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打開地殼深部油氣的大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353576
- 條形碼:9787518353576 ; 978-7-5183-535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打開地殼深部油氣的大門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系統介紹地殼圈層結構、組成物質、地殼變形的地質作用或構造運動,以及地殼形變留下的地質構造或地貌等,讓讀者了解地殼深部地層及其地質演變歷史;通過揭秘地殼內油氣的“誕生之地”,讓人們了解油氣形成的基本條件和富集規律;通過介紹我國地殼深部油氣研究的*新進展和成果,探討深部油氣與中淺層在母源、成烴過程和成藏演化及富集模式等方面的差異性,總結了我國三大克拉通盆地超深層油氣形成基本地質條件和潛在油氣資源量。
打開地殼深部油氣的大門 目錄
打開地殼深部油氣的大門 節選
巖漿巖是地殼中含量*多的巖石,它分為很多種,包括玄武巖、花崗巖、閃長巖、正長巖、橄欖巖等,但*主要的是前兩種,幾乎占到了巖漿巖總量的70%以上。鑒別巖漿巖的主要依據是:(1)大部分巖漿巖為塊狀結晶巖石,部分為玻璃質結構巖石;(2)巖漿巖中發育特有礦物,如霞石、白榴石;(3)巖漿巖發育特有的氣孔、杏仁及流紋等構造,如玄武巖;(4)巖漿巖內部不發育層理構造;(5)巖漿巖中常含有圍巖的碎塊,這些捕虜體常見有熱變質現象;(6)巖漿巖中缺乏任何生物遺跡和化石。 2)沉積巖的形成及特征:“沉積下來的才是精華” 沉積巖,又稱水成巖,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條件下,母巖由于海、河、湖等流水以及風、冰川等外力地質作用,遭受剝蝕、搬運、沉積而形成的沉積物,后經成巖作用固結而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分布廣泛,記錄著地殼演變的漫長過程,并且蘊藏著大量的沉積礦產,如煤、石油、天然氣和鹽類等,而且鐵、錳、鋁、銅、鉛、鋅等礦產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的沉積巖。沉積巖種類繁多,巖性變化較大。沉積巖按成因可細分為碎屑巖、化學巖和生物巖三種次一級類別。 碎屑巖主要由碎屑物質組成,包括正常碎屑巖和火山碎屑巖。正常碎屑巖指由母巖風化產生的碎屑物質沉積形成的巖石,就是通常所說的礫巖、砂巖、粉砂巖和泥頁巖;火山碎屑巖特指由火山噴出的碎屑物質降落堆積形成的巖石,如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等,實際上屬于正常沉積巖與火山巖之間的過渡類型。碎屑巖中可見化石,但一般保存較差。黏土巖具有泥質結構,其礦物顆粒非常細小,具有明顯的層理結構(若層理厚度小于1mm則稱頁理),將固結程度很高、頁理發育、可剝成薄片者稱作頁巖,頁巖常含化石;將那些固結程度較高、不具頁理、遇水不易變軟者稱泥巖。 化學巖指由呈真溶液或膠體溶液搬運的物質沉積形成的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石膏巖等,其中由易溶鹽類礦物(石膏、石鹽、芒硝等)組成的巖石又叫蒸發巖。化學巖識別的主要標志是巖層中各類結核和縫合線構造發育。結核是沉積物在成巖或成巖后期改造過程中經物質重新分配形成的,通常呈扁平狀,部分切穿層理,部分被圍巖掩蓋,并見層理圍繞結核彎曲。縫合線多見于比較純凈的碳酸鹽巖中,有時也出現于石英砂巖、鹽巖、硅質巖中,指的是橫剖面中將相鄰兩個巖層或同一巖層的兩個相鄰部分連接起來的鋸齒狀接縫。縫合線兩側的巖石大多呈不規則犬牙交錯狀或相互穿插狀連接起來,其內常富集該種巖石的不溶殘余物,如黏土、有機質、砂等。縫合線的成因有多種解釋,但多與壓溶成巖作用改造有關。 生物巖指由生物遺體堆積形成的巖石,如煤和生物礁等。生物巖識別標志是具有生物結構,即全貝殼結構和生物碎屑結構等,發育生物遺跡構造和疊層構造,含大量生物遺跡化石。生物遺跡構造是指保存在沉積物層面上及層內的生物活動的痕跡,如保存在沉積物層面上的爬跡及停息跡,以及保存在層內的居住跡、鉆孔跡等。疊層構造是由藍綠藻(隱藻)細胞分泌黏液質捕集和粘結沉積質點而成的,通常由兩種基本層組成,即富藻紋層(暗層)和富屑紋層(亮層),前者藻類組分含量多,后者少。 綜上,三種沉積巖(碎屑巖、化學巖和生物巖)均具有兩個突出特征,即層理構造和富含化石或生物遺跡化石。層理構造是沉積物沉積時在地層內形成的成層構造。層與層之間的界面稱為層面,通常下面的巖層比上面的巖層年齡古老。層理構造是由沉積物的成分、結構、顏色及層的厚度、形狀等沿垂向的變化而顯示出來,通常表現為水平層理、板狀交錯狀層理、楔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等,能夠反映沉積物沉積時水體環境能量大小。化石指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層中保存下來的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遺體、遺跡,以及生物體分解后的有機物殘余(包括生物標志物、古DNA殘片等)等,分為實體化石、遺跡化石、模鑄化石、化學化石、分子化石等不同的保存類型。研究化石有助于了解生物的演化、分析地質歷史時期生態環境、確定地層形成年代及其沉積巖相古地理環境。 3)變質巖形成及特征 前寒武系絕大部分都是由變質巖組成的,在巖漿巖周圍和斷裂帶附近也有大量變質巖分布。變質巖中含有豐富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例如全世界的鐵礦儲量,其中70%儲藏于前寒武系古老變質巖。 變質巖指原來已存在的地殼中的原巖(包括巖漿巖、沉積巖和已經生成的變質巖),由于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地下熱流作用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學條件的變化,即在高溫、高壓和化學性活潑的物質(水氣、各種揮發性氣體和熱水溶液)滲入條件下,經過變質作用,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的變化,或礦物組合的變化,并使之轉化再造,形成一種新的巖石,稱之為變質巖。變質作用就是早期形成的巖石(原巖)在地球內力作用下(如地殼運動和巖漿活動),未經熔融狀態而發生物理化學變化,進而形成新巖石的地質過程。 變質作用根據動力來源、作用范圍和程度分為五大類型:動力變質作用、接觸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動力一熱液混合變質作用和埋藏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主要指在構造運動所產生應力的作用下,巖石及其組成礦物發生變形、破碎,并常伴隨一定程度的重結晶作用,沿斷裂帶常形成斷層角礫巖、碎裂巖、糜棱巖等。接觸變質作用是在巖漿侵入體放出的熱能和揮發分作用下,圍巖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原巖成分的重結晶和變質結晶作用,如石灰巖熱變質形成大理巖;石英砂巖變質形成石英巖;泥質巖石變質形成紅柱石角巖等。區域變質作用往往和地殼活動、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等密切相關,既可有低溫低壓、中溫中壓和高溫高壓的情況,也可有高壓低溫和低壓高溫的情況,其作用分布范圍是區域性的,可達到百萬平方千米以上,常發生在造山帶中,如中國秦嶺、祁連山、天山、臺灣等褶皺帶,常常形成具有明顯頁理或片理構造的片麻巖、片巖、千枚巖、板巖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