成為集聚全球設計創新資源的吸鐵石
設計競賽體現行業發展的共同價值和*高標準
一個好的大賽應該在行業中起到靈魂的作用
實現2060碳中和目標需要幾代設計師的共同努力
希望未來設計成為創新驅動的硬指標
“好設計獎”要使設計走向經濟社會發展的舞臺中央
關于“好設計”標準的思考
通過獎項促成更多跨界與跨領域的合作
“省長杯”促進了產業界對設計創新價值的認知
在全球工業設計版圖中鑄就一個東方高地
中國設計大家談3 設計的交流 節選
《中國設計大家談3 設計的交流》: 陳冬亮:2006年紅星獎誕生之前,我們做了一系列調研鋪墊工作,去德國考察,生成了四個夢想,要做一個“夢工廠”、一個獎項、一項統計、一項研究。DRC基地*初的名字是“夢工廠”,即設計師帶著創意而來,在這里實現夢想,這也是我的**個夢想。紅星獎就是第二個夢想。紅星獎創辦的契機是2005年聯想獲得了德國紅點獎,在慶功會上我在致辭中提到,“中國企業到國外拿獎,該是中國有自己獎項的時候了”。2006年,我們和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共同創辦了中國設計紅星獎,得到了朱燾會長和協會的大力支持。 紅星獎的**屆有200多個企業近400多項作品,沒有專屬場地,利用的是無錫工業設計展的場地,請來紅點獎主席、iF設計獎主席、韓國設計振興院(KIDP)院長等國內外的專家組成評審團。“紅星獎”的命名也是前瞻性地考慮了獎項的國際化發展,我給**屆紅星獎設定的口號借鑒了斯諾《西行漫記》中的一句話——“紅星照耀下的中國”,我添了后半句“是創新的中國”。這么多年一路走來,紅星獎在數量和質量上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也得到了企業的支持,現在很多品牌、商家都會展示出紅星獎的標志。 紅星獎不收取報名費,公平、公正、高水平、國際化是一貫的堅持,每屆評獎前,給專家評委發完聘書,現場就交給評委會主席,專家評委會評定的*終結果直接封存,確保公信力。寧缺毋濫也是紅星獎的一個準則,至尊金獎空缺的情況也出現過。在越來越得到業界認同的同時,很多國外企業為了在中國發展,也來申報紅星獎。 在紅星獎的發展道路上,我們把它的側重點和國家的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評獎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的主題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助力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為提質增效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近年來,我們在裝備制造領域評出了很多獎項,反映出更多裝備制造企業對設計的充分重視,如徐工集團、中車集團、商飛集團等。以徐工集團為例,我們幫企業建立了工業設計中心,集團董事長親任中心主任,足見企業對工業設計的重視。通過“徐工杯”設計大賽征集來的學生創意能夠被企業采納,解決了重大的實際問題,給企業帶來了價值。紅星獎能夠起到讓企業了解工業設計、認識工業設計價值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設計。 每年有不少于十項的巡展,都是當地推動產業的抓手,我們還可以推薦好的產品給當地。紅星獎的征集渠道是社會征集,它關注科技對制造業提質增效的作用,工業設計與文化創意的有機結合,民生改善、城市的升級改造以及信息化時代工業化設計的體現。此外,紅星獎的原創獎主要來自學生,有大量的青年人投身工業設計,從2018年開始,服務設計也成為主流,拓展了原創獎的發展空間,它將成為紅星獎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設計的力量。 推動工業設計理念的另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做展覽。1997年,我策劃了一個中國設計大展。當年為慶祝香港回歸,文化部主辦了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大展,我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老師、《中國文化報》的記者建言文化部,在這個大展中加入設計板塊,這個展覽就成了“中國當代藝術設計展”,可以說是中國*早的設計展,內容包括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設計、裝置設計、服裝設計和多媒體設計六個方面。香港設計師靳埭強等眾多中國設計師參加了這個展覽。在“寒冬”到來之后,我們在北京科博會用四分之一的場地做了設計展,在得到市領導的肯定之后,第二屆場地就發展到一個館,再往后就轉“戰”到文博會。用心的工作讓領導感受到我們的激情和認真,看到成果,看到設計的價值。 隨著設計價值越來越被社會認可,影響力越來越大,設計公司紛紛發展起來,設計展覽也遍地開花。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起到引領示范帶頭的作用,在別人沒想的時候超前想,在沒人做的時候超前做,別人開始做了,就要退出來,不跟企業爭利。做設計不是中心的使命,20世紀90年代我們做實務設計,那是做示范的使命:做展覽,是傳播的使命;做DRC基地,是做平臺的使命:創辦紅星獎,是做標準的使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要用新的抓手推動產業和行業的發展。 ……
中國設計大家談3 設計的交流 作者簡介
李杰,湖南汨羅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設計》雜志社執行社長兼主編,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中國設計行業“十佳設計推動人物”,創意中國設計聯盟副秘書長,中國高等院校設計作品大賽主席,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光影交互服務技術特聘導師,教育部“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虛擬教研室專家,中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魯迅美術學院等近20所院校客座教授與校外研究生導師,主編圖書10余本,主編雜志超過130期,受邀擔任中國設計智造大獎、中國設計紅星獎(諸暨)產品設計大賽、金蘆葦工業設計獎等的評委或嘉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