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瑪湖礫巖大油區形成地質理論探索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9903
- 條形碼:9787030729903 ; 978-7-03-07299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瑪湖礫巖大油區形成地質理論探索與實踐 本書特色
本書是目前國內**部系統論述礫巖大面積成藏的專著,為國內外礫巖油田勘探提供有益啟示與借鑒。
瑪湖礫巖大油區形成地質理論探索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回顧了準噶爾盆地瑪湖大油區的勘探發現歷程,闡述了三大石油地質理論創新在指導瑪湖特大型礫巖油田的發現中的重要作用,創立的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指導發現了全球優選整裝礫巖油田,奠定了其全球優選陸相礫巖油區的地位。本書可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諸如"大型退覆式淺水扇三角洲"、"礫巖儲層特征與評價"、"堿湖烴源巖特征"以及"大油區成藏模式與富集高產規律"等的教材或參考書,還可作為石油勘探開發和地質研究工作者的培訓教材或工具書。
瑪湖礫巖大油區形成地質理論探索與實踐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國內外礫巖油藏勘探現狀及瑪湖大油區發現 1
1.1 準噶爾盆地地質背景與礫巖油藏勘探概況 1
1.2 國內外礫巖油藏勘探概況及典型油藏地質特征 14
1.3 瑪湖大油區發現歷程與關鍵技術 38
第2章 大型退覆式淺水扇三角洲沉積特征 73
2.1 扇三角洲概述 73
2.2 瑪湖凹陷退覆式淺水扇三角洲形成的地質背景 78
2.3 退覆式淺水扇三角洲判識標志與地震識別 82
2.4 退覆式淺水扇三角洲形成主控因素 130
2.5 退覆式淺水扇三角洲實驗模擬 135
第3章 淺水扇三角洲砂礫巖儲層特征與評價 151
3.1 儲層基本特征 151
3.2 成巖作用及成巖演化特征 169
3.3 優質儲層主控因素 193
3.4 優質儲層評價及預測 213
3.5 勘探意義 238
第4章 堿湖烴源巖特征與瑪湖油氣成因 239
4.1 國內外堿湖烴源巖地質特征 239
4.2 瑪湖凹陷風城組堿湖形成的地質背景 246
4.3 瑪湖凹陷風城組堿湖烴源巖沉積特征 255
4.4 瑪湖凹陷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 281
4.5 瑪湖凹陷烴源巖生烴模式與機理 299
4.6 瑪湖凹陷油氣來源與成因 313
4.7 勘探意義 343
第5章 瑪湖礫巖大油區成藏模式與富集高產規律 345
5.1 瑪湖凹陷源上礫巖大油區形成條件 345
5.2 瑪湖凹陷源上礫巖大油區成藏特征與成藏模式 354
5.3 瑪湖凹陷源上礫巖大油區大面積準連續型成藏模式 417
5.4 瑪湖凹陷源上礫巖大油區成藏主控因素與富集規律 463
5.5 勘探意義 496
第6章 瑪湖大油區發現的地質理論創新及應用 497
6.1 瑪湖大油區發現的地質理論創新及其意義 497
6.2 準噶爾盆地未來油氣勘探方向與勘探領域 504
6.3 瑪湖礫巖大油區地質理論在國內外油氣勘探中的應用 524
參考文獻 526
瑪湖礫巖大油區形成地質理論探索與實踐 節選
第1章 國內外礫巖油藏勘探現狀及瑪湖 大油區發現礫巖油藏是指在礫巖為主的儲集體中形成的石油聚集。廣義的礫巖類包括礫巖(conglomerate)和角礫巖(breccia),是指礫石或角礫石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巖石(李慶昌等,1997;趙澄林,2001);前者主要由圓狀和次圓狀礫石級或礫級碎屑顆粒組成,后者主要由棱角狀和次棱角狀礫級顆粒組成。礫石級或礫級碎屑顆粒是指顆粒直徑大于2mm的巖石碎屑。礫巖和角礫巖統稱為粗碎屑巖。 與砂巖和碳酸鹽巖儲層相比,礫巖油氣藏目前在國內外發現較少,規模較大的礫巖油田更不多見,這是因為礫巖油藏常形成于沖積扇、扇三角洲、辮狀河等近物源儲層中,儲層分布規模往往較小、品質一般較差。然而,近年來,中國石油勘探工作者們在位于中國西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瑪湖凹陷卻發現了迄今為止全球*大的陸相礫巖大油區,其地質儲量規模達10億噸級。 為了深入剖析瑪湖大油區地質特點及其勘探意義,有必要對國內外礫巖油藏勘探概況加以調研分析,以便將瑪湖大油區與之對比,并為今后礫巖油藏勘探提供更多借鑒。 1.1 準噶爾盆地地質背景與礫巖油藏勘探概況 在介紹國內外礫巖油藏勘探現狀及瑪湖大油區發現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瑪湖大油區所在的準噶爾盆地的基本地質特征及其礫巖勘探歷史和現狀。 1.1.1 準噶爾盆地地質背景 1.地理位置與構造單元劃分 準噶爾盆地是我國西部一個大型疊合復合型含油氣盆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新疆境內三大盆地之一。該盆地西倚準噶爾西部山地、東抵青格里底山和克拉美麗山、南抵北天山山脈,是一個外圍被古生代褶皺山系環抱的大型山間盆地,呈南寬北窄近三角形,東西長約700km、南北寬約370km,面積約13.6×104km2。盆地內發育中—上石炭統至第四系,*大沉積厚度達15000m。現今沉積巖層南厚北薄,盆地基底向南傾斜。 準噶爾盆地具有6個一級構造單元和44個二級構造單元,由南向北,一級構造單元依次為烏倫古拗陷、陸梁隆起、中央拗陷、西部隆起、東部隆起和北天山山前沖斷帶(圖1.1)。瑪湖凹陷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斷裂帶東南方,是準噶爾盆地中央拗陷區*北部的一個二級構造單元,面積約6800km2,其西側為烏夏斷裂帶及克百斷裂帶,南側為中拐凸起和達巴松凸起,東側為夏鹽凸起和英西凹陷,北邊為石英灘凸起(圖1.1)。 圖1.1 準噶爾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及瑪湖凹陷位置圖 2.大地構造背景 在區域大地構造位置上,準噶爾盆地是歐亞板塊組成部分,并隸屬于哈薩克斯坦古板塊。其北倚西伯利亞板塊,西鄰哈薩克斯坦板塊西部,南接塔里木板塊(圖1.2)。盆地西側北東—北東東向的西準噶爾造山褶皺帶是準噶爾地體與哈薩克斯坦板塊相互碰撞拼接的縫合帶,其間發育巴爾勒克、瑪依勒以及達爾布特等巖石圈斷裂帶,北東向的大斷裂帶在力學性質上均為左旋擠壓扭動性質,明顯可以見到花崗巖體及蛇綠巖錯動和消失(張凱,1989)。盆地西北緣隱伏的克烏斷裂帶屬于達爾布特巖石圈斷裂帶的一個分支斷裂,是A型俯沖帶上的破裂反映(吳慶福,1985;張凱,1989)。西準噶爾造山褶皺帶*新地層為下石炭統典型的蛇綠巖建造,泥盆系、石炭系以中酸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以及陸相、海相碎屑巖建造為特征,上石炭統上部及二疊系為局部磨拉石建造(張凱,1989)。盆地東北面及東面是西伯利亞古板塊南緣阿爾泰褶皺造山帶及東準噶爾褶皺造山帶,自古生代以來經歷了復雜的大陸邊緣構造演化過程,從而促使大陸巖石圈在此增生(賴世新等,1999;陳新等,2002)。盆地南緣北天山造山褶皺帶為準噶爾板塊與塔里木板塊的縫合帶,發育泥盆系、石炭系海相、陸相碎屑巖建造和火山巖建造,石炭系中酸性火山巖十分發育,北天山露頭廣泛發育上石炭統,主構造線方向近東西向,以北緣斷裂與準噶爾盆地分界(賴世新等,1999)。 圖1.2 準噶爾盆地大地構造位置圖(據吳朝東等,2018) 1.1.2 瑪湖凹陷地質概況 1.地層特征 瑪湖凹陷地層發育較全,自下而上主要包括石炭系,下二疊統佳木河組、風城組,中二疊統夏子街組、下烏爾禾組,上二疊統上烏爾禾組,下三疊統百口泉組,中三疊統克拉瑪依組,上三疊統白堿灘組,下侏羅統八道灣組、三工河組,中侏羅統西山窯組、頭屯河組,以及白堊系。其中,二疊系與三疊系、三疊系與侏羅系、侏羅系與白堊系為區域性不整合接觸(圖1.3)。 1)石炭系 石炭系以灰褐、褐灰、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不等厚互層為主,夾泥質粉砂巖、凝灰質泥巖,一段較厚灰、深灰色凝灰巖及灰、褐灰色橄欖輝綠巖,另含生物碎屑灰巖,厚度為30~700m。 2)二疊系 二疊系自下而上可劃分為佳木河組、風城組、夏子街組,以及上烏爾禾組、下烏爾禾組。 佳木河組為海陸交互相和火山巖相雜色礫巖,紫灰、棕紅、灰綠色凝灰質碎屑巖及巖漿巖(安山巖及安山玄武巖等),由造山帶至盆地方向變薄尖滅,且與下部石炭系呈區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觸,厚度為800~3000m。 風城組為灰黑色泥質、凝灰質白云巖,白云質、凝灰質泥巖夾砂巖、粉砂巖及薄層灰巖,為高鹽度閉塞性半干旱湖泊環境沉積,底部為淺紅色凝灰質砂巖和厚層灰色安山巖,厚度為400~1400m。 夏子街組為褐、灰綠色礫巖與灰綠、淺灰、棕、褐灰色砂泥巖互層,泥巖總體上以氧化色為主,砂巖顏色也有相似的特征,電測曲線上旋回性不明顯,厚度為200~600m。 下烏爾禾組頂部為灰、褐色泥巖,中上部為褐、灰綠色砂礫巖,中下部為泥質粉砂巖、砂礫巖、含礫砂層互層,厚度為600~1600m。根據巖性和電性特征將下烏爾禾組劃分為4段,自下而上依次為下烏爾禾組一段(下烏一段,P2w1)、下烏爾禾組二段(下烏二段,P2w2)、下烏爾禾組三段(下烏三段,P2w3)和下烏爾禾組四段(下烏四段,P2w4)。下烏一段巖性以灰、灰褐色砂礫巖、泥質細砂巖、含礫泥質細砂巖、細砂巖為主,夾灰、灰褐色含礫泥巖、粉砂質泥巖、砂質泥巖,厚0~1030m。下烏二段以灰褐、褐灰色含礫泥質細砂巖、泥質細砂巖、砂礫巖、中-細砂巖與灰褐色砂質泥巖、含礫泥巖不等厚互層,厚0~470m。下烏三段巖性下部以灰、褐灰色中-細砂巖、泥質細砂巖、砂礫巖為主,夾薄層褐灰、灰褐色砂質泥巖;中部以褐灰色泥質細砂巖與灰褐色砂質泥巖互層;上部以灰、褐灰色砂礫巖為主,夾薄層灰褐色含礫泥巖,厚0~350m。下烏四段以灰、灰褐色含礫泥巖、粉砂質泥巖、砂質泥巖夾灰、灰褐色砂礫巖、泥質細砂巖及粉砂巖,厚0~270m。圖1.3準噶爾盆地瑪湖地區地層與油氣藏分布示意圖(據雷德文等,2017b) 上烏爾禾組巖性為灰綠色不等粒礫巖夾褐紅、黑色薄層砂質泥巖或泥巖,為淺水湖侵下的退積沉積,整體表現為向凹陷中心逐漸增厚特點,厚度為150~300m。根據巖性和電性特征將上烏爾禾組劃分為3段,自下而上依次為上烏爾禾組一段(上烏一段,P3w1)、上烏爾禾組二段(上烏二段,P3w2)和上烏爾禾組三段(上烏三段,P3w3)。上烏一段巖性主要為灰、綠灰、灰褐色砂礫巖,少量灰、褐、綠灰色(含礫)泥巖,厚0~130m。上烏二段主要為灰、綠灰色砂礫巖,其次為褐灰、綠灰色含礫泥質細砂巖、含礫不等粒砂巖、含礫泥質砂巖、砂質小礫巖,少量棕褐、褐、綠灰色泥巖,厚0~80m。上烏一段和上烏二段沉積主要為水下分流河道砂礫巖、含礫砂巖沉積,分布穩定。上烏三段沉積期全區水體變深,形成了一套以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為主的濱淺湖沉積,厚0~70m。上述3段沉積具有自下而上逐層超覆特征,上烏一段分布范圍*小、上烏二段分布范圍居中、上烏三段分布范圍*大。 3)三疊系 三疊系自下而上劃分為百口泉組、克拉瑪依組和白堿灘組。 百口泉組上覆于二疊系-三疊系之間的區域不整合之上,底部為山麓沖積扇和扇三角洲粗粒沉積,以紅褐、雜、灰綠色塊狀中-粗礫巖為主,中上部為棕紅、雜色泥巖或砂質泥巖夾灰綠色薄層細砂巖和中細礫巖互層,整體為水進正旋回沉積,厚度為60~300m。按照巖性、電性、沉積旋回與界面特征,將百口泉組劃分為百口泉組一段(百一段,T1b1)、百口泉組二段(百二段,T1b2)、百口泉組三段(百三段,T1b3)。其中百一段厚30~50m,較為穩定,百二段厚50~100m,百三段厚50~100m。西北緣地區百口泉組地層厚度變化較大,總體上由斷裂帶向斜坡帶和凹陷中心逐漸增厚,瑪湖凹陷斜坡帶地層分布較為穩定,厚度為130~250m。其中瑪西斜坡地層厚度總體由北東向南西方向逐漸減薄,東北側地層厚度較大,一般為150~230m;西南側厚度較小,一般為60~180m。 克拉瑪依組分為克下組與克上組。克下組巖性為灰、灰綠色砂質不等粒礫巖夾含礫不等粒砂巖及棕褐色泥巖。礫石以變質巖屑為主,含長石、石英顆粒,砂泥質膠結,中等致密,厚度為100~300m。克上組為灰、灰綠色不等粒砂巖、砂巖、泥巖組成的韻律層,礫石成分同克下組,礫巖砂泥質膠結,內部可細為5個砂組,厚度為110~300m。 白堿灘組下部為黑色泥巖夾灰綠色砂巖,泥巖質純,局部為礫巖;上部為灰、灰綠色砂巖及泥巖互層,局部夾煤線,在斷裂上盤構造高部位被剝蝕,在西南部保存完整,而夏子街區和紅旗壩地區厚度為0~100m。 4)侏羅系 侏羅系自下而上劃分為八道灣組、三工河組、西山窯組、頭屯河組。 八道灣組以明顯角度不整合覆于下伏地層之上,為河流-沼澤相含礫砂巖、砂巖與灰色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碳質泥巖不等厚韻律狀互層,可見底礫巖,含多層可采工業煤層,有時夾不規則菱鐵礦和凝灰巖,厚度為30~420m。 三工河組為淺灰黃、淺灰色砂泥巖互層,處于侏羅系*大湖平面時期,以濱湖-淺湖相沉積為主,厚度為50~140m。 西山窯組為灰白色礫巖、砂巖及灰色泥巖互層,夾碳質泥巖及煤層,為河流-沼澤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